产业空心化

2020-03-03 18:59: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概念

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产业结构在一定发展阶段会出现的一种趋势: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部分的比重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的比重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产业空心化即

物质生产——非物质生产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所谓“产业空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同时,吧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国家,使本国的纺织、钢铁、造船、煤炭等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使高技术工业发展处于“悬空”状态,使整个工业发展处于“空心”状态,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依赖性加深,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国内投资不断萎缩,就业机会不断减少。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二产业,以至大于

一、二产业之和。有人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 60%,即是产业空心化。物质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明显减少,进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出口,以致出现国内物质需求依赖外部进口的供求结构,造成贸易收支(主要是工业品贸易收支)恶化甚至转向逆差。同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可能因为缺乏工业生产的支撑而停滞不前,长期来看,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将会受到削弱。 产业空心化的几层含义

1、产业空心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要素的空心化,其根源在于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资源等。

2、随着空心化程度的加深,将逐渐波及同类产业乃至上下游产业,最终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失衡。

3、第三,产业空心化属于市场失灵。产业空心化是资源全球化配置效率提升与一国产业安全之间冲突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失灵”。随着竞争加剧,成本压力增加,企业出于自身成本~收益的考量,会选择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当资源跨国配置的收益增加足以弥补本国要素成本的提升,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要素转移(如资本外流、技术引进等)。

产业空心化的实质与影响

如果按三次产业的划分,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超过第

一、二产业,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这种演变趋势是合乎规律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现象。

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是: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由于追求完善的经济服务,使得大部分物质生产部门都转移到了欠发达的国家和城市。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二产业,以至大于

一、二产业之和。有人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 60%,即是产业空心化;

物质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明显减少,进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出口,以致出现国内物质需求依赖外部进口的供求结构,造成贸易收支(主要是工业品贸易收支)恶化甚至转向逆差。美国在这方面是很典型的。

产业结构软化不同与产业空心化

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产业结构软化问题,产业结构软化不能与产业空心化混同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第

一、二产业的比重怎样下降,只要它是建立在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三大产业间形成良性循环关系这样的基础上,就不能说是产业空心化。

因为在这个前提下比例关系的变化并没有破坏一国生产的供给能力与需求力的平衡。相反,这种结构演进纯粹是一种进步,它标志着从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是社会进步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而产业空心化的实质在于它破坏了上述比例关系,造成供给力与需求力的不平衡,进而表现为国内需求日益依赖国外进口和贸易逆差加剧。

2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是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种类,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具体来说第一产业是指通过人类劳动直接从自然界取得产品的部门。我国规定专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具体来说是指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我国规定专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二产业的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

(一)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

(二)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

(三)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工业品的需要

(四)发达国家比值下降,但绝对量却不断增加,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势,转到国外设厂等。

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进展迅猛,在发达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占工业的70%左右)。80年代以来,重化工业比值有所萎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轻重比值大致为1∶2。

发达国家的工业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发达国家以发展资源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以来进一步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尖端技术工业猛增,比重上升,而资源密集型工业再一次向外转移。目前发展中国家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次为资源密集型,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总之这已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具体来说是指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指除第

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的界定: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中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

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第三产业的意义

当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主要是: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3.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中国就业压力。4.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

第三产业与第

一、二产业的关系

(1)第

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

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

(2)第三产业对第

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 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先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

一、二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

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3举例

美国:美国现在所经历的转变,不是从“工业化社会”过渡到“服务性经济”,而只是过渡到另一种工业社会。事实上,一度被视为“夕阳工业”的美国制造业,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成为美国有革新精神的部门。正是制造业的复苏,有助于美国避免陷入严重的衰退。

制造业的萎缩,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削弱。制造业职工人数的下降,这本身不是坏事,它可能反映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这只是问题的积极一面,同时还有消极的一面。即制造业的萎缩,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削弱。而失去了工业基础,不可能有一个繁荣的服务性社会,也不可能有技术进步。因为技术进步,大多数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不单是在实验室中就能产生的。美国近二三十年来服务业的大发展,正是在这一时期以前和这一时期间工农业大发展的前提下才成为可能。如果制造业长期萎缩下去,“空心”下去,服务业的兴旺局面也许可维持一段时间,但终究要垮下去。

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曾经依靠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随后,英国工业资本大举对海外投资,20世纪初,英国海外投资一度超过国内投资的规模,致使英国国内工业生产,从 19世纪末期开始下降,技术进步速度明显放慢,最后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从“世界工厂”跌落为工业品进口国。从此以后的半个世纪内,虽然还保持了金融方面的领先地位,但以后也被纽约所取代,随后又被东京超过。美国今天正在重蹈英国的覆辙。如果制造业一直下降,金融服务业中心有一天将转移到日本。实际上,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国现在已经赶不上日本。

美国的财富和实力,只有靠组织和控制物质生产,才能得以维持。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不是取胜的长远战略。因为这样虽可降低一些成本,却不可能解决国内生产效率问题,而且将使美国厂家无法控制其所不能生产的产品。可行的战略是振兴制造业,将发达技术与熟练工人、富有创新的管理结合起来,用调整生产结构、采用高新技术、更新设备等,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形成高工资、高生产率的经济。

当然,从目前来看,美国产业的“空心化”,还没有改变美国的整个工业面貌,其制造业仍有着比较雄厚的基础,在科学技术和某些工业领域,美仍居于领先地位。这说明产业空心化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它必须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日本现在已经在走向产业空心化,其表现是资本大量外流,一些非生产性服务业膨胀,国内物质生产和投资不振,只是尚未达到严重的程度。

中国:中国的产业空心化

中国现在已进入产业结构加速转换期,第三产业需要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加快发展速度。特别是长期成为国民经济“瓶颈”的交通通讯业,新兴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业以及教育科技事业,需要大力发展,使第三产业的比重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较快地解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过分低于国民经济需求的结构比例,更好地保证第一产业的稳步发展、第二产业总量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但在90年代,第二产业在产业总体结构中还将保持其主导地位。

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总体水平差异很大,发展第三产业以及

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须因地制宜:

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可按

三、

二、一顺序来进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开发成长区,一般应按

二、

三、一顺序来调整

落后地区,也需要积极发展以交通运输为主的第三产业,但不应过急地要求根本改变

一、

二、三的结构格局

在经济上,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发达地区,一般还有一个再工业化的问题,大片待开发地区正等待开发。传统产业,还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基础工业和基础产业。

典型国家的产业空心化现象

(一)、美国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汽车和电动机械等重要的制造业部门由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而纷纷将其生产据点转向西欧,使得美国国内制造业部门出现了严重的投资不足,竞争力急剧下降,就业也迅速减少,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与就业中的比重日趋下降,并由此引发美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结构性失业严重、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等问题。

(二)日本

日本制造业空心化的形成经历了大致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70年代到1985年的广场协议。随着日元升值,出口产业失去了竞争力。日本为了确保已有的出口市场而开始向海外扩张,最初是纤维和杂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为了寻求低工资而向亚洲转移,接着向电机、化学和机械产业领域蔓延,转出区域也从亚洲地区向欧洲和北美扩展。第二阶段是广场协议后到90年代前半叶。随着日元的新一轮升值,为了建立出口据点,日本企业开始了新一波的海外转移。此次转移以电机电子、机械为主要领域。在母公司的要求下,系列子公司开始向海外转移,与第一阶段相比,空心化以电机产业为中心迅速扩大,但是产业主力部门仍然保留在日本本土。第三阶段是90年代后半期至今。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各国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过程中,包括主力部门在内的日本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返销日本的进口也在急速增加。这段时间,日本国内失业率上升,贸易顺差规模急剧减小。

(三)中国

中国当前的产业空心化发端于技术要素的空心化,而这种技术空心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内产业调整与国际经济秩序之间互动造成的结果。表现在:

1、中国正处于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升级换代的进程。低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同时发展,许多高新产业从 无到有,原本就缺乏相应的技术,这是一种绝对的技术真空状态。尤其是制造企业,在发展形态上大多还处于“橄榄型”阶段,企业发展仍沿着技术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的结构无限膨胀,并将核心放在生产上。

2.1992年以来,跨国公司着眼于自身战略调整的需要,开始持续地向中国转移其制造业。但与传统投资方式不同的是,跨国公司日益采取国际一体化的战略,往往只将部分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转移到我国,而在本国集中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环节,旨在维护其在世界产业链的“中心”地位,实现对我国产业的控制。

3、,现有地方与中央利益的博弈机制,也大大分解了买方的谈判实力。各地为了争相上项目、引进外资,过于注重短期的盈利目标,而在获取外方核心技术方面缺乏应有的动力和动机。可以说,以地方政府利益为背景的过度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产业引进外资过程中的技术空心化。

对策 针对产业空心化现象,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坚实产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避免造成产业空心化。应尽快出台有利于产业国内转移的政策并创造有利于国内产业转移的环境,诸如,在中西部以及东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建立相关的配套实施,并给予税收、信贷方面的优惠,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并为国内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以实现国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而不是其他国家转移。

(二)、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度,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盲目的跨越式发展,即在追求第三产业比例提高的同时不要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保持三大产业合理的比例以达到良性的循环。

(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在第二产业中比重非常大,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是科技创新的物质载体。,我们要不断加快制造业的升级,增强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培养,走低污染、低消耗、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主体作用,提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来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 4其他

教育空心化,某区域内,工业与民间资本

个人

空心化

农村空心化文本

防止汽车核心技术空心化

从产业空心化到全球创客小镇的转型之路

湖南省农村空心化调研报告

空心化农村如何养活中国

探析农村空心化的对策

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湖南永州农村住宅空心化调查

中档进口红酒市场“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doc》
产业空心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