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

2020-03-03 09:36: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中,节日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很大冲击,传统节日气氛也在不断淡化,外来节日日益抬头,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获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的青睐。而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被人们忽视。“洋节”火了,“土节”没地位了,“洋节”的红火衬托出“土节”的冷清与尴尬。 导致中国传统节日的弱化乃有着多重的因素。从客观讲,社会的变革,生产的发展,城乡的巨变和生活的更新等,都使节日文化的功能发生了转移,农业不再是唯一的产业和全民自养的手段,宗教与民间信仰也不再主导国人的精神生活,传统的游乐方式也随生活的变迁而发生新的选择,这样传统节日从整体上呈现式微状态自有其合理的方面。国家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确定为法定假日,但传统节日的启示意义并没有充分发扬,而是停留在简单的表面,忽视其深层的内涵。从主观上讲,孩子们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因为传统节日与孩子们的生活脱钩,缺乏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过圣诞节,孩子们制作圣诞树,与圣诞老人合影,过得生动有趣,而春节则感受不到这种乐趣。他们认为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没新意,乏味。传统节日已逐渐演变为吃节,精神层面的东西淡化了许多。对与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内涵、意义等方面缺少深入挖掘,缺少宣传,很多人只知节日名称、却并不真正了解其中的历史渊源,更谈不上以此影响、教育孩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像清明节,虽然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可大多数人只知清明节是怀念与悲伤的日子,就是祭祖扫墓,或纪念先烈,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这样当然难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中国传统节日流传到今,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传统节日中的积极道德因素是中国传统几千年来的积淀,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加强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道德品质,在当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传统节日中,大都强调家庭伦理,家庭的稳定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传统节日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褒扬也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寄托哀思也激励后人,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在端午节,形式上是划龙舟、吃粽子,事实上蕴含着对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情怀的纪念;中秋节以赏月、吃月饼为形式,表达思念乡情,也蕴含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内涵。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节日,对凝聚民族力量有着重要的感召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他们学习做人的道理,教育他们弘扬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如诚信正直、互助互爱、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和亲情凝聚、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等。教育学生爱传统节日,就是爱我国的悠久文化,也就是爱我们的祖国。可以说,在节日活动中进行道德学习,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传承中国传统节日观念,开展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

在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的,教师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校园生活中,使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基础平台,比如,清明节与生命教育,端午节与爱国主义教育、七夕节与爱情观教育、中秋节强化对家国团圆的期盼、利用重阳节开展尊老爱老教育等等。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要发挥各自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充分展示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音乐课里同学们享受着民歌、民乐的熏陶;美术课里同学们领略了剪纸、年画的风采,手工课里同学们沉醉与传统技艺的魔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实践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

结合“春节”,组织学生开展向长辈拜年活动或是“我该怎样用压岁钱”活动,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组织学生抄写或是编写春联,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

结合“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心、中国情、中国节”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走一程“端午之旅”,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于是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结合“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们去踏青,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也可以开展“为亲人点一烛香,为烈士献一朵花”祭扫活动,让学生知道祭祖的过程与意义,缅怀亲人和先烈,传承优良传统。

结合“重阳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爱老敬老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

结合“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活动,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赏月赛诗会等,在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学生家庭意识和集体情感。

结合“元宵节”,开展“猜灯谜”活动或是“制作灯笼”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文明、亲情”教育,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做到与家人互助环境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浓厚的节日环境,让学生牢记中国传统节日。具体方法例如:

创设“节日倒计时牌”:如在学校显眼位置设立“距端午节还有天”的牌子。

设立节日专刊:节日前后,在学校黑板报或宣传栏内设立节日专刊,宣传该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揭示其深厚的内涵。

组织节日风情展:节日前后,让学生书画或创造与该节日有关的文字、图画、诗词、作文、手工艺品等,并进行公开展示和评选。

开展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学校小喇叭、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室等宣传媒介,利用中午或课间时间,播放有关的节日民族音乐,电影等。既陶冶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为校园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让学生在直观环境中受到民族节日文化的熏陶。

由于很多传统节日已被确定为法定假日,这些节日小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帮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学校和家庭同步开展的实践活动。“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在传统节日家庭活动中,可以体验到节日所隐含的亲情、友情、和美、团圆的文化情结,增进了与家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在节前教师要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和学生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春节期间开展“我为爸爸妈妈包饺子”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开展“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的实践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分月饼”活动;在端午节期间开展“我为家人做服务”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让学生感受亲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倍受教育。尤其是许多农村学生家庭仍保留着过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教师要努力激发家长参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让祖辈家长给孩子们讲传统节日习俗,比如教孩子扎灯笼、包粽子等技能,让学生们在生动、丰富、真实的节日环境中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乡土节日文化,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经久魅力。

总之,教师要利用各种平台、各种方式,充分引入名人典故、奇闻逸事、励志故事等内容,赋予传统节日更多内涵,精心组织各种节日实践和节日游戏,让传统节日生动起来,变得好看、好听、还好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过节的积极性,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

韩愈说过,“民俗既迁,风气易随”。作为传统文化的基石和精髓,风俗的好坏对国运的昌盛有密切关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座皇冠,民俗是皇冠上面的宝石的话,那么传统节日就是宝石中最大最亮的那颗。传统节日的传承与教育要从根本抓起,从小教育。老师们,我们的行动已迫在眉睫,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传统节日重现光彩,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体会

体会

体会

体会

体会

体会

体会

体会

体会

体会

《体会.doc》
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