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学案设计

2020-03-02 04:59: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八下——第五单元——《马说》——2

23 《马说》学案设计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韩愈(768——824)字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

“”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

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3.注音:

祗()辱骈()死一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才美不外见()

二、自学指导一:

1.学生听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集体朗读。

3.重点词语解释

(1)马之千里者之:(2)世有伯乐 伯乐:

(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辱: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槽枥:

(6)不以千里称也以: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尽:

(8)才美不外见 才美:(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等: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11)策之不以其道 道: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通:1

(14)执策而临之 临:(15)其真不知马也 知:

(16)安求其能千里耶?安:

三.自读指导二:

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食:食不饱,力不足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之:骈死于槽枥之间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 自学指导三:翻译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当堂训练:中考试题选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回答问题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

2、请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

的主旨?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各比喻哪几类人?

二.自学指导二: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三.自学指导三:总结本文的主题及写作方法。

1.主题:

2.写法: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写的?

四、自学指导四: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

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

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五.当堂训练: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

倍。

1、解释加点词:比三旦立于市伯乐还而视之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课后反思:

马说学案

《马说》学案

《马说》复习学案

《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学案设计.doc》
《马说》学案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