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学案

2020-03-02 04:59: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马说》复习学案执笔人:刘颜

一、注释检测。

1、祗.:

2、骈.:

3、骈死..

4、槽枥..:

5、一食..:

6、食.

马者:

7、才美不外见..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

9、策之.. 策:道10 尽其材 材

11、执策而 临.

之:

12、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13、其.

真不知马也__

13、呜呼..:

14、其.真无马邪:邪__________

二、翻译重点语句。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三、按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主旨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5、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

7、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

“突出了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

11、抒发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句

四、内容理解。

1、文章运用了的手法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是“千里马”却没有遇到‘伯乐“,你该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课外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5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

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

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题在于(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

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

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评:

命题人没有认真核对原文,“有人卖骏马者”应该是“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应为“比

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的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

的利或弊。(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马说》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

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

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

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1)策.之不以其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

马()(3)买其.首五百金() (4)鸣之.

不能通其意()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寓意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甲]《马说》

[乙]夫骥之齿至①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②膝折,尾湛③附④溃,漉⑤头洒地,白汗交

流,中返迁延⑥,负辕不能上。伯乐遭⑦之,下车辕而哭之,解衣以幂⑧之。骥于是傍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

注解:①至:年老②申:同“伸” ③湛:沉④附:脚背 ⑤漉:口鼻中流出的白沫 ⑥迁延:步履艰难⑦遭:遇见 ⑧幂:覆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解衣以.幂之()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B.食.之不能尽其材食.不饱,力不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其.真无马邪 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答下列问题。(4分)

①(甲)文中,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怎样的人?②(乙)文中千里马“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A、《马说》(原文略)B、《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 (1)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2)诳:欺骗人,蒙人的意思。 (3)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4)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5)奚:何,为什么。 (6)理:加工雕琢玉石。(7)题:品评;评论。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写出古往今来,曾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的名人及这些人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概括他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复习导学案

马说学案

《马说》学案

《马说》学案设计

《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

《马说》复习教案

八下《马说》复习

23.《马说》导学案

《马说》复习要点(推荐)

《《马说》复习学案.doc》
《马说》复习学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