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

2020-03-03 02:51: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学语文教学法》辅导要点

第一部分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一)背景: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实施过程教师、课堂、知识中心,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强调统一,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二)改革理念: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提倡建构的学习。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目标功能的转变

2、结构的改革: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3、课程内容改革:完善与优化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

第二部分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育的转型 (解读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课程性质与地位

第一部分:前言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阶段目标 教材编写建议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附录: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理念”原本是哲学术语,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有为实践提供一种理性规范,即总的指导思想的意思。

是指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育理念包括学生观、教育观与教育活动观;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教学的信念、课程的信念、学会学习的信念及自我发展的信念等。其中最重要的、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直接指导和规范作用的是其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不同于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的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标理念(目标:达到什么目的)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过程理念(条件:需要什么条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达到目的需要的学习策略)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内容理念(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保障)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一)关于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高中语文课程设计思路

(四)高中语文课程的突破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第一节语文的本质 一语文的本质

(一)语文名称的演变

(二)语文的本质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此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固为读习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减损。„„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字之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其一,“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合称。 其二,“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根本质。 其三,“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科目。 其四,“语文”之“语言”是“言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语文是以言语(语言)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三)语文命名的历史背景 二语文的特征

(一)符号性

(二)工具性

1·语言(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2·语言(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3·语言(语文)是信息的载体 4·语言(语文)文化的载体 (三)人文性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含义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1·“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第二,社会发展研究理论的进步。 第三,关于人的理论研究的发展。 2·“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现实依据 第一,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

第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三,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的发展的成果还是从中国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角度看,语文课程都必须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人文教育的特征、内容及途径 1·人文教育的特点 第一,民族性。 第二,时代性。 第三,复合性。 2·人文教育的内容

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

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 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

④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意识。强调个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 ⑤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3·人文教育的途径

第一,语文内容及教学主体对内容的理解 第二,言语内涵。

第三,言语行为及言语态度。 第四,语言的形式美。 第三节语文课程的功能

汉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多维性和开放性 第二,系统性和层次性。 第三,辐射性和延展性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一、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确立

(一)知识和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实质

(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二)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三)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第二节语文新课程目标分析

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总目标特点)

(二)语文课程阶段目标

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

(一)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特点

(二)必修课目标(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

(三)选修课程目标

1、诗歌与散文

2、新闻与传记

3、小说与戏剧

4、语言文字应用

5、文化论著研读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四条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第一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1·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

2·语文素养构成要素的结构特点

语文素养的各构成要素具有如下的结构特点: 首先“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 其次,语文素养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

再次,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

二、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

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的形象展示,它的实质在于倡导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二,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必然会促进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深人改革。 第三,“冰山模型”还启示我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一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界限。

三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第二节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课程的内容与学生关系) 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实施过程) 三是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母语学习的特点) 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汉语言的特点与学生的关系)

一、语文课程的感染熏陶与学生独特、多元反应的有机结合

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三、儿童母语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四、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高中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第三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可能性及其支持性条件

“自主、合作、探究”并非陌生的字眼,但这种学习方式却似乎总是难以真挚“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因为缺乏必要的伦理基础和技术支持。 1·伦理基础 2·教育技术支持

第五,教学评价应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结合。评价内容上要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人文性特点,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内涵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

第四节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特点

二、建构语文课程的基本途径

1·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 2·语文教材将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3·树立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等专业准则 第四章语文课程的教材建设 第一节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

一、民族文化品性

二、时代文化品性

三、生命文化品性

四、典型化文化品性

第二节语文教材建设新理念

一、人本化

二、整合化

三、生活化

四、活动化

第三节语文教材建设新模型

一、综合型教材模型

二、语言鉴赏型教材模型

三、专题型教材模型

四、活动型教材模型

第五章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 第一节语感教学

一、语感教学的原则

(一)强化学生对言语作品的体验

(二)讲究教学言语的情感性传达

二、语感教学的策略

(一)诵读吟咏

(二)涵泳品味 体验教学

一、体验教学的过程

(一)整体感知:情绪感染的体验层次

(二)具体品味: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

(三)寓情于理:情感升华的体验层次

二、体验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诵读教学

(二)注重语境体验

(三)深入角色体验 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的特征

(一)教学主体性

(二)主体交互性

(三)多元开放性

(四)意义生成性

二、对话教学的方式

(一)师生对话:互动交流

(二)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三)与文本对话:视界融合

(四)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 审美教学

审美教学的要求 审美教学的方法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第一节语文教学艺术特征 形象性 情感性 创造性 审美性 应变性

第二节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二)结课艺术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

(一)教学口语艺术

(二)教师体态语言艺术

(三)板书艺术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激疑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三)提问艺术的基本要求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一)课堂气氛的调控

(二)课堂节奏的调控

(三)课堂应变艺术 第三节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一、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

(一)独特性

(二)稳定性

(三)发展性

二、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一)影响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二)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三、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类型

(一)典雅型

(二)新奇型

(三)情感型

(四)理智型

(五)诱导型

第八章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 第一节写作教学的理念

一、写作教学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语文写作教学目标

(二)普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目标

二、写作教学的新理念

三《高中语文课标》中的写作倾向 第二节写作教学的内容 第三节写作教学的程序 第十三章语文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一世界课程评价的历史沿革

二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走向质性课程评价 三质性课程评价典范之一:档案袋评定 四质性课程评价典范之二:苏格拉底式评定 语文课程评价的几个重要思想

一传统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二课程标准中的几个重要评价思想 三语文档案袋评价

第十四章新时代语文教师的素养 第一节语文教师的理念转变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第二节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四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五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第三节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三语文教师应提升评价学生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法要点

中学语文教学法填空题

读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
中学语文教学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