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要点

2020-03-02 10:58: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学语文教学法 名词解释: 1.中学语文教学法:指的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包括个体专业化.职业专业化.

3.1919年2月24日,陶行知发表重要论文《 教学合一》 ,明确指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提出要把 “教授法” 改名为 “教学法”.教授法指的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教学法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学习.

4.设计教学法:指的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08年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以目的.计划.执行.评价过程来统一整个课堂教学.其根本精神在于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1915年,俞子夷就开始在江苏一师附小实验设计教学法.

5.语文;解放前中小学语文学科分别称为 “国文”与“国语”.1950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全国统一的 语文 课本.语文 这一学科名称,最早是由叶圣陶于建国前夕在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提出的.把语文解释道;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 “语” 和 “文” 是分不开的.

6.红领巾教学法;

7.语文的定义;语文涵盖着语言文字本身,涵盖着听.说.读.写的行为,也涵盖着听.说.读.写的结果.

8.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人性” 与 “文化性” 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内涵.

9.阅读的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0.精读与略读;精读是指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要求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课文,最后完全理解阅读材料内容的阅读方式.略读;就是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

11.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是由教师命题,学生依题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话题作文就是要求学生写出与所提供的话题有关内容的作文,话题作文的命题分为三个部分;话题前的材料或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话题作文有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三个基本特点.

12.联想和想象;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里过程,联想往往是想象的起点.想象是指在原有的记忆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

13.批改也叫评改,就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议和修改.批,是教师把自己的意见在作文本上写出来,既有表扬也有批评,这就是批语,批语有总批和眉批.眉批,是对作文的某一点或某一部分的具体批点,与原文一一对应.总批,是对整篇作文的总的评价.改,是改正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和错误.改的方法一般有删.补.调.换四种.

14.言语修养和言语意识;指的是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对口语交际的认识.态度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言语意识;指的是对口语交际的感觉和趣味.

15.语文生活;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生命历程中学习,掌握和运用母语的状态.

16.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被贮存于个体内的,即为个体知识.

填空题

1.专业化语文教师形象的内容:道德形象.人格形象.理论形象.知识形象.讲台形象.健康形象.公众形象.仪表形象.

2.知识形象不仅有坚实的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专业的功底,还兼通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3.专业情意素养包括;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

4.中国的语文教育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康有为.梁启超为前哨,洋务派为基础.以癸卯学制的教育立法为标志.

5.科目名称:初等小学堂语文教育课程有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字” 两门必修课.高等小学堂语文教育课程有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两门必修课.中学堂语文教育课程有 “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两门必修课.

6.教科书:首批部编教材中,计有 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女子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等数种.

7.最新国文教科书 是我国实行新学制后供全国统一使用的第一部脱离蒙学读物性质的语文教材,也是我国近代第一套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善的教科书.

8.刘师培所编 中国文学教科书 ----自由制编撰

9.1920年1月,教育部修正 国民学校令 ,将国文改为国语,当年4月,教育部正式规定国民学校国文科改为国语科,标志国语科的正式诞生.

10.浙江一师 问题法 教改实验.

11.舒新城.廖世承等提倡道尔顿制文科教学实验.道尔顿制文科教学实验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它的改革目标是企图突破和否定以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

12.国文百八课 -----语文课程科学化的尝试.夏丏尊与叶圣陶自1935年就开始合编并陆续出版 国文百八课 .其特定的编写体例为;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容含文话一篇.文选两篇.文法或修辞一篇,习问数题,各项打成一片.

13.叶圣陶与朱自清共同编撰 精读指导举隅 与 略读指导举隅 .

14.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是: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

15.1985年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提出,要 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1996年 中就是批语,批语有总批和眉批.眉批,是对作文的某一点或某一部分的具体批点,与原文一一对应.总批,是对整篇作文的总的评价.改,是改正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和错误.改的方法一般有删.补.调.换四种.14.言语修养和言语意识;指的是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对口语交际的认识.态度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言语意识;指的是对口语交际的感觉和趣味.15.语文生活;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生命历程中学习,掌握和运用母语的状态.

16.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被贮存于个体内的,即为个体知识.填空题

1.专业化语文教师形象的内容:道德形象.人格形象.理论形象.知识形象.讲台形象.健康形象.公众形象.仪表形象.

2.知识形象不仅有坚实的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专业的功底,还兼通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3.专业情意素养包括;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

4.中国的语文教育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康有为.梁启超为前哨,洋务派为基础.以癸卯学制的教育立法为标志.

5.科目名称:初等小学堂语文教育课程有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字” 两门必修课.高等小学堂语文教育课程有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两门必修课.中学堂语文教育课程有 “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两门必修课.6.教科书:首批部编教材中,计有 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女子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等数种.

7.最新国文教科书 是我国实行新学制后供全国统一使用的第一部脱离蒙学读物性质的语文教材,也是我国近代第一套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善的教科书.

8.刘师培所编 中国文学教科书 ----自由制编撰

9.1920年1月,教育部修正 国民学校令 ,将国文改为国语,当年4月,教育部正式规定国民学校国文科改为国语科,标志国语科的正式诞生.

10.浙江一师 问题法 教改实验.

11.舒新城.廖世承等提倡道尔顿制文科教学实验.道尔顿制文科教学实验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它的改革目标是企图突破和否定以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

12.国文百八课 -----语文课程科学化的尝试.夏丏尊与叶圣陶自1935年就开始合编并陆续出版 国文百八课 .其特定的编写体例为;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容含文话一篇.文选两篇.文法或修辞一篇,习问数题,各项打成一片.

13.叶圣陶与朱自清共同编撰 精读指导举隅 与 略读指导举隅 .

14.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是: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

15.1985年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提出,要 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1996年 中.

教师形象对学生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2.教师形象可以感染学生.

3.教师形象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完善具有重要影响.

(2)教师形象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3)教师形象对于学生良好的体育观念和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养成,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那几个方面?

1.语文知识素养,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更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 2.普通文化知识素养,教师只有在“精”于语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博”于文化科学知识,以丰厚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是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普通文化知识包括思维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3.教育学科知识素养,一个教师要成功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既知道教什么,又知道怎么教。教育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

三.专业技能素养包括那几个方面? 1.教学技巧,教学技巧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控制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学技巧可归纳为导入的技巧、强化的技巧、变化刺激的技巧、发问的技巧、组织活动的技巧、教学媒体运用的技巧、沟通与表达的技巧、结束的技巧等方面。 2.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的本领。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学生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分析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材施教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辅助教学能力。 3.教学研究能力,是语文教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的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的一种能力。它主要包括选题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改革实验的能力、撰写教学论著的能力、

四.专业情意素养包括那几个方面? 1.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是教师的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专业情操,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

五.现代的教育理念 1.教育意识,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影响人成长的事业,教育的成败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教师是对受教育者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者,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意识。 2.课程意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决定因素。语文教师不仅需要知道语文课程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教,怎样教。 3.学生意识,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热情培育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造就,要用辩证的眼光分析认识学生的本质和主流,发现其长处,激励学生前进。 4.服务意识,教育是一种服务行为,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需补充) 5.发展意识,基础教育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活动。(同上)

六.如何实现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 1.由片面到全面(需自己的见解)。 2.由封闭到开放,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应是一个封闭性的体系,而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系统,要求教师加强知识面的开拓。 3.由单纯接受到批评接受,语文教师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的接受知识,更应该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问题,学会批判的接受新知识。

七.怎样提高语文教师专业能力? 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主要包括语文学科专业能力、语文教学专业能力、语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三方面能力的提高。 1.语文学科专业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语文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实践才能有效展开。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种旨在为提高学生语文交际水平的课文分析和鉴赏的讲解能力。再次,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写作和说话的教学能力。 2.语文教学专业能力,首先,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能力的教学机智。再次,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3.语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需要补上自己的见解)

八.语文课程的性质 1.交际性,交际性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的本质属性,而且也是学校教育中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2.基础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人的一切活动、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际,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应用的语文课程具有明显的基础性。语文课程的基础性首先体现在语文课程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还体现在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综合性,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功能诸多方面,总的说来,语文课程“涉及其他一切学科,并把各种学科的结果集中在自身里。 4,。实践性(动手能力、表达能力、、、、、)。

九.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1.确立新的知识观,知识观念影响着教学过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师生双方对知识的性质怎么看,很自然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例如,如果将知识的性质看为“神圣性”和“终身性”,那么,学习的全部任务就是阅读、记忆、背诵、复习和再现知识。评价就是检测学生是否会背诵和再现知识,甚至采用体罚手段,这样的做法严重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树立新的学生观。 3树立新的教学观(做到学生与老师平等交流)。

(二)激发积极的语文学习动机(动机的调动、兴趣的调动、感情的调动、意志的调动)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内资源按、课外资源,如、教科书、广播、图书馆、电影)

(四)运用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阅读学习方法、写作学习方法)

十.养成那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良好的阅读习惯 1.熟读、背诵的习惯。 2精思的习惯。 3.博读的习惯。 4.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5.有意识积累的习惯。

(二)良好的写作习惯 1.规范的书写的习惯。 2勤于练笔的习惯(写日记)。

(三)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十一,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 建立良好的开端。

(二) 进行科学的历练(159页)

(三) 重视方法的指导。

(四) 持之以恒。

十二,阅读的性质是? 1.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这是阅读的本质特征。 2.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心理、智慧) 3.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一目十行).

十三、阅读教学的价值 1.阅读教学应使学生学会阅读,使学生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2.阅读教学应给与学生一定的积累,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特别要重视积累,一是语文知识的积累,一是生活知识的积累。 3.阅读教学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精神的底子。(169页) 4.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

四、阅读教学的过程 1.研究教材,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77页) 2.研究学生。(举例说明)(试讲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举例子,如自己的导入引起了学生不同的回答) 3.设计教学(185页) 4.实施教学(197页)

五、新课标的写作要求

1、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2、写作教学应发挥学生的思维。

3、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人生。

4、写作教学应开阔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第6 / 9页

六、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那些个方面? 1.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3.揭示学生考虑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 4.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十七、写作能力的构成

(一) 观察积累能力(观察是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二) 思维能力(审题、立意、布局谋篇)

(三) 联想和想象力。

(四) 运用表达方法的能力(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 语言表达能力。

(六) 修改能力。

十八、材料作文的局限性和灵活性 材料作文的局限性,是必须根据提供材料的范围和要求写文章;它的灵活性,是对同一材料可进行多角度写作练习,允许多种构思,使学生能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它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

九、写作指导 1.指导审题,审题的基本方法是分析法和比较法。分析法就是从分析题目的要求和特点入手,需解决几个问题,第一,确定内容的范围。第二,确定文章的主题。第三,确定文章的体裁。第四,确定文章的人称。 2.指导思想,首先引导学生活跃思想,积极思维。其次,必须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编写作文提纲的习惯。 3.指导立意(主要指议论文)。立意的要求:(1)立意要正确、深刻。 (2)立意要鲜明、集中。 4.指导布局谋篇。(238页)

十、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 1.普遍改和重点改(242) 2.书面批改或当面批改 3学生自改或互改 4.符号批改

一.《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交际”因素,其有怎样的意义? 1.使听说教学更贴近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 2.使听说教学不停留在书本和课堂里,使之走进生活,走进各科学习,使之更具现实性、动态性,进而化为学生的语文生活,并期待着成为他们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 3.这同时反映出,我们语文课程及时吸收了语用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心理学的成果。

二、听话能力的结构要点 1.语言辨识能力 2.听话的记忆能力 3.听话的理解能力(听话理解能力是听话能力的核心) 4.听话中的语感

三、说话教学内容举要

(一)说话的态度 1.说话应诚实而有礼貌 2.说话应有积极性、主动性与自信心 3.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应谦虚好学勤于反思(善于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勇于发现自己讲话中的毛病、弱点、并及时改正或弥补)

(二)说话的能力,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说话本身的技能技巧,也蕴含着说话者的心智水平。 1.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临时演讲),学生组织内部言语的训练,实质上是思维能力的训练。 2.快速 第7 / 9页

的言语编码能力 3.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普通话、吐字清晰) 4.提高语音的控制能力

四、什么是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一向以选文为主干,而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听话和说话能力的培养贯穿其间(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体现) 1.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2.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3.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 4.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要求):

1、以学生为主体

2、在实践中学习

3、重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养成习惯形式素养发展良好个性的过程。

五、语文生活的内涵及特点 内涵:(1)引导和培育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自觉意识。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特点:(1)语文运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形成语文生活经常性和即时性。 (2)构建语文生活,要靠自己自觉意识。 (3)一个人的语文生活与他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 (4)良好语文生活的构建,是点滴积累,逐步发展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操切从事。 (5)重视文本学习,坚持把文本学习当成构建语文生活的导引和示范。

六、在构建学生良好语文生活中,教师该怎么做? 1.教师必须努力树立教育教学新的理念。 2.教师自身的语文生活状态,是学生构建自己语文生活的活资料。 3.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生活,要有可行的方法。

七、语文生活与语文活动的区别 语文生活,是语文操作的日常生活化(日常谈话)。语文活动,则是语文实践的比较集中的典型化的活动过程(演讲、晚会)。

八、语文活动的类型(292页)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语文因素(军训唱歌比赛) 2.以语文为中心内容的活动(报告会、表演、社会调查)

九、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语文活动的综合性?(294)

十、举例说明如何处理“语文生活”和“语文活动”的关系?(什么是语文生活、什么是语文活动、他们的联系是什么、如何处理)(295)

一、如何理解“知识---技能—能力”一体化意识?(303)

二、知识的类型

1、陈述性知识(回答的是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2、程序性能力(动手动脑、听说读写)

3、策略性知识(怎样学,是对学习方法的运用)

三、“语言”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1.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及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2.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此,社会因素是他的本质因素。言语是 第8 / 9页

人们运用这个交通工具说写的过程和结果,除了社会因素外,还有个人因素。 3.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说出无限多的句子。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1.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 2.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语言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强制性的规范作用。(310) 十

四、言语行为的基本规律(312—315) 1.依赖语境-----适应律 2.选择语料----选择律 3.切合语体-----得体律 4.组织活动-----组织律 5.创新表达-----修饰律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在小学、初中设“国语”课,高中仍沿用“国文”。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因此,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1、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

2、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涵。

3、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强调这门学科主要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他。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

※根据什么来确定学科的目的任务呢?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2、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3、社会需要。

4、学生的年龄特征。

※正确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目的任务,要注意以下各点:

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

2、围绕读写听说能力训练来进行。

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4、重在打好基础。

※一份比较完备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基础内容应包括如下各项:

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

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确定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形成,三是思想培育。

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在内容上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文字准确简明。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

1、智德启迪。德,在这里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其中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智,在这里是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2、语文历练。

3、语言积累。

4、知识扩展。

※综合组元法。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国文百八课》中的108“课”,实际上就是108个单元。

※如何使用好中学语文教材?(抓住要点) 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审慎选择,把握特点。教科书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根据:

1、根据主观意趣来选择;

2、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所谓把握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是指:

1、把握教科书总体结构的特点;

2、把握教科书的体例特点;

3、把握教育教学任务在教科书中是如何体现、如何落实的。

二、总揽全局,点面统筹。

1、把握好整套书和一册书;

2、一册书和一个单元;

3、一个单元和一个教学项目。总之,“总揽全局,点面统筹”就是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方法来驾驭教科书。

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的体现。

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

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根本原则。

1、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

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语文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

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可以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可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进行“个别——一般——个别”的思维训练。

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5、培养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教学实例《范进中举》:进行读、写、听、说的语文训练,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概括、分析、比较、想象、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P89)

※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据: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任何教学方法都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的制约。(教学实例《皇帝的新装》P97)《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运用了自学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地分析,运用了讲述、提问、讨论、批注、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具体指导可以从一般思想方法的指导、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课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指导、语文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指导五个方面入手。

※发现阅读法: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

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能够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读物作圈点、摘要、笔记、评注等。

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

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个性修养等。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阅读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这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就是“移情”。

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 ※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 课文教学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 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认读;

2、了解课文大意;

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

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

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一般的心智技能是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像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属于一般的心智技能。专门的心智技能活动是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和反映出来的。阅读教学技能就是一种专门心智技能。

※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4、渲染气氛,调动情绪。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

1、鼓励: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2、及时了解个人成绩;

3、明确学习目标;

4、获得成功的满足;

5、共同讨论的影响;

6、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唯其如此,才能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法填空题

读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要点.doc》
中学语文教学法要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