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

2020-03-02 04:40: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求、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 语文教师专业化

专业与职业有何区别?

1、从事专门职业要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前提,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行事;而从事普通职业无需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只需按例规行事。

2、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需接受长期的专门训练,而这种训练是在大学里进行的,是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标志的;而普通职业的从业人员无需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主要通过个人体验和个人工作经历而积累工作经验。

3、专业与职业相比,更多地提供一种特有的、范围明确的、社会不可或缺的服务,在自主的范围内对于自己的专业行为与专业判断负有责任,以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报酬,并把服务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4、专门职业把研究和服务融为一体,即专业人员不仅要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同时为了保证服务品种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在服务中不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提供专业水平,并且对专业人员而言,这种是一种自觉行为;而普通职业仅提供一种服务,没有研究的意识。

5、在专业问题范围内,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非专业人员对专业内的事物的了解极为浅薄,所谓“隔行如隔山”;而普通职业无内行与外行之别。

6、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专业的人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普通职业从业人员仅仅把工作当作是谋生手段。

7、专业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在社会职业声望的排名中处于高层。

我国目前教师职业是“形成中的专业” 。

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形象包括哪些方面?(14页)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一)、专业知识素养

1、语文知识素养:(1)语言学 (2)文字学 (3)文章学

2、普通文化知识素养:(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

3、教育学科知识素养:(1)教育学 (2)心理学

(二)、专业技能素养

1、教学技巧:(1)导入 (2)提问 (3)组织学生讨论 (4)教学媒体的运用

2、教学能力:(1)观察学生的能力(2)组织教学的能力

(3)分析教材的能力(4)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二章 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

一、语文教育的涵义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它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我们所说语文教育,就是指中华民族通用语的学校汉语文教育。

二、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

由于语言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说,语文教育几乎是与人类的教育活动同时产生的。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独立设科,尤其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是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结合在一起的。 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

识字与写字教学:依据汉语汉字特点,符合儿童学习规律

1、认、讲、写、用分进合击,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阅读教学:“文”“道”兼顾 1.、熟读,精思,博览

2、评点法 作文教学: “词”(辞章)“意”(义理)并重

1、注重基本功训练

2、多读多写多改,强调学生自己改

3、从模仿入手 ,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

古代语文教育的四大特点:

1、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语文与选士制度密切相关

3、语文教学基本上与口头语言脱节

4、教学方法以讲学与个别传授为主

古代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

1、识字教学“韵文化”

2、系统的文章之学

3、大量的读、写实践 古代语文教育的三大问题:

性质:科举考试的附庸 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 方法:记诵和摹仿

2 古代语文教育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际 ;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 忽视知识教育 。

(二)、二十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

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 “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国民》,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语言共同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注音字母化等语文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随着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深入,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

1920年修正《国民学校令》,改“国文”为“国语”,宣告“国语科”诞生;

1923年9月,公布了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国语、国文课程纲要,从此,语文学科教育开始被置于一个要求比较明确而相对形成一个系统的基础之上。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标志着教育思想的转变。“语文”学科名称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以“语文”取代以往“国语”、“国文”的学科名称,也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语文教学的新时代。

总之,以“语文”命名该学科,体现了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与发展的语文教学思想,更能准确地体现这个学科的性质,也更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言文一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文轻语的纠正,也是对国语国文教学的完善与发展。

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文”、“道”的关系——“文”指课文的语言形式,“道”指课文的思想内容。

“《红领巾》教学法”

背景:建国初期,我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而且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为了肃清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响,改革不合理 3 的教育制度,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共中央提出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1953年以后,对中小学教育的整顿与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苏联经验的结果。苏联教育经验的借鉴,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调整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同时也出现了结合中国实际不够、生搬硬套的偏向。扭转了当时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或思想教育课的不正之风;而后发展成的“谈话法”又走向了极端。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曲折探索时期——被“革命”的语文教育(1958——1976)

1958年开始,我国试图突破苏联教育经验的局限性,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但在“左” 思潮的影响下,停止语文分科教学,开展了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大革命”,以生产劳动代替文化学习,发动群众办学,在学校工作中开展群众运动。语文教学改革受“教育大革命”的影响,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都有所下降,经过1961年和1962年的调整,才逐步走上正轨。1963年,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建国后第一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认识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生产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语文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我国的语文教学也逐步处于被“革命”的地步。大学招生进行文化考试被污蔑是“复辟”。有的地方甚至把语文课改为政文课。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全面下降。

1973年6月30日,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青、生产队长张铁生在参加高等学校入学文化考试时,交了‘白卷’。“四人帮”一伙把张铁生捧为“反潮流英雄”,在全国树立了一个交白卷的样板,刮起了否定文化学习的歪风。1973年11月,《北京日报》社先后收到一个小学生的两封来信。报社到学校了解情况,并收集整理了这个小学生的日记,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在报社内部刊物登了出来。这个小学生的信和日记,主要反映了她同班主任老师之间的一些矛盾和不同看法,纯属师生之间正常的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四人帮”声称“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大事”,责令《教育革命通讯》加“编者按”发表。《北京日报》、《人民日报》也先后加“编者按”发表了这个材料。顿时,在全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对所谓“师道尊严”的浪潮,一时无政府主义进—步泛滥,一些学生以不读书为荣,以为破坏纪律、反对老师就是反潮流,给教育战线特别是中小学教学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学生流传的口头语是:“反正下乡种庄稼,何必刻苦学文化”;“学 4 会数理化,还得拿钉耙”;“日光大学地球系,读不读书没关系”;“城里都下来啦,还念书干啥”。在教学秩序混乱的氛围中,“有的教师实行无语教课法,上课不讲话,只在黑板上写,写完就走,因为太乱,没法讲课。”

1958年到1965年,我国的语文建设主要围绕着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的落实进行。其间,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者,不但做了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而且在理论探讨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语文的进步。使语文教学尤其是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66年到1976年,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十年*时期,全国的学术研究陷于瘫痪,语言文字的研究也随之全面停顿。)

(三)、面向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2001~)

江泽民:强调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借鉴国外教育理论,编写《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内在价值、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我们要培养的人应该: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珍爱生命、自然;崇尚智慧、真理;守护道义、良知;追求独特、卓越。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

1、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淡化“ 语文知识”,反对机械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3、关注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4、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的现代意识,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

5、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6.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

7、课程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一、什么是语文?

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该如何理解? 也就是说语文这门学科究竟教什么、学什么?请看教材上有哪些说法,归纳之。并说说你的看法。

1、对“语文”含义的不同理解

(1)王力 :语文—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

(2)吕淑湘:语文——语言文字

5 (3)《编辑大意》:语文——语言文章

(4)语文——语言文化

2、“语文”的原本含义

叶圣陶的语文观: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二是语言文字本身(听说读写)。

语文”融合着科学意义上的“语言”与科学意义上的“言语”,融合着静态与动态的语言,指“语言及其运用”。

小结:语文: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选编于于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包括语言及其应用,包括语言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二、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语文课程?

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语文课程是为了实现语文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语文学科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狭义)。

语文课程就是以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祖国的语文,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广义)。——教材P103

三、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哪些性质?

1、交际性:交际性是语言的功能属性,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进行交际”。任何课程都是通过交际来实现。例如:对话教学

2、基础性: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3、综合性: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包括——听说读写 语文课程目标阐释 课程目标的概念

狭义的课程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个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语文课程目标可以进行层次划分,划分为: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或学期目标等。

6 根据语文课程目标涉及的不同的具体范围,还可以对目标进行某个层次的水平划分。

设计语文教学目标要注意哪“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语文课程里面蕴涵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道德,二是审美。

2、过程与方法维度:过程是指学习过程,方法是指学习方法。这个维度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1)突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2)突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性

3、知识与能力维度

语文课程目标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 五个方面(义务教育阶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义务教育阶段) 五个方面(普通高中):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高中阶段)

在设计语文教学时,还应考虑到这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例子:《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

2、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 7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二、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4)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探究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

2、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四、为什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承、信息的获得和保存为中心,以间接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一)

1、缺乏实践性作业

2、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级记忆

(二)

1、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

2、语文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1)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3、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1、确立新的知识观

2、确立新的学生观,学生不应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是一个完整性的存在。

3、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二)激发积极的语文学习动力

1、动机调动

2、兴趣调动

3、感情调动

4、意志调动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重大事件和家庭生活等

3、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运用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

1、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

2、阅读学习的方法

3、写作学习方法

4、口语交际的方法

5、综合性学习方法

四、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在自主学习中,要不要教师的指导

2、在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合作的无效性(1)合作应该是自主基础之上的合作(2)小组讨论是合作的重要形式(3)注意合作中的分工

3、在探究学习中,怎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五章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过程

一、研究教材

(一)基本要求

1、默读或朗读课文

2、研究句意、段意

3、提炼问题

4、把握文章的线索、中心论点、说明顺序

5、注意学习提示

6、正确处理好研究教材与教参的关系

(二)各类课文的钻研 (各类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特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三)设计教学重点、难点

二、研究学生

所谓研究学生,是说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样的,如何“学”是最有效的。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了解学生的思维

2、尊重学生的智慧

3、倾听学生的声音

4、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设计教学

(一)选好教学的突破口:

1、从题目入手

2、从概括入手

3、从复述入手

(二)精心设计提问:

1、从课文标题设问

2、在关键语句处设问

3、在重点难点处设问

4、在矛盾点或对比处设问

5、在细节处设问

(三)细致考察教学如何推进、展开

1、讲解

2、变化

3、强化

4、演示

(四)设计好教学的收束:

1、总结归纳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2、启发激励式(深刻内涵、启发意义)

3、比较异同式(正反比较、同向比较)

4、创设悬念式(结合下一节课)

5、承前启后式

6、练习评估式

7、引用名言式

8、画龙点睛式(突出要点)

9、朗读回味式

10、拓展延伸式

(五)善于利用角色转换和想象

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含蓄或具有指代性的内容,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结合起来,再用他们的语言表述出来。

(六)设计好板书

1、教学板书,指教师在黑板或屏幕上书写或呈现文字、图表等以传达教学信息的操作行为。体现教学思路,揭示教学重点。

2、.板书设计的要求:(1)简洁扼要 ,目的明确(2)结构完整,重点突出(3)条理清楚,布局美观(4)字迹清楚,书写适时

3、板书的形式(1)提纲式 (2)线条变化式 (3)图画式

四、实施教学:第一,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第二,教材要为教学服务;第三,教法要为教学目的服务。

第六章 写作教学

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常见的笔记方式:批注、摘抄、札记、做卡片。

课外写作活动指导:观察日记、课外练笔、编写刊物、写作竞赛。

写作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针对一次具体的写作训练来说的,它可以分为指导、批改、评价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

一、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指教师出题后,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开拓思路,激发写作灵感,解决写作的材料和方法等问题,以便他们在下笔之前,弄清楚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

10 比较分析 :“美国语文教材节选”所展示的作文指导与我国初中作文训练有何异同?

二、作文批改

1、批改的范围和内容

2、批改的方式方法

3、作文批改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原则)

4、作文批改的符号

三、作文评讲

1、作文讲评的方式

综合评讲、专题评讲、佳作评讲、对比评讲、经验交流,等。

2、作文评讲时应注意那几点?(作文评讲的原则)

第七章 口语交际——听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朗读——听说教学的基础:

1、准确

2、停顿

3、吐字归音

4、营造交流气氛

二、口语交际——听说教学的主要方式

1、课文复述

2、课堂讨论、讨论

3、看图说话、口头作文

三、关心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的状况

四、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班级中学生见的互相影响 补充:

一、我国目前7—9年级和普通高中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一)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训练总目标(新《课标》)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7—9年级口语交际训练目标(新《课标》)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三)普通高中口语交际训练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

11 话文明,仪态大方。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

2、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

4、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评述:

从两个新《课标》所规定的我国初高中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来看,突出变化是强调了“交际”因素。上列目标几乎每一条都强调了初高中的听说训练是一种“交际”中的行为,如7——9年级的目标:“注重场合、对象”,“耐心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见闻”,“即席讲话、演讲”,“在讨论中积极发表看法,能听出讨论的焦点”等等。高中的目标:“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等。这和之前的《大纲》相比,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一)训练内容

1、听话、说话的态度

听话的态度——耐心、专注。

说话的态度——首先,是诚实、有礼貌。其次,是说话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信心。最后,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正自己口语交际中的毛病。

2、听话、说话的能力 语音辨识能力

记忆、整理对方话语,抓住关键的能力 听话中的语感

快速的言语编码能力

(二)训练形式

1、基础性训练(以静态为主的训练)

这种训练多与阅读教学结合,重在训练学生的语言编码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交际的成分不重。

(1)朗读 (2)复述、讲述、看图说话 (3)课堂谈话、讨论 (4)演讲

2、交际性训练(以动态为主的训练)

(1)采访(2)辩论(3)模拟面试(4)协商(5)问路、指路、打电话、接待客人、介绍等

三、口语交际的指导

1、使学生充分认识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加口语交际活动的兴趣。

2、教师示范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以及听话说话教学中的示范,对学生口语交际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语言生动,学生也追求生动;教师语言雄辩,学生也追求雄辩。教师讲话中的许多习惯,潜移默化之中,会被学生学去。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

3、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评价 (1)说话时对声音的控制

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要清晰;快慢适当;重音停顿恰当; (2)语言的选择和组织

一是要求学生在交际中要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说话,根据对方说的话,考虑自己说什么,怎么说,组织好内部语言,使之清楚、有条理,能够说得简练、通顺、流畅。二是指导学生根据交际对象和目的选择语词,比如,在交际中往往会涉及到的称呼、致意、开头语、结束语等;与交际内容有关的术语、知识等; (3)克服语病

如果学生出现语病,教师可先降低要求:发言可以短一点,说慢点,但要经常当众发言。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帮他建立自信心。 (4)善于发现学生说话的个性,长善救失

有的学生可能说起来滔滔不绝,但会偏题或重复罗唆;有的不善或害怕说话,因此发言时会吞吞吐吐,说两句就没有了;有的可能比较幽默,但却有些失之油滑。教师都要恰当引导。 (5)注意训练听说的态度

主要是大方、自信、诚恳、有礼貌。教师要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听说风气:尊重同学的发言,努力去理解别人的想法。

第八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生活、语文活动

一、语文生活

(一)语文生活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1)、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自觉意识;(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特点:(1)、语文运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形成语文生活的经常性和即时性;

(2)、构建语文生活,要靠自己的自觉意识;(3)、一个人的语文生活与他的个性、气质、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4)、良好语文生活的建构,是点滴积累,逐步发展的进程;(5)、重视文本 13 学习。

(二)在构建学生良好的语文生活中,教师该怎样做:

首先,努力树立教育教学新的理念;其次,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语文修养;再次,合理运用方法。

二、语文活动

(一)语文活动的价值、意义:

1、语文活动是体验性课程,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即时地在经验中习得,与文本课程的学习呼应联系,容易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

2、语文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活动,这就产生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学生的自主精神;二是在协同合作中学会与人共事。

(二) 语文活动的类型: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语文因素:社会调查、采访记录、搜集资料

2、以语文为中心内容的活动:朗诵会、讨论会、辩论会„„

注意:

1、以学生的体验—表现为主

2、以学生的探索—研究为主。

二、语文学习活动若干问题探讨(了解一下):

1、活动题目如何产生:教学民主;

2、学生负责组织活动进程:分小组

3、重视展示、交流与评价;

4、正确理解和处理语文活动的综合性(外延的综合性听说读写、其他课程;内涵的综合性:学生的语文素养)

5、如何处理语文活动与文本学习的关系:灵活、自然、综合运用

6、如何处理“语文生活”和“语文活动”的关系:相互呼应、相互联系

7、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评价两者相一致。

第九章 语文课程知识的更新与教学

一、广义的知识观念

1、建立广义的知识观念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是后天经验的产物;知识获得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的范围广泛

2、从知识反映的客观对象看,知识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 自然知识:自然事件和事件的规律(反映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社会知识:社会事件、社会活动或组织、语言工具(反映人们对社 14 会世界的认识与态度)人文知识:对社会价值的反思和体验(反映人们在历史生活中信封的价值观、生活理念)

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发展变化的原因,用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表征形式包括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2)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表征形式包括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3)策略性知识: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包括学习策略的方法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控(元认知)。

4、广义的知识观念还应当包括学习者个人的精神重构。包括个人的情感、态度、意志、个性、气质等。

二、课程知识的教学原则

1、从言语现象中激活言语规律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从言语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语言或语言规律,并且能够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归纳规律的能力,这就是从言语现象中激活言语规律。

2、语理静态描述与语用动态阐释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作为工具的语言规律和言语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规律融为一体来处理,从生命表达的方式入手去追寻生命本身,这就使语理的静态描述与语用的动态阐释结合起来。

3、在言语实践中综合应用和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知识的指引;技能的训练;综合的形态;真是的情境性

4、分散累积与集中整合相结合

在教学中重视平时的积累;针对无序出现的语言材料进行有序的处理

第十章 复习考试 评价

一、复习的价值

二、考试的价值

三、考试的类型

四、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五、教学评价的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法要点

中学语文教学法填空题

读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doc》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