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2020-03-03 10:30: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组织行为学课程体会

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学 生:王 鹏 教 师:何 跃 学 院:贸行学院 专 业:市场营销 学 号:20090240 成 绩: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体会

前言:

这个学期,通过对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的学习与研究,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组织性质结构、个人行为举止、管理心理学甚至是哲学的各方面综合性知识。不仅是如此,何跃老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及个人魅力也让人眼前一亮,这使得我对于大学的授课又有了新的了解,对于知识的学习及掌握又有了其他的途径,我远远没有想到这些是一门课可以带给我的。不敢说自己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组织行为学这门学问有了多深的见解,但通过了一个学期的课程,我对于这类知识有了很浓厚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一定会有继续研究学问的动力,我想,这才是这门课,也是何老师教课的初衷吧。 正文:

(一)概念综述

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从各方总结来看,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则,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单从概念来看,这一门学科涉及的内容就包括了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内容。组织行为学毋庸置疑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学科,且兼具两重性与应用性。也正因为如此,这样一门多学科相交叉、多层次相交切,拥有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双重属性,密切联系组织管理者实际工作且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工作能力、提高组织工作绩效的学科是一门复杂的且需要理论不断练习实际的科学。

本学期,何老师通过对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个体、群体、整体和领导行为学方面内容的讲解给我们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上开了个好头。

(二)课程流程概括

我国悠久的历史里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理论,在最初的几节课里,何老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向我们阐述了这一事实,但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些思想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经验以及认识上,还没有升华到理论的高度,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初是由西方引进的。因此,由西方的人性观引入正题。马克思在对于人本质的问题上提出了三个命题:1)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需要既人的本质。而西方现代人性观从“经济人”假设到“复杂人”假设,中间经历了“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漫长过程,从总体趋势来看:管理思想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激励理论从重视人的较低层次的外在物质需要及其满足发展到重视人的较高层次的外在社会交往需要以及其满足,再到重视人的较高层次的内在的自我实现需要及其满足;指导思想完成了从机械决定论道辩证决定论的转变。

思想转变带来了管理方法的转变。在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半管理理论到现在仍为人津津乐道,拥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当管理阶层步入行为管理时,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理论缓和了劳资关系,“以人为中心”由此开始。到了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管理理论百家齐鸣,出现六大代表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管理理论出现大综合,即企业文化阶段,此时也正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集合时期。当今社会出现的管理理论为“新组织”管理理论,拥有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及全球化特点。

组织是由个体构成,个体间差异导致组织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每个人个性、气质、性格、能力、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组织管理,就需要管理者进行思考。组织管理中,经常需要对个体行为进行激励,来调动其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激励包括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和综合型等,其中涉及到重要的理论如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人的5种基本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理论对当今社会很多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组织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组织的分类形式多种多样,如根据成员的受益程度可把组织分为商业组织和公益组织。组织内关于职务及权利关系的一套形式化的系统即组织结构,它阐明了各项工作如何分配,内部如何协调等问题。组织结构形式有很多,主要包括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矩阵制、流程型等。组织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理论与方法,有计划、有系统的采取干预措施,对构成组织的人、技术及结构进行系统变革,以期开发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提高组织经营效果。

最后,还有关于组织领导的内容。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体、团体及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愿望目标的行为过程。而现代领导是权利、责任和服务三者的统一,领导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了解组织中的领导有助于组织的发展,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环节,而领导者也是组织中重要的角色,需要着重强调。

(三)学习心得体会

其实,通过这门课我们不单单是要学习单纯的组织行为学书本上的内容,那样的话太繁琐也太理论化了,仅仅是为了学而学,无法从中吸取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我想,这门课更多的是要从何跃老师补充的内容以及提问中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点,发现问题并不断去思考,提出假设并想办法自己去解决。

记得何老师曾经在《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的学习中提到过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是说通过对人体液的研究将人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而通常来讲人的气质是通过遗传决定的。通过对自己的了解,我认为自己属于多血质,这一类型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力强,喜欢交际,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容易转移,情绪容易改变,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细致的工作。个人认为自己与这一类型十分的相符,但同时,鉴于遗传理论,其实我对于我和家父的气质又有些许疑问。家父从事科研项目工作,办事细心沉稳,研究耐苦耐劳,不爱空谈,严肃认真,生活有规律,且不为无关的事情分心,注意力不容易转移,但也相对比较循规蹈矩,这明显是偏重粘液质的特征。针对这一问题我一直有所疑问,而通过书籍的阅读,发现其实人的气质是综合性的,并没有说人固定为某一气质类型,而是相对的有所偏重。同时,遗传方面也不能一概而论,大部分情况下父子举止类似都可以通过气质遗传来解释,但也不排除有特殊的情况,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这一知识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弊端,在未来发展中更好的做出选择。

在讲到群体行为学这一章时,对于旁观者效应我也颇感兴趣。我对于一个人需要自己完成任务时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需要加入团队完成任务时懈怠的心理这二者的心理微妙变化非常有兴趣。记得当时课上讨论了时下最引人关注的“小悦悦”事件,大家针对小悦悦事件各有见解,而其中不乏一些新颖独特的论述,记得梁豆豆同学对于整个事件的描述及概括都很全面,而王丁同学的论点则十分的独到,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如此,何老师通过精彩的点评让我对存在主义与自由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也通过课外阅读补充了相关的知识。

提及激励理论,个人十分的有共鸣。由于父亲从事研究工作,对于心理学潜能开发的内容我从小就有所涉猎。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每天对自己的激励不断的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我认为这是对青少年发展十分有利的。不仅如此,激励理论同样可以运用到组织中,通过适当的激励,让人充满自信,在面对问题时更加的从容,状态更佳。当然,要控制激励的度,物极必反,过度的激励我想是会让人失去理智,过度膨胀而产生负面情绪的。

还有IQ与EQ的内容,一个人的IQ多是受到遗传的影响,而EQ则更多靠后天培养。个人认为,IQ很重要,良好的IQ为一个人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基础,但是,EQ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EQ不过硬,他很难能够成功。我个人基本把EQ归纳为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对自己的控制,所以我更加的注重于自己日常生活中对于EQ的开发。一个对自己了解的人,同时可以将自己个人效益最大化的人我认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IQ小小的不足,所以,我承认并钦佩高智商人群取得的成就,同时,我更加相信人后天的成长可以通过情商的加强做出更大的成就。

总而言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学科的内容,但更多的,通过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我发现了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这些感兴趣的问题不断的引导我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去发现新的东西,去接纳新的东西。我就像一个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新知识,并将其贮存在体内,更重要的,融会贯通。很感谢何跃老师丰富的知识底蕴及独特的授课风格,让我在大学课程中就可以见识到大师的风采。这门课在我的大学学习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doc》
组织行为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