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2020-03-03 07:04: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索知识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所以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能力的挑战。首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它的几个特点是需要我们注意把握的。

1、提问的针对性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并非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教材只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问题”,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问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问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促进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例如对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一般的问法是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限制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反思批判。如果这个问题换成这样问:“新航路的开辟对于欧洲和亚非拉地区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我觉得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2、提问的启发性

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的兴起一课时,我没有直接问工业革命的作用,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展示《机器的成绩》对工业革命前后情况的对比,再问这种比较告诉了什么?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提问的趣味性

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提问,作为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维持学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的兴起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问题:你知道火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一开始是叫蒸汽机车?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所以有时我们不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设计问题时,应难易得当,有清晰的层次,课堂提问必须满足学生的层次需求,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解决疑问的思维空间。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一旦问题的情景设计不合理,也往往会难以达成提问的有效性的提高,这也需要分析解决。

1、课堂提问表面化,质量低而偏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提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课堂提问难度过高

课堂设疑如果偏难或过易,都不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或使学生产生“不屑一顾”的情绪。例如,我在讲分化的社会一课时提问: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出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宗教?生答:佛教。我问: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有些学生答:乔达摩-悉达多。我又问:佛教的内容有哪些,它的核心教义又是什么?佛教的传播对古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很多学生就无从回答。然后我又讲授了一大堆有关佛教的典故,从东汉洛阳白马寺的修建一直讲到唐僧到西天取经,自己讲得津津有味,殊不知很多学生却因为不能理解而觉得我是讲天书。后来我想这样效果不好,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能实现师生互动的情景,教学效率自然也不能提高。

3、追求“轰动”效应,实行“满堂问”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思维,而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设疑导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提问次数要适当,不能把设疑导学误解为协调课堂机制、追求“轰动”效应的手段,不分主次“满堂问”。 因为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所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 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使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

4、课堂气氛不融洽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产生一种教学的合力,互相促进,教学相长;而过于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易使学生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抑制其智力发展。有的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没被抽问的学生就会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其实与教师的满堂灌没多少区别。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本人试着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在讲授新课时精心设问,引人入“戏”

上好历史课,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这就犹如一部小说,要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必须有精彩的开篇。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教师应当精心设问。比如在讲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时,教师先以图片或语言去描述郑和下西洋这一宏大的场面,然后话锋一转:“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会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绝唱?”如此对比鲜明的设问,使学生兴趣陡起,思维闸门洞开,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精心设问以导入新课,不失为教师可用的一种办法。

2、在教学过程中故设障碍,诱导学生思维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法国大革命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点,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抓住了学生求知的心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循序渐进中层层设问,巧设问题坡度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要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在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这一课,我提出了这一系列问题:(1)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对印第安人做了什么事情?(2)印第安人人数减少,欧洲殖民者又是怎么解决劳动力?以此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突出教学主题。

4、在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平淡中见神奇

教材中某些知识,如年代、地点、事件等,既比较枯燥又重要。教师应在此设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活”课本,于平淡中见神奇。如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如果从美国国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十三条纹和50颗星组成?”即可激起学习兴趣,学生不仅掌握了美国版图的扩张史,还富有趣味性,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提问过程中要掌握好时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为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可以也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在准确地把握时机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学生回答如果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不宜插进追问,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并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根据个人特点找准突破口,就能开创出个人特色的课堂模式,展现出个人的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几种路径

浅析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全面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谈大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几种视角

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地理教学的有效性.doc》
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