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020-03-01 20:53: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以湖北省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发展为例

【摘要】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20世纪以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本文以湖北省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例,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探索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为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字】科技创新汽车发展

前言

2013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3)》的主题是“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意在探究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的现状与未来。在目前汽车市场面临微增长的市场环境下,科技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也是高度重视,在政府的相关政策下在科技创新建设一些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实践团队通过对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进行实地考察以及与企业进行座谈等方式展开调查研究,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只有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优势,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一、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地位

(一)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将依托武汉—随州—襄阳—十堰汽车产业带,以整车生产为龙头,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设城市圈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着力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机电一体化等关键零部件,形成中西部最大汽车产业基地。作为湖北汽车产业走廊中心的襄阳和“专用汽车之都”的随州,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把汽车行业确立为工业领域的龙头产业,把战略新兴产业确立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应用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成长性较好的产业,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襄阳随州地区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做精做专中小企业,

着力完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引导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专用汽车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优势企业联合兼并,不断增强企业实力、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引进主机厂和外资,促进企业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壮大。2005年以来,襄阳市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东风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全国汽车产量和东风汽车产量预测,确定了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力争2015年规模以上汽车产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202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襄阳不仅是东风商用车和乘用车重要的制造基地,也是我国汽车动力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基地。

(三)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共建协议,深化政策

依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行业领导优势,借助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力量,为专汽产业发展提供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等支持,落实深化协议内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襄阳已逐步形成整车和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主要是支持发展自主品牌和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目前,襄阳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各类零部件产品生产达4000多种,形成了发动机总成(东风康明斯柴油发动机,东风标志、雪铁龙发动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车桥(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总成、变速器总成、车架总成、电气和仪表系统总成,轴承、座椅、灯具、蓄电池、调角器、车门锁、发电机、起动机、摩擦材料、油品化工等产品总成系列。因此,未来5-10年应着重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化、模块化发展水平。

(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研发中心的层次,加快构建企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自主设计创新、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创新和自主制度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截至“十一五”期末,随州市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8家,较“十五”期末的57家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15.66%。全市专用汽车企业进入国家公告目录19家,产销过亿元的企业26家,其中过5亿元的企业6家、过20亿元的企业1家。汽车产业成为随州第一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十一五”期末全市专用汽车产量7万辆,较“十五”期末的1.37万辆增长了4.11倍,年均增长38.57%;“十

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34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6.51亿元增长了3.15倍,年均增长32.89%;“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1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5.08亿元增长了3.34倍,年均增长34.10%;“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利税11.5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1.47亿元增长了6.83倍,年均增长50.92%。

二、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所遇到的问题

(一)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

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余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许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二)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襄阳随州地区很多汽车企业设备老化,冗员过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忙碌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展开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的影响,2002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只占到其销售收入的0.31%,由此证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的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如图1是近十年中国财政的科技投入增长图:

1(三)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型企业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等。

二、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实施以园区建设平台,以平台招揽人才,以人才集聚产业,以产业支撑发展战略,构建融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研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技术服务企业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政策落实力度,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和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激励等扶持,带动和促进企业和全社会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增进全省研发投入的整体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机制

要扩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和科技担保规模,全面推广科技金融示范区,强化科技和金融合作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社会资金开展创投服务,促进创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三)进一步落实好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

要尽快将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纳入对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指标,确保财政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确保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财政对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投入逐年提高。

(四)建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扶持机制

要在有效整合各类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管理团队,优化运行机制,打造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人才集聚载体。要围绕重点产业链,鼓励和支持引进建设高层次的产业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加快设立高层次科研机构引进专项资金。对地方政府引进的高层次产业科研机构,上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的投入补助,对投资建设的科研院所要在三年内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补助或奖励,

补助经费用于科研院所建设前期论证、基本建设、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和初期运行费用等。

(五)突出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

在政策上、资金上、人才上给予全力支持,培养出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扶持新生的研发机构,引进吸纳有实力的科研机构落户,力争实现大中型先进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覆盖率100%。

(六)突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人才特区和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基地建设,优化人才政策,致力提升人才的归宿感和荣誉感,努力使打造高端人才密集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区。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以本地高校、重点企业、重大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重点培养锻炼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管理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一批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制定政策积极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回襄阳随州家乡创新创业,加快培育一支宏大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三、总结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企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不创新就灭亡,对于企业说是一条难以改变的规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竞争的巨大压力,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成为企业生存下去的关键,而这又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科技创新不是一句空口号,不仅要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建立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机制,还要加大科技创的资金投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培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代红延.科技创新.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10-9.

[3]钟红艳,王凤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及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1期

[4]夏训嘉;廖馨;;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1年08期

[5]邓子基;杨志宏;;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6]陈劲;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年03期

论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论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革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唐山市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浅谈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固始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影响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doc》
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