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高考高职语文试题

2020-03-02 08:38: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版权所有-中职教学资源网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试题

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语文试题

版权所有-中职教学资源网

息 纯朴

8.对下面句子主要信息的提炼,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传统的天气预报计算模式中引入了沙源地的地表因素,包括沙粒大小、地表湿度、地表植被和积雪覆盖等,研制了“嵌套网络空气品质实时预报系统”即沙尘暴预报系统,实现了沙尘暴的精确数值预报。

A.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出沙尘暴预报系统,实现了沙尘暴的精确数值预报. B.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 “嵌套网络空气品质实时预报系统”是沙尘暴预报系统.C.我国传统的天气预报计算模式不包括对沙尘暴的预报. D.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沙源地的地表因素,实现了沙尘暴的精确数值预报.9.对下列句子重音和停顿的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试时,要仔细地审题.(“仔细地”是语法重音,表示性状程度) B.王洪是园林专业的.(“王洪”和 “园林专业”都可做重音处理,但强调的意义不同) C.这个苹果不大好吃.(此句不同的停顿,表达不同的意义)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停顿分别在 “不传” “无惑”之后) 10.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书的写作讲究实用性、科学性和条理性。

B.书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落款三部分。

C.请示的作用在于请示工作并请求上级批复. D.规划、方案、安排、打算都属于计划的范畴。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B.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小说的三要素是时间、人物、地点。

C.《四库全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12.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吕]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命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A.前三句所写的历史人物依次是项羽、曹操、班超。

B.末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而又无法挽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无奈之情. C.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咏怀曲. D.此曲反映了历史是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的历史,而英雄事业不过是过眼烟云.http://www.daodoc.com

电话:010-52200939

Emil: cnzj5u@163.com

欢迎投稿

稿酬从优

版权所有-中职教学资源网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一)

①在封建社会里,也和今天一样,人人都要穿衣裳。但是,有一点不同,衣裳的质料、颜色、花饰有极大讲究,不能随便穿,违反了制度,就会杀头,甚至一家子都得陪着死。原来那时候,衣裳也是表示阶段身份的。

②以质料而论,绸、缎、锦、绣、绡、绮等等都是统治阶级专用的,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以此,“布衣”就成为平民百性的代名词了。有些朝代还特地规定,做买卖的,即使买得起,也禁止用丝质材料。

③以颜色而论,大红、鹅黄、紫、绿等是统治阶级的“专利”。因为这些颜色的染料国内产量少,得从南洋等地进口,价格很贵。皇帝穿黄袍,最高级的官员穿大红、大紫,以下的官员穿绿,皂隶穿黑。至于平民百性,就只好穿白了,以此,“白衣”也成为平民百性的代名词。

④至于花饰,在袍子上刺绣或者织成龙、凤、狮子、麒麟、蟒、仙鹤、各种各样的鸟等等,也是按贵族、官僚的地位和等级分别规定的。平民百姓连绣一条小虫儿小鱼儿也不行,更不用说描龙画凤了,不但如此,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极大讲究,例如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绣着凤的衣服,只有皇后才配穿,即使是最大的官僚,如穿这样的服装,就犯“僭用”“大逆不道”的罪恶,非死不可。

⑤北宋时有一个大官僚,很能办事。也得到皇帝信任。有一次多喝了一点酒,不检点穿件黄衣服,被人看见告发,几乎闯了大祸。 ⑥明太祖杀了很多功臣,其中有几个战功很大的,被处死的罪状之一是僭用龙凤服饰。⑦本来,贵族、官僚和平民都一样长着眼睛鼻子,一样黄脸皮、黑头发、一眼看去,

如何能分出贵贱来?惟一区别的办法是用衣裳的质料、色彩、花饰来作为等级地位的标志;特别是花饰,官服的前胸绣有动物图案,文官用鸟,武官用兽,又按品级分别规定哪一级用什么鸟什么兽,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这样,不用看面貌,一看衣裳的颜色和花饰就知道是什么地位的贵族、什么等级的官员了。 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不属于特殊含义用法的一项是( )

A.“布衣”就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了. B.大红、鹅黄、紫、绿等是统治阶级的“专利。”

C.以此, “白衣”也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 D.如穿这样的服装,就犯 “僭用” “大逆不道”的罪恶,非死不可.14.对文段说明对象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服装的质料、颜色和花饰

B.我国古代的服装

C.服装是等级地位的标志

D.古代服装与阶级身份

15.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采用了先因后果的逻辑顺序. B.说明了封建社会里服装有着阶级和等级的差别. C.揭示了服装与封建统治秩序之间的关系.http://www.daodoc.com

电话:010-52200939

Emil: cnzj5u@163.com

欢迎投稿

稿酬从优

版权所有-中职教学资源网

D.主要使用了分类说明、比较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

(二)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①, 艺术的发展更有一个民族传统②的问题。中国画的创新,关键在于立足于民族传统③之上。所谓“我自行我法”。如果离开了民族传统④,则成为无源之水。其实“法”,也一定是先我而存在的,如果离开了中国画的右史继承,而侈谈创新,势必会南辕北辙,中国绘画发展中历来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师于古而不泥于古,虽变于古而不远乎古。试看李可染先生的《井冈山主峰图》,浑厚华滋,粗笔重墨,将井冈山之雄峻壮阔,尽情写于笔底。披图之际,不觉流连低回。觉得很厚,很有内涵,笔墨功力很深,很有味,意境深远,因此很耐看。人们可以联想到石溪、龚贤、黄宾虹的画法,但并不觉其旧,相反,却完全发挥了新的笔墨技巧,散发着新的时代气息。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16.对文段论述的观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应继承历史,而不侈谈创新. B.中国画的创新,应立足于民族传统之上.C.中国画离开了民族传统,就无法创新.D.艺术离开了民族传统,则成为无源之水.17.对文段中加点的四个 “传统”的具体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个 “传统”的含义都相同. B.四个 “传统”的含义各不相同. C.四个 “传统”中,只有①和②相同. D.四个 “传统”中,只有③和④相同.18.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画家的画法有了大胆的创新. B.画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进代气息. C.画家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既有时代气息,又丰富了绘画传统. D.画家敢于否定传统,运用新的技巧进行创作.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

六、(30分)

32.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据要求作文。

青春的季节里,有鸟语花香,也有风起雨落。无论男生女生,我们都渴望以真实平常的心与自己的同龄人沟通,与父母沟通,与老师沟通,与社会沟通,甚至与大自然沟通.现代生活中,沟通是一种体验,沟通是一个过程,沟通更是一种本领.请以 “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700字。

http://www.daodoc.com

电话:010-52200939

Emil: cnzj5u@163.com

欢迎投稿

稿酬从优

版权所有-中职教学资源网

语文答案

一、(本大题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B D A C B A D B D C

二、(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B A B D C

三、(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题号 19 20 21 22 答案 A A C D

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8分)

2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评分标准]本题2分.前后两个分句各1分.“戴舟覆舟”直译也可.24.①使得我不得开心颜 ②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

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⑤月有...........

http://www.daodoc.com

电话:010-52200939

Emil: cnzj5u@163.com

欢迎投稿

稿酬从优

对口语文高考试题

河南省对口升学高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对口高职旅游试题

对口高职语文考试纲要

山东省对口高职_山东省对口高职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对口高考语文考纲

重庆对口高职升学考试语文模拟题十三

重庆对口高职升学考试语文模拟题十九

重庆对口高职升学考试语文模拟题九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试题.doc》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试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