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小结

2020-03-03 08:38: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在动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第一个基本理念被提出来,体现了国家对公民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而《语文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不少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当前社会的浮躁功利情绪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语文,对语文学习缺少内在的动力,只是因为老师、家长的要求而去学习语文这门课程,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时候也成为了一种形式。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在语文学习中就显得极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学生有兴趣去读书,就变得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乐学好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经过一年来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按照研究目标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大家互相交流探究,上了多节优质公开课,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资料。

(一)在语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氛围,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

1、重视预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注重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预习提纲是根据教材的重点设计了许多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即预习教材去解决问题,达到获得新知的目的,就需要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安排时间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2、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无忧论文网, 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 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 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

3、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看来,兴趣和成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设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教师要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问的巧妙或笨拙,体现着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提问要难易适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较难的问题请优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则要请希望生回答。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给以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使学生乐于表情达意。教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实际选材,采取灵活多样的评改方式,评价方式要多角度、多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从内容做起,形式多样 首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激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中的作文是无处不在的。要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寻找,选择真实的材料,打开思路,不要总是写捡钱包、上车让座、帮老大爷背包袱之类的陈旧话题;奇思妙想是作文,烦恼忧愁是作文,爸爸妈妈是作文,游山玩水是作文„„当我们认清了作文,捅破了那个让我们感觉高高在上的、很神秘的窗户纸时,作文就不再可怕了,作文太难,思想压力大,未写先怵的情绪就会相应减轻了。

我们课题研究老师发现自己的班学生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或多或少都寄予了家长的某些希望。她就从名字入手,让几个名字很有特点的同学介绍了他们名字的来历。老师让学生回家问一问家长自己名字的来历,写在本子上,第二天交给老师,让老师也了解他们名字的

故事。这样做既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又没有写作文的心理负担,学生轻轻松松完成了一篇小练笔,还一个个洋洋自得,希望老师夸他们的名字起得好呢。

其次,改变以往传统习作教学,在想象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书本上的命题习作,当然有很多好处,但对学生来说,有很多作文书上都有类似的作文,他们一看到这类的作文题目,马上想到的是如何抄下来,好应付老师这一关。老师就常常做一些词语麻辣串练习,让几个学生分别说出一个词语,然后就是编故事,必须把这几个词串起来,看看谁编得巧,编得妙。既治了学生的抄作文毛病,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在学生的笔下出现了,互相交流之后,学生兴趣倍增,有趣的故事是层出不穷。学生也越来越喜欢写作了。

再次,写作形式多样化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的几位老师为了让学生不失去对作文的兴趣,可以说煞费苦心。写作形式可以是片段,可以写日记,还可以写小诗。实验老师也是巧用心思,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时让学生带来水果、蔬菜等食物,在班里看一看、品一品、闻一闻,写出自己观察所得。也可以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看看花、草、树、鸟、虫、鱼,写出自己感受。形式不拘,可以片段,也可以长篇,旨在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使他们爱上写作。

2、从评价入手

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清楚知道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习作修改经常让老师觉得是就像大山一样压在身上,很费神。而其实质作用又如何呢?许多学生只瞧了眼评分或再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等级就将作文本搁一边去了。老师的汗水居然成了无用功,红红的眉批总评在学生的眼中竟成了过场。面对这种现实,不得不静下心来想一 想,我们该怎样做好习作评价呢?怎样以习作评价带动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呢?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指在命题指导和作文的基础上,对学生作文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归纳;通过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不够在何处,该怎样修改,从而提高作文水平。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反复修改,但老师时间有限,人数太多,评语难逃语言单一,而且耗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导致批改周期长,学生的习作再次修改的时间就被压缩掉了,或者即使学生有时间修改,也因为自己当初写作时的灵感和体会已忘得干干净净,修改时没什么表达的欲望了,老师的评语就显得没有多大利用价值了,所以要想使作文评价更为有效,必须先改善作文批改的形式,缩短作文批改周期,提高作文批改的效率。

首先,学会自我修改。

课程标准对写作修改的目标要求是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其精髓在于重视修改,以及重视修改中的合作,较之以前的要求更有可操作性。

其次,学会互改互评

毕竟由于太过熟悉自己的文章,所以自己修改时容易掉以轻心,于是,我们又开始结合实行同学间互相评价。

每次习作过后,老师会将大家的本子打乱顺序发给大家。发的时候尽量让习作水评价差的孩子拿到比较优秀的习作,这样一方面好改一些,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在批改的同时学习这些习作的长处。

再次,教师进行激励评价

看到学生和家长的用心,老师也在逐渐改善自己的评语,针对学生的心理,尽量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作,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

(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打下雄厚的基础。

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低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中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 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很明确,新课标把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紧紧结合起来,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育的方向。我们的实验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引领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激发学生对书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四)利用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无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我们的学生讨厌语文、害怕语文,渐渐地远离了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老师运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从而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我们学生在这座知识宝库面前只能望而却步。作为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的教育者,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因此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可控制范围内。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我们课题组的几位老师就在班里开展了多种课外活动,如手抄报、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猜字谜、背古诗、小小书法家比赛、摄影比赛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二、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得到了有效培养。低年级课题组成员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识字资源,拓宽识字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了识字效率,为今后的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高年级课题组成员在阅读积累及习作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校园内还涌现了一大批 “读书之星”“小书法家”“小作家”“小演讲家”。学生成绩也稳步提高,五一班学生在2013年的抽考中,获得了同年级语文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但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也需要日积月累。在这一年的试验过程中,实验班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可是,兴趣这束火炬能燃烧多久?它的能量有多大?已经激发的兴趣会不会转瞬即逝?又该如何保持下来,并最终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长期的内在人生需求呢?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关注的话题。我们深知语文教育任重道远,仅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将继续努力,让语文为学生的生命打上亮丽的底色。另外,我们实验教师对个别问题还有一些困惑,如怎样做更好的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呢?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一些资料也没有及时存档,需要实验老师更规范、严密自己的实验环节。

阶段性小结

阶段性小结

阶段性小结

阶段性小结

阶段性小结

阶段性小结

阶段性小结

课题阶段性小结

阶段性小结2

课题阶段性小结

《阶段性小结.doc》
阶段性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