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0-03-03 14:05: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

当前,传统的农机装备技术与现时需求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形势下,集成与提升利用行业现有的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有效解决农机装备创新发展滞后这一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既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挑战

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机化发展道路证明,农业发展对农机装备的需求与依赖达到某种程度,其相互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农机装备不再是受农业发展影响的“伴随性”或“被动性”发展,而转为主动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并存且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农机化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农机装备在农业发展中正迅速“变位”,成为各级政府大力实施农机化的重要举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引发了普及机械化技术、应用先进适用农机的实际需要。在强劲的内需驱动和外部大力推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农机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对农机装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提升技术、填补空白、加快发展等方面。

与此同时,我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带来的双重压力,这对我国农机装备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机装备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几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农业生产制度创新逐步向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急需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由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延伸。二是土地流转趋向连片集中,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土地经营、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激活了适应规模化种植的大中型拖拉机及多功能作业机具、成套技术装备的市场活力,原有的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对农机产品的小型化、实用化和廉价化需求也正在向大型化、高效率、多功能及复式作业方向转变。三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的建设,带来了农机技术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生产向优势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水产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拓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新型机械与装备支撑发展。四是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型农机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五是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机整体水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农机发展的必然。市场的这些变化致使传统的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已不能满足需求,新技术、新机具供给严重不足。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际上众多农机制造商不断抢滩我国市场,他们正在以其高质量的产品、雄厚的资本优势强势进入,从与国内企业合资,逐步向独资经营过渡,给民族品牌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尤其是在大中型农机方面,掌握核心高端技术,而原来我们想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很难实现。因此,在开放农机制造业市场的同时,国家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政策对民族工业及品牌给予扶持促其发展。

目前农机科技创新困难重重

我国现有的农机科技研发体系属于层级、多元结构,农机科技活动主体主要由中央部属及省、市地方农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企业技术中心组成,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科技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演变而来,其科技管理也已由完全政府主导的计划型走过科技体制改革前期完全市场(化)推动时期,正在向“政府引导、面向市场”和“规划牵引、资助重大项目”的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设置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等院校共46所,其中有16所重点本科院校、29所普通本科院校、1所三本院校。其研究领域基本覆盖了我国农机化涉及的相关专业,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全国现有国家级科研院所3个、省级研究院所27个;还有一批地市级农机科研院所。其研发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除农机装备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设计开发外,还承担了标准化与质量检测、信息与信息化建设等行业服务职能。我国的大型农机制造企业正在逐步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部分企业建有国家或省级技术中心,成为增强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这些科技资源是我国农机装备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力量。但是,还应清醒看到,由于起点较低、基础薄弱,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科技体系,在创新能力建设和运行机制转换方面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面临着农机装备发展对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挑战,反映出现有科技体系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1.对农机研发这一行业科技创新基础工作的公益性认识不够,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机行业服务于农业,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明显的行业基础性与社会公益性。农机科研作为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通常农业科研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外,其自身在研究、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又具有特殊性。比如,不同区域农业条件差异较大,与农艺技术相结合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受农业季节性的限制,科研周期较长;研究过程需要大量的实物手段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田间验证;作业环境条件一般较差,要求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区域适应性等,这些使得农机科研难度大、投入大。由于认识不足,各级财政长期以来对农机科技事业的支

持力度明显不足。在与农机科研相关的项目经费、研究试验手段与中试条件等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方面投入甚少,这从物质基础上严重制约了农机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整体上在技术研发创新方面所具有的实力和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亟待提高。目前的8000多家农机企业中有80%以上是中小企业,行业利润不足3%,难以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创新团队和必要的研发手段,难以进行实质性技术创新研究;而技术研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占比例极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能力也同样难足所需,且其内设的研发机构主要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故具有技术垄断性和排它性,在辐射和带动行业技术创新方面难以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科技研发体系的协同性和整体性较弱,“产、学、研”结合还处在浅层面,农机装备研发活动存有严重的“孤岛”现象。由于缺少有机的联合机制,各方面的科技力量自成体系,研究方向与力量分散重复,行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难以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也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领域及其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难以创造和培养出具有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科技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体运行效率低、效果差。

4.科技宏观管理方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体制不顺和职能(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缺失的现象,导致科技创新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目前全国省级以上农机科研院所约30个,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中几乎50%归属机械工业(工口)部门管理。一方面,因这些科研院所与归属农业(农口)部门管理的农业技术研发、农机推广部门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故相关工作协调、沟通渠道不畅,难以实现相互结合,(下转7版)

客观上不但造成了农机科研与农艺、农机推广应用需求的脱节,同时又造成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在农机装备科技创新方面给予的项目支持和政策扶持,大多数只限于农口系统,这部分农机科研院所因受制于科技管理体制的不顺、渠道不同,很难参与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机科研与农艺、农机推广的结合以及产、学、研、推共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制约了这些农机研究院所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急需的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明确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国家支持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加强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要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各级财政部门应

把农机科研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作为长期的财政引导投入,为农机研发提供财力保障;科技管理应突出需求与发展重点,在科技项目方面给予多渠道立项和经费上的支持,同时加大对农机科研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扶持力度。

1.加快形成与产、学、研各创新体地位相宜的科技创新体系结构。

加强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学科建设,根据不同院校现有基础,强化高等院校在农业机械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实验与知识创新、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与农机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长期协作。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将职责定位明确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机科研院所明确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重点支持。同时,通过改革转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在国家财政相对稳定的支持下从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前瞻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中试,为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共性技术和创新平台支撑,并充分发挥其面向行业的服务职能及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辐射、引导作用。

加快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经济(财税、金融)与科技政策导向和科技计划项目扶持,同时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企业提高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2.建立新型的技术创新组织载体和运行模式,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扶持推动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与快速发展。当前,联盟方式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越来越走向联合,除了机电高新技术和产品成功联盟研发以外,欧美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配套农机具等主要农机制造商的联合创新开发和日本水稻高速插秧机等共性技术装置等竞争对手间的企业联盟开发,已经走出了联盟开发、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的成功之路。

2007年6月经科技部批准,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在加大力度引导扶持国家联盟的健康发展的同时,应探索创新区域性、专业性联盟建设。通过联盟的建设,聚集农机行业优势科技资源,促进建立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并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的多元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提升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形成面向行业开放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行业共性研发平台。联盟作为政府政策、科研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持续承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提高行业现有条件下的整体科研实力,破解行业发展的突出技术问题,并支撑我国农机装备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2)在充分发挥国家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的同时,根据区域特色、行业专业分类,依托具有较强研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地方科研院所,联合有关高等院校,规划组建区域性或专业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独特的创新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企业搭建一个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问题的平台,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开放式服务,使中心成为特定区域或特色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撑,推动提高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在中心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活动和手段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和机制,集成社会资源,推动联合与协作,唱响同一首歌。

按照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有利于农机与农艺、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农机科研院所在诸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资源利用等科技管理方面存在的体制不顺的问题,建立起跨部门职能(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科技管理中应调整旧有思维模式和习惯做法,整合行业资源,把归属机械工业(工口)部门管理的农机科研院所统一纳入农业机械化大体系中,同相关资源一起进行系统集成,破除渠道之分,推动各方力量加强联合与协作,优势互补,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发挥好现有各类科技创新体的作用,并推动建立农机科研与农艺技术研究、农机推广相结合的机制,加速提高农机装备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承载能力。

临朐县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对新时期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思考

农业部成立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和创新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创新基层工会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分析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

《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doc》
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