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2020-03-03 10:14: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魯迅先舉許慎之言:“倉頡以象形之書為文,形聲相益則為字,著於屬帛則為書”,道文字之由來,又說文字盛極于巫史(即巫以記神事,更進,則以史記事),從而產生了文章,即文學,所以我認為,文學始於先民記事,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初始的文章,與語言稍有異處,文章具備藻韻從而便於傳誦。晉宋以來文筆之辨又甚峻,韻律成為文與筆的本質區別。文學的演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雖有曲折,但文學的發展始終沒有中斷。

二:魯迅舉王充之言“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即《尚書》是記錄上位者言行舉止以及政策決斷的文本。孔子整理《尚書》,斷遠取近,定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二百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去三千一百二十篇。《尚書》多為訓下與告上之詞,奇聞質樸,亦詰屈難讀,又用藻韻加以修飾,便於後人學習。《尚書》所藏眾多,其中特點有三:“《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這三個特點都是因為各自的歷史條件不同而出現的。魯迅認為孔子所修訂的《尚書》多處偽造,辭義蕪鄙,不足以取信於世,他舉了偽造《舜典》,宋吳域等人的質疑為例,貶斥《古文尚書》皆為後儒偽作,蒙蔽世人。

魯迅認為《詩經》起於記事,自商朝到周朝,詩乃園備,存於今者三百五篇,稱為《詩經》。雖然遭受到秦火之劫,但由於《詩經》多為人所傳頌,故而大多得以保存。孔子修編《詩經》,古者《詩經》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於禮義。有人說孔子刪詩,魯迅取朱熹之言,認為夫子未曾刪詩,只是刊定而已。

詩有六義:風雅頌 賦比興。風雅頌說的是其性質,賦比興說的是其體制。風者,多為情詩;雅者,宮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賦者直抒其意;比者借物言志;興者托物興辭也。

詩有詩序,鄭玄以為大序是由子夏所作,小序則是由子夏與毛公合作。但韓愈等人則認為,子夏不作序,毛氏《詩序》亦不可信,所以作詩本意遂難通曉。魯迅尤其批判毛氏之序。

詩三百篇皆出於北方,而以黃河為中心,“其民原重,故雖直抒胸臆,猶能止乎禮義,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雖詩歌,亦教訓也。”魯迅尤其批判後儒即孔子所謂“思無邪”和“詩教”說。認為其曲解了詩經之本意。

三:老莊。顯學三家:道,儒,墨。道家的老子與莊子奉行無為之說,是道家的典型代表。然而魯迅對其觀點卻持否定態度,他認為老子之言亦不純一,戒多言而時有憤詞,尚無為而乃欲治天下,其無為者,以欲“無不為”也。

儒墨與道德比較:儒墨二家起老氏之後,而各欲盡人力以救世亂。道家難以治世亂,儒家孔子修六經,墨家崇兼愛。然儒者崇實,墨家尚質,所以《論語》《墨子》,文章皆無華麗的辭藻,致力於表情達意。然而道家的文章,文辭華麗,大多是寓言故事,沒有實質性內容。

四:戰國時期,出現了屈原以及宋玉等詩人,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詩人,魯迅對其推崇備至,屈原一生信奉儒家思想,有著高尚的人格,奉行“修,齊,治,平”的美政思想,“苦政精神”,“祖國觀”,“求索觀”,“節操觀”。其所著楚辭之《離騷》,是一篇政治抒情詩,表現了詩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為祖國獻身的大精神,以及堅守節操,九死不悔的鬥爭精神,读后感《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這篇文章,也表現出很大的創造性,其形式借鑒和吸收了楚國民歌並融合了中原新體散文的筆法,打破詩經以來的四言形式,擴大了結構,增強了藝術表現力以及詩句的節奏美和音樂美。

之後的宋玉,無疑遜色許多,但有一點,他的《九辯》,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悲秋”主題。魯迅評價他說:“《九辯》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淒怨之情實為獨絕。”

楚辭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與詩經共同構成了中國詩歌史的源頭,是南楚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與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人品質相結合所形成的獨特文學樣式。其繁辭華句,固已非《詩》之樸質之體式所能載矣,《離騷》與《詩》之異,在於形式藻采之間,“時與俗異,故聲調不同。”楚辭源自南方,詩經起於北方,本質之區別也。《楚辭》相較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魯迅贊其“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五:李斯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入秦為呂不韋的舍人,他雖然出自儒家,卻不從儒者之道,尊崇法家思想,後因宦官趙高謀反,被殺。李斯也是一個文學家,創造了篆書,隸書,統一了秦國文字,在歷史上影響頗深。法家大多不善文采,只有李斯的奏摺,尚有華麗的辭藻,魯迅對其《諫逐客書》也是推崇不已。

六:漢宮之楚聲:楚漢之際,詩教已熄,民間多樂楚聲,劉邦即位,其風傳入宮中。魯迅對楚聲讚賞有加,楚人亡秦之誓,高祖還鄉之歌。楚聲便是來源於此。漢朝對楚聲十分重視,宮中設一百二十人為常員,專門演奏楚聲。其詞意淺露,纏綿流麗,實為獨絕。

七:賈誼也是一名偉大的愛國文士,著《新語》,言秦所以失天下及古今成敗,深受高帝好評,文帝之時卻不受重用,著《至言》,激烈的要求改革,想要為國出力,但終究不受大用,所說的話也大多流失,只有《至言》被收錄於《漢書》本傳。文帝守靜,故賈誼所議,皆不見用,為梁王博,抑鬱而終。

鼂錯在景帝時期頗受重用,大力推行自己的主張,然而卻操之過急,招來叛亂,最終被斬於東市;又一向以嚴刑著稱,所以遭到“為人峭直刻深”的誹謗,下場頗為淒慘。所以魯迅說,易地而處,所遇之主不同 ,則其晚節末路,蓋未可知也。

八:藩國之文術:高祖時,漢朝推行郡國並行制,其楚,吳,梁,淮南,河間五王,非常善於文學創作。魯迅在這篇文章當中,介紹了各個諸侯王以及他們的謀士的藝術成就,所著詩書和對後世的影響。

九:漢武帝崇尚儒術,即位後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設置“五經”博士,選取董仲舒等一大批儒學家參政,這對先前的文學造成了很大影響,魯迅對之十分不喜,如使人為《離騷》作傳,完全是自造,背離了作者本意。

這個時期,湧現出一大批的文士,多為儒者,言辭也多有狹隘之處。

同樣,這個時期也湧現出許多小說家,如洛陽人虞初,作《周說》九百四十三篇。又如《心術》二十五篇,《封神方說》十八篇,不知何人所作,到今天也都流失了。

十:司馬相如與司馬遷:漢武帝時的文人,司馬相如作賦為最,司馬遷作文為最。然而一個一生寂寥,一個慘遭酷刑。魯迅認為,這都是因為他們的桀驁,為上位者所不喜造成的,但也正因如此,促就了他們非凡的藝術成就。

司馬相如作《子虛賦》從而為武帝所賞識,他所作的賦,體式新穎,益以偉奇之意,飾以綺麗之詞,句之短長,亦不拘成法,與當時甚不同。明代王世貞評價他的《子虛賦》.《上林賦》時說:“材極富,辭極麗,運筆極古雅,精神極流動。”

司馬遷因諫釋李陵而獲罪,遭受宮刑,然而他並沒有消沉,而是發憤著書,任中書令期間,據《左傳》,《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終成《史記》一百三十篇。“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大智,鑄就了被魯迅先生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魯迅所著這篇《漢文學史綱要》,實際上是一部文學史,在這十篇短文當中,魯迅從不同的角度談到了他對中國古代文學各種問題的看法,讀完全書,使我受益良多,從而對中國文學史也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文学史文章读后感

纲要读后感

汉纪读后感

外国文学史第一章读后感

东方文学史读后感[1]

中国当代文学史阅读书目与复习纲要

大一下学期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十二怒汉读后感

林汉达读后感

《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doc》
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