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2020-03-02 06:38: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例3的内容及练习十四第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教学准备: 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实践操作,问题引入。 1、游戏导入

[出示两根小棒]请看,我这里有两根小棒,猜一猜,这是干什么用的?可是今天我想用这两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能围成吗?为什么?围成一个三角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那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形。)那我们就再加一根,围一个三角形,好吗?这个盒子里面有很多根长度不同的小棒,是不是随便取出一根就能和这两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呢?(谁愿意来试一试:围两个三角形)

2 问题的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你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要想操作得开心、顺利,我们要先读懂规则,读懂规则是顺利进行探索与发现的关键。请看屏幕(试验表格,默读)

二、合理猜想,探究发现。 〈一〉初步体验,提出猜想

1、学生小组合作活动

活动工具:四根小棒,其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7厘米、9厘米。 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①每次实验选出3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实验完毕后放回原处,以便下次实验。 ②4人为一组,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并指派一名同学为记录员,填写实验报告。

③全部实验完毕后,小组内同学说一说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并给予适当指导。

2、全班讨论交流: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是)谁愿意把你们摆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1) [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报告,

还有不同的吗?(学生上台选小棒,拼摆出三角形) 摆的情况有:①

3、

4、7

3、

4、9

3、

7、9

4、

7、9 [电脑动画演示四种围三角形的情况] (2)讨论: 这四组小棒,有的围成了三角形,有的没有围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呢?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什么有直接的关系?(板书课题)(先小组交流,然后共同分享)大胆猜想一下,这三条边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提出猜想:三角形的三条边,一定要有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比第三条边长,否则不能围成三角形。(板贴:三角形 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说不出来,教师就要引导,举例子:如果这三条边的长度我们用a/b/c三个字母来代替,怎么样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呢?怎么样用一句话代替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这仅仅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猜想,到底三角形三边之间是不是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还要进行验证。你想怎样验证?(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完成板书 字母代替)

〈二〉验证猜想

1、小组验证猜想活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吗? 活动要求:

①小组内每一名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进行比较。

②小组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问:同学们刚才实验得出①和②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在①中,3+7>4呀,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强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中的“任意”理解)

4、练习:(1)书上31页第一题。

师问:如果我给你3根小棒,你能很快判断能否摆成三角形吗?

(2)一组线段:3厘米、3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如果请你选其中三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你会怎么选?

师:刚才这几个判断题太简单了,提高一点难度,好不好?

5、课堂小结:

够厉害,不仅做得好,而且说得更好。刚才我们通过猜想、验证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如果要这样学习数学就很肤浅了,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应用于现实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看看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好吗?

三、实践应用,强化认知。

1、建筑工人打算制作一个三角形的钢架,其中有两根钢管长分别是5米和8米,那么第三根钢管的长可能是几米?

思考题: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四、自我小结,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关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还有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比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己探索。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猜想 发现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验证 应用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例3的内容。教学中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摆小棒活动制造矛盾冲突,唤醒学生“探究”的需要,课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通过汇报、讨论、相互启发,结合学生的想法和实际适时点拨,适当地评价,关注课堂的生成,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发现和创新中建构知识、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二、活用教材,丰富学生的探索材料,激发学生参与“做数学”的过程。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突破教材的束缚,使用小棒开展探究实验,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出发,补充、调整优化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了充分的实验材料和感知材料,如利用多媒体、小棒等,让学生充分动手,即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本节课我是按照游戏操作引入——激趣产生问题——操作进行猜想——需要进行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学生在行动中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猜想,由猜想产生价值。由于课堂教学每一次生成的情况都会不同,根据几次试教情况,我把教案定为预设,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可能生成的情况设计了几种执行方案。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不管怎样,我都牢牢地把握住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自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虽然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花的时间比较多,一些课后的练习不能在这课堂上解决,但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的。教学不能是仅仅把知识结果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疑问、探究、收获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同时在课堂中还是暴露了一些存在的实际问题。如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回答。课堂上,生怕落下教学环节,所以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导致有的学生的不规范的语言也没能及时的指出来。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