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2020-03-02 04:51: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

【摘 要】古希腊时期戏剧成就最高的就是悲剧,索福克勒斯作为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之作。全剧写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在命运的安排下弑父杀母的故事,被亚里士多德尊为悲剧典范。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西方文学理论早期的代表,他的《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也标志着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的解读来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加深对俄狄浦斯人物的理解和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悲剧 俄狄浦斯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最早的源头,在古希腊的艺术画廊中,悲剧艺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进入民主制阶段,希腊悲剧也进入了繁荣时期,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就诞生在此时期,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十全十美的悲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与悲剧《俄狄浦斯王》在某些方面体现着相似乃至相同的观点。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的情节以及悲剧的人物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研究来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加深对《俄狄浦斯王》中悲剧的学习与理解。

一、从悲剧的定义看《俄狄浦斯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这个定义从四个方面即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和目的来对悲剧进行解读。

索福克勒斯作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的《俄狄浦斯王》讲述了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的故事。俄狄浦斯的命运是由神预先确定的,他自己的任何反抗都无济于事。无论他多么有智慧,多么贤明伟大,多么大公无私,也无论命运是好是坏,他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悲剧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他无意所犯的错误。正如定义中的“严肃”是指摹仿“高尚的人的行动”,主人公为某种正义事业进行合理斗争,由于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使其受难、失败或牺牲。[2]很明显,索福克勒斯通过《俄狄浦斯王》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对命运是无法反抗的恐惧之心和对俄狄浦斯在命运面前的无力的怜悯之情。

二、从悲剧的情节看《俄狄浦斯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说:“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是摹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摹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摹仿的对象,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在于此。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悲剧中一

系列有因果关系的生活事件是由悲剧人物的行动构成的,行动由表现了人物的生活与幸福。悲剧情节是指“行动的摹仿”。因此,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达到悲剧艺术的目的要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的“惊心动魄”的效果,关键在组织情节,主要靠“突转”与“发现”来实现。“突转”是指人的行为突然转变到相反的一面,“发现”是指人在不知到知的过程中引起的爱、恨或者厄运。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

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它优化了情节的组合,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设置多种互为关联的铺垫,利用巧妙的构思,按照可然和必然的原则组织情节,把每一个人物的出现、每一段台词的朗诵纳入剧情的轨道。剧本一开始就是英明的俄狄浦斯王为了寻找产生这场瘟疫的方法的原因和消除瘟疫的方法,俄狄浦斯派克瑞翁前去阿波罗神庙求问,神谕说这场瘟疫源于老王拉伊俄斯的凶手,把他们处死,或者放逐出境是拯救全邦人唯一的办法。但神指明了瘟疫的起因,却拒绝指出谋杀者的名字。故事以此为开始,引出情节的“突转”和人物的“发现”,于是发生了发差极大的巨变,[3]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的悲剧主要不是表现人物个性,而是表现面对强大的自然和社会,人不能主宰自己命运而产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困惑。这个观点是时代使然的结果,在生产力低下的古希腊,人的主体意识还未充分树立起来,俄狄浦斯的行动更多的不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而是由城邦利益和社会习俗决定。俄狄浦斯作为忒拜的国王和忒拜人民的保护人,他首先将要担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这就是要同大家一起“为城邦、为天神报复这冤仇”。他发布命令说:“我如今掌握着他先前的王权;娶了他的妻子,占有了他的床榻共同播种,如果他求嗣的心没有遭受挫折,那么同母的子女就能把我们连接为一家人。”当我们从这段话里感受到俄狄浦斯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的同时,还可以从中读到其中俄狄浦斯所不知的乱伦的隐喻,当他说到“我为他作战,就像为自己的父亲作战一样”时,这种隐喻就更加明显了。[4]他的可悲就在于在面对命运的巧合下,他毫不知情并且一心想找到答案,心甘情愿的一步步走进命运的陷进中。命运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根源是神秘的、不可解释的,人在命运是渺小而无力的。

三、从悲剧的人物看《俄狄浦斯王》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在戏剧中,性格是潜在的,行为是现实的,人物性格必须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特别是要从一些重要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因为重要的行动决定了人物的意向。意向善良是性格善良的表现。因此,悲剧人物的意向抉择是博得观众同情的关键。

“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5]当事实证明自己弑父娶母的凶手,他悲痛欲绝,毅然刺瞎了眼睛,自我放逐,以赎罪过,这就不能不使观众产生了怜悯之情。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由于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点造成的。他不仅是悲剧的始作俑者更是悲剧的受害者。”从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

斯之谜可以肯定他的智慧,但另一方面,俄狄浦斯激进好斗,自大急躁,当路人挡路挑衅时,他不能忍住脾气,和平处理,而是选择了格斗并杀死了自己的生父。俄狄浦斯的悲剧也可以是自身的好斗暴躁,心胸狭窄酿成的苦果。

悲剧的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亚里士多德规定: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这样,当他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希腊悲剧人物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明知故犯,另一种是不知误犯。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就是不知误犯的悲剧。他自己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如果在那个决定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能够冷静一下,不杀死那位老爷,而是谦虚的让过,或许他的命运会改变,可我们不会因此就否认俄狄浦斯本性的善良,他耐心的倾听祭司们的再三请求,并负责的执行着自己的职责,在面对预言家的“一再推脱”之时,他没有恼怒的立刻杀了他,他一心一意的治理国家,呵护百姓。他只是不十分善良罢了。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主编,罗念生译《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页

[2]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页

[3]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9页

[4] 王介之、杨莉馨主编,《欧美文学评论选(古代至18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9页

[5] 索福克勒斯著,《俄狄浦斯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83页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复习题

西方文论讲稿

西方文论复习

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

西方文论考试重点

《西方文论》作业4

《西方文论.doc》
西方文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