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改革

2020-03-03 14:14: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党与农村改革

党的性质、宗旨、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我们党必须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产生剥削的根源,解放全人类,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改革原因:第一,这是由农业的特性决定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但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农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二,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多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也还会有好几亿劳动力从事农业、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仍然是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

第三,这是由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决定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认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

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改革内容

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注:可以补充专题:农村金融)

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6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7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8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1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4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5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改革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践充分证明,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名言

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早是1978年9月20日,邓小平在天津视察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三个月后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再次提出了“先富”的思想,当时的提法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人”,包括“企业、地区、社员”。会后,邓小平关于“先富”的标准说法被表述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2、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邓小平说提出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改革不是探险也不是蹦极,站在岸上不知水深水浅不知自己水性咋样就眼睛一闭纵身大海的做法不是改革是玩命。改革应该是理性加激情、稳健加进取

3、与国际接轨:改革三十年,“接轨说”始终流行不衰。举凡制度、典章、服饰、生活习惯,无不以此为标杆。抬眼望去,铺往现代化的一条条却是轨道或宽或窄、高低不平,甚而方向相反。可见与谁接轨、如何接轨,大有文章可作。在某些人看来,接轨无非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有接轨接到第三世界的,有该接轨不接轨、不必接轨乱接轨的,更有油价这东西——国际价格上涨喊接轨,下跌时竟不接轨了。感觉不爽?还有一句话相送:国情不同。

和谐改革

坚持以和谐理念指导改革实践。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一个和谐社会是以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为基础的。所谓和谐,安顺谓和,协调为谐。就一个部门和单位,具体到我们集团来讲,就是集团内部包括以人为本的各种资源能够兼容共生、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衡,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比较匀称、均衡和稳定,以及每个人的行为被限定在合理的规范范围之内,符合集团和全体员工的整体利益。和谐是多层面的,人与人的和谐又是第一要素和最基本的。

和谐理念就是平衡理念、辩证理念、中和理念。改革的整体方案以及每一项政策、规定和细则,切异偏急和极端,注意把握好量和度,注意把握好时机,注意把握好主客观环境条件,注意把握好运作的方式方法,注意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一句话,注意把握好契合点。寻找契合点,就是要在不同点中找共同点,在各种矛盾中找共性的一面,这样来化解矛盾以存小异求大同、求平衡、求和谐。

把和谐理念融入到人事制度各项改革的全过程,可以从多方面寻求和谐改革的平衡点。如:处理好积极求稳妥和以“稳妥”求稳妥的关系;处理好加大改革力度与提高干部职工心理接受程度的关系;处理好加大党管干部力度与扩大群众参与程度的关系;处理好改革的基本取向和与时俱进、创新形式的关系。 和谐改革带来积极效应

坚持用和谐理念指导改革,促进改革既有力度又较平稳地实施到位,打破了原有传统机制下的种种失衡,在新的人事管理机制下实现了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集团各方面资源运行在新机制下实现了新的和谐。

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

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

三农与农村改革 论文

农村改革 文档

农村改革发展

农村改革工作

农村改革[优秀]

农村改革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改革.doc》
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改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