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

2020-03-02 05:07: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背影》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学习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构思。

2.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精读重点文段,学习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描写方法,培养欣赏写人散文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3.感悟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而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珍惜亲情,学会关心他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在人物描写中的应用,学习叙事散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文章紧紧围绕线索展开全文的写作手法及截取法在文中的体现,体会其首尾呼应和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难点

1.感悟作者由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感悟父子情深,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体验。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预习指导

1.预习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注意字音、释义以及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收集作者的相关介绍及主要创作。

3.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摘录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初读课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为进一步感悟文章情感蓄势。

(二) 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教师:请坐。 2.导语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孟郊的那首家喻户晓的《游子吟》吗? 同学:(略)

教师:那好,有谁愿意带领大家一起重温这首母爱的颂歌呢? 同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大屏幕) 教师:下面,我们再一起吟诵一边这篇佳作,去感悟这平凡而神圣的母爱吧(学生齐背)

教师:这首诗中,诗人捕捉到了慈母为临行的儿子一针一线、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进而用毫无雕琢的语言表现了母爱的细密绵长,博大深沉。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位父亲催人泪下的背影。这是怎样一位父亲?又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背影”体现了父子之间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沿着朱自清先生的笔迹走进这篇叙事散文《背影》。 (板书课题、作者) 3.教师范读课文

下面请允许我带着对文章的理解为大家读一遍课文,大家认真听,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在文中的使用,并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4.作者介绍

教师:有谁愿意与大家分享课下的预习,和大家聊聊作者的相关情况? 学生:(略)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在一起来全面总结作者的相关信息,走进朱自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潮》《踪迹》等。他的最高创作成就是散文,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散文大家之一。它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更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流传至今,影响尤为广泛。(大屏幕)

(拓展: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

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此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主要作品: 诗集:《雪朝》; 诗与散文:《踪迹》; 散文集:《背影》、《旅行杂记》、《你我》、《荷塘月色》等; 论文集:《国文教学》、《经典常谈》、《语文拾零》; 诗论《诗言志辨》、《新诗杂话》; 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5.生字新词正音、释义

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了,那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请一位同学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在下面自我检查一下。

交卸(

)奔丧(

)踌躇( )迂腐(

) 蹒跚( ) 颓唐( ) 琐屑( )晶莹( )差使(

) 狼藉( ) 簌簌( ) 栅栏( )

箸(

)(大屏幕) (教师检查)

教师:这一课还出现了一些重点词语需要我们重点掌握其含义,有谁愿意和大家一起说说这些词的意思?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 )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自己不能够控制自己。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颓唐:衰颓败落。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

变卖典质: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大屏幕)

(教师对不完整的进行补充,并总结预习情况,提示学生注意积累,并在文 中对新字生词加深理解。) 6.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充分感受语言,感悟课文的情感。教师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使学生能更好的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

①、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提示: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②、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这篇课文以背影为线索 ,主要写了我的父亲 ,反映了父爱这个

主题)

③、文中一共几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在课文的哪一段?学生读,请画出文中相关写背影的文字。

第一次背影(第一段开篇点题,引出背影,即思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背影(第六段车站送别、望父买橘时的背影,即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背影(第六段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即父子分别 惜别背影);

第四次背影(第七段段末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即别后怀念 再现背影)。

(教师板书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点出父亲的背影体现“父爱子” )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总结) 7.布置作业

(1) 默写生字,背诵生词释义

(2) 熟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并勾画和摘录你认为最能体现父子深情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其深意。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回顾“四次背影”,并以文中的“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为主线,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构思,对文章进行深度分析。

2.重点研读文章第六段,通过对父亲买橘子这一镜头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的描写,学习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截取法来抒情的表达方式。

3.感悟作者同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珍惜亲情。

(二) 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 2.衔接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从整体上学习了《背影》,了解了这篇散文记叙了父子奔丧后,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课文以背影为线索展开,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沿着这条线索来赏析这篇散文。 3.回顾课文

(1) 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 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3) 文中一共几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在课文的哪一段?学生读,请画出文中相关写背影的文字。

4.学生读课文

学生采取默读的形式自习阅读一遍课文,再深入回顾课文的同时进一步深人 理解课文,再采取跳读的方式,找出文章中几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几次提到儿子流泪。

5.问题讨论

第一部分:研读背影 问题(1):这篇文章以背影为线索,简单回顾文中四次“父亲的背影”。

问题(2):大家觉得四次背影中那一次写得做具体,最能打动你?

(导出重点研读段落,引导学生品读鉴赏第6自然段关于“背影”的描写。) 在横线上填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并深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__,穿着黑布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大屏幕)

①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提示:写父亲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紫皮大衣 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②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提示: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地样子”等。这些动作,体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③“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里

翻涌着那些思绪?请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④“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提示: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⑤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问题(3):第6自然段在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文中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还用到了其他的描写方法吗?哪些句子有所体现?

①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几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提示:

①体现了父亲的坚强,在儿子面前顶天立地的形象,也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

②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③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④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⑤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教师总结本课在刻画人物时使用的描写方法。) 第二部分:研读流泪

问题:这篇文章除了多次描写线索—背影,还多次写到儿子流泪。文中写了几次儿子流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流泪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提示:四次流泪:

悲伤之泪: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一片狼藉,为家庭的不幸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

感动之泪:朱自清很清楚的看到了父亲为自己买桔子的时候那种艰难、吃力、费劲的情景,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惜别之泪:面对分别,想到父亲即将遭受的求职与求生的困难,自己却不能为他分担,十分伤感;

伤心之泪:父亲愈老愈脆弱,对生活有了绝望,而自己却没有在他身边尽孝,万分想念。)

(教师板书悲伤之泪、感动之泪、惜别之泪、伤心之泪,点出儿子流泪体现“子 爱父” )

第三部分: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问题:本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始终如一,还是经历了变化呢?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八年以后,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怀的是怎样感情?

(提示:浦口送别的时候朱自清才20岁,因为年轻,所以他当时也会对父亲的琐碎的表达爱的方式表示不满,可是当他在八年后,随着自己心智的成熟,对父爱的感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当时的自以为是也感到非常的后悔,自责。他把自己这种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勇敢的展现在了众人面前,也正是是这篇文章最感人至深的地方。)

课内小结:

对特定情境下的父亲背影进行精细地描写,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是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还有,浓烈的感情未必需要堆砌多么华丽的辞藻,质朴的语言同样能传达美好的情感。请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间最普遍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

6.学生质疑 7.表达交流

作者当年对“背影”的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触手可及,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用质朴的语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你身边平凡的父母带给你的那一份感动?

(鼓励大家尽情去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误解过.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我期待着大家的作品。 9.结束语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播放歌曲:崔京浩的《父亲》作为本节课结束的情境,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伟大的父爱,去体会亲情……

学院: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路文丰 学号:20081150010017

《背影》课程设计

背影教案

背影 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doc》
背影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