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节日

2020-03-03 11:16: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观音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为普陀山三大香期。这三个月的初十之后,国内外信徒香客纷纷上山,前来朝拜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至十

八、十九日达到高潮。十八日三大寺例行庄严隆重的祝圣普佛和经忏法会,尤其在普济禅寺有上千僧众和信徒参加法会,晚上数千人在圆通殿内外坐香,齐诵大悲观世音名号,寺内灯烛辉煌,通宵达旦。翌晨,香客信众三步一拜上佛顶山。十九日中午,各寺庵上大供,信众设斋供僧,祈愿祝福,晚上举行随课普佛和各种荐亡利生佛事。香会期间,为普陀山全年接待香客信众的高峰期。

普陀山每年的三次盛大香会和观音斋日等与观音菩萨有关的节日已经成为海内外广大观音信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文化形态。在诸佛菩萨纪念日中,唯释迦牟尼佛与观世音菩萨有圣诞、出家、成道三个纪念日。如果说释迦牟尼佛‚下兜率天宫,皇宫降迹,雪岭修因。鹊巢顶,三层垒,六年苦行。‛其诞生、出家、成道确有其事,那么作为法身大士的观音菩萨,这些节日究竟缘起于何呢?

本文谨从认识观世音菩萨的身世入手,收集与观音节日有关的史料,对观音节日成因作初浅的分析探讨,最后对建设观音文化园提几点与观音节日有关的建议。

249

一、观世音菩萨的身世

(一)何故名为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名为观世音,一是观世音菩萨在因地修行期间,曾发愿要为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令住安乐的大愿。《悲华经〃受记品》载,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二是在因地修行实践中,曾经跟观世音如来学习,获得耳根圆通的殊胜境界。据《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载,观世音菩萨在楞严大会上向佛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三是观世音菩萨证道得果之后,寻声救苦,利他无穷。据《法华经〃普门品》载,释迦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哲学认识事物通常要从本体与现象两个方面入手,因此,要全面认识观世音菩萨的身世,必须从因果、本迹、体用等方面来解释。

(二)因地修行观世音。关于观世音菩萨因地修行的事迹,记载在经典之中比较显著的有下列几种:

1.据《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授记经》载:在过去无量劫前,有世界名曰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号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其时有一国王,名叫威德,虔诚奉事如来,听佛说法。后来到自己的花园中入定修观,

250

时有二朵莲花一左一右从地涌出,有二童子化生其中,一名宝意,一名宝上,和威德国王俱诣佛所,问佛‚以何供养名为最胜‛,佛答以‚当发菩提心,广济诸众生 ,是为第一供养‛。于是两童子在佛前俱发‚普救众生‛的宏誓。后来,宝意童子即修证成为观世音菩萨,宝上童子修证成为大势至菩萨。

2.据《悲华经》载:在往昔恒河沙劫前,有位无诤念转轮圣王,他有十个儿子,第一太子名不,他们都信奉供养宝藏如来。时国中有一大臣,名宝海梵志,他劝 转轮王及其太子应发菩提心,出离生死。国王及太子皆从其劝。过7年后,‚转轮圣王,授记作佛,号无量寿‛。 不太子则在佛前发大誓愿‚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 ,若不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发愿在无量寿佛的国土——极乐世界,‚正法住时,我于其中,修菩萨道,即于是时,能作佛事,是佛正法,于初夜灭,即其后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太子后即修证成为观世音菩萨。

3.据《十一面神咒心经》载:菩萨自忆在‚过去恒河沙劫前,有佛名百莲花眼无障碍顶炽盛功德光王如来。我时作大仙人,从佛受得此咒(指十一面神咒),应时证得无生法忍‛。

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念我过去无量劫,有佛名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怜我及一切众生,宣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言:汝当持此

251

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欢喜地),闻此咒故,超第八地(不动地),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身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具足。‛

4.据《楞严经》载:往昔恒河沙劫前,有佛名观世音。菩萨于彼佛前发菩提心,且随其学修耳根圆通法门,得获二种殊胜功德。具三十二应,能施十四种无畏。于是‚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三)果地证道观世音。观世音菩萨经过累劫不懈的修行,终于功行圆满,有关于他果证方面的记载,主要有下列几种: 1.《楞严经》载:观世音菩萨通过修习耳根圆通法门,一时具足两种殊胜功德: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因与诸佛如来同慈力故,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因与十方三世六道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菩萨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这便是通常所称的‚十四种无畏,三十二应身‛。不仅如此,菩萨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神咒,无量手眼; 二者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于众生;三者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财宝,求我哀愍;四者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旁及法界六道众生,有求必应。

2.《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早在过去无量劫前,因圆果满,证无上道,号正法明如来。因累世大悲愿力,为使众生离诸苦恼,成熟善根,引向佛道故,倒驾慈航,现菩萨身。这

252

说明菩萨经过因地上的修行,最终达到了果证上的极致——成佛。只因悲心恳切,才又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3.《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载:经过难以计算的旷远时光,阿弥陀佛将在西方入大涅槃。观世音菩萨即于次日‚明相出时‛补处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国号‚众宝普集庄严‛。

(四)本门真身观世音。所谓‚本‛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亦称观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议之威神力,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佛以法界为身,虚空为体,因此观世音菩的真身是宇宙法界好生之德,即大慈大悲精神的化现,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悲心凝聚而成的,因此其真身本是无形无相,含摄了宇宙法界无穷的能量与功德,寿命无始无终,身体无量无边。

观世音于本师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无量劫已经成佛,因此他是古佛中之古佛,他的真身正法明如来,亘古加持着整个宇宙法界,使正法放大光明、长存不灭。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曾作正法明如来的上首大弟子,如大迦叶尊者一样修持苦行法门。释迦牟尼佛曾在《观音三昧经》中说:‚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本师释迦牟尼得蒙正法明如来教化,得到燃灯如来授记:‚汝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华严经光明觉品云:‚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云何诸如来,而得有其身。‛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253

不能见如来。‛《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中说:‚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除佛之外,众生无法了知佛菩萨本生事,众生只能从佛菩萨在世间留下的印迹了知佛菩萨。所以,不应以色身之相求见本门真身观世音。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云:‚云何得见观世音菩萨,及十方佛。若欲得见,端身正心,使心不动。令息调匀,不粗不散,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成就息念无分散意。气不外向,不涩不滑,调和得中,令心明净。‛

(五)迹门化身观世音。所谓‚迹‛,就是事物演化的过程、现象。正法明如来为了帮助众生脱离苦海,于是从本垂迹,带果行因,倒驾慈航,成为了观世音菩萨,化身千百亿,游化于十方一切国土,救度六道众生。正法明如来所教化的菩萨无穷无量,亘古以来,在宇宙法界中己培育出数不尽的菩萨摩诃萨成就佛果,所以,经中常说‚等恒河沙数诸佛‛,而正法明如来则是十方如来之师。所谓观世音菩萨、光世音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音菩萨等无数名号、无量化身,即是正法明如来为不同众生所应现的等流身,就是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等九界众生形象相等同的各类化身而已。

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载,观世音菩萨应众生之机类常现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四众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妇女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童女身、

254

天龙八部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伽身)与执金刚身等三十二种应化身,并以十九种身说法。在很多观音殿有联语云:‚问大士缘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头。‛这是观音菩萨在人间教化的真实写照,因此,观音菩萨在娑婆世界有大慈悲父、施无畏者、法界恃怙等尊称。

印光大师在《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序中说:‚大士从无量劫来,分身尘刹,其本迹感应,非佛莫知。此数卷颂,不过大地一尘,大海一滴,令不知大士之深慈大悲者,略知梗概。‛

(六)体遍法界观世音。‚体‛是事物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属性。《观无量寿经》中说‚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由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

观音菩萨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化众生,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大雄愿力无边无量,体遍十方一切世界。在娑婆世界,观世音菩萨随类示现,身处一切众生之中,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度生;在极乐世界,观音菩萨又帮助阿弥陀佛为一切众生说法,接引众生往生到‚无有从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在无量劫后,阿弥陀佛灭

255

度,西方国土正法无人护持,观音菩萨就会在当日下半夜成佛,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住持西方极乐世界正法。

无论是娑婆世界是、极乐世界,还是他方无量世界,都为观世音菩萨法性身所含摄。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天台观经疏曰:‚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观世音菩萨法性之身,遍满十方,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能度十方法身菩萨。

然而,观世菩萨的法性身不可以世智辩聪来揣测,不可以凡夫父母生身来比拟。正如往生论注上曰:‚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往生论注下曰:‚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言:‚自在之物不能为知识所达到,只能为信仰所揭示。‛所谓‚自在之物‛即佛法所指的‚法性‛。

(七)用广无穷观世音。所谓‚用‛是事物(体)的外在表象、作用,是差别现象之具体表现。法华文句三曰:‚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生种种芽。‛真如法身为体,现象应身为用,体用就是由真如法身之体所生起的种种应化众生的妙用。指诸法之体性与作用。观世音菩萨于娑婆世界常现三十二应身,施十四种无畏,救水火刀毒等八难,满一切所求。

256

凡夫位的菩萨要用色身来度众生,因为他的菩提心、戒定慧功德都以色身为住,所有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行为都要靠色身来完成,所以,色身度众生有一定的时间跟空间的限制,不能一念即至,不能一身同时遍历多处。而观世音菩萨由耳根圆通突破了五蕴身心的障碍,回归到一念的清净本性,以法身来度众生,没有时空阻隔的问题,能于一身心,现千手眼,无处不到,无时不在,无机不被,无人不度,因此能做到‚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

观世音菩萨济物利生的无穷妙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法门: 一是悲行解脱法门,其内容为现三十二种应化身,施十四种无畏(1.十方苦恼众生,若能一心称名,菩萨即寻声救苦;2.设入大火 ,火不能烧;3.堕大水中,水不能溺;4.入诸鬼域,鬼不能害;5.刀杖抵身,必自折断;6.罗刹等鬼,不能加害;7.械枷锁,不能加身;8.经过险路,盗贼不能夺;9 .多欲众生,可得离欲;10.嗔恚众生,可得离嗔;11.愚痴众生,可得离痴;12. 求男得男;13.求女得女;14.遍三千国土,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随类化身,教化 众生。)。

二是大智观照法门。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了达‚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明白‚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最终达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三是神咒益世法门。观世音菩萨累劫修行,成就其大慈大悲的愿力,善能修持无量陀罗尼门,以拔济众生,令得安乐。这可称之为观

257

世音菩萨的神咒益世法门。如《大悲咒》系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是佛菩萨修持得果的心法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效用。持诵此咒者现生得十大利益: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 ;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往生。

四是礼念救度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礼念救度法门,可谓是观音法门中最为重要和普及的一个。与其他法门相比,没有诸如理论的高深、方法的繁琐等问题,而纯以信仰为基础,从而直接沟通众生与菩萨之间的感与应。

五是观想往生法门。以众生心眼,作意观想观世音菩萨的相好光明,能使观者‚不遇诸过,净除业障‛,究竟往生极乐净土。观想观世音菩萨形象作为净土十六正观之一,观想成就后,不仅能往生净土,亲得菩萨接引,且在今生能除无数劫生死之罪。经中说‚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正是由于观音菩萨法身无量,体遍法界,真身无相,超越时空,迹用无穷,随类化现,娑婆众生爱敬有加,故以凡夫生身类比菩萨,寻找圣迹,以勘其圣诞、成道、出家等时间处所和人物事件。

二、与观音节日有关的史料

(一)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

258

1.化身事迹。唐代襄州庞蕴,与梁代傅大士并称‚东土维摩‛,终生不变儒形,在家而举扬方外之风。元和(806~820)初年,与女儿灵照北游襄汉,随处而居,或凤岭鹿门,或廛肆闾巷,初住东岩,后居郭西小舍,常制竹漉篱维持生计。其生前好友节度使于頔所编庞居士语录卷上(卍续一二○〃三一下)载:‚居士将入灭,谓灵照曰:‘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照遽报:‘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士出户观次,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士笑曰:‘我女锋捷矣!’‛遂更延七日入寂。此一记实,载于祖堂集卷十

五、景德传灯录卷八等诸禅籍中;其所表现之独特机锋与謦欬笑谈之间坐脱立亡之禅境,与其他禅林中之同类故实,共为传诵千古之美谭。后人认为庞灵照为观世音菩萨化身,灵照涅槃之日传为观音圣诞日,并以灵照一名转用为女儿之代称。 2.史料。百丈清规证义记载: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挂牌上供等仪与药师同。先称)奈摩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次诵)。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文略)(一遍。接诵观音圣号一百八遍。余仪如常。但改白云)(文略)。(白已。一拜归位举赞云)手持杨枝。顶戴如来。跏趺端坐宝莲台。救苦甚悲哀。一念能回。无量慈门开(举圣号三称毕,三拜。是日或礼忏,或持名)。

又清乾隆年间版《禅门日诵》中有《三元五腊圣诞日期》,记载了佛道教混用的节日,其中有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

3.灵异。(1)明正统二年二月十九夜,大士现宝珠于潮音洞,放大光明。(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

259

庵,又号蝶庵,剑州(四川剑阁县)人,寓居杭州。明崇祯十一年(1638)春朝普陀,亲历二月十九观音香会盛况。冬,撰《海志》。纂成《补陀志》,由萧伯玉序(今轶)。

又天竺志载:二月十九为大士诞,远近人先期斋戒入山者,不啻亿万众。殿不能容,皆露坐达旦,名曰宿山。明嘉靖甲寅诞期,星月昭朗,忽见白鹦鹉自殿中飞出,旋绕空中,万人瞩目。赞叹念佛之声,振撼林木,如是者迭现数次。普陀志。清顺治间,海寇阮俊,与倭人谋取普陀藏经,僧照中,率数百人,至舟山哀求不已。阮怒曰,汝欲得经,当向龙宫水府求之。装至大洋,忽有大鱼挡舟,不得动者数日,阮悔过送回,不半日达道头,设供而去。

(二)六月十九观音世道日

1.化身事迹。南五台山观音菩萨示迹之记:大山岩穴,龙蛇所居,岁久成祅,肆其凶孽。吞啮不已,祸及生民。变怪升腾,非人所制。若非应身大士,孰能救济。巍巍乎妙智神力,其容思议。然于不思议境,强以文字纪述事迹者,冀千载之下,方来君子,启深信耳。昔隋时仁寿中,此山有毒龙焉。以业通力,变形为羽人,携丹药货于长安,诈称仙术,以欺愚俗。谓此药之灵,服者立升于天。呜呼,无知之民,轻信此语,凡服此药而升天者,不知其几何,又安知堕彼羽人之穴,以充口腹耳。而一方之民,尚迷而不悟。唯我大士,以悲愿力,现比丘身,结草为庵,止于峰顶。以妙智力,伏彼祅通。以清净风,除其热恼,慈念所及,毒气潜消,龙获清凉,安居岩穴。民被其德,各保

260

其生,昔之怪异,不复见矣。由此灵贶达于朝廷,以其于国有功,于民有惠,建寺峰顶,而酬酢之。大士以慈风法雨,普济含灵,慧日净辉,破诸冥暗。于是缙绅向慕,素俗钦风,割爱网以归真,弃簪缨而入道。大士尝居盘石,山猿野兽,驯绕座隅,百鸟聚林,寂然而止,如听法音,久而方散。呜呼,建寺之明年,六月十九日,大士忽示无常,恬然入灭。异香满室,愁雾蔽空,鸟兽哀鸣,山林变色。于是寺众闻于朝廷,中使降香,奉敕赙赠,以崇冥福。茶毗之际,天地晦冥,斯须之间,化为银界。忽闻空中箫鼓响,山岳摇,瑞云奔飞,异香馥郁。忽于东峰之上,现金桥,桥上列诸天众,各竖幢幡,及雨金华,纷纷而不至于地。最后于南台上,百宝灿烂,广莫能知,冲天无际,影中隐隐现自在端严之相。慈容伟丽,缨络铢衣,天风飘飘,焕然对目。尔时缁白之众,千百余人,咸睹真仪,悲喜交集。莫不涕泣瞻依,称名致敬,始知观音大士示迹也。清气异香,经于累月。左仆射高公,具奏其事,皇上览表,嘉叹久之。收骨起塔,御书牌额,锡号为观音台寺,拨赐山林田土,方广百里。每岁时降御香,度僧设供,大崇法化。至唐大历六年,改号为南五台山圣寿寺焉。五代之世,兵火连绵。诸台殿宇,并遭焚毁,虽有残僧坏屋,尚与木石共处矣。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夏,前后六次,现五色圆相祥云等瑞。主僧怀伟,具申府尹,被奏天廷,敕赐金额,为五台山圆光之寺。由是增修宝殿,绘塑真仪,烟霞与金碧争辉,铎韵共松风演妙。诸台屋宇,上下一新,嗣续住持,香灯不绝,慈辉所烛,石孕祥云,法雨所沾,水成甘露。台南数百步,有石泉焉,注之方池,色味甘洁,能除热恼,能润焦枯,舒之则沙界

261

滂沱,卷之则石池澄湛。或时亢旱,迎请者相继于道途,感应如期,州郡已彰于简牍。怀生蒙祐,草木沾恩,自昔迄今,声华不泯。噫,大圣以悲愿力,福被一方,而一方之民,亦不忘于慈祐。每遇清明之月,及夏季忌辰,不远百里,陟崄登危,皆以净心踵足而至者,何啻百千万耶。扶老携幼,阗溢道路,相继月余,各以香花音乐,缯盖幢幡,资生之具,持以供养。于是头面顶礼,致敬致恭,睹相瞻仪,旋绕赞叹,莫不洗罪蒙福,弭障沾恩,岂徒为奔走跋涉而已哉。寺僧法忍,虑其岁月经久,灵迹湮没。持诸残碑,嘱为斯记。普明固辞弗获,甚愧非文,倘遇贤士,改而正诸,不亦宜乎。太白山释普明谨撰(元至元七年正月立石)。

印光法师注:石印普陀志序,发挥感应理致颇详。南五台示迹之记,乃大士现比丘身,救苦实迹,亦六月十九香会之根原。故附录之,冀阅者生正信焉。释印光谨识。

2.事件。康熙丙申六月十九,大士现像于竹帘上,仪容俨然,观者如堵。省庵赞云,大士示迹,俯应群生,寒潭印月,空谷传声。慈容非小,帘幔非大,片片真身,尘尘法界。应缘而来,缘尽则去,其应维何,唯诚斯致。

3.史料。清乾隆年间版《禅门日诵》中有《三元五腊圣诞日期》,记载了佛道教混用的节日,其中有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

(三)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

1.史料。《普陀洛迦山志》:三大香期起源于观音应化诞生或成道

262

等日。……另有传说,二月十九日为大士转劫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舍身披度日,九月十九日为得道日。

又:王玑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雍正九年(1731)奉诏督修普陀前、后两寺兼全山未完之工,遂于当年五月东渡到山,绘图踏勘,计划经费,归报朝廷。雍正帝赐银7万两,王玑召集工匠2000余人,协理官员34人。历4月余,选材备料毕,于九月十九大士成道日开工 。劈运输渡口于千步沙,对普济、法雨二大寺‚旧者新之,缺者补之‛。新建道头牌楼、前寺石牌坊、雍正御碑亭、八角水亭等工程近百项。重建潮音、梵音两洞殿宇。开山筑路,修残补缺,对风景区进行全面整修。殚思积虑,历时1年10个月,于十一年七月竣工,撰有《特旨修建普陀山普济、法雨两寺记》勒石,今碑植普济寺万寿御碑殿。

2.事件。康熙第二次‚幸五台山‛: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己卯(十一日),‚上奉太皇太后幸五台山‛起行。十九日,康熙帝登上菩萨顶,太皇太后没有登上菩萨顶。

3.文化。早在东晋南北朝时,就有很多《应验记》之类的书籍。元、明以来,民间从有关菩萨本生本事经典和《香山大悲菩萨传》衍生出很多民间信仰的观音传说,如《三皇姑出家》等,以观音为主角的戏可以分为菩萨出身的本事戏与除妖救难为主要内容的灵验戏两大类的剧目,不胜枚举。

(四)观音斋日

观音斋期:正月初八、二月初七、二月初九、二月十

九、三

263

月初三、三月初

六、三月十

三、四月廿

二、五月初

三、五月十

七、六月十六、六月十

八、六月十九、六月廿三、七月十

三、八月十

六、九月十

九、九月廿三、十月初二、十一月十

九、十一月廿四、十二月廿五。

三、观音节日成因分析

在诸佛菩萨节日中,唯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有圣诞、出家、成道纪念日,可见观世音菩萨在佛教界、尤其是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这些影响力的形成,证明了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因缘最深,应化色身和感应事迹最多,因此,总结观音节日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因菩萨示现色身留迹。二月十九圣诞日因观音化现色身庞灵照代父涅槃而形成,能证明灵照是观音化现色身的依据是她一家人独特机锋与謦欬笑谈之间坐脱立亡之禅境。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则是因为观音化现比丘身在五台山降伏毒龙的事迹而形成。

二是因菩萨示现瑞相加深了节日认同。如明正统二年二月十九夜,大士现宝珠于潮音洞,放大光明。康熙丙申六月十九,大士现像于竹帘上,仪容俨然,观者如堵。

三是因历史重大事件成迹。康熙先后5次‚幸五台山‛,其中第二次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己卯(十一日),‘上奉太皇太后幸五台山’起行。十九日,康熙帝登上菩萨顶,太皇太后没有登上菩萨顶。‛这是康熙首次登上五台山菩萨顶,其时顺治皇帝在位或生命最后的四年间所作的《出家偈》已经深入影响到教界和民间,不管其

264

出家与否,民间是否会将康熙帝首次登上菩萨顶与顺治皇帝出家联系起来附会为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

又据《普陀洛迦山志》载:清雍正九年(1731)王玑奉诏督修普陀前、后两寺兼全山未完之工,于九月十九大士成道日开工 。这件事证明普陀山九月十九香会最早的起源时间点。但是在清乾隆年间版《禅门日诵》《三元五腊圣诞日期》中有二月初八释迦文佛出家、四月初八释迦文佛圣诞、释迦如来成道三个节日;而只有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和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二个节日。说明这个时期九月十九观音出家纪念日还没有普及。

四是由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逐渐形成。在佛教日渐中国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元、明以来,中国民间出现了很多关于观音菩萨出身的本事类戏剧及除妖救难为主要内容的灵验戏剧。还出现了不少如《高王观世音经》、《观世音十大愿经》、《观世音咏托生经》、《观世音菩萨经往生净土本缘经》、《观世音忏悔除罪经》、《观世音菩萨救苦经》、《观世音所说行法经》、《观世音三昧经》等‚疑伪经‛。

如果说二月十九圣诞和六月十九成道日是由早年庞灵照代父涅槃和五台山示比丘身降龙除妖而来,那么后来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是增生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或成道日的重要成因。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很可能是由《香山宝卷》衍生出的《三皇姑出家》等民间戏剧传说形成的。

印光法师在《观音本迹感应颂》中指出:‚俗传大士为妙庄王第三女,名妙善。舍手眼愈父恶疾,乃现千手眼像。编年通论。载此为

265

天神为南山道宣律师所说。又汝州志。载楚庄王第三女,曰妙善。王病笃,医云,必得亲人手眼,方可瘳。公主遂割手眼,救父得痊,公主亦坐化。医云,此大悲菩萨也,言讫不见。庄王即封公主为大悲菩萨,建寺香山,塑千手眼像。或曰,庄王命塑全手全眼,宦者误为千手千眼。案天神所告,或劫前事,但感通录不载。至汝州志所说,则讹谬无疑。 纪史通鉴。载周宣王时,长桑公谓老君曰,我至南海,闻洛迦岩潮音洞,有一女真,称慈航大士,彼教我饮甘露水法。又载羡门子曰,始皇北去,予入南海,访慈航大士,彼出九节菖蒲,教我种食。又神仙鉴。载安期生见大士,请甘露方,大士赠之。此皆金丹教门,攀佛法以增声价而惑世人,决不可信。更有醒梦道人心经真解,扳佛语作魔言,尤为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急宜焚毁,以消彼愆。海南一勺。载四川保宁府祈雨坛,显化降笔文。有南海观音,俯伏金阙,叩奏玉帝等语。直以菩萨为玉帝之臣属。不知世俗尊称之玉帝,即佛经之帝释,乃是忉利天王。居其上者,欲界尚有四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而均在三界轮回之列。以望菩萨地位,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可受久成佛道,示居菩萨之观音礼敬。须知此文,乃灵鬼假冒也。 世俗斋醮,每作面然大士像,此本于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固非讹误。惟作像必右耳垂环,右足现女裤,谓大士能数十变化,而不能变此。鄙俚可哂。‛

四、结语和建议

从现有的资料可以说明,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起源于唐宪宗时

266

期,是由观音应化女居士身留下圣迹而形成;六月十九成道日起源于隋仁寿年间,由观音示现比丘身降伏毒龙之圣迹而成;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到清雍正年间才有记录,而清乾隆年间尚未盛行,网上查阅与观音菩萨有关的灵异人物事件太多了,而与形成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有关的信息很少,应是由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逐渐演绎而成。

印光大师《观音本迹感应颂》序云:‚尝闻诸佛无身,而般若实为其母;菩提非树,而大悲自发其芽。‛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从圣诞至涅槃每一件事都有具体的时间、处所、人物等基本要素;而观世音菩萨以法身度生,慈起无缘,悲智双运,垂形六道,寻声救苦,尘尘刹刹,在在处处,无感不通,有求必应,而‚由本高而体大,故迹广而用宏。故凡夫不识。(印光法师《观音本迹感应颂》)‛所以菩萨圣诞、出家、成道日分别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对像以不同的事迹而显现。《六祖坛经》指出:‚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芸芸众生处于菩萨法性身中而不觉,菩萨常住芸芸众生自性身中而众生不知。所谓圣诞、出家、成道皆是迷界凡夫分段生死中的事情,而众生也只能从菩萨迹用二门见到化现的色身。

本着帮开迹显本,从体起用的理念,对观音文化园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缘于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仿庞居士一家生活情景,建立一个‚灵照园‛,内有凤岭鹿门之景观,廛肆闾巷之街市(观音文化商品街),东岩居、郭西小舍、漉篱行(精舍、会所、茶室),树木园林,

267

百草花卉,再现当年机锋辩禅,謦欬笑谈的场景。‚灵照园‛作为居士修学园区向社会开放,于每年二月十九举行年度开园仪式,或于三个‚十九‛各举行一次开园仪式,视学期而定。让广大短期出家者‚来此学灵照,回家作观音‛。

二是缘于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按《南五台山观音菩萨示迹之记》描述之情景,建立‚上座园‛,巧用地形建筑观音台、伏龙岗、圣寿岩、圆光阁、烟霞苑、金碧苑、铎韵轩、松风岭等殿阁、景点、庭院、精舍,由退养长老们在此‚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说高人‛,作为信众寻访师问道、以文会友、体验禅悦法喜的场所。

三是按照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形成缘起,吸收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精华,设立专区,吃观音斋、看观音戏、逛观音街,全面调动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体验观音文化,将观音元素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养生等各个层面。

总之,挖掘观音文化,建设观音文化园,拓展观音道场,弘扬观音精神,必须圆融世出世间真俗二谛,要做到顺世间喜闻乐见之情而不违真如实际之理,入世而不落俗,出世而能契机,籍事、籍境、籍时、籍人、籍物以显悲智融之理,成就和合身心,和谐世间之事业,实现观音文化园区的社会价值。

268

千手观音

观音堂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

不肯去观音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作文

千手观音论文

邱《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观后感

《观音节日.doc》
观音节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