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2020-03-03 12:46: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意义:基本任务是揭示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基本规律,从质上与量上确定心理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对教育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解释。作用体现在:提供先进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总结教育经验和规律,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供方法手段,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整体性;发展性(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量的变化和质的表现,不断观察和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教育性。少年期心理发展特征:生理和心理上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辩证思维开始萌芽;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高级情感发展迅速;道德行为更加自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国内学着提出处理好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就是要: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前提;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突破口;重视治理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中学生学习及教育的主要任务:在身体发展方面,要加强身体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和学习方面,抽象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是重点任务;在思想品德方面,加强中学生的自我教育也是一个特殊的学校教育发展。教学程序的主要原则:教师应该明确要做什么;应该把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步子,并按顺序学习;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个别化学习程序,按自己的步调学习;应当结合上述方法将学习程序化,并随时提供强化,即及时的反馈。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步骤:分析拟示范的行为;建立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并选择行为的示范者;发展教学序列;实施引导学习者认知和动作再生过程的教学。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顿悟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个人经验和意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者的主动积极性,知识经验变化的过程是突然的领悟);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加涅的认知-指导学习理论;安德森的认知表征学习观。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学习观点:学习的实质即形成认知结构;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形成知识表征系统并最终增长智慧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包含几乎同时发生的三个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和对新知识的评价;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发现教学: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优势:首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与综合分析能力;其次,有利于对知识的保持与提取;再次,强调对直觉思维的培养;最后,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认知表征学习观的启示价值:学习活动应该在表征即表达组织上下功夫;要求教师明确试图达到的学习结果的实质(认知、行为和情感);了解可以达到这些结果的学习过程或活动;掌握可能会影响这些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区分学习者作为个人和小组成员的不同学习方法。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的要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间的以诚相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必须有根本的信任和认可;移情能力的培养,即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对世界客观的看法和态度。人本主义的教学关于模式: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开放课堂模式;自幼学习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意义性;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有意义的合作型学习;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们的观点、想法和感受;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达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有文化背景的课程和内容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应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尽量少用惩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作为有效的教师要有相应的责任,包括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有良好的态度,关心学生;教师应该将积极的态度和热情带到课堂,以此感染鼓舞学生。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随机通达学习;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培养学习共同体。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概念分析,定义表述的准确、简洁、完整,概念的关键特征与本质属性,概念例证的典型性与多样化,所类属的上位概念,所涵盖的下位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为概念;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正例与反例的辨别;变式与比较,即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后者是关于“是不是”的知识,而前者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后者是变化多端,异常丰富的,而前者得按照客观的规程,相对而言是单调统一的;后者是相对静态的,主要表现为回忆的性质,讲究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是相同的,前者相对而言是动态的,主要的性质是“转换”,输入的信息和输出的信息明显不同。(联系)从学的一面讲,常用陈述性知识来引导刚学的或正在学的程序性知识;从表现的一面讲,表现程序性知识的时候需要陈述性知识提供资料或判断规则,因此,二者也是相互支持的。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深层加工策略。分为人为联想策略(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歌谣口诀法)和生成策略(摘录与画线、列提纲与标题、提问、记笔记)。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领会监控:警告自己在理解方面的问题,监视自己的速度与时间,审视目标达到与否,对材料自我提问;策略监控:有意识地根据学习任务选择策略,审视所用策略的有效性;注意监控:学习过程注意力的自我管理,有选择的对主要信息加以注意,有意识地抑制分心)和调节策略(调整预先的目标或计划,改变所使用的策略,有意识地矫正学习行为,局部目标尚未达到时采取补救措施)。有效进行学习策略的措施:确定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评价训练的有效性。动作技能的特点: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确定练习的目标;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恰当安排练习时间;练习中必有反馈;影响练习成绩的心理因素(人对生活的态度,自信心和意志品质)。智力技能的培养策略:展开与分解性策略;变式练习策略;反馈策略;条件化策略;专家化策略。知、情、意、行的关系: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知的倾向和深度;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中个体意识力量道德来源,道德意志又影响着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形成的速度和水平;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的指导和道德情感的催化以及道德意志的调控下通过

一定的练习和锻炼形成起来的,道德行为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知,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价值澄清理论:即利用问题和活动来教授评价过程,并且帮助人们熟练地把评价过程应用到他们生活中价值丰富的领域。基本原理:一是当代儿童处于充满互相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深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二是在当代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模式:思考-感受-选择-沟通-行动。策略:价值观伦理知识策略;自传性回忆策略;填写价值单;群体谈话策略。品的培养的思路与方法:通过言语说服和小组道德讨论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通过移情能力的培养和羞愧感的作用培养道德情感;通过观察学习、赏罚控制及抗拒诱惑等途径培养道德行为;此外,还有角色扮演、群体约定和道德自律等综合性的培养方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审美和创造)。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影响因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自我监督的倾向性;替代经验;言语劝说;生理和情绪状态。功能:决定个体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和对学习活动的坚持;影响个体面对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动机与效果的互动关系;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量使学生紧张一点;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应注意的问题: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把奖励与惩罚看成是增强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正、适当,奖励的方式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效预防心理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有效帮助学生矫治心理偏异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发和提高心理能力;改善心理调节和适应;预防和矫治心理偏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心理辅导;智力训练;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另外,还包括认知发展辅导、情绪稳定辅导、个性完善辅导、意志优化辅导、职业适应辅导、生涯规划辅导、心理障碍预防等。心理咨询的程序:初期阶段(首先,建立信任、建设性的咨询关系;其次,详细收集资料);指导帮助阶段(首先,明确咨询目标;其次,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巩固结束阶段)。心理咨询的方法:提供宣泄和疏导;探索根源和领悟;改进认知和行为;促进健康和成长。心理咨询的技巧:关注和非语言行为技巧;倾听和询问技巧;沉默和观察技巧;深入探讨技巧;面质和促进自我审视技巧;行为操纵技巧。教学设计: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来讲,就是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教学设计的原则: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可操作性;创新性;灵活性。教学设计的程序:确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思考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与学习指导;选用恰当的工具与手段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创新)。工作任务分析:科学合理的分析并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应包含的内容;规范阐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以单元或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分析教学对象(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要求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在非正规途径获得的知识,分析哪些与科学知识相违背;事先考虑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采用“先行组织者”);学习内容的分析与组织(分析编排意图和特点;把握教学内容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恰当,既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在”水平,又要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衔接;教学容量要合适,既要避免容量过大,完不成教学任务,又要力戒容量小,密度疏,学生容易开小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措施;对重点内容须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理解及教材;对难点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应符合:教学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宜表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应尽可能表述得具体,可以测量;目标的表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陈述性知识教学设计的要求:要能检测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安排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符号标志技术;方法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媒体的的设计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来展现事物的结构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记忆;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提供反馈;评定行为;增强记忆和促进迁移。教师在向学生家长报告测验成绩时要注意:分数报告力求准确、全面;对评分的标准或分数的含义做出适当解释;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分数只是反映了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个侧面;鼓励学生本人参与对测验分数的解释提高学生对成绩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验接受程度;成绩的报告单不要采取公开的形式,应采用一对一的形式。专家型教师的特征: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洞察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不良的个性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为中小学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设立电话热线、信箱或在网上开辟虚拟咨询室;鼓励教师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doc》
教育心理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