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

2020-03-03 07:07: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城市现“新留守现象”:家长忙于打拼忽视精神关爱

14日下午4点,开福区富雅坪社区“快乐100分课堂”上,几名小学生正在社工和志愿者的辅导下学习。龚磊 摄

“很多中小学生一周5天在学校,有的甚至周末都不回家,父母对他们的陪伴和关爱同样也很少。”在长沙市心理学会秘书长、儿童心理学专家刘正华看来,近年来长沙出现了不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已不再是乡村的“专利”,城市也逐步出现了新的“留守儿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家庭教育本土化研究专家燕良轼认为,儿童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针对“新留守现象”背后的亲子教育问题,他呼吁,中国现在急需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补上“家庭教育”的课。

【现象】 父母“身”虽近“心”却远

在刘正华看来,新留守现象分为两种:一为城市留守现象;二为“心”留守现象。城市留守现象在寄宿制学校出现的比较普遍,而“心”留守现象却最易被人忽略。

今年5月是长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月,刘正华借此机会做了一项调查,题目很简单,“你有心里话最愿意跟谁说”。反馈的结果令他十分惊讶。“排名第一的是网友,第二是朋友,第三是老师,第四才是家长”,刘正华认为,这份答卷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一点:父母虽离孩子最近,但心理距离却是最远的。

为什么会出现“心”留守现象?刘正华认为,一是家长教育知识的严重缺乏;二是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太大。家长普遍认为,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要努力挣钱,为孩子们将来上名校、出国留学积累财富。“殊不知,正是家长在这种焦虑下忙于打拼,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关爱”。

【支招】 陪孩子吃晚餐效果最好

刘正华提倡父母应多回家陪孩子吃饭,“这顿吃的不是饭,是感情。孩子在饭桌上叽叽呱呱说上一大堆,这顿饭吃得就有意义了。”

为了和孩子们更好地沟通,让孩子们从“心”留守中走出来,刘正华建议,做父母的要争取每晚和孩子在一起吃饭,每个周末抽出半天时间跟孩子呆在一起。而郊游、踏青、野炊、放风筝等亲子活动,是增进父母与孩子间感情的最好方式。

“我们当父母的,童年都是玩着过的。为什么不让孩子的童年更丰富多彩呢?”刘正华说。

另外,他还指出,家长虽然不是一种职业,但却是一生的事业。但目前许多家长的教育知识却严重缺乏,针对这种现状,他建议社区以及相关社会机构应设立“家长学校”,以各种形式帮家长们补上“家庭教育”这门课。

【建议】 “家长学校”应深入社区

燕良轼教授一直关注家庭教育本土化研究,他认为,新留守现象破局,最重要的是破家长之局。家长必须要改变思路,懂得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孩子们进行平等对话和沟通,让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成为“自己”。

在发达国家,家庭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然而,中国父母大多数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要么放任自由,不管不顾不负责任;要么什么都管,强行交往,责任侵犯,本来孩子可自己承担的责任,也被父母强行担负。“儿童的成长其实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孩童的成长产生影响”。

燕良轼也认为,中国现在急需开办“家长学校”。但是当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引入中国时,就被片面地简化为“家长培训讲座班”了,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建议,在没有成规模体系的背景下,“家长学校”应该深入社区,为想成为父母和已为父母的居民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专家提醒平时陪护孩子少 青春期易出问题

有时父母与孩子间沟通出现问题了,追根溯源,一般是由于从小没有建立起温暖的亲子关系。

长沙秋实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青少年心理专家丹妮认为,“在成长的关键时段,孩子如没有得到好的陪伴,感觉不到父母的温暖,这也是孩子到青春期出现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

丹妮将缺少精神关爱的孩子称为“精神孤儿”。她认为,缓解“新留守现象”,避免出现“精神孤儿”可通过多方面入手,家长首先要懂得怎么爱孩子,不仅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关爱孩子。如果父母确实在外地或确实无暇陪伴孩子,也可通过其他沟通途径来和孩子进行精神交流,比方电话、视频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

创新举措 设“4点半课堂”“家长课堂” 让孩子远离“新留守现象”

11月14日下午5点,在长沙市开福区富雅坪社区,办公大厅旁边的一间会议室里,7名学生正在这里做作业。边上还有3个年轻人在辅导孩子。

8岁女孩何祺秀是这里的常客,差不多每天放了学就会来。“爸爸妈妈都要工作,放学后回到家里没人。来这里有很多伙伴,还有大哥哥大姐姐教我做作业、玩游戏。”她说。

富雅坪社区书记孔琼介绍,这是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开设的“快乐100分课堂”,由社工和大学生志愿者负责照看社区内的小朋友,同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社区活动。

“4点半课堂” 弥补孩子看护“真空期”

“小学生下午三四点钟就放学了,家长还在上班,没时间照管孩子,我们就提供服务弥补这段‘真空期’”。她说,该课堂面向社区学生开放,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放心学习交流的空间,更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下午四点半放学后无人接、无人管,安全无保障的问题。

孔琼直言,来这里的孩子的家长普遍正是事业发展期,忙于生计,没空照顾孩子。另外,有些孩子虽有爷爷奶奶照顾,“但除了接送,安排下饮食起居,老人家辅导不了孩子。”她说,志愿者除了辅导学业,还会上门进行家访,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同时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做个案跟踪,对其行为进行矫正。

共青团长沙市委权益部部长周道介绍,长沙已经建成了393家志愿者工作站,除了富雅坪社区的“快乐100分课堂”,还有社区开设了类似的“四点半课堂”,由志愿者对学生提供学习和心理方面的辅导。

社区“家长课堂” 帮家长“充电”

“孩子心灵上的孤独,特别是亲情上的缺失,这背后主要靠强化家庭教育来弥补”。

让孔琼印象最深的是,“快乐100分课堂”上有名8岁的女生,两次把2岁的弟弟也带了过来,一边写作业一边带小孩。经打听才得知,其父母开店做生意,平常忙不过来,便把照顾儿子的工作推给了女儿。为此,社区还专门开辟了家长课堂,针对部分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

孔琼介绍,家长课堂有专业的老师上课,有带着小孩一块听课的,也有家长单独去的。社区每个月开展一次,除了亲子关怀还有法制、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周道则透露,除了社区开展的家长课堂,7月份,由团市委组织了一场面向全市的家长课堂。此外,还有不少学校也开设了家长课堂,组织开展以专家培训和亲子活动为主的各项活动。

省直关工委主任戴海春介绍,关工委也组织开展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讲座、培训。不过他指出,家庭教育目前还不统一,没有专业的学科、教育机构,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等虽均有涉及,但都是分头管理,不成体系。

安徽耗资7亿大桥建成9月“脱皮” 官方雷语回应

"我们使用的沥青是从韩国进口的,粘贴剂是英国的,而这些国家生产和设计这些材料是根据本国的环境,却不能适应蚌埠的温度。"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耗资近7亿、历时三年建成的蚌埠大庆路淮河公路桥,于去年12月底正式通车,但仅9个月后,主桥面大面积出现"脱皮"现象。市民质疑是豆腐渣工程,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称,除了车辆超载因素,最主要的是桥面上使用的全部是进口材料,而外国的材料设计不适应蚌埠的高温。

纵横点评:"外国材料水土不服"不一定是雷人雷语,或许的确是客观原因。但大桥设计建造之初,难道就没有考虑到温度、气候的差异?这样的解释无法让责任人推卸责任,恰恰是自证了其罪。

广西一患者到医院做手术 被要求买千元手术刀(图)

未经招标 医生推销手术刀

一患者到柳州市工人医院做手术,花1000元买了把手术刀

11月22日,柳州一市民到柳州市工人医院南院骨科,做腕管综合症微创手术。术前,医生推荐了一个医疗器械代理商,要求患者向对方购买手术刀。患者家属感到不可思议。

25日,南国早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款手术刀未经过招投标就进入医院,而涉事医生拒绝回应。业内人士表示,医生这样推销手术刀不合理

蹊跷之事:手术刀要自己买

11月18日,柳州市民关先生和家人带着岳母孙女士,到柳州市工人医院就诊。随后,孙女士被确诊为双侧腕管综合症。接下来,接诊医生建议她到该院骨科治疗。

到了该医院南院骨科,孙女士被安排住院进行手术。21日,术前检查完毕,医生准备在第二天实施手术。当天,关先生向主治医生孙某询问手术费用,得知大约需要5000元。关先生按照医生的要求,向医院预付了5000元。

然而,交费后,令关先生疑惑不解的一幕出现了。医生告诉他,手术使用的手术刀医院没有,需要患者自行购买。一把手术刀要800元,他可以推荐销售手术刀的人员给他们。

关先生说,按照常理,患者做手术都是使用医院提供的手术刀,从没听说过要患者自己购买。他有点“骑虎难下”:术前的检查费用已经花了1000多元,如果不购买手术刀做手术,术前检查就等于白做了。

无奈之下,关先生只好同意了医生的要求。当着他的面,医生孙某给销售医疗器械的业务员打了一个电话。

家属担心:出现问题谁担责

由于当天有事,关先生答应购买手术刀后就离开了医院。没多久,销售手术刀的业务员来到关女士的病床前。

“不是800元吗,怎么变成了1000元?”孙女士说,业务员一到病房,就对她说手术刀要1000元,不容讨价还价。见她迟疑,业务员欲走出病房。孙女士只好答应购买,她付钱后,看到一把小小的手术刀,业务员当场给了她一张事先打印好的销售清单。

11月26日,记者在这张销售清单上看到,销售手术刀的公司名为柳州市三雄科技有限公司,出单日期为11月20日。

对此,关先生和家人越想越生气,另外还有些担忧:在手术过程中,万一通过这种方式购买的手术刀出现问题,责任谁来承担?

23日,孙女士出院后,拿到的住院清单上,并没有购买手术刀费用一项。她问过护士,也没有从医院拿回自己购买的手术刀。

记者调查:确未经过招投标

11月26日,在该医院南院骨科医生办公室,记者找到了医生孙某。“我懒得理他。”这句话他重复了几次,接着称不方便说什么,便离开了办公室。

当天下午,记者采访了柳州市工人医院南院系统主任杨小辉医生。在杨医生的介绍下,记者看到了出售给孙女士的德国进口手术刀和一把切割皮肤的国产手术刀。前者像一把挖耳勺,呈长条形,尾部有些弯曲,没有刀刃,而国产手术刀只有半个指甲大小,也呈细长状。

杨医生一直强调“此刀非彼刀”,“孙女士的手术是微创手术,所用的手术刀由德国进口,所以售价比较高,不能等同于国产二三十元的手术刀,且手术刀的批准文号等手续都齐全,是合格的”。

“等到招投标要等到什么时候?”杨医生称,该手术刀的确没有经过医院的招投标。而且1000元的价格,在业界来说,已经是全国最低价。“如果手术刀经过招投标进入医院,医院再往上加价,病患还要花更多的钱”。

那么,这款手术刀是柳州市三雄科技有限公司跟医院合作,还是与骨科或者医生个人合作?杨医生没有正面回答,并要求记者不要再深究。

业界说法:出现问题易扯皮

“这牵扯到很多问题,柳州所有的医院都是这样操作。”但在采访中,杨医生并没有举例证明其他医院也采取相同的做法。据其介绍,这个双侧腕管综合症微创手术,全国只有他们医院的骨科用这种手术刀做,是独创的。另外,这种手术的创面小,不存在什么风险,不会造成医患纠纷。

记者拍摄了杨医生提供的手术刀样品。但是,当记者欲拍摄批准文号时,杨医生却以涉密为由,不允许拍摄。

该医院党委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医生在术前已经将相关事宜告知患者,双方也签署了协议,不存在什么问题。

记者将孙女士遇到的情况反馈给柳州市卫生局医政科,一名工作人员称,此事属于医生的医德问题,要向卫生局纪检监察人员反映。11月26日,该局的纪检监察人员外出办事,记者未得到回复。

“想想都知道这是不对的,什么手术刀那么贵?”广西一家三甲医院的外科手术医生韩医生说,根据相关规定,医疗器械和药品进入医院都要进行招标,才符合规范,才能保证安全。通常,医院是不允许这样的手术刀出现在手术台的,“孙女士使用的进口手术刀没有招标,如果术后导致感染,关于责任问题容易相互扯皮”。南国早报 记者 蓝锋

女生遭老师当众扇五耳光口鼻出血 称不敢回校

26日上午,记者在蓬溪县人民医院见到了正躺在病榻上休息的吉星学校初三

(二)班的胡英(化名)和她的父亲。

十五岁初三女生与同学争执,发生抓扯,遭老师“教育”狂扇五耳光?前日(25日)晚,网友“四川商界老王”微博@四川新闻网报料称,遂宁市蓬溪县吉星乡吉星小学一老师当众狂扇学生五耳光,致学生口、鼻出血住进医院,据初步诊断为轻度脑伤,疑颅骨骨折。

26日上午,四川新闻网记者赶赴蓬溪,经实地多方走访核实,吉星小学老师扇学生耳光确有其事,但网曝描述内容有夸张。

回忆:“五耳光”让学生不敢回学校

26日上午,记者在蓬溪县人民医院见到了正躺在病榻上休息的吉星学校初三(二)班的胡英(化名)。

胡英告诉记者,11月14日中午吃完午饭,她在操场跟初二的一个女生起了争执,两个人相互抓扯了起来,正好被教导主任看到,并带到了办公室,随后还通知了两人的班主任老师。

“如果不是我把她推开,她还要继续打!”胡英说,在教导主任办公室,初二学生的班主任廖老师进来就问她们是谁先动的手?她当即承认是自己,却没想到廖老师直接冲到她面前,狂扇了她五耳光。

在被老师打过后,胡英称“连续三天失眠无法入睡,我不想回学校了,我怕看到那个人!”

伤者嘴角有血痂 校方表示老师处置欠妥

“当时她眼睛红红的,看得出来哭过,而且嘴角还有血迹!”胡英的同桌邓霞(化名)告诉记者,而胡英的另一名同桌王超(化名)也证实当天看到胡英的脸上红红的,和普通的红不一样,能看出来被打过,但是脸上并没有手印!

与胡英发生抓扯的女生小红告诉记者,胡英比她高一个年级!这次打她已经是第二次了,这次是因为胡英怀疑她讲了自己的坏话,所以当时同其他三名女同学一起把她拦到并且打了她,教导处主任看见通知了她们双方班主任,廖老师向他们询问是谁先动手,胡英当时很傲慢地对廖老师说:我动的,怎么嘛!廖老师当时就推了她一下并且轻轻地打了她耳光,打的时候嘴里还说:“那我打你,你会有什么样感受。”

“我们了解的情况是,当天老师和学生确实发生了肢体接触,但出发点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惩戒。”26日下午16时许,吉星小学副校长陆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根据学校调查,当天廖老师在办公室内确有推搡和打耳光的动作,但并非网帖所述的那么夸张。

“听说家长也报警了,我愿意走法律程序,通过司法鉴定来验证小胡的伤情。”廖化南老师回应称,自己只是扇了两下胡英的脸以示惩戒,网帖所述“狂扇五耳光”“口鼻流血”的现象不属实,“她奶奶在当天中午赶到学校,如果有问题,当时就发现了。”

同在办公室经历了那个中午的胡英的班主任何燃也表示当时廖老师确有扇了胡英两耳光的行为,并且认为这样的做法有些欠妥,但毕竟也是从为学生好的角度出发,并不会有伤害学生的主观故意。何燃老师还给记者提供了二份胡英在8天内写的两份保证书。

居民:放心将孩子交给廖老师

伤者家长:这样的老师有什么资格站在讲台上

“廖老师在这里教了近三十年的书了!我们自己的娃儿都在他手底下教,我们都很放心!”在吉星乡街道上某诊所外,一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廖老师十分尽职尽责,还经常跟他们说娃儿在学校的情况!

“我个人觉得,‘黄荆条条出好人’现在的娃儿,好多都不听话,老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好管!老师严格教育是应该的,自己的娃儿,廖老师教育了,我还要感谢他!”村民张某说。

“做父母的接受不了小孩被打的事实,我要一个说法,这样的老师有什么资格站在讲台上!”胡英的父亲胡全民说,他和爱人都在深圳打工, 14日在听到女儿被打后,他心里十分揪心,一直未能睡个安稳觉,在跟爱人商量后,18日晚11点20分,他乘坐飞机从深圳到重庆,辗转十多个小时回到蓬溪。 医院:伤者伤情不重建议出院

“伤者在15日入院时,脸部肿胀压痛,鼻腔、口腔有血痂。”26日晚些时候,蓬溪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郭祚金向记者介绍说,从诊断来看,胡英的伤情不严重,并表示,曾建议胡英出院,但被拒绝。

“这些项目在入院观察中会逐步排除,并不是真正的诊断结果。”郭祚金向记者解释说,网友在微博中所援引的“入院记录(三)”只是一个初步的诊断。他表示,从15日至今,经过两次CT检查,胡英目前头部没有问题,“今天上午我们已经通知他们可以出院了。”

家长称已报警 警方不接受采访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从家长处了解到,伤者的爷爷已在15日向吉星治安执勤点当日执勤警员何兵报警,何兵当时受理并向鸣凤派出所汇报,从伤者处了解到在18日有3名警官到蓬溪县人民医院了解此事。

记者在26日采访此事时向当地派出所了解事情,当地派出所称要记者征得蓬溪县公安局政治处同意后才能接受采访,记者稍后致电蓬溪县公安局政治处付主任了解情况,付主任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事情有关学生,话题敏感,现在不方便接受采访。

据悉,蓬溪县教育局已经介入调查此事,本网记者也将前往县教育局了解相关处理情况,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

编后语:

相信这名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为了教育好学生。但为了这个目的,就要动手打人吗?那肯定是不对的!但学生家长在事情发生后执意怀疑这位老师有无资格站在讲台上,并医院建议出院,还拒绝,家长这样的做法是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呢?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这样的做法肯定是为了孩子好,但俗话又说:“虎毒不食子”谁家的孩子谁不疼啊?胡英的父亲从广东回来为孩子讨说法,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两个为了孩子成长好的观点发生冲突,老师认识错误,家长是不是也该反思?但对于违纪学生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批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探索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拿起简单的“大棒”。

《城市现.doc》
城市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