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试讲稿

2020-03-01 16:09: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下!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如何看待离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题名),体会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诗也是有眼睛的,就是诗题。让我们看到这首诗的诗题——《再别康桥》,老师发现了几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1、诗题中的“再”是什么意思? 再,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告别

2、“康桥”指的是什么?是一座桥么? 康桥不是桥,是指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3、诗人徐志摩跟“康桥”有什么不解之缘呢? 徐志摩曾在康桥留学,康桥是徐志摩的母校 1921年,徐志摩如伦敦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于乘船归国途中写下这首诗

通过对诗题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写诗人徐志摩重游母校后作的一首离别诗。其实徐志摩先生为康桥留下过许多文字,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徐志摩先生曾在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上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从诗人的文字中来看,康桥美吗?你们想到康桥这样的地方求学吗?是的,康桥很美,美得让老师都恨不得回到高中,重新高考,呵呵!不过很遗憾,过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所以当徐志摩先生重又康桥是,才会感慨万千。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再别康桥诗人的情感与哀愁。

首先请各位同学带着自己对本诗的理解朗读全诗。 请两三位同学朗读,后一位学生点播前一位学生的朗读,并鼓励学生说出点评依据。最后老师进行朗读技巧的补充和总结(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注意达到两点点要求:第一是读正确,包括字音的正确和语意的正确()。第二是做到传情达意,注意语气语调。)并且示范朗读。

经过了对朗读技巧的分析,相信同学们对如何朗读诗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进入本诗正文的学习,老师将分节来讲述全诗,首先看到第一节。我想请一位同学根据老师刚刚的朗读指导来读一下这节。(学生朗读)请坐下,非常好。请问同学们,对于这一节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或者有什么发现呢?(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解答,老师补充)。 这一节中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这是为什么呢?旨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里连用了三个“轻轻地”,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的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营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美。诗人的情感温柔细腻,节奏轻缓徐舒,含有淡淡的离情。

下面我们看到第二节,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朗读一下这节。其她同学来说说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一节中大家有问题吗?大胆提出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

本节的内容是什么?这节中有一个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比喻,你发现了吗?这个比喻用得好吗?好在哪里呢?本节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从第二节开始,诗人带我们走进康桥,写了康桥河畔的一些景色。诗人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老师认为妙在: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沿着康河,我们跟随诗人继续走,来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一节。读完这一节,老师有一个问题了。我小时候也常去河边玩,像青荇一类水草的东西常见的,我觉得它们是在水底飘摇,为什么诗人要写成“招摇”呢?有同学能为老师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吗?

如果能选择变成什么,谁会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只能在水里待着,啥也不能干。那么为什么作者说他“甘心做一条水草”呢?“甘心”二字很准确的描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灵动可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正寄托了诗人对母校的爱以及对自由对美的向往。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一节中含有一个比喻,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说说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这样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清澈的潭水,霞光倒映下来,有的被榆阴挡住,斑驳错落,有的红,有的绿,仿佛天上的虹。潭中的水藻,又将这片霞光揉碎,眼前的场景有些迷离飘渺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同学们认为徐志摩先生心中的梦是什么?作者要去青草更青处歌唱什么呢?为何又不能放歌,最终选择沉默地离去?

老师认为这梦是自己对往昔美好惬意生活的回忆,记得那时候,诗人撑一只长篙,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回忆中,这么画面如此清晰,但是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切都逝去了,再次回想的时候好像是做梦一般。但是,他惋惜的仅仅是那些回忆吗?更深入的挖掘,我们便发现这梦是“爱”“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爱”,“找寻自然的美”,“向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个“自然崇拜者”。而康桥,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梦想,他觉得,在康桥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读者才更能体会他将离去时的忧伤。

一个“但”字,将诗人从回忆中从梦幻中拉回现实,寻梦而不得,诗人只能悄悄、沉默。读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为什么是笙箫,而不是“笛子”,或者其他的乐器呢?有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没错,笛声相对欢快,而笙箫的音色确实低沉而哀怨的,这别离的惆怅只有笙箫声才能传递出来。连夏虫都似乎感受到了浓浓的别绪,整个康桥都寂静下来了,沉默中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的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经过逐节的讲解,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全诗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看到黑板,老师在这一边写下了有关全诗的感情变化,为了更形象的表达变化,老师想要和同学们撘一座拱桥,以使诗人感情更加形象直观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老师已经感情之砖准备好了,请一位同学上来将对应的情感之砖搬上桥。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做法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已经把握了全诗情感的变化。

老师是一个爱诗之人,非常喜欢徐志摩先生的一些诗,可是很遗憾的是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再别康桥的试讲稿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优秀)

再别康桥教师招考面试试讲稿

试讲稿

试讲稿

试讲稿

试讲稿

试讲稿

桂林山水试讲稿

《再别康桥试讲稿.doc》
再别康桥试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