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案

2020-03-02 15:45: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杨 行 第一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较少。

2、知道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难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上)

一、谈话引入新课: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数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民族的名称吗?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漫步民族花园,去寻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兄弟姐妹把!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2、在小组内朗读并背诵《中华民族歌》。

3、阅读并思考,待下节课回答: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少数民族呢?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祖国的哪些地方?你们班有少数民族学生吗?他们都是哪个民族的?

4、唱一唱:全班齐唱《爱我中华》,之后,说一说对这首歌的理解。

5、想一想,连一连。待下节课向同学们说一说:认真阅读资料卡中的内容,然后与同学说一说我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再连一连。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呼和浩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拉萨 西藏自治区 银川

2、接上节课继续指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 乌鲁木齐 出示资料: 我们伟大的祖**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其他55个民族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从我国东北的乌苏里流域到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海南岛的椰树林到内蒙古的大草原,都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这地方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在小组内进行回答,再指名回答。

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少数民族呢?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祖国的哪些地方?

4、在全班进行统计:你们班有多少少数民族学生吗?他们都是哪个民族的?

三、课外拓展

小调查:你的家乡居住着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特色的生活习俗?向你周围的人呢了解一下,并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资料卡上。

板书:

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内蒙古自治区 乌鲁木齐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呼和浩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拉萨 西藏自治区 银川 汉族91.5℅ 少数民族8.41℅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内蒙古 广西 西藏 云南 贵州 宁夏 新疆 青海 四川

第二课时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较少。

2、知道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难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过程】:

1、认真阅读资料卡中的内容,然后与同学说一说我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他们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物。现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还设立了1173个民族乡。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2、指名说一说:我国有多少个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连一连。

4、指导学生找一找

教材第六页:下面的地图展示了部分民族在我国各地的分布情况,找一找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哪些,在地图上分别标出五个自治区。

在教材上的地图上填完后,在教师出示的地图上让学生指着说一说。

5、做一做

动手做一张自治区拼图,可以请其他同学评价和欣赏,还可以和同学比赛,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1)材料:透明薄纸、纸板、彩色笔、尺子、剪刀、铅笔

(2)步骤:将透明薄纸覆在中国地图上,把地图上各地区的轮廓画下来;然后将透明纸覆在纸板上,用铅笔在透明纸上沿着刚才画的轮廓,再次用力地刻画一遍,这样地图的痕迹就会留在纸板上了。在纸板上画出中国地图上的五个自治区,还可以画出其他地区。然后给这些地区涂上不同的颜色,要记住,相邻的地区不可涂相同的颜色。用剪刀把不同的区域小心地剪下来,一个漂亮的拼图就做成了!

6、课外拓展

(1)小调查:同学们,你的家乡居住着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特色的生活习俗?向你周围的人(父母、邻居、居委等)了解一下,并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资料卡上。

(2)小制作:请同学们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某民族的基本情况或习惯,并制作一张该民族的精美卡片。在同学之间交流并展览。

第二课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民族平等和名族团结

3、“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平等和团结。

2、使学生树立今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发展繁荣和自己家乡的经济做出贡献。

3、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三个尊重”,从而培养学生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平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2、通过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快速发展变化,是得益于国家的政策,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树立长大后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中华民族?其构成、分布特点是什么?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

)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民族平等和名族团结

3、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分裂、反对名族歧视。名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我权利。

4、“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三个尊重”: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5、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是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大量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促进少数民族干部地区发展、协调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首先要靠国家的扶持。 (2)要靠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帮助

(3)主要还要依靠西部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人才。

8、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整体,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中国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

9、如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无论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教育和人才都是最关键的因素。

四、课堂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

回顾课本内容后归纳课本重难点。

第二课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繁荣的新时代。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平等和团结。

2、使学生树立今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发展繁荣和自己家乡的经济做出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2、通过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快速发展变化,是得益于国家的政策,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树立长大后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教学难点】: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第一,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要把经济搞上去,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需要,对祖国的繁荣富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巩固别边防的需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2、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把经济搞上去。

3、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将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持的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民族地区的开发。

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除了国家的支持和沿海地区的帮助外,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还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科技教育,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以回族为主体少数民族,汉族占多数,长有满、东乡、蒙古等少数民族散居的民族自治地区。

6、宁夏这块宝地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出来的。自元代回回人进入宁夏后,近800年来,宁夏的回汉关系一直和睦相处为主流,回汉人民共同奋斗,进一步开发富饶的宁夏。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西部大开发,给宁夏的更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第三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

)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和国家的关系 (2)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3)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3)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4)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5)保持或者改革并民族风俗习惯。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四、课堂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

回顾课本内容后归纳课本重难点。

六、布置家庭作业

七、下课

第四课

我国的民族和经济

【教学内容】:

1、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我国的宗教政策。

2、民族的定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1)共同语言:民族成员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活动和交流的工具。 (2)共同地域: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这是形成民族的物质基础。 (3)共同经济生活: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这是形成民族的物质纽带。 (4)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它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3、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

【教学重点】:

1、民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尤其是共同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

2、不要把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各民族的具体特点相混同。 (1)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2)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教学难点】:

(1)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2)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教学过程】: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已经由压迫和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①平等、团结、互助、②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各民族虽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但绝无③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④依法平等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⑤义务。

民族团结。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⑥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⑦国家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由⑧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⑨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⑩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它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自治权的地位和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 温馨提示

一方面,要坚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局部利益,要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国家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保证民族自治权的实施。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是我国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这是我国宗教自治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国家主权和尊严。同时又要积极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 温馨提示

不能认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鼓励公民信教,对全体公民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不能认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限制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政府只有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才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不能认为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利于宗教领域的对外交往,我国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不能认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宗教在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

第五课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教学目标】:

1、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教学重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教学难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教学时间】:二课时

1、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指的是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共同喜好、风气、习俗和禁忌等。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各民族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是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有很大影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尊重兄弟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感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3、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是什么:

党和国家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都明确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5、如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它的重要意文。要认识到民族风俗习惯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的小事情,而是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性和民族性的大问题。如果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理解、不尊重,就会伤害少数民族人民的感情,就会影响民族的团结。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要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必须使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必须注意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封建迷信区别开来。

6、保持或改革民族习惯,应当由谁来决定:

对于一种风俗习惯,是保持还是改革,是奉行这种风俗习惯的民族内部的事情,应当完全由那个民族的人民自己决定,其他民族不能干涉,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强迫命令。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般说来,其中有些是健康的、进步的,有利于民族发展的;也有些是落后的、有害于人民身心健康和生产生活的,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而要进行具体分析,在民族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决定取舍。

7、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与本民族的居住条件、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有关。

8、我国宗教问题: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在我国普遍游行的宗教有佛教(包括喇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9、我国各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的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信仰某一种宗教。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10、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意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对于维护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对于发展国际交往和抵制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影响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夜以继日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一直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

12、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概括起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13、如何全面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14、宗教信仰自由与遵守国家的法律的关系:宗教信仰自由受国家法律保护,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5、宗教信仰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因此不能用简单的强制方法支处理。

16、青少年的宗教信仰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克服唯心主义偏见,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坚决反对邪教。

17、保障信教自由,不妨碍加强普及科学教育的工作,更不妨碍加强反迷信的宣传。国家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的儿童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

第八课时

民族政策常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据此回答第

1、2题。

( )1.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①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②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③各民族都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④权利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2.下列事件能体现各民族平等的有

①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 ②维吾尔族的吐尔逊江夫妇举债救治汉族弃女 ③国家保障各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 ④在审判新疆“7·5”事件少数民族犯罪嫌疑人时,使用其本民族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3.2009年9月,天津大学一名哈萨克族女大学生阿依努尔·胡马台不幸患上急性重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费用需100多万元。为了挽救这个平凡女孩的生命,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捐款,用爱温暖着阿依努尔。这一事件 A.体现了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的精神 B.说明少数民族享有特殊权利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基本政策 D.说明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 )4.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B.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C.民族自治权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领域的自主权 D.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 )5.在新疆“7·5”事件中,被81岁高龄的哈米提·艾合买提老人救助的人中,有抱着孩子的维吾尔族妇女,也有惊恐万分的汉族同胞。这反映了 ①哈米提·艾合买提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②我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③我国各族人民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2009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新中国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

材料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GDP:亿元,人均GDP:元)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至少写出3个)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一:2008年12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中小学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2009年,国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全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考试范围。 材料二: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中指出,在新疆,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坚持不懈的民族团结教育,各民族平等团结的观念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各民族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蔚然成风。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民族团结?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指什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教案

民族教案

民族教案

民族村 教案

民族理论教案

大班民族教案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传统教育教案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音乐舞蹈教案

《民族教案.doc》
民族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