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水乡文化调研实践报告

2020-03-01 19:13: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塘栖水乡文化调研

实践报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入栖三分”暑期社会实践小队

一、实践目的:

塘栖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 塘栖水乡古镇在明、清时曾被誉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镇区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到解放初还存“三十二爿半桥、四十七条半弄”。解放以后,虽然历届政府在古镇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城镇发展与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一些传统地区风貌环境的严重破坏,在新旧城镇发展轴的交汇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形成了混杂、凌乱的街市空间,古镇风貌和文脉不能得到很好的延续。 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运河文化形成了塘栖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五十年代开始至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一些过街楼和弄堂都已拆除,现存的遗迹尚有广济桥、乾隆御碑、太师第弄、郭璞古井、水南庙、栖溪讲舍碑、塘栖廊檐等多处。历史遗存不能再破坏,应该修复,采取“一保护,二修复,三开发”的方针。

本次实践选取了杭州余杭的塘栖镇作为调研对象,全体成员前往塘栖古镇进行实地走访,参观历史遗迹,采访当地居民,目的在于感受塘栖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塘栖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塘栖的发展做出建议。

二、实践内容:

时间: 2011年7月6日 至 2011 年7月12日 共 7天 地点: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

参加人员:“入栖三分”暑期社会实践分队全体成员

(一)参观江南水乡博物馆,了解水乡风俗文化

1.七月六日

主要参观了江南水乡博物馆,了解水乡的一些特点和情况,由此从共性着手,以便以后几天可以更好的了解塘栖的特性。

一位专门研究塘栖古镇文化的专家丰国需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江南水乡博物馆,在介绍中他说道,江南古镇的共性是由水而生,往往是在交通发达的地方会形成繁华的集镇,由此产生名镇,而塘栖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塘栖因为处于京杭大运河的干流上,北来的船只到达塘栖以后再到杭州有一天的行程,如果不在塘栖停歇就赶路,往往要赶夜路,于是塘栖就变成了前往杭州的船只中途休息、补给生活用品的地方。各地的商客在此地休息,做些商品的

交换和文化的交流,随着人流的增多,本身只是个小镇的塘栖开始繁荣起来,周边的商贩开始集聚,由此形成繁荣的集市,贸易的内容和数量也开始增多,塘栖逐渐地壮大,慢慢变成了京杭大运河上一座繁荣的古镇。

而随着时间的变迁,陆路交通的不断发展,河运开始逐渐衰落,船只的往来开始减少,这使得塘栖的商业受到巨大的影响,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到最近几年运河再度开发以前,塘栖都是处于一种比较衰败的状态。

进入江南市镇厅,首先看到的是清末塘栖镇的模型,与乌镇周庄家家户户门前的小桥流水不同,塘栖由一条宽阔的大运河分隔南北,正是这条运河带来的繁荣与大气使塘栖曾名列“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继续参观,我们看到了旧时塘栖镇的廊檐、美人靠、船鼻子、马头墙,还有情景再现的街市上密布排列的布店、梳子店、药店、南北货等,当走到茶馆边上时,丰老师告诉我们水乡人的生活闲散安逸,孵茶馆是古镇的一大特色,乡下的老农大多有喝早茶的习惯,一大清早他们会拎一篮刚收摘的蔬果,朝茶馆店门前一放,便顾自入内喝茶,有卖无卖随意。对古镇的生活情景大致有所了解,我们又前往参观水乡风情展厅,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手工丝织,“十里红妆”的婚嫁场面,孩子满月“抓阄”,端午赛龙舟、舞狮、滚灯、社戏等水乡风俗文化。

在参观当中,丰国需先生给我们讲了水对人的习性的影响,比如近水的人脾气就会比较好,喉咙比较轻,说话习惯轻声细语,而靠山的人说话往往比较大嗓门,说话感觉像是吵架,于是有了“宁和塘栖人吵架,不和绍兴人说话”一说。同时,由于经常做生意的关系,塘栖人说话也特有人情味,小孩称呼爸妈的朋友都叫“好爸爸”或“好妈妈”。而在饮食上也会有一些差别,水乡往往会比较富裕一点,于是在饮食上面也会更加精细一点等等等等。

这一天我们对塘栖的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丰国需先生也对我们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些指导,让我们尽可能从运河入手,因为塘栖是因运河兴而兴,也是因运河衰而衰。

(二)探寻塘栖的历史遗迹,感受深厚文化积淀

2.七月七日

我们来到了塘栖古镇,进行实地的考察和了解。

塘栖古镇在几年前受到过一定破坏,现在正处于修复期,因此可以寻访的古迹并不多,但在残余的一些古建筑里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塘栖作为名镇的一种繁华。

广济桥可以说是塘栖的标志,它是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惟一的七孔石拱桥,沿着石阶而上我们感受到五百多年来这座古桥的历史积淀。从广济桥走进水北街,正对面便是古色的店铺,街上有许多兴盛一时的建筑遗址,如水北粮站、聚昌源藕粉、耶稣教堂。此外法根糕点,粢毛肉圆,桂花糕绿豆糕,茶糕等塘栖特色小吃在这里被介绍给外来的游客,做这些特色小吃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老爷爷,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了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塘栖人,对塘栖充满了感情,这些糕点也是他们亲手用传统的方法做出来的,从他们满脸的笑容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在宁静小镇中生活着的人们的热情淳朴。

在桥的西侧是一条沿河长廊,长廊靠河一边有一排座椅,古称美人靠,而在前一天老先生的解说里,美人靠其实真名应当是米床,因为在古时,运河上的商客从河上岸,往往会在沿河进行米的贩卖,于是岸上的商人就在河边修筑了座椅,放置米缸,由此称为米床,而美人靠一称则是因为文人墨客的戏称,偶见美人靠

在长椅上,便称之为美人靠。

塘栖镇上还有一个江南美术馆,里面是旧时大户人家的院落,放置了汉代的一些雕刻等,另外还有那户人家的家谱等。塘栖镇上的大户人家院落有好几座,但是都已经没落了,大多显得破败,庭院里杂草丛生。

而位于塘栖古镇东侧的御碑码头充分显示了塘栖在古代有多么的繁华,乾隆皇帝御赐的碑文依旧伫立在古镇的西侧,默默诉说古镇的历史。

3.七月八日

我们参观了古镇的几条古弄,最有名的太史第,与北邻的郁家弄、沈家弄并称为“三条半弄”,其中郁家弄与太史第弄在中断又隔墙相接,形成弄里套弄的景观,这窄窄长长的弄堂便是塘栖的又一大特色,现在镇上的人们仍然喜欢在这阴凉的弄堂里过路。同时我们也从弄堂的侧门走进太史第这座古老的宅院,从古老的石门牌,大气的厅堂,精致的木雕可以感觉到这户人家曾经的兴盛。对周边的居民做了一些采访后,我们了解到这座宅子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明朝时期塘栖的名门望族,曾为塘栖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可惜一代代下来逐渐没落,令人叹息。

(三)感受塘栖蚕桑文化

4.七月九日

蚕桑文化是塘栖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日我们开始了对蚕桑养殖,丝织文化的了解。我们参观了塘北村蚕桑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种桑养蚕已经越来越少,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种传统技艺,被政府保护起来。我们看到田间种着成片的桑树,走进农户家里,我们看到了竹扁里的蚕宝宝,不同竹扁里展示着不同生产时期的蚕宝宝,旁边还展示着切桑叶的切叶蒲墩。走进下一个农户家里是传统的制丝工艺的现场展示,老奶奶熟练地操作着木质脚踏缫丝车拉出一筒筒的土丝,还有纺线,拉丝棉,手工织布机织布的过程。另一个农户家里是风俗展示,在与蚕农的交流中,我们了解了腊月十二蚕农们用米粉制作形态各异的茧圆(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来供奉“蚕花娘娘”;正月初一早上蚕妇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俗称“扫蚕花地”;还有每逢清明,蚕农们都要去超山“轧蚕花”的风俗。通过这次参观,成员们从养蚕、制丝、风俗三个方面感受到了塘栖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5.七月十日

参观了塘北的金利蚕桑丝厂,了解了由蚕茧转变成生丝的过程。

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是手工挑选,将品质不好的蚕茧挑出,以保证蚕丝的质量;第二部是缫丝,车间的缫丝机里不断翻滚着挑选出来的蚕蛹,将细丝抽取出来;第三部分是整理,把线重新整理成整齐的丝片;第四部分就是包装,把洁白的生丝捆扎好,用纸包扎好后装箱。

蚕桑业算是塘栖历史悠久的产业之一,现在随着丝绸被越来越多人喜爱,蚕桑业也更加繁荣。我们向金利蚕丝厂的相关负责人了解了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6.七月十一日

前一天参观了正在繁荣期的丝厂,今天我们去旧的丝厂遗址进行了参观。武林头丝厂、大伦丝厂、新华丝厂等丝厂旧址,在很久以前这里是繁忙的工厂,但现在只剩下一些老旧的厂房。参观这些厂房遗址仿佛在探究老塘栖的地方工业发展史。塘栖镇位于大运河畔,四周河港纵横,水源充沛,全镇附近颇多桑树,盛产蚕茧,原是土丝生产的主要产区,这一切都给发展机械缫丝工业带来了得天独

厚的优利条件,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大纶丝厂在塘栖里仁桥下的运河边上开设,从而开启了近代工业的先声。通过走访遗址,我们得知由于缫丝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棉、化纤材质衣服的畅销,丝绸制品销量日趋下降,导致缫丝厂逐渐倒闭,目前塘栖的缫丝厂屈指可数,这让我们不得不为塘栖这个曾经的全省著名缫丝重镇而惋惜。

(四)赏游超山

7.七月十二日

在做了六天的调查以后,今天我们做了一定的休闲,去爬了超山。超山位于塘栖南面,是旧时老镇人唯一的出游之地,那时朋友碰面常会说句:“去,到超山白相(方言)去!”这座不到三百米高的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

实践团队成员前往超山,参观了十里梅海(可惜不是花期),穿过大明堂,沿着“十八个香蕉弯”的石级登上山顶,参观了上圣殿(烧香拜佛的寺庙),并在山顶上俯瞰整个塘栖。此外,团队成员还参观了山南海云洞有北宋杭州知府赵清献的摩崖石刻、明代布政里人丁养浩的三先生石像,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墓和纪念馆等历史人文遗迹。

三、实践结果及建议

我们小组从历史遗迹、民风民俗、桑蚕文化三个方面深入了解塘栖水乡文化,感受到了塘栖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还有塘栖镇的发展与运河水的紧密联系。

古镇因运河的贯通而兴起,因水成市,枕河而居,运河的开阔,市河的自然形成了塘栖镇而大方含蓄、朴素雅致的整体风格运河。水养育着塘栖人,影响着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性、风俗文化,也影响着工业的发展。但令人惋惜的是,随着运河的没落和时代的前进,楼檐被拆,河道被填,塘栖这座历史古镇正在逐渐衰落。所幸人们已经意识到这座美丽古镇的文化价值。2005年,镇党委提出“繁荣运河水乡文化,复兴塘栖千年古镇”这一总体目标,08年运河文化综合保护工程也提上日程,对古镇遗址的保护与修复,一年一度的超山梅花节,塘栖枇杷节的举办使塘栖这座水乡古镇正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实践小组通过这几天对塘栖水乡文化的调研,发现了一些塘栖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作出以下建议:

1、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在古镇上我们寻访了一些当地的居民和商家,对塘栖现在的状况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塘栖虽然在做修复,但是修复的参考样本往往是乌镇西塘这些现在已经很有名的古镇,在修复过程中失去了塘栖的本身特色,比如作为运河边上的大镇,塘栖的街道其实面河式的,即只有朝向河面的一部分,而朝向里街的是没有的,但是现在修复的时候往往根据其他古镇来修复,而失去了这个特点。

2、注重景点的整体性。古镇的景点散落在镇上的各个角落,新旧交杂,缺乏景观的整体性,应注重水北区块、三条半弄、市南街八字桥三个景点的贯通。

3、景点应配合图文介绍,让参观者有更多了解,产生更大兴趣。小组成员在参观旧时宅院时,没有图文标志,大家不知参观的路线,只是走马观花。建议

应多配以文字标注,将那时人们的生活用具,老照片陈列出来并加以注释。

4、注重风俗文化的展示。我们小组在调查塘栖水乡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塘栖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可以将赛龙舟、舞狮、滚灯、社戏、婚嫁场面、茶馆文化、蚕桑文化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去。

5、将塘栖已停产的缫丝工厂的遗址开发为展示塘栖地方工业发展的文化景区。塘栖曾是缫丝重镇,对缫丝工厂遗址的开发无疑是展示塘栖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6、发展旅游的同时应注重保护环境。我们小组在水北街游览的时候发现游人吃完小吃将包装,木棒随地乱扔,游客们沿河而坐垃圾就会掉入河中,同时应严禁店铺将污水倒入河中。此外,超山风景秀丽,也应注意不要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7、打响知名度。许多人还分不清古镇塘栖和古镇西塘,因此发展旅游业应打响知名度,将塘栖这座运河千年古镇发展出独有的特色。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七天下来,我们小组深入了解塘栖水乡文化,感受到了塘栖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还有塘栖镇的发展与运河水的紧密联系,同时我们也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塘栖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合理的建议。

总结这次社会实践,我觉得收获很多。不仅是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还有收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默契与快乐。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我们缺少了对镇政府的访问和对普通居民的问卷调查,使我们的调研不够全面。不管怎样,在这短短七天中我们在烈日下奔走,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们却成长了,更加明白了身为大学生的那一份社会责任感。我想这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活中一次经历,亦是收获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古镇塘栖/吴茂林编著.—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9 [2]塘栖旧事/蒋豫生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塘栖枇杷采摘攻略

分水乡团委调研报告

塘栖三中第九周工作总结

塘栖三中第五周工作总结

塘栖镇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文化调研报告

塘栖三中三月心理辅导站工作总结

塘栖三中第九周工作总结(推荐)

(家长学校)塘栖三小学家长学校规划专题

槐塘村调研报告

《塘栖水乡文化调研实践报告.doc》
塘栖水乡文化调研实践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