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

2020-03-02 07:35: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

答: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 socialis,是一个形容词,原意是“同伴”、“同伙”、“同志”、“同盟”、“善于社交”。英文加上了 ism 变成了 socialism——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 16 世纪初,一些优秀的思想家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 寻求解决社会问题出路时,设想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共同 富裕的理想社会。后来人们就把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莫尔、德国的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 拉 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的的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19 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 欧文

3、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

是承接关系,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雏形,科学社会主义是经过变革更新 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形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融合 了中国国情一种更先进的社会形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从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是最早提出阶段1979 年 3 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 从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到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是这一概念形成、扩展阶段 从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到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是这一理论进一步集中构 建阶段 从 1997 年十五大召开后到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入认 识阶段,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从 2003 年十五大召开后到 2007 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念、提出科学发展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研究的四个问题、三个规律及主要内容?

四个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关系到能否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本质和目的,也是中特理论的逻辑起点。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 个重大问题。党面临着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的重大问题。 三个规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正确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 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6、科学社会主义在认识上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思想从无到有,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16 世纪初----- 19 世纪末):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初期最具里程碑理论意义的创新成果回答 的是这样一个重大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 应该不应该、能够不能够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取 得胜利(1917 年-----20 世纪中叶):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初期最 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回答的是这样一个重大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社 会主义革命能不能首先在一个国家建立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自己(20 世纪中叶-----现在):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前苏联的改革、中国的改革。

7、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 够,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 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 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 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 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 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 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同时人们思想活动 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 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 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外发展 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8、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

(课本 p30 第二段)

9、基尼系数、广场协议

基尼系数或译坚尼系数,是 20 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 0 和 1 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指数的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 0.24 到 0.36 之间。

广场协议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影响分析:有专家认为,日本经济进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祸首就是“广场协议”。但也有专家认为,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不应该全部归罪于日元升值。

启示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从高速增长到长期停滞,日本的发展经历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于经济起飞的新兴国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活教材。作为最重要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这一局面与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日本极为相似。本栏目将陆续刊发文章,分析日本经济近三十年来的兴与衰,以期为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10、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设立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原因:(1)建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

作用:1.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2.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

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具有上述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新。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p25 2 中的八大条)

1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p30 一到四大点)

14、如何理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句话(p 32 15段)

1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到 1921 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课程开始登上高等学校讲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批判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断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 200 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巨大威力,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条件日趋成熟。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 1920 年起,他们开始着手建党活动。在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 年 8 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

(4)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作风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作风: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3.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17、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1)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2)组织建设: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3)作风建设: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4)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惩防体系 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三者统一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既要从严治标,更要着力治本,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5)制度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 党的领导制度:军队、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工会、共青团、妇联)、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18、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P86

19、当今世界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P94

20、中国对外方针政策 P99

21、新安全观

(1)提出:1999 年 3 月 26 日.江泽民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讲话时第一次明确阐述了新安全观的基木思想。他指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后来他又把“合作”改为“协作”。2000 年 9 月 6 日,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应彻底抛弃冷战思维,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内容:“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遵守应尽的国际条约和义务.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不能人为地以别国为假想敌人或迎合某种需要去刻意制造一个敌人;“互利’是指木国利益和他国利益兼顾,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并重在实现木国安全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和尊重别国的安全.让各国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实现利益共享;“平等”是指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有享受和平与安宁、保护自己利益的平等权利.反对任何国家谋求霸权和推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协作”是指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在互信、互利、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对话与协调消除不安全隐患.预防军事冲突.以协商方式解决争端.促进各个领域的合作。

22、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

(1)发展历程: 2005 年 4 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 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 “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 同年 7 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 《中俄关于 21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 同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做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讲话。 2007 年春,胡锦涛访问非洲时倡导“加强中非团结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2)丰富内涵: 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 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建立公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好比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带给世界各国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埋下了一系列隐患、制造了不小的障碍,鉴于此,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在经济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建立公正的世界的目标。 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建立包容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在文化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以实现建立包容的世界的目标。这也恰恰是在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和”还是“合”,都不是强调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即指有差异、有特性的事物和谐共处。 实现各国和谐安全,建立和睦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在国家安全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实现各国的和谐安全,以实现建立和睦的世界的目标。这是因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而没有了和平与发展,也就永远不会实现共同繁荣的总体目标。

(3)实现途径: 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多边主义。一方面,继续弘扬和遵行《联合国宪章》,共同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加强联合国与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完善以联合国为中心,各机构相互配合和补充的多边机制。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发展。如此紧密的联系使不同国家间在互利基础上的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成为可能并显得尤为重要。从本质上讲,全球化进程也是合作的进程。所以,树立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实现共同繁荣的总体目标,必须积极鼓励发展全方位、多领域的互利合作。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所谓 “包容”,就是指在求同存异中相互容纳,而不相互排斥。在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问题上所提倡的包容精神。坚持包容精神,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构建 “和谐世界”的重要支点。在构建“和谐世界”政治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发展必然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建设,对于“和谐世界”的建立、共同繁荣目标的实现,也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撑的作用。

(4)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为新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体现了把握人类未来发展的自觉主动精神。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 “和谐世界”理念是对我国外交宗旨和原则的重大发展。一方面,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另一方面,它也结合了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外交的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用以推进构建“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道路。 “和谐世界”理念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指导,我们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时,应主要通过合作、协商解决问题,追求双赢和多赢,而不是一胜一负的零和结果。

线性代数习题及解答

《公司法》习题及解答

电磁场习题解答

公关习题解答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习题及解答

特种加工习题及解答示范

数字信号处理习题解答

合同法分则习题解答

第1.2章习题解答

物理学5章习题解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