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2020-03-02 05:19: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班科学教案:水到哪里去了

1、学习关注身边常见事物的明显特点和现象。

2、尝试根据不同物质的吸水特点进行不同组合搭配,寻找最佳的吸水效果。

3、理解实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用简单的符号做记录。

活动准备: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装水的塑料瓶、盘子、小方巾、海绵、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儿实验记录表、符号对照表、教师统计表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了杯水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不透明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2)出示另一个不透明的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次做实验,引导幼儿猜猜这次水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2、启发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幼儿:在瓶子里。 幼儿:飞到外面去了。

3、打开瓶盖,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小结: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幼儿非常兴趣地观看魔术游戏,揭开谜底后都发现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过来幼儿也理解了毛巾会吸水这一道理。

二、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符号对照表。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吸水,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师介绍提供的物品后出示符号对照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物品名称。)

2、讲解实验方法。每5个人一组,每次每种物品取一件,分别放进塑料槽的黄色区域内并记录摆放的顺序,接着取一瓶水从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处慢慢的将瓶子内的水倒进槽内,直至全部倒完,最后将流入槽底托盘内的水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量杯内,看清量杯内的水量并做相应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取出槽内的物品,放进塑料筐内,将手擦干后再次取物,改变物品的摆放顺序后再次实验。

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记录表 材料材料材料次数1次数2

(备注: 代表小方巾; 代表海绵; 代表棉花。)

3、提出实验要求:(1)5个人一组,每次实验每种物品各取一件,摆放后先做记录才开始实验。 (2)水要倒到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上,速度要慢。(3)每次实验结束将槽内的物品取出放进塑料筐内。(4)每次实验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相同。

4、幼儿分组操作,寻找答案。幼儿:海绵最会吸水。 幼儿:我觉得毛巾最会吸水。 幼儿:最会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会留走。 幼儿:最会吸水的排中间。 幼儿:我觉得应该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绵,再放棉花,这样最会吸水。

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较顺利的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流出的水被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幼儿很快能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出本组的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三、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根据幼儿实验记录,用大统计表集体统计实验结果。

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统计表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

三、得出结论: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师幼共同统计各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根据大统计表比较出哪种组合的吸水效果最佳。

四、教师小结,提升经验。

大班科学《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活动目标:(1)知道动物都会保护自己,而且它们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2)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积极参加活动,有进一步探索动物保护自己的兴趣。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幼儿事先通过看书.看录象.问成人,对动物过冬的方式有所了解。(2)录象:“动物的自我保护”;几种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简单图示。(3)动物的图片。活动过程:(1)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对动物保护自己产生兴趣。 从故事“老虎来了”中的动物是如何对付老虎的例子,引发幼儿思考各种动物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2)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几种常用方法,扩展幼儿已有的知识。A.幼儿观看录象,初步了解录象中小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B.再次看录象,进行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的归类,出示方法代表图片和相应的动物的图片。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等。它们真是能干的

小动物。(3)游戏:会保护自己的小动物。巩固整理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选择各种动物头饰扮作小动物,当教师出示保护方法的图示后,幼儿看是否所选的动物相同,然后做出相应的动作。活动延伸:在活动中,可以继续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其他方法,以及人们是如何把动物的自卫方法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的。课件:反映青蛙.乌龟.刺猥.黄鼠狼.兔子.毛毛虫六种动物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录象。

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沙尘暴的形成

(一)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二)沙尘暴的人为成因:很久以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很脆弱,其植被极易破坏而难以恢复,再加上这些年来的毁林毁草,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活动,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这就为扬沙浮尘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土沙物质。

沙尘暴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沙尘暴的形成需具备4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三、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4、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

四、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5.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6.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doc》
大班科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