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要点 (推荐)

2020-03-02 03:33: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 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5.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 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 规律办事。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包含着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8、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9.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10.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得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得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接,相辅相成的没有统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促进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1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换的规律性。

1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旧事物联系新事物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18.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既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又是辩证转化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以理论 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与规律,主要表现为: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力还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 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成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与制约(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这种前提决定,是最基本的方面)

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行的规律。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2.简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及其二者的关系

①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的两个因素。商品的兼职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②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3)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素为果。

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2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马原教学要点

马原教学要点

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要点 (推荐).doc》
马原要点 (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