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主持词

2021-02-07 来源:主持词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在网上看了一段视频——让生命充满爱。 很震撼,很感慨。

爱父母,怎么爱?给他们空荡荡的大房子;给他们足够多的人民币;雇个保姆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这些是父母要的吗?不,这些对于我们的父母都不重要。没钱没房无所谓,只要我们的心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就足够了。

我们的一点一滴都牢牢印在父母的心里,讲起我们儿时的事,他们绘声绘色,即便是闯的祸,在他们今天看来都是美好的回忆。当他们孤独寂寞时拾起,以作为慰藉心灵的良药。而当我们有了些许成绩,他们会夸大在他们向邻居炫耀的喜悦的表情上和那爽朗的笑声里。所以没事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是啊,老人不图我们给家里做多大贡献,一辈子就奔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父母。人间的苦涩有三分,他们却尝了七分,人间的甜蜜有七分,他们却只尝了三分。 今天的我们,身担两种角色——父母的儿女,儿女的父母。可我们似乎忘了前者。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给后者——给他们最优越的生活条件;给他们找最好的老师;甚至现在就开始为孩子的工作、结婚做准备,力争当一个合格的父母。可当“我们的父母”有需要的时候,我们总是堂而皇之的用孩子做挡箭牌,忙、忙、忙......我们在忙什么?能不能少和朋友聚一次会、少逛一次街、少打一圈麻将、少做一次美容?什么时候才会想起我们的另一个身份?就趁现在吧,哪怕每天打电话问候一声,在父母看来那该是多么难得,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吧。

视频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很感慨:“当我们的儿女没有问候我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反醒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时也不问候我们的父母,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道德问题。”是啊,为了我们自己,现在就给孩子一个表率吧。常回家看看,常问候我们的父母,别再让我们的父母望穿秋水,别让我们成为将来的空巢老人,别让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断送在我们手中 。

常回家看看!!!

推荐第2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外面华灯初上,夕阳被夜淹没,吃完晚饭后坐在电脑旁不知道要做什么,春节临近,连睡梦里挤进梦乡的都是回家过年的畅想。

当年的味道越来越浓的时候回家成了春节的关键词,春节也是每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购票难、路途艰辛也挡不住游子回家的热情。已经有好些春节没有回家陪父母了,今年定要回家陪陪年迈的父母,提早就给母亲打去电话告知今年要回家过年,便问问想要带点什么特产给她,母亲在电话那头激动不已回答道:“你们带孩子回来就好,家里什么也不缺„„。” 听着母亲的话我心涌上一股酸流,如在孩童时,我很难体会母亲的心思,然而时光如梭,岁月长逝,为人妻母之后,才能懂得在这逝去的光阴中,父母已逐渐成为生命中的永恒。想起每次出门母亲总会凝望到车子已经没了影儿才肯转身。每次要回家母亲总会早早地站在村口等待我回家,我看到了母亲从心底堆满到眼角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阳光。不管女儿多大总有她对我那的份长长牵挂。如今我也已走在父母的道路上,为自己孩子甘心地付出,无怨无侮。痛着并也快乐着,久之这种情愫自然的沉淀成对父母的一种理解和思念,体会到了一种为人父母的用心良苦。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承载着时代的责任。能深切认识到自己的情感,也更需要体会他人的情感。父母在渐渐地老去,他们不为了我们回家能给他们买点什么带点什么,原来只是盼望着孩子们平安健康的身影和幸福的笑脸常回家看看。而我们是否能像父母对待我们一样,用巨大的爱和包容的心来回报他们呢? 夜已深,人已静,打开手机唱响我心中的话“春天的花呀代我问候爸妈,夏天的鸟儿依然吱喳,秋天的风啊吹白了您们头发,冬天的夜里有爸妈的地方就是温暖的家。”

推荐第3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前些日子我的右眼一直跳个不停,俗话说:左跳财,右跳灾,虽然我不迷信这些,但近年来母亲一直卧病在床靠人照料,又加之离家路程太远及工作的原因自己又很少回家,所以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便一天到晚老往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电话打多了,每天都守护在母亲身边的小妹终于忍不住了,她说:姐,老是打电话回来问有什么用,你问什么爸妈都只

会说好他们拍你担心呀,你还是回家看看吧,妈妈的情况真的不是很好,如果真有什么事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听完小妹的话,仔细算算真的又有好些日子没有回家了,没想到这些日母亲的病情会加重的如此之快,忽然间我心里萌生着一种不祥的预感有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从头到脚阵阵发凉。回想起妈妈躺在病床痛苦的样子和父亲那憔悴的面容,那刻以前所有的托辞、借口显得那么苍白那么的无力甚至沦为谎言,我责问自己为什么在父母面前那么自私,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能回家去看看他们。以前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在那头嘱咐的话语依旧不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说自己一切很好,不要挂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原来二老一直善意的欺骗着我,我却天真的相信着他们,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回家问问就能求得心安了,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混蛋。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样,都怕自己会给子女添麻烦,怕儿女在外替自己担忧,怕影响孩子的工作和家庭,然而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却总是拿工作和孩子当挡将牌,心安理得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甚至用各种理由推脱说不能常回家。扪心自问,其实每个人都有孩子,每个人也有父母,可在感情的天平上我们的法码是不是总是偏向孩子,总把孩子看成是我们生命的全部,而对父母我们只会去享用他们对我们无私的爱而没想到去回报呢?身为父母我们陪孩子的日子还有大半辈子,而做为子女我们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日又还有多少,为什么我们就不明白呢?俗话说:娘心里藏着千个儿,可儿心里又几时惦着娘呢?想着举步维艰的母亲,想着满头白发的父亲,想着日渐苍老的父母,想着自己如此的“孝顺”, 泪水已不再受自己控制了肆意的从眼眶涌出,那是愧疚的泪是不安的泪我这个不孝的女儿忏悔的泪。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悲痛的事情,而“亲不待,子方知欲养”无疑才是真正的悲哀!如今子女“常回家看看”拟入老年法,身为子女的我们是否该好好反省反省了。常回家看看吧,父母健在的朋友们,就如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词中所写,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容易满足,他们不图你为家做多大贡献,只盼望着你常常来到他们的身边,让他们随时能看到你是胖了还是瘦了,想问问你生活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也希望你能陪他们拉拉家常,听听他们讲讲你小时候的趣事和过去生活的艰辛不易,讲讲你不在时家里发生的大事小事以及他们往后生活上的一些安排。如果我们能耐心的聆听,偶尔说上几句心里话,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会感到很幸福的;常回家看看吧,虽然我们每个人在外都十分的不容易,还是多抽些时间带上孩子和爱人回家温暖一下老人们那颗孤独和牵挂的心,让自己年迈的父母好好享受那份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感受你那片至真至诚的孝心情怀,孝心不能等待,不要让我们在内心对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推荐第4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弟子规》心得体会

16学前教育颜丽萍 中国有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

要说我是否懂得孝,我懂得的只是浅浅的皮毛。我以为“孝”就是不跟父母顶嘴,按照他们说的,认真完成就好。小时候,我是这样过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把这些浅浅的“孝”给抛弃掉了,自私的,一心只为自己好。

我开始学会顶嘴,会和妈妈吵架,会和爸爸冷战······这些让我的父母对我很失望,而我却不以为然。中考落榜,我梦想着上大学成为一名作家的心愿落空,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城市上学。初中的时候,我读过《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我不知道有多么的熟悉,道理意思却只懂得了一点点。在大家的眼里,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敢做的乖乖女。我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其实是一个很坏的女孩。 前两天,聆听刘永梅老师来学校开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刘老师讲了一个她家里人的故事:爷爷某一天过世了,爸爸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了一句话“我的爸爸没了”。听到这,我的内心是多么的震撼,我或许要很久以后才能懂得这一句话的意思。如果有一天,我的爸爸、妈妈没了。我会生不如死,恨不得跟随他们一起走向天堂。 “亲爱我,孝何难。”,我这才明白,他们深爱着我,所以我的孝顺并不难。我在远方孤独地上学,他们在家里默默做我坚强的后盾。朋友再多再好,也始终比不过血浓于水的父母。三十多岁的母亲眼角被岁月无情刻出了痕迹,四十多岁的父亲头发里藏着白发。他们开始老了,开始慢慢不年轻了;而我,在慢慢长大,在慢慢离他们远去。 无论多忙,记得常回家看看。他们多么需要我们的陪伴和关爱啊。

推荐第5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常回家看看》让我们体会回到了亲情。

能够用《常回家看看》的曲调创编歌词。

自学指导:自己把歌词念一遍,然后说说歌词里讲了些什么内容。 教学过程:

1、看、议 教师播放一段春运的的资料片段,然后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这些人愿意高价买回家的车票呢?

2、听、唱

教师播放《常回家看看》,请一些同学起来说歌词内容反映了主人翁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也可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你对歌曲的内容的体会,并举些自己亲身体验的人间真情事例与大家分享

在演唱方面不做过高的要求,主要以欣赏体验为主。在跟随音乐学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感受音乐中所体现的亲情。在反复演唱中探索音乐风格与演唱家对音乐的处理。

为了让学生用声准确的表达心中的感情,在处理情感上课范唱。

3、动、创

结合教材“参与.探索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在《常回家看看》的曲调进行创作。创作形式不限,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与同学合作创作。创作可在课堂上进行,视上课时间而定。如《常把家务干干》等。

4、赏析

教师给学生播放不同版本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当堂训练:请个别同学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出来。

教师在学生演唱后做总结。

推荐第6篇:常回家看看读后感

常回家看看

父母住在哪,那就是我们的家,哪里就是我们永远的驿站。纵便我们浪迹天涯,心也都永远走不出那个家,而且父母也会站在家门口,对我们翘首以盼。

常回家看看,来保持这份亲情,这一份任何物质也代替不了的爱;常回家看看,来延续人间这份无止境而又伟大的爱。

我们身在化工厂上班,是连续倒班的岗位,就连节假日也在上班,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既不缺钱又不少居的八旬老翁走上法庭告自己的子女。原因是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住在老屋里倍感孤独,要求法院判决子女经常回家看望自己。现在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子女常常做不到“常回家看看”。孤独的老人只有渴望等待子女的体贴与关照。

常回家看看其实家里并不需要你做什么。家中有个孩子,父母就有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有了一个他们所谓的知己。他们就会感到心情舒畅,乐中因为有了我们。父母的万般爱心就都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常回家看看,其实也不需要你花多少钱。中秋节一盒月饼;重阳节几块糕点;或双休日偶尔带上几瓶小酒,几个小菜。回家跟父母小坐在他们身边陪他们聊聊天。这一点对我们来说绝对不是负担,反而会让你觉得心中会一种幸福在洋溢。

常回家看看,其实也不需要你花费许多的时间。中午吃饭、晚上下班,你骑自行车“弯一趟”,来回用不了几分钟。可就是这一弯,既温暖了父母、也坦然了自己。也正是这地久天长的“弯一趟”,惹得父母楼上楼下、街坊邻居都对你羡慕不已。常回家看看,一份真情会赢得父母更多的关爱。常回家家看看,点滴孝心也教会子女做人的道理。你可能会想到:你也要为人母,你也要有那么一天;但你也可能不会想到。常回家看看,最终受益的将会是你自己。

人生需要关怀,人人需要爱。对朋友的爱、对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爱。“常回家看看”就是一份关爱,更是一种修养,一种爱孝敬老人的美德。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为什么红遍全中国,因为它唱出所有人的心声。

常回家看看吧!让我们年迈的父母时刻感受我们的赤子情怀,感受我们的爱意吧!

推荐第7篇:常回家看看 (孝敬父母)

法律强制探望 亲情何处安放?

据新华社电 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随着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常回家看看”的老话题再一次被炒得热气腾腾。

赞成者说,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更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反对者则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好是好,但法律难以约束感情,执行起来很难,什么叫“常回家”,谁来监督执行,父母会控告子女吗?违法了最后又能如何处置?靠法律强制的探望能有什么亲情?

如今,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节节攀升,因“空巢”而衍生的家庭悲剧、社会悲剧越来越多。对于客观条件具备却不看望老人的不肖子孙,我们应该谴责。但实际上,大多数在外的儿女往往是不能“两全”。在外拼搏发展的人,怎么能“常回家看看”?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并非仅有孝心就够了,还得靠平衡地区差异,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样,如果“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涉嫌违法,那么,不让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制度与人,也能算是违法吗?活在当下,奔波在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大道上,有的是“低头赶路”的匆忙,有的是近乡情怯的慌张,有的是看淡未来的迷茫„„别说“经常”,就是领着爱人、子女偶尔回家转一转,经常无偿加班的劳资关系会“放行”吗?单位的带薪假肯“点头”吗?

在户籍制度尚未及时转身的当今社会,“家”是动辄就千百公里外的一个港湾。而如果城市的这头不能让我们的父母顺利“进城”、而老家的那头又不能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子女“返乡”,那么,真要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大多条款,基本上仍是“难于上青天”。

专家视点

没有惩罚的法律没有实际意义

王飙尘认为,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来要用道德去约束的东西,现在需要立法来解决,“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进步”。

“常回家看老年人”这涉及赡养和探望的老人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如果是权利的话就不需要立法约束,但如果是义务的话应该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去量化赡养和探望的行为。如果精神上履行不到的话是否允许有物质上的补偿、代替。王飙尘提出:“作为赡养人没有去探望和照顾老年人,该如何处罚?法律里并没有写明。我认为,这种没有惩罚的法律没有实际意义。”(凌越)

这是一个倡导性的法律条文

广州知名律师朱永平表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一个倡导性的法律条文,“尽管这个法律没有惩罚性。”朱永平认为,对违法的人进行惩罚,这是第二步。例如可以用《治安处罚法》来进行惩处,《治安处罚法》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

“举个例子,老人到派出所投诉子女不‘常回家看看’,民警就能传唤老人的子女到派出所,并警告子女每个礼拜、或者每个月必须回家照顾老人,否则就要对子女用《治安处罚法》进行惩处,作为轻型犯罪处罚。 (凌越)

相关新闻

法官判定两个月看一次老人

羊城晚报讯 据中新社报道: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当天上午,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判处被告人马某、朱某除承担原告储某一定的经济补偿外,还需至少每两个月到老人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这起对“常回家看看”诉请的判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国内首例判决。

在这起案件中,原告储某是77岁高龄的老太,被告马某、朱某是她的女儿、女婿。此前,储某与一双儿女签订协议,写明其由女儿、女婿负责养老,但多年相处之后,储某与女儿一家产生矛盾,后更是赌气出走,至儿子家居住,其女儿马某在老太离家后,并未前往看望。

因不满被女儿如此对待,储某将女儿、女婿告上法庭。法庭上,储某的儿子与女婿针锋相对,争论不休。北塘法院高鑫法官在协调未果的情况下,依法判处被告马某每两个月至少需至储某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这些节日,马某也应当至少安排两个节日期间内对储某予以看望。

“常回家看看”遭网友吐槽,入了法能否入得了心

“难道我违法了?”昨起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因人性化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众生惑倒。同时,网友纷纷吐槽,“我常年想回家,公司会恩准吗?”广州中院法官表示,相关条文的倡导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与其绞尽脑汁用强制措施,不如靠社会道德来调整。

■新快报记者 郭海燕 罗仕 通讯员马伟锋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全文)第二章第十七条。

有心无假为之奈何

新法的“探老”规定,让“企业假期”备受关注。诸多企业员工表示:也想回家看看,怎奈人在谋生,身不由己!

张先生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现在在广州一家国企上班。他说,坐火车回家来回得花四五天时间,虽然坐飞机一天可以到,但一个来回路费就得5000元。

毕业第一年,张先生平均到手月薪不足3000元,省吃俭用出一笔回家费用,着实不易,只能一周一个电话关心下父母。现在张先生的薪水倍涨,金钱已经不成问题,但时间更加紧张了。“我也想五

一、端午、中秋、国庆每个假期都回,但没有这么多假期。

“探亲假已经成为传说,年假可以休五天,但太忙了,基本难以实现连休。”张先生认为,“经常回家看看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企业能不能将探亲假执行下去。”

张先生说,作为职工不能找东家强行要假,更无法与之叫板、对簿公堂。关于探亲,张先生认为,新法实际效用不大,症结在于企业没有强制性约束,没有处罚机制,没有合理投诉制度。

落实年假保证探亲

“探亲假已经有32年的历史,在企业已逐渐退出‘舞台’,年假取而代之。”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专业律师曾跃表示,2008年1月1日《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正式实施后,企业年假已逐渐取代企业探亲假,“企业要把年假制度落实好,保证民众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则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可享受带薪年休假。其中,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曾跃表示,随着年假制度的推广,已逐渐取代探亲假。他说,“加上每年春节、国庆等大大小小的假期,企业如果保证职工休年假的权益,还是可以‘常回家看看’的。”他说。■法官说法

执行困难,但有积极的一面

记者:众多网友吐槽新法十七条是空文规定,你怎么看?

法官:单凭此条文提起诉讼,是有操作问题。第一是难判,所谓“关心”、“忽视”是情感世界内容,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而“经常”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就算可以定量下来,每位老人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第二是难执行。比如,判子女定期探视,如果不自觉履行,难道你能去外省把他强制押回来吗?这样的执行成本,要如何承担?

记者:出现了这样的立法,问题出在哪?

法官:问题还是在于整个社会环境变化。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对家庭义务没那么多工夫去兼顾,对老年人缺乏关爱。但法律并不是事无巨细地深入社会方方面面,比如现在很多夫妻婚姻也是因工作、应酬出现问题,就要强制夫妻一天必须回家吃几顿饭吗?我们更加需要相互理解。

记者:是否可以理解,“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上,效用渺茫?

法官:有些东西,用社会道德去调整更加合适。在模糊难定的标准前,采用强制措施来关爱老人,很难。非要执行不可,还得依靠相关部门坐下来好好研讨,出台更多细则。这个过程想必是头痛的。但社会发展是难预期的,一点一点推动后,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不能排除此条文有积极的一面,有警醒作用、有导向作用,在判案上有一定的精神指导意义。

“常回家看看”成习惯,需过三关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7月1日起实施,其中规定,家庭成员若与老年人分开居住,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藉此,“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方式,从道德义务上升为了法律义务。(2013年07月02日《人民日报》)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自古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无论是中秋佳节的“阖家赏月”还是春运时节返乡客流的“人流涌动”,都是国人“恋家”、“思亲”的写照。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却有减弱的趋势,甚至出现“花钱买儿女回家吃饭”的极端现象。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让“常回家看看”从道德义务上升为了法律义务。让常回家看看成为每个人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回家看妈”成为法律,彰显国家对老年人的关爱,传递社会正能量。然而出台法律固然可贵,但是要让“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习惯”,更需要通过“三重关”。

一是企业关。让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习惯”,企业要加大执行力度。表面看带薪休假是企业的损失,而实际上不仅不是损失,还能给企业带来正能量。古人云“修身”、“齐家”、“平天下”,只有“齐家”才有“平天下”的热情。员工通过回家把心安下,才能更好的投

入到工作中去。

二是政府关。让回家看看成为一种“习惯”,政府要承担更多责任。老龄化社会与一对夫妻一个孩的独生子女时代的PK,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养老的困境。养老既是个人责任,更是社会问题。政府要承担责任,更要在制度配套上多下工夫。比如增加基础养老金,给青年的减压,让年轻人安心回家。

三是心灵关。让回家看看成为一种“习惯”,更应注重心灵的回家。年轻人回家看看,如果只是回来啃老,反过来要父母照料,那回家就变了“味”。回家,应该给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所以不仅要“身”归更要“心”会。(薛家明)

推荐第8篇:《常回家看看》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内容,提高审美情趣。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教学设计: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回家看看》把握该作品的情感内涵,完成好每一道探讨题目,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对于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教学更应该精讲多听多悟,重在情景创设,使学生自己获得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教学方法:通过聆听、歌唱、设问、探讨等不同教学方法去体验歌曲情感内涵,从而达到让学生能从歌曲中感受到尊敬父母,关心和孝敬父母和长辈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预学环节组织教学播放歌曲刘欢演唱的《人生第一次》学生随着音乐进课堂。情景创设过渡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两首以亲情为题材的歌曲片段吧、聆听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和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各一小段。让学生议论一下。提示:视频中的哪一句歌词或者哪一个画面让你深有感受呢?)的确,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与支持。所以我们长大后要常回家看看,

二、研学环节导入新课:播放《常回家看看》视频介绍歌曲创作背景这首歌最初来自词作者设问:请同学们认真听旋律,前奏有几个乐句,乐曲结尾为什么反复地演唱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一共反复演唱了几次?、学唱歌曲:学生跟着教材范唱一起学唱这首歌,品味作品,领悟作品的情感内涵。讨论回答:前奏有几个乐句?常回家看看一共反复演唱了几次?教师点评歌曲:歌词:质朴,通俗易懂,充满人文关怀,又富有哲理。

二、这首歌的曲式结构:二段体让学生学会看歌谱乐理知识:

(一):装饰音::倚音::下滑音:

(二):变音记号:升记号问题一:解决唱歌中节奏问题,教会学生数拍子。问题二:如何用声情并茂的歌声表达你心中最完美的情爱。

六、机动内容:师生一起演唱《常回家看看》,师生一起跟伴奏乐唱这首歌

三、验学环节:拓展与创作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给父母最实在的关爱是什么?(常回家动动手、做一做)、通过对这首亲情歌曲《常回家看看》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与支持。你将在今后的生活中,用怎样的方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各小组自己演唱创作或歌词创作:给下面这段音乐片段填写歌词(出示乐谱)认真聆听音乐,共有几个乐句,几拍子的音乐?提示:从爷爷奶奶的角度填词从你是一个学生的角度歌词师总结: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唱歌曲《常回家看看》

推荐第9篇:常回家看看个人原创

简单的幸福—回家

昨天,回家了!

这么多年来,从未离家太久,因为主要活动范围在江西,家乡又在省中部,各种交通也方便,回家花上四个小时可以从学校宿舍到达家门口!以前以为不会在省内读大学,现在想想,一切都挺好!回家的次数也非常多,倒不是因为恋家,觉得让父母看见自己的好比听见来的更有说服力!团聚,在以后也会越来越稀少,回家,很温暖的词语,很幸福的动作,很美好的过程!

每次回家都能吃上几顿饭来张口的美餐,妈妈问,有饭店的好吃么??我说,是你做的更熟悉,更有爱,更有感觉,因为在家!这次她又做了我最喜欢吃的牛肉,其实爸爸做菜也是高手,是民间厨师,只是他不愿意做罢了!在外面我从来不点牛肉,我怕那味道吃坏了胃口!家,在儿女长大之后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温馨。在外的儿女一句我明天到家,他们会高兴整晚睡不着,然后第二天准备好喜欢的菜等着我们回家,时不时问到哪了,可惜爸妈不会发短信!这样的场景已经在我身边上演无数次了。有时候说了哪天回家当天却没回,妈妈会打电话来催,来问,话语中带着无限的期待我很能体会!

有机会我常回家,没机会我常电话。大学五年不曾改变,在这点我还是遵循孔夫子的教诲。想想以后工作了这种矛盾如何调和,人在孤独的时候特别容易老,特别是远方的父母!现在的留守之地已经不像童年那般热闹和有气氛了,386170部队被远行的人儿安排在故土守望!导致交流脱节,每次回家看到长大的孩子都重复问这是谁家的娃。我们的脚步是走得太快超过了他们的成长步骤,还是我们走得太慢没有跟上他们成长节奏?

今天用相机捕捉了故土的风景,每条小时候跑过的小巷,每栋曾经捉迷藏躲过的老屋,每棵曾经捉过知了的树。不过停留的只有回忆了,快乐的童年定格在了那些被遗弃的各种角落!人非,物非。

上午只有我在家,睡到九点。外甥女去上学了,妈妈姐姐去县城!电视在播放刘德华主演的早期电影濠江岁月,还有王祖贤,黎姿,以及一些熟悉的香港黑帮电影配角们!很有爱的一部影片,打算回学校重温下!原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看电影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场面,而是重思想重情节了!看到11点30,就去煮饭了,想想外甥女也快下课了,就洗菜切菜了!等她回来我菜也是做的差不多,饭也熟了。外甥女说好吃,吃完送她去学校了!感觉今天很主男啊!

不过我想表达的不是这个,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同样都是妈妈做好饭等着我们,下课就吃热饭!妈妈为问我们坚持了数十年。她心里该是满满的幸福吧,其实她们的幸福从来就简单,儿女一切顺利,一家人都好,常回家团圆!仅此而已,可在现在这种幸福实现却难之又难!

本来今天日记主题不在此,可思绪自然闯了进来,一个很多人要面对却又在逃避中无奈的现实!到底现在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回到幸福?父母,应该是我们幸福的出发点!常回家看看,我们的父母都在变老~~

2010年5月25日晚

推荐第10篇:常回家看看亲情散文

亲情有时候突如其来,回忆总把自己深深地掩埋--题记

来上海四年有余,已不算陌生,但对于家乡的眷恋却越加深刻。曾经小小的白杨树已长成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小白杨把岁月刻在了年轮上,而岁月却在外婆的脸上刻满了沧桑和皱纹,染白了最后几缕黑发。

小时候的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是她负责我的衣食住行,是她在我读书时每天天不亮就早早地为我准备好早餐。是她在下雨天为我送去遮雨的伞,是她瞒着父母给我零花钱买东西吃,我不知道现在我的还能记得多少?但今天见到了外婆,我心酸不已。外婆老了,外婆瘦了,外婆黑了。在没见之前,我还在想外婆几年没有出去玩过,趁这几天陪她出去走走,现在我在为我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现在的我只想在家里陪陪外婆聊聊天,说说话。记得姑妈问我:“如果你外婆死了,你会哭吗?”我回答说不知道。我在想:如果生前不能让外婆开心,为何死后要痛哭流涕呢?

不管怎么说,感谢有这次回家的机会。老人们老了,需要我们的陪伴啊。我想:在想着怎么旅游的人们是否能感受到老人对你们回家看看的期盼呢?那些拼命工作的人们,是否也能抽出点时间看看家中的至宝-老人?老人们的望眼欲穿,等孩子们的幸福归来啊!

第11篇:“常回家看看”成了法律规定

“常回家看看”成了法律规定

北京——正在上学的中国儿童都非常熟悉民间传说中的道德楷模。其中有孔子的弟子百里负米的故事,还有丁郎刻母的故事。

但是,中国官员似乎觉得,时至今日,仅仅依靠传说和父母教诲来告诉孩子孝顺的重要性还不够。可以这么说,孝顺是中国社会最受珍视的传统美德。 周一,政府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旨在强制成年子女看望年迈的父母。该法共有九个章节,规定了子女的责任和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义务。

该法称,子女应该“经常”探视父母,并定期问候他们。公司和用人单位应当给员工提供足够的探亲假,使他们有时间探望父母。

去年12月,该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得到通过。它并未为漠视父母者规定任何惩罚。尽管如此,官方觉得有必要把孝道变成法律规定,这一事实反映了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与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时至今日,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父母都抱怨见到子女的时间太少。子女们则表示,日常生活的压力,尤其是那些迅速扩张的城市带来的压力,使得他们根本抽不出探望父母的时间。

“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很多年轻人从农村搬出来到城市和城镇居住,”周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这是城镇化的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对于老人的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而精神需求就需要增加这条法律条文。”

党俊武说,这部法律已经取得了成功,因为它推进了对该议题的重要讨论。 其他人却对这一点比较怀疑。周一,小说家郭城在他的微博上对130万粉丝说:“亲情本是人性,列入法律着实让人觉得可笑,就跟要求婚后夫妻要性生活和谐一样。”

尽管如此,中国各地确实存在抛弃年老父母的问题。2011年,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刊登了一篇文章,说在60岁及以上的1.85亿老龄人口中,将近

一半都没有和子女住在一起。那些住所和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的人,包括农民工大军,通常要在春节期间才能得闲回家。

据中国新闻媒体报道,新法律生效的同一天,中国东部无锡市的一家法院判决一对年轻夫妇必须回家探望妻子77岁的母亲,频率为至少两个月一次,以满足她的“精神需求”,同时还要向她支付赔偿费。这位母亲因遭受女儿女婿的忽视而起诉二人。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该法院的院长袁挺说,“精神赡养是保护老年人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郭居敬绘制的民间故事图集《二十四孝图》是一份经典教材,过去600年里,这份教材一直被用于教导子女尊敬及照顾父母的重要性。去年8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新版的《二十四孝图》,内容据说是根据当代需求进行了更新,以便赢得当代年轻人的共鸣。新的教材让子女给父母购买健康保险,还让子女教父母使用互联网。

去年10月,官方报纸《广州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说一名26岁的男子用轮椅推着他残疾的母亲,历时93天抵达了云南省一个广受欢迎的热带旅游目的地。文章把这一举动称为“迄今为止”的多年里“最佳的孝心典范”。

第12篇:祝寿贺词常回家看看

80岁祝寿贺词

2009-09-05 18:04:4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80岁祝寿贺词 2008-08-01 08:48 当人生到了80岁这个时候,该做的都做了,该努力的都努力了。当儿女和子孙环绕在面前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就是幸福。那种儿孙满堂的幸福。年轻的时候,可能为了孩子而拼命地奋斗着,可能为了孩子而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当我们老了,在80岁的时候,真的是可以去享受人生的美好了。

人生的路途漫漫,而既然已经活了80年,对人生和对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追求了,而是期待自己的接下来的日子,可以平安并且安逸。

祝福的话,我想,有很多。寿比南山,南山同寿,家中全福,寿比松龄,福如东海,儿孙满堂。对于老人最大的祝福,就是身体健康。对于老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儿孙可以缠绕膝下,常回家看看。老人的幸福就是我们儿孙的幸福,老人的平安就是我们儿孙的平安。所有口头的祝福,其实都比不上我们平时对他们的关心,所以,不仅是今天,以后的所有日子,要常常记

得他们。

最后,我代表所有的小辈,给我们的寿星最热烈的祝福,也希望今天的寿星可以快快乐乐笑口常开。 各位领导、各位亲朋: 大 家 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寿星——我的父亲大人及家人,向在座的各位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赴宴,为我的父亲贺寿!

今天是最敬爱的父亲大人八十寿辰,天增岁月人增寿,群贤毕至,福寿满堂,令我们全家心情十分激动,感慨万千。

回想当年峥嵘岁月,在父亲在缺衣少食的艰苦年代,父母以超常的毅力和坚强的信念,省吃简用,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以成龙成凤的严爱抚育我们,为我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起点。为家庭生活撑起一片幸福的蓝天,为儿女们铺就一条健康的道路。我们今天的收获,无不浸透着父母二老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成功就是他们的成功,我们的欢乐就是他们的欢乐。

风风雨雨几十年,父亲您阅尽了人间沧桑,积累的人生财富让我们受用一生。那就是勤劳坚强的宝贵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严爱有加的朴实家风。这一切都已被晚辈们继承,并将继续发扬光大。

回顾艰难岁月,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和祥和,更加努力开创明天的辉煌灿烂。

敬爱的父亲,衷心祝福您

喜享遐龄, 寿比南山终不老

欣逢盛世, 福如东海水长流篇2:寿宴贺词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相约来到这里,高朋满座、喜气洋洋、欢声笑语、幸福吉祥,在这动人心弦的时刻,我们欢聚在石角镇新街,迎来了廖治兵老先生的八十大寿。

在此,我受寿星儿子委托,说句实话,我并没有播音员那磁性的嗓音,但为了表达我对老人的一片祝福心情。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今天真是群贤毕至,令人鼓舞欢欣。前来祝贺的有文广中心、有领导同事、战友,还有众多的亲朋好友,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送上你们真诚的祝福,这正是亲朋共享天伦欢声笑语寿满堂。 先生们、女士们,在这欢乐、祥和的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寿星的家人,对来宾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寿星的厚爱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拜寿仪式开始。

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把寿星二老请上寿堂入座(请放鞭炮)

接下来,由寿星的儿、媳、女、婿,向父母祝寿。

一鞠躬,表祝福,祝父母生日快乐,晚年幸福。

二鞠躬,表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鞠躬,表决心,爸妈你们辛苦了,我们永远是你们孝顺的孩子,永远让你们放心。

接下来,是由父母向子女们颁发红包,红包里面不仅有钱,更重要的是亲情,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老人一辈子就是图个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平平安安。请退堂。

接下来,由寿星的孙辈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祝寿。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祝长辈,寿比南山、万丈深,福如东海、千层浪。

接下来,由长辈分发红包,退堂。

接下来,由寿星的侄儿、干儿、内侄、姨侄、外侄等一起祝寿。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祝长辈生日快乐、福寿双全,现由长辈分发红包,退堂。

接下来,由寿星子女向父母献茶、献酒表祝福。今天请喝下这杯茶,洗尽心中的辛酸苦辣,请喝下这杯酒,寿挺活到九十九。问好不好,高兴不,满意不。好,这真是上承家风有福祉,后继家业有能人。

接下来,由寿星子女向大家献寿糖、寿酒、红包。

一个盘子圆又圆,苹果装了翻了贤。老人吃了,福寿双全,我们吃了感寿挺。小朋友吃了考状元,大家说好不好,红包生来四角方,今天的主人真大方,拾元去万元来,再隔十年大家来。

最后,我们把祝福在掌声欢迎寿星退堂入座,先生们、女士们,拜寿仪式到此结束。谢谢

寿星老人在八十年的风雨中艰苦朴素、省吃俭用,特别是中年之时,不分寒冬暑九,总是肩挑背磨来池家。八十年来,他在妻子面前是一位当家理财的好丈夫,在儿女面前是一位好父亲,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

先生们、女士们,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他生日快乐,祝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祝他家业兴旺、幸福永远。

下面,由寿星的儿子向大家致谢,请欢迎。

女士们、先生们,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相聚,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最后,请大家白酒、啤酒,自己动手你好、我好、大家吃好,天宽地窄。饭后,在茶楼休息,晚上5点准时入席。

谢谢大家!篇3:父亲80大寿祝寿词

父亲80大寿祝寿词

尊敬的各位亲戚、来宾:

大家好!

今天是父亲大人80大寿.我们全家在这里欢聚一堂,举办这个生日宴会,首先我代表全家向前来为我父亲祝寿的亲朋好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你们的到来,使我们付氏家族鹏壁生辉,格外光耀。春秋交替,岁月轮回,在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适逢我父亲八十佳辰。亲朋聚会,宾客咸集,我们做儿女的无比高兴。 这真是:亲友共贺人齐乐,欢声笑语寿合座。

我为父亲作寿词。我虽无彪炳之笔,也没有华丽的动词、形容词来颂扬父亲,但父亲的大恩大德我兄妹俩永远铭记,在这里我向您老人家敬礼、鞠躬。

风风雨雨80年,历尽人间沧桑,如今儿孙满堂,四世同堂.父亲大人心地善良,为人宽厚,和蔼可亲.正是这一切伴随老人家迎来了晚年的幸福生活.在这里我代表全家和各位来宾向父亲大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祝父亲大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乐绵绵,笑口常开,益寿延年.祝您老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常流. 现代人常说:70岁还小,80岁满街跑,90岁不老,100岁正好,目标是120岁.希望父亲大人您就奔着这个目标快乐的生活吧! 在这里我顺便对我们晚辈说几句,请大家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吧!父母大人的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不要说我们工作忙没时间,请抽时间常回家看看.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带回家,也让两位老人家分享你们的快乐和幸福,两位老人家健康长寿是我们做子女的共同心愿。我们高兴他们也会高兴,我们幸福他们也一样幸福. 再次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热情的参加寿宴,招待不恭,恳请原谅。

第13篇:法定“常回家看看”怎样请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法定“常回家看看”怎样请假

作者:周斌

来源:《职业》2013年第08期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此事一经报道便引起东莞网友围观,在有数以千万计外来打工者的某沿海城市成了热门话题。

网友“一气种田”在阳光网发帖说,他也想常回家看看,可是“1个月最多4天假,清明、元旦只有1天或者2天假”,并称如果回家就要付出辞职的代价。网友“saikenki”以“老板!我爸把我告了,你是第二被告!”为题发帖,调侃若自己被老爸告上法庭,老板应该是第二被告。这些网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每年有11天法定节假日、108天双休日,还有带薪年休假等,只要用人单位切实保障职工的休假权利,职工“常回家看看”的假期还是有的,就看你如何安排了。

提示一:机关事业单位可请探亲假

小梁曾经在某市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听老乡说起探亲假这件事,于是去公司人事部咨询,人事部负责人很直接地回答:“没这回事,如果想回老家只能请年假,但业绩还是要同时考核的”。

小梁说,探亲假这件事情自己一直记着,可从来没享受过。“如果这个规定真能让我们用上,那还是好的,可现实是只有好单位、大单位才执行,小企业生存都艰难,怎么可能给员工放那么多天假!”

小梁的说法对不对呢?说对也不对,说不对也对。首先,确实有探亲假这回事。这个假期出自《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1981年3月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当月由国务院公布施行。其中规定: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本规定探望配偶的待遇;与父亲、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本规定探望父母的待遇。但是,职工与父亲或与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能享受本规定探望父母的待遇。

职工探亲假期具体为: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2年探亲一次,可以2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5天;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但是以上探亲假的适用范围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这个规定已经存在了32年,但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探亲规定从未进行过修改。实际上,现在很多人对“全民所有制企业”这一说法都有点陌生,而1981年根本就没有国有企业这一说法,国企改革以及股份制改造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全面铺开。如今,广义的国有企业还包括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全民所有制企业只是国有企业的一种。所以现实中基本上只有机关事业单位在执行探亲假规定,大多数企业包活国有企业职工,都没有享受探亲假的机会。

即使是目前有探亲假的部分单位,仅仅将政策倾向于省外职工,凡是省内的,不管是否达到和父母团聚的标准,都不享受这个待遇,而省外职工除了享受假期外,还能照发工资、报销路费。不过时代毕竟不同了,当初出探亲假规定的时候,毕竟还没有带薪年休假,也没有双休日,交通也远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只有探亲假才可用来探亲。

【小贴士】 台胞职工、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亲有特别规定

1.台胞职工、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望配偶,其假期有何规定?

答:4年以上(含4年)一次的,给假半年;不足4年的,按每年给假1个月计算。

2.台胞职工、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望父母,其假期有何规定?

答:未婚的出境探望父母,4年以上(含4年)一次的,给假4个月;3年一次的,给假70天;2年一次,给假45天;1年一次,给假20天。已婚的出境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0天。

3.台胞职工、归侨职工第一次出境探亲,其假期有何规定?

答:回国或回内地参加工作10年以上,以往没有出境探亲或因私事出境,也没有在国内(内地)会见从国外或港澳、台湾回来的配偶和父母的,第一次出境探亲,可给假半年;以后再次出境探亲,按相关规定办理。

提示二:年休假也可用来探亲

1994年国家在制订《劳动法》时就打算用带薪年休假取代探亲假,该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是,带薪年休假的具体办法国务院一直没有出台,直至2007年才颁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算是落实了全国人大的要求。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人保部明确规定:“《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三条中的„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既包括职工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情形,也包括职工在

不同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情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黄小姐在北京工作,今年上半年她已经请了年休假回安徽老家探过一次亲。今年7月1日,黄小姐从原公司跳槽到新公司,她在原公司工作过2年,符合“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休假门槛。跳槽到新公司工作后,老家来电说,她的母亲身体不好,希望她在近期再回家一次,当年她还可请年休假回老家探亲吗?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前款规定的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黄小姐跳槽到新公司工作后,今年剩余的“日历天数”为184天,她今年的年休假天数应为(184÷365)×5天≈2.52天。0.52天不足1整天,因此她到新单位可休年休假2天。

但何时休年休假还需单位批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安排年休假期,固然要考虑职工本人意愿,但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可随时决定休年假。否则,可能许多人不约而同选择同一时间休假,导致企业在运作上遭遇困难。这实际上是赋予用人单位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的自主权。有人问:劳务派遣员工是否有年休假?当然有。《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一般认为,劳务派遣员工原则上应向实际用工单位告假,因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实际用工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另外,由于实际用工单位负责员工的考勤等工作,由实际用工单位安排年休假比较合理,也便于操作。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应当在用工三方的协议中约定清楚,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由此产生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小贴士】 哪些新进单位职工可享受年休假

据测算,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当年只要在新单位工作满25天以上(12月7日前进新单位)就能享受年休假;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当年只要在新单位工作时间满37天以上(11月24日前进新单位)就能享受年休假;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当年只要在新单位工作满73天以上(10月20日前进新单位)就能享受年休假。

提示三:确有急事可请事假

2012年8月8日,惠州市天域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方某因岳父逝世要回老家汕尾陆丰县奔丧,回家前跟老板请到3天假。据他说,中间因丧事没处理好,在电话中向公司请求补假,事后也办理了补假手续。但8月15日回来上班时,公司表示:如果还想留下上班,则必须写书面保证,以后一定要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言下之意,如果方某拒不认错,还是可能按严重违纪解除劳动合同。公司的做法是否妥当呢?

婚丧假是指职工本人结婚以及职工的直系亲属死亡时依法享受的假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有的地方规定职工的岳父母、公婆死亡时,也可享受以上待遇。

但是若超过了以上规定的假期,而职工确有急事也可请事假。方某因丧事没处理好,在电话中向公司请求补假,事后也办理了补假手续,公司再按严重违纪解除劳动合同就不妥当了。当然职工请事假也应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向单位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单位领导批准同意后方可休假。如未经单位批准就因私事休假的,单位一般可按无故缺勤处理。但如职工确有重要私事且来不及履行申请手续的,单位应当允许职工事后补办请假手续。

【小贴士】 事假工资如何计算

日工资=计算基数÷计薪天数(21.75)

当月工资(计扣)=月工资-日工资×事假天数

当月工资(计发)=日工资×(实际工作日+法定节假日)

第14篇:常回家看看的情感散文

昨天,既是重阳节,又是老人节。所以,我就打算回家去看看爸妈,顺便陪陪他们。给老爸买了他最喜欢喝的普洱茶,给老妈买了一件新衣服,又买了些其他的吃食,我就兴冲冲地回家了。

还没到家,在村口,我就看到了妈妈的身影。妈妈看到我来了,很是高兴地迎了过来,嘴巴咧得大大的,不停地和我说:“冷吗?这天冷,你咋也不多穿点呢……”看着妈妈高兴的样子,我微笑着没有答话,只是和妈妈边走边聊,朝家里走去。

到了家,我没看到老爸,就问妈妈:“我爸呢?咋没看到我爸啊?”妈妈听完一楞,脸色有些不太自然,过了一会才说:“哦,你爸呀,他出去遛弯了。你也知道他的,他在家闷不住,索性,就出去走走。”虽然我看到妈妈的神情有些不对,但也没多想,因为老爸确实不喜欢在家闷着,没事时,他就喜欢出去走走。不再纠结于这事,我就和妈妈说道:“我买了肉馅,中午包饺子吧。很久没吃你包的饺子了,我想吃了。”“行啊,想吃饺子,那还不简单啊?”妈妈说完,就开始准备弄饺子馅,我也在旁边帮忙。

正在我和妈妈包饺子的时候,老爸回来了。老爸刚进屋,我就感觉老爸有些风尘仆仆的,而且,脸色也不好看。我正想问老爸怎么了,老爸却先开口了:“二丫头回来了,今天天不好,你还回来干啥?我和你妈好着呢,不用你们惦记。”说完,老爸就进屋了。我感觉有些疑惑,就问妈妈:“妈,我爸怎么了?我怎么感觉我爸脸色不太好呢?”“没事,估计你爸是走累了。”说完,妈妈就低头包起饺子来。我想也是,都走半天了,也肯定累了,就又低头去擀饺子皮。可在我擀完饺子皮,准备和妈妈包饺子时,我却猛然看到妈妈的眼圈红了。这下,我知道肯定有事,要不,妈妈不会这样。我就赶紧急声询问:“妈,到底怎么了?你为啥哭啊?”说着,我的额头就开始冒汗,我以为我爸咋了呢。妈妈看到我这样,赶紧说道:“别急,别急,你爸没事,就是把他后背的那个肉瘤给开了。你爸怕耽误你们工作,不让告诉你们。这不,你回来,他还不让说呢……”“什么,爸后背的肉瘤开了?啥时候的事?怎么没告诉我啊?要紧吗?手术做得怎么样……”没等妈妈说完,我的问题就如连珠炮一般甩了出去。“没事,就是一个小手术,能有啥事?听你妈在那瞎咋呼。”这时,老爸走了出来,语气轻松地答道。“那你刚去干啥了?怎么看起来风尘仆仆的?”我问老爸。“没事,就是去换药了。今天天不好、风大,所以刮了些土。行了,快包饺子吧,我都饿了。”老爸说完就转身回屋了。尽管,老爸故作轻松,可我还是能看出老爸行动起来有些吃力。

包完饺子,妈妈去点火烧水,我还是有些不放心,就进屋去和老爸说话。“爸,怎么样,伤口疼吗?”“不疼!就是一个小伤口,有啥好疼的?没事,你别担心。”说是这样说,可我还是不放心,非要看看老爸的伤口,老爸被我磨得没办法,就让我看了伤口。看到伤口,我的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哪像老爸说的那样啊,虽然只是小手术,可因为老爸的肉瘤已经很长时间了,个长得大,所以,刀口并不小,而且,不知为何,老爸的伤口被医生缝作了一团。看着那纠结的一团,我感觉自己的心也被狠狠地纠结在了一起。老爸却轻松地和我说:“没事,真的没事,刀口就是看着吓人,其实真的不疼。你们都忙,我不想耽搁你们。再说,真的只是个小手术,也值不得兴师动众的。我啊,就盼着你们都能好好地——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至于我和你妈,你们不用惦记,我们身体好着呢,也会照顾好自己的……”老爸唠唠叨叨地说了很多,但我却没有心思细听。因为,当时我只是感觉心疼,也感觉愧疚。父母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我身上,可我却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没有陪在他们身边。

吃过午饭,我心情仍旧无法平静,也想和妈妈说说话,所以,我就和妈妈一起午休。在午休时,妈妈和我说:“你不知道啊,当时,你爸进了手术室,我心里可难受了,就怕他有点啥事。那时,我心里就像扎了草一样,痒痒的、麻麻的,我真希望能有个人陪着我。我可想给你打电话了,可你爸在进去之前,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告诉你,说怕耽误你工作。”听着妈妈说这些话,我就哭了:“那为啥不告诉我?你知道,我回来听到你说这事,我心里有多难过吗?都说养儿防老,在你们需要时,还不告诉我,那你们生我养我干嘛?”妈妈见我急了,就赶紧安抚我:“我咋不知道?不要忘了,你是我闺女。可是,做父母的就希望你们都好好的,能不给你们添麻烦,就不想给你们添麻烦。丫头啊,别生气了,我和你爸就是怕你担心啊。”听妈妈说完这些,我心情好了一些,可我,还是感到自责。

今天,是老爸去医院拆药线的日子,我本打算陪老爸去的。一来,想看看老爸的伤口如何;二来,也是为了陪我妈妈。因为我妈妈胆小、身体也不好,可是,老爸却坚决不同意。他说:“你要是陪着去,那我就不去拆药线了,就让它长着好了。”我和老爸僵持了很久,最终,我还是没能扭过老爸,只能让妈妈陪着老爸去医院拆药线。好在,拆完药线,老爸给我打了电话,告诉我伤口恢复得很好,让我不用惦记了。我本打算中午放学后去接他们吃饭的,结果,两人却偷偷地回家了。我知道,老爸是怕耽误我工作,也不想给我添麻烦。可,作为女儿,我真的感觉愧对父母。

虽然,我基本每周都会抽空回家去看他们,但大多时间都是来去匆匆。每次回家,我也就是买些东西或是留下一些钱,告诉他们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然后吃过午饭就匆匆回来。我从来都不曾和父母好好聊过天,也从来没有尽心地问过他们的生活怎么样、身体怎么样,也就更没时间听听他们唠叨家常了。我一直都以为,听他们说那些,纯属是浪费时间。甚至,有时忙了,就是一个电话打回去:“妈,我这周忙,就不回家了”、“爸,我今天又是要和朋友出去,不回去了”、“我这周加班,我不回家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样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年轻嘛,总想着多多打拼,多多攒钱,总认为:只要有钱了,就可以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要有钱了,就可以给父母买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可我却忽略了——其实,父母并不需要我给他们多少钱,也并不需要我给他们提供多么优渥的生活,他们所想要的,无非是儿女绕膝、子孙满堂,一家子能够坐下来幸幸福福、快快乐乐地吃顿家常便饭。可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要求,我却是很难做到。

写到这,我想到:我的这些想法,应该为人子女的都深有体会吧。我们总是忙工作、忙应酬、忙感情、忙孩子、忙自己的小家,唯独,给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少之又少。尤其是身处这个激烈竞争、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为了工作打拼,为了生活努力,对父母,我们又给了多少时间和关注呢?父母最渴望的儿女绕膝、全家团聚,我们又有多少能够满足老人呢?

我衷心地希望,所有为人子女的,都尽量少些应酬、多抽出一点时间,常回家去看看父母。不用带多少山珍海味,不用留下多少钱财,只是简简单单地陪陪他们——陪他们说说话,陪他们唠唠嗑。这对父母而言,就是最大的孝心。

在我写此文的时候,我耳边一直在播放着那首《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第15篇:关于常回家看看的作文

关于常回家看看的作文

捎一家人

这个星期天,在外地工作的二爹一个人回来了,他是专门回来给奶奶做寿的。离开家乡的前夜,二爹特地问大家:“这次走得急,下次回来,要不要捎点什么东西啊?”

说是“捎”,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那言外之意是“送”。听了二爹的话,我在心里欢呼起来,这些年,二爹在外也挣了不少钱,那就狮子大开口吧!刚迷上电影的我带头说:“二爹,下次回来给我捎个MP4吧,功能好点的。”

爸爸在床上躺着,听了二爹的话,连忙坐起来说:“小弟,我的相机都快成古董了,你知道我向来喜欢摄影,下次回来就帮我捎个相机吧,数码的。”

妈妈也连忙说道:“你们那边的衣服怎么样?如果有好一点的,下次回家时就帮我捎一套,我会如数付钱给你!”

二爹连声应允道:“好!好!送嫂子一套衣服怎么可以收钱呢?”

我们都说完了,这时,二爹转向一旁的奶奶,问道:“妈,您老需要什么呢?下次回家,我给您捎回来。”

“我什么都不缺,没有什么要你捎的。”奶奶长叹一声,“你这些年在外面也不容易,虽然挣了点钱,但以后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下次回来,就捎一家人回来吧,我就希望咱这一大家子能够团团圆圆的,那样我就知足了!”

听了奶奶的话,我们都沉默了。想想二爹多年在外辛苦打拼,逢年过节才能回家,每次都是来去匆匆的。而且,他挣点钱也不容易。想着想着,我不由面红耳赤,最后羞愧地低下了头。

“妈,我答应您,下次回来,一定捎家人一起回来。(话题作文 )您放心,只要有时间,我们一定会常回家看看的。”二爹郑重其事地说。

第16篇:常回家看看的优美散文

好久没听到妈妈的声音了,这两天电话一直没人接,也不知妈妈生活得怎么样?每次见面,妈妈总想把满腹的话告诉我,可我有时工作劳累,有时兴致不高,总是没有耐心听妈妈把话说完,偶尔还会反驳几句,妈妈个性很强,脾气有点急躁,听了总是生气,我只好再去哄妈妈,想想真是不孝!妈妈年纪大了,加上更年期,性格变了很多,有时还很任性,我们都不知该怎么办?

妈妈的眼中长了一块云,我特意请眼科专家帮她看了一下。专家说,这云不能随意手术,就像割韭菜一样,割得快,长得快!可妈妈不信,背着我跑到外地,找到一家私人诊所,说那儿的医生保证手术后不再生长,于是决定在那手术。我和妹妹绞尽脑汁,又是危言耸听,又是好言相劝,可妈妈根本听不进。幸好那院长不负责任,又是喝醉酒,又是没时间,妈妈实在等不了,只好作罢!

想想这几十年,妈妈不辞劳苦,操心劳碌,为这个家尽心竭力,历经了沧桑,斑白了双鬓,我们常常感到无比愧疚!五十年代初期,妈妈在上海出生,后随外婆下放到苏北农村,因为家里生活条件差,外婆就把妈妈寄养在扬州舅爹家,可三年自然灾害,妈妈没过多少好日子。十岁那年,妈妈回到外婆身边,虽然生活艰辛,可外婆百般呵护,妈妈生活还算开心!

真正的苦日子从父母成家后开始,两个碗,两双筷子,一斗玉米就是父母的全部家当。没有房子,他们就搭了一个简易棚,开始他们新的人生旅程。第一次烧闷灶,妈妈就被呛得眼泪鼻涕一把抓。年轻的妈妈曾是父母的掌中宝,是我们村子里最漂亮的小媳妇,哪里受过这样的罪?

为了改变现状,父亲决定外出打工。所谓的家只好留给妈妈一个人打理,可妈妈不会做农活,也没操持过家务,日子可想而知有多艰难。现在想想真不知妈妈当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更不知妈妈是怎么把我们姐弟拉扯大的?人到中年,我终于能体会到妈妈心里的苦楚了。

生我的那一年,妈妈生了病,我没有奶水吃,可怜的妈妈一个月一共吃了一斤棉籽油、一顿肉、一条鱼,我无法想象,那时外婆和妈妈如何艰难地把我喂养大?由于营养不良,我现在只好落了个“小巧玲珑”的美誉,高挑的妈妈很不满意,常常看着我说:“再多五公分多好!”老公常常打趣我,我只好让他去找丈母娘理论去。

我们的童年过得非常艰难,父亲打工的钱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生计,可再难妈妈的信念却从未改变,那就是让我们努力读书,坚决跳出农门!我们没有让妈妈失望,几番努力,终于接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最高兴的就是妈妈。只有我知道妈妈为什么这般高兴,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跟我说了一句话:凡是她没有做到的,我都必须做到!这么多年,我一直记住这句话,不管多难,为了这句话,我也要坚持下去!

九十年代起,我们的家境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和弟弟相继参加了工作,妈妈的担子轻了一点,可我知道妈妈还有一个心愿没了,就是离开农村。一直想把妈妈带到身边,可妈妈不愿背井离乡,只好帮她到老家镇上建了一处房子,妈妈非常高兴!可现在只有妈妈一人呆在老家,她既不愿跟父亲到单位去住,也不愿到儿女家闲着,虽说现在我们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妈妈却一直让我放不下。每次回家,妈妈第一句话就是:“你还知道回来?”听了这话,我鼻子总是酸酸的……

妈妈年纪大了,可性格还是那么刚强,不愿意靠我们生活。都说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可我这个女儿却是聚少离多,一直劝妈妈把老家的房子卖掉,跟我们一起生活,可妈妈就是不依。我多么希望每天一下班,就能见到妈妈,就能吃上妈妈亲手做的饭;我多么希望每天晚上都能挽着妈妈的胳膊,一起散散步,一起陪妈妈唠叨唠叨,可是妈妈您会给我这个机会吗?

“香九龄,能温席。”我多么希望能给妈妈您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啊!以后只要周末有时间,我就回家看看,给您洗洗碗,陪您说说话,顺便看看您的小菜园子…….

第17篇:常回家看看教学设计八年级

《常回家看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常回家看看》是20世纪90年代末涌现出来的一首优秀通俗歌曲。全曲以通俗直白的文字,明快清新的音乐语言,告诫呼唤儿女们要“常回家看看”,尽到儿女对父母关照、孝顺的亲情。全曲为对比式二段体结构,2/4拍子,徵调式。

第一段为八个乐句,旋律质朴流畅,具有叙调、口语化的特点。它叙说了现代社会里,儿女与父母长辈之间的亲情,主要是通过“常回家看看”这一方式,来向父母问寒问暖,让父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来体现儿女们对长辈的孝顺。

第二乐段是一个对比性强的乐段,全段为四个乐句。旋律明快亲切,也具有呼吁天下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性质和意味。它体现了现代社会里,儿女与父母的那种纯真的亲情,往往集中反映在“常回家看看”这一具体的行为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爱妈妈的眼睛》、《儿行千里》等歌曲的聆听,再次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温馨,懂得父母之爱的良苦与无私;通过对作品《常回家看看》的聆听和鉴赏,使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从中学会尊敬父母,关心父母和长辈。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积极合作,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常回家看看》,把握该作品的情感内涵,完成好每一道活动与探讨题目,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对于有一定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的高中生来说,教学更应该精讲多听多悟,重在情景创设,使学生自己获得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教学方法:

聆听法、设问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刘欢演唱的《人生第一次》,学生随着音乐进课堂。

二、课堂导入

1、设问:同学们,我们平常都喜欢唱歌、听歌,请问在你们接触的这些歌曲中,反映哪些题材的歌曲最多?(学生讨论,答案应该是反映亲情、恋情、友情、歌颂祖国的歌曲最多。

2、设问:刚才进教室时听的那首歌是属于什么题材的?(学生讨论,答案肯定是亲情。

3、设问:以亲情为题材的歌曲你会唱多少?请列举并哼唱歌曲首句。(教学说明: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声情并茂地演唱几句阎维文演唱的《母亲》,活跃课堂气氛。)

三、情景创设

过渡语: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两首以亲情为题材的歌曲吧。

1、聆听童声演唱歌曲《我爱妈妈的眼睛》(孩提时唱的歌)和青年男高音王宏伟演唱的《儿行千里》(长大后唱的歌)。

2、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听了这两首歌曲不知大家此时此刻心情是怎样的?(停顿片刻,让学生议论一下。)的确,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与支持。

[教学说明:歌曲播放完毕后,教师再声情并茂地演唱《儿行千里》的结束句(即“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再说过渡语。] 点题:亲情,永恒的题材

3、看材料后答题(教师朗读,学生翻译): The Present It was an old lady’s eighty birthday.She got up early to prepare something.She was sure Myra, her daughter, wouldn’t forget her mother’s birthday.Even if she seldom wrote and visited her mother at other times.Of course Myra was busy, her husband had been made Mayor and Myra herself had got a meda1 2 for her work for the aged.They both would come, after all,eighty was a special birthday.The old lady was sure of that.(备注:在西方生日习惯上都要庆贺,特别是18岁、70岁、100岁这三个生日不容忽视。18岁是成年的标志,一般要开个大的家庭生日聚会;70岁以后的生日都要祝贺,因为“人到七十古来稀”,这个生日过后不知还能不能有下一个生日;100岁生日很少有,如果有则很有可能收到政界要人发来贺电。) It was time for dinner, the guests and the friends all come, but not Myra and her husband.Suddenly, there was a knock of the door.It must be Myra, the old lady thought, her heart beat fast.The door opened.It was not her daughter but a postman.He gave her four envelopes(信件),there were unsealed(未密封的)cards from her old friends the fourth was sealed, in Myra’s writing.The old lady felt a pain(剧痛)of disappointment.Almost reluctantly(很不情愿地)she tore the envelope open, folded(折叠)in t he card was a piece of paper.Written on the card was a meage under the printed Happy Birthday—Buy yourself something nice with the cheque(支票),Myra and Harold.The cheuqe flutterde(飘落)to the floor like a bird with broken wing, slowly the old lady stoopde(弯腰)to pick it up, her present, her lovely present .With trembling fingers she tore it into little bits.活动与探讨:看了材料后,请同学们帮老太太一个忙——找首歌唱给Myra听,给她提个醒,使老太太下一个生日(即81岁生日)时, Myra能回来亲自给她妈妈祝寿,并说说你选唱这首歌曲的理由。

四、作品《常回家看看》欣赏

过渡语:看这首歌行吗?(也许学生已经想到,也许没有)

1、初听乐曲《常回家看看》,听后答题。

(教学说明:这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播放时学生往往会按照他平常的习惯去聆听,有的学生甚至不认真,所以学生聆听时,教师可作适当地提示,如:歌曲前奏中出现了打击乐、间奏中出现了弦乐,他们在音乐中最善于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乐曲前后两段的情绪有什么变化;乐曲结尾为什么要反复地演唱“常回家看看……”等。)

3 活动与探讨: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选这首歌曲给Myra听,好在哪?请同学们讨论,并从歌曲歌词的含义和旋律、节奏的特点,谈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教学说明:在学生还未了解下面的歌曲创作背景之前,对学生的讨论老师不要作任何评价只能作提示,如在讨论旋律和节奏时,老师可反复地哼唱,如歌曲每一乐段的起句,让学生充分体会。)

2、歌曲创作背景

这首歌最初来自词作者车行,他是黑龙江省电视台的一名编导,作为一名电视人,他常年在外奔波,很少与父母交流。1995年父亲不幸去世,给他精神上打击很大,从此以后“父亲”对他来说仅仅是一种概念,一种回忆。他最深切的感觉就是:天下的儿女对父母的最好报答就是常回家看看,多给父母一点关怀。

曲作者戚建波是山东威海一中的一名校长,是车行很要好的笔友,当他拿到这首歌词时,心情非常感动,几乎流着泪一气呵成,词曲就象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样达到完美的结合。

3、教师点评与总结

歌词:质朴,通俗易懂,充满人文关怀,又富有哲理。

旋律:朴实,亲切感人,哼唱起来琅琅上口,既象亲切交谈,又象谆谆告诫。

4、再次聆听,品味作品,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

五、课后思考与练习(观看或阅读材料后再做思考与练习) 材料:

①展示几幅中小学生痴迷在网吧上网的火热镜头。

②三年前考上南京甘大学法律系的薛涛,成天在网吧打游戏、聊天,家人给他的学费都花在了网吧里。家里为他上学已举债数万元,他却连个文凭都拿不回,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③某中学生向其父母索要上网的钱,父母不给,竟将父母残忍地杀害。 思考与练习:

1、通过对《我爱妈妈的眼睛》、《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等歌曲的聆听和欣赏,结合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或讨论,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给父母最大的关爱是什么?最实在的关爱是什么?

2、通过对《我爱妈妈的眼睛》、《儿行千里》、这两首歌曲的聆听和欣赏,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与支持。请问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感觉最愧对父母的又是什么?

六、机动内容:

师生一起演唱《常回家看看》,教师钢琴伴奏。

七、下课

播放歌曲《母亲教我的歌》(德沃夏克),学生随着音乐安静地离开教室

第18篇:“常回家看看”正式写入法律

“常回家看看”正式写入法律

如果你的儿子或女儿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来看你,你会不会心里不快活?6月17日,茅镇中心社区的不少老年居民被这一问题卡住了。当天,海门高新区老科协分会与茅镇中心社区共同邀请原市政法委副书记周振祥为老年居民解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关精神赡养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较前一版,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把“常回家看看”正式写入法律,明确规定不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周振祥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9章68条内容一一分析,重点就新修订的内容进行解读。

讲座现场,周振祥提出“如果子女很长时间不来看你,你会不会生气”后,引发热议。问题抛出后,会场气氛一度尴尬冷场,谁都不愿意表露心迹。心直口快的居民姜阿姨首先打破沉寂,她理直气壮地说:“我一定会不开心!不仅不开心,还会主动打电话把子女说一顿!百善孝为先,做人必须先对自己的父母好,特别是父母年老的时候,更要对他们好。”有了姜阿姨领头,大伙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居民倪阿姨显得温和一些:“肚里肯定不太高兴,但我不会做在脸上,顶多打个电话提醒孩子应该回家看看。”居民朱阿姨换位思考,认为子女不回家也有他们的理由,有的子女在外地不方便,本地的也有经常加班的,实在没有办法常回家的,打打电话也好的。腾达花园的陆阿姨笑着分享自己的经历:“有一阵,儿子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电话也少得可怜。我就打电话告诉儿子,爸爸不开心了。中午,儿子就带着媳妇孩子回家吃饭了。其实他爸爸才不管他们回不回来,主要是我想念孩子们了。”老年居民的各种反应,让周振祥比较欣慰。他指出,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老年人遇到子女冷待,出于面子考虑,常常把苦涩往肚里吞咽。长久缺乏关爱会让他们精神空虚,身心疲惫,健康状况也受到影响。“我们老年人有了想法一定要勇敢地说出来,要努力和子女交流,一些老年居民担心自己说话太冲,可以找社区干部或选择可以信赖的人倾诉,借助第三方实现子女与长辈的沟通,从而解决老人和子女之间的矛盾。”据悉。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家庭赡养与抚养、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优待方面更加全面、具体,将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权益保障和社会服务。

第19篇:“常回家看看”的法律分析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法条也被媒体大众解读为“常回家看看”,这种表述虽然不够规范,但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成本,故而很快“常回家看看”就成为了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老年人“精神慰藉”相关规定的代名词。其实这一规定未尘埃落定时就引起了广泛质疑,道德入法是否必要、“经常”如何界定、司法如何操作……立法者最终顶住了压力,让“常回家看看”最终呱呱坠地,但争议也并未因此而停止,如何不让法律沦为一纸空文,切实用好“常回家看看”的规定也成为了法学理论界最新的论题,故对“常回家看看”进行法律分析,明确其法律含义、立法意义和现有的司法保障具有现实意义。

一、“常回家看看”的法律释义

“常回家看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精神慰藉相关规定的代名词,故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结合法律规定,“常回家看看”是指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要,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给予老年人适当的精神慰藉。其义务主体是家庭成员,包括与老年人共同居住和分开居住的子女等亲属,义务内容是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给予老人适当的精神慰藉。

二、“常回家看看”的立法背景及意义

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各有各的约束范围,一旦越位,不是事与愿违,就是得不偿失。[1]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立法者必须针对新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法律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法律规范实施的成本,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法律规范变成整个社会公民自愿遵守的行为指南。

(一)立法背景介绍

1、空巢老人增加,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明显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2]空巢老人由于社会活动减少,更需要子女的关怀。

2、原有法律缺失, 精神慰藉诉求遇困境

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该法虽然明确家庭成员应给以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但并未明确规定精神慰藉的内容。2009年人大常委会对该法进行了修订,但修订内容并未涉及规范充实精神慰藉的相关内容,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加,老年人要求子女探望的民事案件也呈现增长趋势,但在司法实践中,正是因为缺乏相关法律依据,法院判决支持精神赡养的案件极为少见,相关诉求得不到支持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予立案和驳回诉讼请求已经成为法院解决精神赡养案件的典型方式。[3]司法实践的这种处理方式也等于对子女漠视老年人精神慰藉表示默认。

(二)立法意义

1、明确“精神赡养”的范围

精神赡养指的是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括三个维度,即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法律是否需要明确精神赡养的范围,甚至进行量化,各国都有不同的做法。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的法律,将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量化到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等等,[4]子女与父母谈话的忌语都受到限制,最大限度地从立法上明确了精神赡养的义务范围。[5] 这种详尽的法律规定被理解为“陌生人社会”的法律救济。在过去中国是“熟人”社会,传统道德伦理有很强的强制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半熟人社会”,道德的强制性并未根本丧失,但却需要倡导性的法律规范对其进行补充和托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赡养老人的义务逐渐被淡化,甚至出现了只见“啃老”,不见尽孝的怪象,只靠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手段来约束赡养人已力不从心。201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明确了精神赡养的范围包括看望和问候老年人,这就在法律上明确和强化了“孝”,使得今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相关诉求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引导公众重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不少人质疑“常回家看看”的可执行性,认为根据该条款并没有量化看望的频率,也没有明确问候的方式,援引该条款直接判决有可能强迫公民去实现他们不愿意实现或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最终履行效果不佳,更会削弱法律的尊严。其实法律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在惩罚与制裁上,它的社会导向意义也同样不容小觑。[6]从微观层面来看,精神赡养更多的应体现为“父慈子孝”这种和谐的伦理关系,法律规定精神赡养的相关内容并明确其范围,不是为了让人们死板的履行法律规定,把“孝”当作一种纯粹的法律义务,其意义远不止法律强制“孝”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其目的更多的在于提醒公众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已属违法,引导公众重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鼓励公众主动去履行道德义务。

三、“常回家看看”的司法应对

根据南宁市两级法院司法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赡养纠纷一审结案20件,2011年16件,2012年14件,2013年14件,随着各地法院精神赡养纠纷的相关裁判结果的陆续公布,在社会上会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精神赡养纠纷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仍然可能呈现增长,司法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才能更好的实现“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下面仅对柳州市两级法院近年来受理的相关案例对“常回家看看”的司法处理进行探讨。

(一)运用审判技巧,化解双方矛盾

精神赡养注重的是精神交流,具有明显的身份性质,这决定了制定精神赡养的法规不难,难在落实。在以往精神赡养的诉讼中,多次出现老人赢了官司输了感情的案例。[7]为了不让司法程序成为亲情的终结者,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要根据义务人不履行义务原因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审判技巧,才能真正化解双方的矛盾,挽回当事人正在流逝的亲情。

1、诉讼中尽量安排原被告当面接触,加强原被告的沟通

当事人若诉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或如案例3双方关系僵化不愿接受诉前调解的案件,表明双方的矛盾已经升级,一般的调解方法已经无法奏效,但不能因此放弃调解,应在诉讼过程中应尽一切可能安排原、被告当面接触,要求当事人亲自参与诉讼全过程,防止代理人过多干涉妨碍当事人的直接沟通交流,询问被告童年的成长过程,引导老年人回忆被告童年时期的辛勤付出;询问双方产生矛盾的原因,引导双方表达长期压抑的感情;休庭时间为当事人讲述相关典型案例,引导当事人相互体谅。法庭可以为当事人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给足他们交流的时间,为他们解开“心结”这就等于给了亲情一个自动愈合的机会。

2、审慎判决,保证裁判的可履行性

对当事人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判决的案件,更应采取审慎态度,在充分了解被告的履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原告的诉求中的合理部分进行判决,以保证裁判内容切实可履行。由于目前法律并未对“经常”作出明确的定义,也未明确问候方式的具体范围,但原告的诉讼请求涉及到看望的频率或明确了问候的方式时,法院也应当就此部分内容进行判决,但如何进行“自由裁量”还得三思而行。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作出判决,其中涉及“常回家看看”的判决内容为:被告马某、朱某至少每两个月到老人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这是“常回家看看”生效后的国内首例判决,但各地的法官遇到此类案件并不能依葫芦画瓢,都把“经常”判为“至少两个月”,也不能单依照原告的请求或被告的答辩意见进行判决,应在庭审过程中充分了解被告“经常”看望原告的客观条件是否存在,被告能够接受的问候方式包括哪些,最后综合原、被告的意见进行判决,不能超过被告的底线,引起被告的抵触心理,也不能至原告的诉讼请求于不顾,剥夺老年人针对“常回家看看”的胜诉权。

3、做好判后答疑,鼓励被告积极履行裁判义务

判决之后,好的判后答疑,能够消除当事人对判决的疑问,对义务人积极履行裁判义务起到推动作用,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精神赡养案件的判决内容可以约束当事人的行为,但却不能约束当事人的内心,如果当事人只是依照判决内容“常回家看看”,虽然做到经常看望和问候,但却在履行的过程中给老年人脸色看,这不但没能让老年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反而会让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加重老年人的精神负担,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精神枷锁。所以此类案件更不能一判了之,应及时开展判后答疑工作,解释判决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并向义务人释明不履行法律文书的不良后果,引导义务人主动履行义务,当义务人对判决内容有明显抵触情绪时应向当事人详细解释作出裁判的前因后果,力求充分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二)结案后关注文书履行,避免文书成空文

虽然目前全国出现的“常回家看看”相关案件还算多,但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这类案件有了执行难的预测,“常回家看看”的执行问题也是在立法之初反对之声的重要理由之一。如今面对“执行难”,司法者在工作中应如何避免此类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在进入执行程序后又如何保障老年人的权利都值得探讨。

1、定期回访当事人,促进案件自动履行

由案件承办法官定期对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案件的履行情况并说明不履行的法律后果,这样既向当事人表明法院在结案之后仍然关注案件,又能让义务人明白不履行的法律后果,可以有效的促进义务人自动履行相关义务。对未能履行的义务人应要求其说明不履行的原因,因当事人之间关系僵化不愿主动接触的,法官可作为中间人,陪同义务人履行看望义务,逐步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因客观原因导致义务人确实无法依法律文书履行相关义务的,法官可协调当事人双方再次协商达成新的协议。

2、及时采取有效执行措施

在进行定期回访时可能也会碰到一些“老赖”,他们表明态度不履行义务,或者已经“销声匿迹”,对于这部分义务人,承办法官应提醒原告申请执行,启动执行程序,以便于法院采取执行措施,保证法律文书的权威,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对“常回家看看”这种不可替代履行的行为可采取的执行措施包括:罚款、拘留,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等。对原告不愿意主动申请执行的,承办法官应向义务人发出履行建议书,再次说明不履行义务的严重性。

结语

“常回家看看”立法并不会让法律与道德失去应有的界限,反而更能强化道德,让“孝”变成了更具体更直观的存在。但司法救济不是挽回亲情的良方,它是那最后一道保护亲情的大门,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还是不要轻易打开,因为一旦打开了,多多少少都会有亲情从门缝流逝,也希望这道“庄严的大门”能让百忙之中的众多儿女重审审视自己是否尽到了“孝道”。

注释

[1]常琳.当“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N].吉林日报,2013,7(14 ):004.

[2]数据来自百度百科“空巢老人” [EB/O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15161/9589169.htm?fr=aladdin.

[3]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1):201-207.

[4]李思辉.“常回家看看”是一种法理[N].湖北日报,2013,7 (2 ):003.

[5]陈雨薇,陈月飞,浦敏琦,唐悦,颜芳.法官判决能唤回多少亲情[N].新华日报,2013,7 (2):A03.

[6]顾桃.“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之我见[J].法制博览,2013(02):215-238.

[7]杨志超.精神赡养法律化与制度完善[J].理论导刊,2013(06):96-98.

来源:中国法院网

第20篇: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常回家看看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常回家看看

【申论范文】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正式施行:家庭成员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应经常看望或问候;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遗弃老人,禁止对老人实施家庭暴力。许多媒体在报道这条消息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明日起,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将属违法”的标题,并呼吁“各位,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爸妈吧”。

“常回家看看”入法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有人认为,不应将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有人质疑,相关标准、规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有人抱怨,高强度的城市竞争与工作压力大才是造成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的“罪魁祸首”。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对老人年权利的最高维护。

【立意】孝道立法 利大于弊

【中公参考范文】

孝道立法 利大于弊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发网友的无数热议。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何为“经常看望或问候”?每天?每周?每半月还是每个月?难以用数字去衡量,缺乏现实操作性。也有人认为,子女回家次数少主要是由于当前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过于繁忙而无暇顾及老人,孝道立法难以解决问题。针对这些看法,我们不可否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非完美无缺,确实存在“无法量化”等的不足,但我们应意识到,将“常回家看看”立法势在必行,这是由我们当下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发展决定,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不足。

“常回家看看”入法满足了老人年的精神需求。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龄化社会真正到来,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反观当下,诸多老年人生活状况并不乐观。我们经常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这样的场景:节日到来之际,某对老人在家门口翘首以盼,迫切等待子女归来,结果等到的却是一通长途电话,“爸妈,我们单位最近工作很忙,这个节我就不回去了,你们想吃点啥就自己买”,满怀的期待变成满脸的失望。此情此景不单是电视的广告片,而是现实生活的记录。“常回家看看”的简单需求已成为许多老年人的“热门”呼声。

“常回家看看”入法利于促使有关方面积极为公民施孝提供支持。“常回家看看”一入法,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将自身的“主动不够”,归咎于“外部环境”的阻碍掣肘。细细想来,对老年人关注不够确实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将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上升到法律层面恰恰有利于优化外部环境。当常回家看看成为一股强大的舆论浪潮,其实更能促使社会有关方面采取积极应对,想方设法为公民个人的“良好施孝”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常回家看看”立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先将“老吾老”精神传承,需要我们将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站在新的起点上,每一个年轻人有责任、有义务增强历史使命感,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工作,不断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力度。“常回家看看”入法施行既符合广大老师的满心期待,也是所有社会成员“修身”“立人”的重要一环,更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推进的良好体现。

因此,从整体来看,“常回家看看”入法利大于弊。在当前社会语境下,通过立法鞭策家庭成员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形成强大的“尊老孝老”的舆论旋风。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宣传率先把“常回家看看”的群体,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质疑的声音也不容忽视,“冷落老人”的标准、“经常问候”的次数等并非无稽之谈,有关部门也要继续做好细化文章。如此,方能减少人们对法治善意的疑虑。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常回家看看主持词.doc》
常回家看看主持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演讲稿主持词代表发言庆典致辞民主生活会发言表态发言专题发言对照检查材料开场白感言大全发言稿欢迎词台词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