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桂林山水教案模板

2020-09-07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案

第八册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桂林山水

诸城市龙都街道孔戈庄小学罗敏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搜集图片。

3.教师准备: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让我们根据图片读一读,课文是怎样评价的?(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出示漓江水图片)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一、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二、读准字音,画出新词,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在小组内讨论理解。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的水。请同学们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课文(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请同学们投入自己感情品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生: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生:特点之二“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生: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师:什么是翡翠呢?请同学们看图片。(师出示图片并加以解释)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在读

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三、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方。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推荐第2篇:四年级桂林山水教案

【文本细读】

《桂林山水》是一篇记写桂林优美风光的经典之作。课文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三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画长卷。作者对桂林山水风景特点进行观赏、分析、思考后,从水、山、洞三个方面概括写了桂林山水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而在记写每一方面景色的时候,又都是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也让读者在比较中更清楚地把握景物特点。作者把漓江和大海、西湖比较,说明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把桂林的山和泰山、燕山比较,说明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把桂林的溶洞和作者在电影中见到的溶洞比较突出了桂林溶洞剔透、幽深、绚烂的特点。最后作者又把山、水、洞联系起来描写,使人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

作者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把握与概括是准确鲜明,表达中一处处妙喻更使桂林山水洞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排比句的运用使桂林风光的意境美、文章表达的语言美和作者心中浓浓的情感美融为一体。文章结构明晰、描写生动,语言华美,在表达上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滋养。

教学《桂林山水》要把认识了解桂林风光的自然美,体会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同营造课堂的氛围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桂林风景名胜有更多的了解,对桂林风光画面有更深的印象,对文章的表达有更多的感悟,使课堂成为师生一次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本课“陆、扩、”等12个生字,掌握“桨、涉、赏”等12个生字,注意积累本课中优美的词汇。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二、三自然段。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⑵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勾画的桂林风景图。

⑶ 学习体会作者抓住特点从几个方面观察描述景物的方法。了解比喻、排比,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⑷ 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桂林山、水、洞“秀美、奇美、幽美”的特点,培养孩子投身自然、热爱大自然优美风光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今天,我们要求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检查预习课文的读书情况。

2、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⑴ 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⑵ 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3、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澜壮阔、水光潋滟、峰峦雄伟、重峦迭彩、危峰兀立”等字词的意思。

4、文章主要从那几方面写了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漓江的水“静”在哪里?除了静还有“清”、“绿”都体现在哪里?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

如果说,漓江的水是静的,使我们所看见的,那么如何让每有感触到他静的人通过我们的声音感觉出他的静呢?

试着练习朗读。

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再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体会。

3、看了水,欣赏了山,也浏览了洞,那么桂林山水整体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4、谈一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收获,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方面:

如:注意观察分析景物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非常清楚;比喻、排比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流畅;适当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画龙点睛、妙笔生花……对于排比句,重在让学生体会,不要作为知识点让学生记忆。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栽”字,找出同样结构的字进行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背诵该篇文章,可以配乐背诵。

推荐第3篇: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 11 个生字,会认 8 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

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对!桂林山水(板书)。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附和: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作者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水跃然纸上的。这一遍读书,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三、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教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四、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平静的西湖的水。

教师则教学: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水平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比喻)

指导读词。

教师:“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声势浩大呀!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绿……

教师则教学:同学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看配乐课件,教师旁白:这就是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计多数学生会读第二句)。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一句就请同学读一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教师指名读,教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教师读。“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水的静谧。”“同学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教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教师范读: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画面出示,教师范读。)大家觉得美吧!那么就练一练。(学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静、清、绿。(板书)

五、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

静 清 绿 奇 秀 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观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样的……(集体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游览桂林的山。

二、精读第三段,品味语言

1.过渡语:我们刚才通过读书,通过想象,通过品味与比较,充分领略了漓江水的美。那么,“这样的山”又是怎样的山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去发现吧!(学生自主读书。)

2.通过读书,你发现了些什么呢?(如“我发现这一段和上一段的结构一模一样。”“我发现这一段中的表达手法也是用了比喻和排比。”“我发现……”)同学们,你们数一数,这一段里面有多少打比方的句子呢?(5 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正是用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来描写事物,才使我们读起来格外亲切、好懂。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3.指导朗读。

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通过画面理解一些重点词,如学生汇报期间,老师自然简笔勾勒“危峰兀立”,再如请大家看看“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怪石嶙峋”的画面。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解释词语。)

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背诵。

4.小结:谁能总结一下桂林山的特点呢???奇、秀、险。(板书)

5.仿照课文,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读第四段,品味语言

过渡语:单看漓江的水,美;单看桂林的山,也美;可当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相依的图画时,那才是美不胜收啊!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课文。

1.联系全文想象一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有些什么景物?(有山、有水、有迷蒙的云雾、有绿树红花、有竹筏小舟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桂林的山和水本来就很美,加上了云雾会怎样?加上了绿树红花怎么样?加上了竹筏小舟呢?有了人会怎样?(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有了人就有了生气;有了人就使山水充满了情趣;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得到了美的享受,而山水美景也会因人的欣赏而生气勃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融合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谁来声情并茂地为这美景配上画外音?(配上图像、音乐。)

四、回应第一自然段

所以,我们一起思考??“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天下第一”的美景更因为有了人们去欣赏它,它才能得以闻名于中外啊!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1.同学们,你们对这个板书满意吗?还应加点什么呢?(“甲天下”)对,同学们真聪明,这才是全文的“文眼”呀!

2.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大家一起回答(“总??分??总”),条理清晰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想饱含深情地赞叹。谁能把课题扩充为一句表示赞叹的话?(“啊,美丽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爱桂林山水!”“我想看桂林山水!”等。)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抄下来。

3.拓展阅读《浓碧》。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如画,风景秀美。山有奇山,水有秀水,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都会受到触动,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么?(板书:桂林山水)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的美丽山水吧!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页,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把你认为优美的词句画下来,好好体会。

师: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哪位同学知道“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生:“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师:回答的很好,(板书:甲天下)“甲”就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下面找位同学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好,请坐。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作者荡舟漓江,为什么要先写大海和西湖呢?

生:写大海和西湖是和漓江水作对比,更加突出了漓江水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作者先写大海、西湖是为了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美,那么漓江水有多美呢?(板书:水)请大家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

师:哪位同学找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这位同学你说。 生:静、清、绿。(板书:静、清、绿)

师:找的非常准确,你把这句话带着感情读一读,让大家体会一下漓江水的美。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读的很好。这句当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生:用到了排比和比喻。

师:回答的很正确,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同时用到了比喻来突出了漓江水的绿。把漓江的水比作了什么?对,无瑕的翡翠。(板书:翡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翡翠的意思? 生:非常绿的玉。

师:对,那么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板书:无瑕) 生:没有斑点的玉。 师:“瑕”是玉上的斑点,“无瑕的翡翠”就是没有斑点的玉,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比喻漓江的水,更加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在这句话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没学过的标点符号:分号“;”。板书:分号,“;”),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在感受美丽的漓江水的同时,领悟一下分号的用法。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同学们读的越来越好了,看样已经感受到了漓江水的美丽。这一段中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看到一道道水纹,才感觉得到船在前进,说明了漓江水的“静“。

师:回答的很好。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读的同时,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字词,看看这一段的句式,写作方法和第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完了么?好,先来回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相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这位同学你说。

生:这一段的开始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写到了泰山,香山,然后突出了桂林山的与众不同。在描写山的特点的时候,同样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师:回答的真棒,不仅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还回答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同学们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带着感情齐声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板书:奇、秀、险) 生:“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想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水,桂林的山,在读这两段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生甲:我也想去那看一看。

生乙:写的很美,读的时候,仿佛我们已经在桂林游玩似的。

师:概括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感受就是如临其境,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山水水写的活灵活现,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上几句话呢?拿出你们的练习本,看

着课本中的插图用“像„„像„„像„„”写上一段话。 师:同学们写的都很不错,我来读一下这位同学写的句子,“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有的像美丽的仙女,有的像拿着拐杖的老翁,有的像献桃的猴子。”这位同学写的很好,我们要学会这样的描写方法,在今后的写作当中加以利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完了么?谁来说说最后一段描绘了什么? 生:描绘了桂林山水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师:这一段即写了山,也写了水,山水交相辉映,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同学们,这一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板书:画中游) 生:首尾呼应。

师:对,我们快速的浏览一下全文,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篇文章是用什么结构安排材料的?这位同学你说。 生:“总—分—总”的结构方法。

师:对,课文开头写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第

二、三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桂林的水,桂林的山,文章最后写了荡舟在山水间的感受。全文用了“总—分—总”(板书:总,分,总)的结构描绘了桂林的山水。同学们,桂林的山水美不美? 生:美!

师: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啊!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桂林山水》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

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

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

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

3、

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

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

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

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

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乘法分配率教案

教学目的:

1 .使同学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同学观察、笼统概括以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同学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实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2+8)×5

2×5+8×5 (2+10)×3

2×3+10×3 (9+11)×6

9×6+11×6 (12+18)×5 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同学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同学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 同学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同学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同学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同学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 尝试讨论:

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一起的特点?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一起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和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并验证一下吗?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同学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同学尝试写算式。验证 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同学的算式,并问同学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一起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同学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身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 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同学读题目要求

(42+35)×2=42× +35×

27×12+43×12=(27+ )×

15×26+15×14= ( )

72×(30+6)=

同学自身考虑,填写,校对时请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出现。

先请同学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身是怎么判断的?

(64+36)×8 64×8+36×8 (28+32)×7 28×7+32

15×39+45×39 (15+45)×39 40×50+50×90 40×(50+90)

74×(20+1) 74×20+74 25×(17+3) 25×17+25×3

再请同学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同学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同学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 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同学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 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出示:

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333+567=900

(2)9×37+9×63=9×(37+63)=9×100=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引导

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四、小结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推荐第5篇:人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二篇课文,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名句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引领全文,接着描述了漓江的水是那样的静、清、绿,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奇、秀、险。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两个小节结构相似,运用的句式也相似,开头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然后用排比句、比喻句,逐一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让读者从感觉、视觉、想象等角度领略了她的无限魅力,再加上本文的一个亮点——优美的比喻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是“自然奇观”专题,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而第一篇精读课文是《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法上与其他几篇不同,所以《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本教学设计依据课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半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另外,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也是自然奇观单元,通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这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重点词语品味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抓住名句,引入课文。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 .1.“甲”有这样几种解释:

①天干的第一位,居首位,超过所有其他的 ②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 ③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 学生选择字义

2.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一下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

3.齐读课题《桂林山水》

顾名思义,本课重点写了桂林的山和水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抓住统领课文名句导入,齐读课题后学生可以初步领略课文结构。另外以前教过这篇课文,很多学生在单元卷中把“甲“的意思选错了,个人认为这里有必要进行强调。

二、听读课文,初谈感受。1.看画面,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简单介绍“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

真静啊(nga) 真清啊(nga) 真绿啊(ya呀) 真奇啊(ya呀) 真秀啊(wa哇) 真险啊(na哪)。

学生齐读。

3.看完画面,听完课文,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设计意图:由美丽的桂林山水图片加上绘声绘色的朗读,学生一定能置身于桂林山水中,为下文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为什么这样变化不必讲,本课出现的让学生读准,读对就可以了。

三、精讲课文,重点感悟。1.水

(1)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读后质疑。 预设1: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预设2:为什么开始要写大海和西湖? „„

学生解疑,教师点拨。

师:作者将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比较,而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大海与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媲美,突显出漓江水独特之美。 (2)出示重点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①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②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③绿字显示“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无瑕)“瑕”是玉上的斑点。 ④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第一步:范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读得稍微明快一些。

第二步:同学们模仿读,试着读出美的意思来。

第三步:这段话中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排比)还记得排比句的作用吗?(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2.山

过渡语: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1)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用圆点点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字,用曲线画出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四字词语,利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内有感情地读读。 交流:

交流一:奇—— 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生: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面上。(出示图片) 奇峰罗列:奇特的山峰排列(出示图片) 交流二:秀 ——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生:这段话用“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来比喻桂林的山,突出了“秀”的特点。

交流三:险 ——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指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师点拨:老师在以前教过的学生中发现他们经常把“危峰兀立”写成“威风兀立”,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理解“危”的意思,你们理解吗?

“危”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那么“危峰兀立”的“危”选择哪种解释呢?(③高的、陡的)理解了它的意思可就不要写错呦!

在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图片),这就叫──“怪石嶙峋”,如果是一块两块怪石能叫“嶙峋”吗,一定要怪石重叠才叫“怪石嶙峋”。 (2)展开想象的翅膀

观一组图片,发挥想象说一句话。

桂林的山真 啊,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3)检查自学效果,尝试背诵。

出示:桂林的山真( )啊,一座座( ),各不相连,像( ),像( ),像(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 )啊,像( )的屏障,像( )的竹笋,色彩( ),( )水中;桂林的山真( )啊,( ),怪石( ),好像一不小心就栽会倒下来。 3.山和水

过渡语:文中的泡泡里说“把山和水联系起来观赏,景色更美了!”我们快去看看吧!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学生结合板书回答)

(3)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像进入仙境一般吗?

(4)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教学山的特点时学生先质疑再解疑,教师适时点拨,重点指导有感情朗读;教学水的特点时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引导背诵,还进行了想象练习。

推荐第6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的桂林,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景。

(设计谈话导入,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来;二是以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桂林山水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新词的,相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梳理文章脉络,初知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遵照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认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重要段落,为细致阅读课文奠定基础;认读生字新词,为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三、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1.自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2.谈话,了解自读情况,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诗要追溯到八百年前宋朝时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或许还能更早。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有人慕名游览桂林山水,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佳作。意思是说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第一。其中“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作者以此句总领全文。

(根据课文结构,课文第一段是总起段,就其在文中作用而言,起着引起下文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对学生读写都有着重要作用;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到赞美之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四、小结全课,练习写字。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中提出“第

一、第

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大意及第一段内容,回忆课文脉络并板书。

过渡: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唐代韩愈有诗赞道:“水作轻罗带,山如碧玉簪”; 清朝袁枚描绘桂林山水“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绝代风姿。

(直接导入后复习已学内容,运用思维迁移规律,使新旧知识无缝对接,使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山水之美,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自由读课文,思考:桂林山、水分别有什么特点?画出能体现山、水特点的句子或词语。

2.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课文,图文印证,概括桂林山、水各自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方法。预设:品读句子

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通过“读——议——读”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用排比、比喻等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之美,再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校园的花真多啊,(

);校园的花真艳啊,(

);校园的花真美啊,(

) 。

②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的水。 作者在写漓江水特点的时候,开始用对比的方法,凸显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一点可相机引导学生自读体会。

③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回忆学习漓江水特点的顺序点拨学法,引导学生自学桂林山的特点,自主体会感悟。

桂林的山形态万千,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④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参看句子②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 4.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需要学生“细致阅读”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阅读—精读中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本环节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品味、体会,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句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而学习课文表达方式,展开语言练习。在语言实践中学习阅读,拓展思维,练习写话,达到在学习中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自学课文第三段,小结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指名汇报,相机了解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在课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

3.回顾全文,欣赏桂林山水视频,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课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段,起着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作用。采取自学汇报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汇报中理解句子,感受构段作用;同时回顾全文,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四、拓展阅读 1.配乐朗读: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如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2.联系课文,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补充《桂林山水歌》,拓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从而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五、布置作业

1.读了《桂林山水》一课,请你用笔记下自己学习的收获,或者抒发对桂林上水的感受。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或图片,或文章,或诗歌,或地形地貌解读资料,进行综合性学习,可朗诵诗歌,可当小导游介绍桂林山水,可完成一份手抄报等等。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画中游 甲天下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吴方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多姿多彩,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其中,有一个地方,一首诗这样写道:(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是哪里吗?它就是位于广西的桂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这迷人的桂林山水。

观看课文插图、说说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

二、整体感知课文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

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补充句子,选喜欢的说一说。街道上的人真多啊,

校园真安静啊,

早晨的空气真清新啊,

花朵真香啊,

四、小组合作,探究合作。

(汇报第三自然段)汇报成果。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的非常生动、形象。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已读代讲,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六、总结全文,背诵指导。

七、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分述漓江的水

静、清、绿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八、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家陈苗先生紧扣桂林山水特点,结合多种写作方法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语言诗化耐人询问,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节课,皆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赏析,了解桂林山水美的特点,并学习了作者为了突出山水美所采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同时感受这座桂花飘香的城市山水相依、和谐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推荐第8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p#副标题#e#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

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教后记: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更多信息请访问:四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第9篇:《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板书课题)

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让你以为自己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呀?

学生欣赏桂林山水全景。(演示风光片)

(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课文中又是如何描述桂林风光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时带着这样几个问题来思考:(出示思考题)

1.读一读,画出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的特点? 2.想一想,哪些词句把这些特点写具体了。 3.比一比,看谁读得有声有色。

(三)探究方法,导读学写。分析第二自然段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什么?

生: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 清 绿。(板书) 2.静在哪里?

生: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学生一边观察图景,一边理解句意。

出示三个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哪句更生动?为什么?

漓江的水很静啊! 漓江的水好静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有感情朗读。 3.清在哪里?为什么这样绿? 生: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学生欣赏图景,理解句意,自由练读,指名有感情朗读。 4.绿在哪里?为什么这么绿? 生;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学生理解句意,欣赏图景,自由练读,指名有感情朗读。 5.你认为这三处特点该怎么读呢,学生自己练读。(出示朗读片段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看到这样静、清、绿的水,你想做点什么? 6.读读

填填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 这时组织全班读,并让学生体会排比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7.仿写

教室里真干净啊,干净得(

); 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教室里真(

)啊,(

)得(

)。

8.刚才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静、清、绿,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过渡语

(四)放手自学,巩固训练。

分析第三自然段 1.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

生: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 秀 险。(板书) 2.奇在哪里?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一边观察图景,一边理解句意,展开想象图中的山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有感情朗读,男女生赛读。 3.秀在哪里?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学生欣赏图景,理解句意,自由练读,指名有感情朗读,齐读。 4.险在哪里? 生;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学生欣赏图景,理解句意,自由练读,指名有感情朗读。 假如你在这样的山脚下经过,你会有什么感觉? 5.读读

填填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

),各不相连,像(

),像(

),像(

),奇峰罗列,(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

),像(

),色彩明丽,(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

)下来。

桂林的山与作者以前观赏的山有什么不同?

(五)探究感悟,情感升华

1.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板书)

生:小船在碧绿的水波上划行,人坐在船上如同在画卷中游览观赏风光。

2.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生: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独一无二,举世无双。。 全班齐读,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3.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写作顺序来介绍桂林山水的? 生:总—分—总

(板书)

4.师:我们要保护、珍惜环境,让它和我们一同和谐共存吧! 5.全片放映风景片,学生再赏桂林秀丽风光。 板书

9.桂林山水

甲天下

静 清 绿

奇 秀 险

画卷

推荐第10篇:桂林山水教案

桂 林 山 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特点表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桂林山水之美,在读的基础上为课文背诵打下基础。

3、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

1、师: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山河壮丽。黄山的风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台湾的日月潭。同学们也游览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吧。请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没去过的,听过的或电视里看到的都行。

2、生交流。

3、师:今天老师来做临时导游带大家去一个绝妙的地方,那就是桂林(示:桂林)桂林比你们刚才介绍的几处另有一番独特的美,它融山水于一体(示:山水)是自然风景中的一朵奇葩。(读课题)

4、呆会游览后老师要请大家交流你对桂林的感受的哦!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出发了。

学生畅游桂林山水(媒体出示)。

5、生交流初游桂林的感受(学生三言两语表达最初感受)。

二、感知、品味课文

1、师:是呀,正是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天下闻名的桂林山水,那就请你选择,其中最吸引你的句子或片段进行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解决问题)。

2、交流(灵活、机动)。

交流中穿插解决知识点。 (1) 比喻句的理解: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无瑕的翡翠”

a: 读(分三个层次读) b: 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c:有感情地朗读

②“桂林的山真奇啊„„倒映水中”(还可比作什么?练习说话)

(2) 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风景的写作方法(先概括、后具体)练习说话。

(3)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漓江这样的水。”(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这样比的好处)

a:欣赏大海与西湖的图片

b:大海与西湖他们自身也具有独特的美,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C:有感情地朗读 (4)进行朗读指导及背诵

4、师:此情此景果真美得让人不忍闭目,的确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甲天下)

5、师: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与别人一同分享这些美景,那就请把你喜欢的片断伴着优美的音乐读给在坐的老师或同学听。(片断配乐朗读)

6、师引读最后一节。

师:是呀,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再加上————让你感到————真是————

三、实践运用

1、师:游览了风景优美的桂林,老师想请你们为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当导游,自编导游词,用上文中学到的好词好句,也可展开自己的想象,带领外国友人畅游桂林。

2、学生准备,再交流。

3、总结:

师: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作者把这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令每个人感动,让每个人受益匪浅。

四、布置分层作业。课后作业(自由选择完成):

摘:从课外读物中摘录四句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编:请你为桂林旅游节设计一条富有新意的广告语。 找:上网搜寻介绍祖国风光的文章,并读一读,背一背。 写:写一篇文章介绍一处像桂林山水一样美轮美奂的风景。

板书: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甲天下

山:奇、秀、险

第11篇: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

龙门第二实验学校 四二班 梁 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秀丽,不少文人墨客游览过这些风景名胜后都会留下一些赞美的诗句。其中,这个地方有诗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猜猜这是哪个地方?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2、板书并读题: 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看看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小结: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甲乙丙丁,“甲”排第几?那这句话的意思是

4、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三、精读感悟

(一)水之美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风景吸引了你,可以做个记号。

2、把你发现的美跟同桌分享一下,读读自己划出的地方。

3、看来大家都很用心去感受桂林的镁,下面我们先来领略漓江之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指名读(板书:静

绿)

4、谁能用关联词把这三个特点连成一句话说一说? 是啊,这一句话旧能把漓江水三个特点都说出来了。

5、老师再换一个说法,听,漓江的水静静的。(指着清、绿)这句该怎么说?

6、多美的漓江水呀,看着看着,我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漓江的水真静啊!” (指着清、绿)你能学着说一说吗?

7、那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么描写的。(课件出示排比句) 指导感情朗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还可以看见什么?)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8、翡翠是什么呢?无瑕的翡翠又是什么呢?多美的翡翠啊!

9、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生看课件,师打手势辅助朗读)

10、读得真美啊,捧起书,再把这句读一次。

11、小结导背

怪不得作者说,(配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走到讲台

大海的美雄伟壮丽,西湖的美宁静柔和,而漓江的水美得独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饿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以至于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二)山之美

1、教师范读

2、同学们,这段有好几个词不好读,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读通顺,读流利。

3、读完这段,老师想听听你们有没有把这些词语读准确。指名读(课件出示六个词语)

4、读了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山? 随机:

a、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想像说话: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是哪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的?

小结:这就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是奇啊!(板书:奇) b、色彩明丽、倒影水中

刚才我们看到了不同形态的山,在看看这些词,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呢?(翠绿的山、山间还开满了花等) 小结:哦,色彩秀丽(板书:秀) c、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我们已经通过这些词感受到了山的奇,山的秀,看着词语再仔细想像,你还能感受到桂林的山怎么样?(板书:险)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危峰兀立——“危”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山峰因高而危险,“危”在这里是高的意思。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险呢?——怪石嶙峋 这个词为什么让你感到险呢?究竟怪石嶙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峻峭的石头重重叠叠地在一起,就是怪石嶙峋了。

5、自由练读

刚才我们通过词语感受到了桂林山的奇、秀、险,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请同学们捧起书,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自己练读练读。

6、指名读

哪位同学来读读?(教师起,桂林的山真奇啊!)

7、相机指导险一句

看到如此险的山,你的心情会怎样?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8、小结,齐读

是啊,同样的山,泰山峰峦雄伟,香山红叶似火,桂林的山却奇、秀、险,让我们一起读出桂林山的特点。(教师起,我攀登过、、、)

四、深化情感

1、从课文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桂林的水以它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板书:水、水、水又);桂林的山又以它的奇、秀、险闻名遐迩。(板书:山、山、山亦);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吧!(欣赏视频)

2、同学们,拿起书齐读最后一段。

3、板书:舟行碧波画中游,

4、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观赏了奇丽的桂林山水,让我们也留下一首小诗送给美丽的桂林吧!齐读: 板书:

2 桂林山水

水静水清水又绿

山奇山秀山亦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桂林山水的特点,掌握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感知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桂林山水的特点,掌握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桂林山水写的如此美丽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桂林山水这么美,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第二段。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学生不但读得有滋有味,更可贵的是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从而学习“读书应多揣摩,多思考,才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的读书方法。)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读进去、跳出来”是又一良好的读书方法的两个不同的层面。此处教师的顺势一拨,学生将受益匪浅。)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欲擒故纵,出示刚才同学说的概括的说法,再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领悟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读写紧密结合。)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通过一段同学详细但不整齐的话再一次与原文对比。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整齐美、节奏美,在读中培养语感。)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把读中感悟到的用读表达出来。因为朗读不仅是归宿,更是载体。)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6、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四、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齐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

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七、作业布置: 观赏一处风景,注意仔细观察它的特点,然后写下几段话,最好能用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并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八、板书:

桂林山水

:静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山:奇

人在画中游

第12篇:桂林山水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

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 1

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

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第13篇:桂林山水教案

同学们好!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描写的是苏杭的美景。可是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她的美丽并不只是体现在苏杭,还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桂林山水的世界,去体验她的美丽吧!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字的意思,那就是“甲”。甲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欣赏一组图片后再做回答吧!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大家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大家体会漓江不的静。(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大家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2)先请大家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3)看了图片,大家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4)朗读指导: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5)齐背。

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半边渡”(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6、本节小结,演示:连续欣赏。(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二)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2、奇。

1)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语言补充: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2)指导朗读。

2、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3、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三、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大家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

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之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

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使桂林的山水同时成为珍贵的文物宝库。(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

第14篇:桂林山水教案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导入,板书课题

问: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谁能说说你曾经到过那里,看到了什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我国广西的桂林走一走,欣赏那里的山和水。

2、交流资料

问: 课前,同学们都已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里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3、欣赏桂林山水图片

总结:看来,大家搜集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老师也搜集到了一部分资料,和同学共同欣赏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问:同学们欣赏了桂林山水以后,谁来夸夸桂林山水?

同学们说的真好。

接:那我们就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且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2、初步交流读书收获。

(2)谈读书收获

问:大家说一下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呀?

引导梳理孩子们的读书收获,课文主要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那桂林山水的美,用课文中那句话来形容呢?

(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3)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同学们谁说一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会是天下第一呢?

桂林山水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之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使桂林的山水同时成为珍贵的文物宝库。

(回答完继续下一下)

三、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导:同学们,桂林山水因为它的美丽而闻名天下,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就告诉了我们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继续读书,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同学们自己读书吧,喜欢哪段,就大声朗读那段,做到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把感受到的美用有声有色的朗读表达出来。

1、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导朗读。

读得差不多了吧?谁来朗诵你喜欢的段落,先说自己喜欢哪一段后,再读。

3、假如学生先读第二自然段,就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都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第二自然段都描写了什么?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你读明白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板书:静、清、绿)是从哪些句子中读懂的,读读好吗?随着学生的读,课件展示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

(3)同学们从他的朗读中也体会到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了吗?谁能用用漓江“又又又”说一句话。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4)认识排比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同学们看这三个句子,叫三个分句,因为句与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所以用了分号,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修辞方法是排比。

(5)指导朗读这个排比句。

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3、通过对比读,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再次播放录像,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5、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这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齐读,体会这种写法。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水的秀丽风光,学习了抓住事物特点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我们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描述漓江的山的。

同学们先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划一下你觉得最美的句子。

下面请同学们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读给老师或同学听一听。

4、全班交流,并请同学为画面配画,以为同学读,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画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理解句子)

②„„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是的,桂林的山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画中游)

3、总结课文的结构写法(课件)

总——分——总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

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完成练习题仿写句子。

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到桂林这一带的山。

我看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电影,听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曲,却从没听过这样动人的故事。

3、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1、背诵

2、用学到的桂林山水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一处美景,并且配上插图,在班内举办一次手抄报展览。

第15篇: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发现了一个特别特别美的地方,请看:那里山青、水秀,不少文人墨客写下很多诗文赞美她,唐代诗人韩愈也曾留下“江作绿萝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 欣赏完这些画面,你最想说什么?美。那好,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美美的桂林吧!请伸出右手食指与老师一起板书桂林山水,齐读课题。

刚才我看到有些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那好,咱们现在赶快出发吧!

二、听课文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 1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清”这句读出惊喜,“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对比、排比、比喻) 既然这一段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开头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

(让学生理解对比的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五、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那好,现在咱们去第二站看看吧。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1.学生说桂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2.谈谈值得学习的修辞手法。 3.仿写:

郁金香真美啊,美得 ;郁金香真多啊,多得;郁金香真香啊,香得。

六、通过读最后一段,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同学们,今天我们观赏了桂林的山和水,她这么美,让我们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来我们一起美美的齐读这段话。

七、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3 -

第16篇:桂林山水教案

课前三分钟 学习课文

2.桂林山水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如画,风景优美,有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如杭州西湖、安徽黄山、长江三峡等。广西桂林也是著名的风景区。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祖国河山的诗,我们一起来欣赏: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 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谁知道这首诗赞美的是哪里?

今天,让我们也随着课文,到桂林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秀丽风光。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学生齐读课题。)

二、资料分享

1.桂林到底美不美呢?请在小组内结合前置性作业第三点,再了解一下桂林。并选出你们认为最好的全班交流。

2.大家好,今天就有我们小组为大家带来有关桂林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 桂林的地点 桂林的图片 桂林风景的特点

3.同学们你们觉得桂林怎么样?用一个字来形容。美! 好 我们一起来看前置性作业中的第四项:美美的读文 选四个同学来读全文,让他们自己商量用什么方式读文。

三、学习课文

1.复习生字及词语(根据前置性作业进行)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课文结构吗?(总—分—总) 那你们说我们先学哪一部分?为什么? 第一自然段:A、先学“甲”。

B、再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自然段:A、我们先来看桂林的水(板画水),齐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漓江水的语句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B、师生对话:交流画住的语句,漓江水的特点是(板书静、清、绿)。

(1)请同学们用字或者关联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句子,报告给老师。(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2)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用亲切、亲昵或者可爱来评价,叠词使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3)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这么独特,这么有个性,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清”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示范) “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示范) C、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具体说明。老师读上半句,你们对下半句。

(1)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2)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并在课件中学习“瑕”字。 (4)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D、这三个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是用什么标点符号隔开的? E、这样写是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句)把这种又静又清又绿的气势写出来了,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再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F、仿写排比句。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

G、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明明是写漓江的水的,干嘛从一开始就写什么大海呀什么西湖呀?读第一句,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这是对比手法,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H、读最后一句,找见一对反义词,(前进和后移)其实第一段中的一个词和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是近义词,你们找到了吗?(欣赏和观赏)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第三自然段:A、接下来同学们自学桂林的山,先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B、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C、归纳桂林山的特点。(依次请学生板画山)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用了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并在课件中学习“ “障”字。)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D、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第四自然段: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欣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A、理解“空中、山间、江上”这样的层次、方位、立体感觉。(板画云雾迷蒙、绿树红花)。 B、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C、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理解:“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完成板书的画卷)。

(2)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板书)

D、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探究内化

1、此时此刻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前置性作业五。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全国各地都有,所以我们可以把“桂林”改为“祖国”,想象一下祖国的山水。

2、加形容词来表示祖国山水的美?(秀丽、锦绣、美丽)

3、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水的美?

4、改成感叹句,会吗?

5、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五、布置作业,渗透训练

六、板书设计

第17篇:桂林山水教案

2、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

3、会认8个字,会写11个字。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的“甲”是什么意思呢?(对,第一。)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一下,那美丽的桂林山水。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板书)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

3、会认8个字,会写11个字。大家有信心完成吗?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听录音、正音)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录音,要求:坐姿端正、听准字音、快速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听完后比谁能正确朗读课文。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

1、师放录音。

2、检测自学效果。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谁敢来读?

3、指名读。

4、有错生举手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5、齐读——指名读。

一、第二次“先学后教”(给课文分段)

师:课文的字音大家都能读准确了,现在我们来试着给课文分段。请看指导:(出示)

自学指导: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根据课文为大家介绍的桂林山水的特点给课文分段,在文中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5分钟后我们来交流。)好,开始!

1、生自学。

2、交流结果。

3、分法不唯一,可以有以下几种: (1)1 ‖

2、3‖4 段意:写作者观察桂林山水的原因。 段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段意:总体描写桂林山水。

(2)1‖2‖3‖4 段意:写作者观察桂林山水的原因。 段意:描写桂林水的特点。 段意:描写桂林山的特点。

段意:总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做最后的总结:大家分得都有道理,所以给文章划分层次,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你能说出自己分的理由就可以。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要求流利)

师:课文的字音大家读得很正确了,相信接下来,大家也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自由练读。

师:好,时间到。现在我们来比赛读课文。

2、指名读。

3、生评价。(从读得是否流利上去评)

4、指名读得好学生进行范读。

5、师可根据学生读得情况进行适当评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学习会写字)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请听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的书写,注意每个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可以试着在练习本上进行书写练习。3分钟后老师来检测。

1、生自学生字。

2、指名给生字进行口头组词。

3、师提写生字。(指名后进生上台板书)

波澜壮阔 无瑕 攀登 山峦 泰山 骆驼 奇峰罗列 屏障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4、指名改。

5、师生共评。

6、生补错。

四、当堂作业。

本课生字(222)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3、学习作者对比描写的写作方法。过程:

一、揭题示标。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桂林山水》,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板书)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3、学习作者对比描写的写作方法。

师:大家有信心完成吗?

二、出示自学指导。

师:为了更好地达到目标,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指导:(出示)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课文中描写的桂林水有哪些特点?

2、

1、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

(4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生自学。

2、师巡视。

3、全班交流。

4、指名答,生补充。回答问题

(一)(如有不全的学生可作补充)

特点: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5、练习品读,读出感情,感受漓江水的美。回答问题

(二)

特点:奇:(桂林的山真奇啊,„„形态万千。) 秀:(桂林的山真秀啊,„„倒影水中。)(文中用了两个打比方的句子,突出桂林山的秀丽)

险:(桂林的山真险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6、练习品读。(师引导学生要读出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师:我们观赏了漓江的山水,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齐读最后一段。) (1)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美,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三、

指导背诵。

师:文章写得很美,现在请大家把这篇优美的文章记在脑子里吧!赶快练习背诵吧!5分后比谁背得好。

1、生自由背。

2、

3、同桌互查。

指名背。

2、桂林山水

板书设计: 水: 静、清、绿

山: 奇、秀、险

第18篇:《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湛江市第十七小学 钟心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交流体会描写优美的句子;

2、理解、体会漓江水“清”、“静”、“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体会漓江水“清”、“静”、“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2、难点:学习文章中“赞叹——描述” 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师:请同学们举例说说家乡的美景

生:湖光岩、森林公园、观海长廊、龙海天……

师:其实家乡的这些美景仅仅是我们祖国壮丽河山的一部分。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名山大川。如,号称“天下第一山”的黄山,犹如九叠屏风的庐山,浩浩荡荡的长江,雄浑的黄河,秀丽的杭州西湖,仙境般的天池等等。然而,在这众多美景当中,就有这样一处美景。(播放视频)她的山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峰峦翠秀、绿水如镜。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她以其雄奇美丽的风采让每一位游客的心灵都受到了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以最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大诗人韩愈就这样写道:“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就是广西的桂林山水。因此人们常说“桂林山水——” 生:“——甲天下”。

(二)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生示范读生字词

3、师领读生字词,生跟读生字词

4、指出重点语气词“啊”

(1)师:“啊”字在第二自然段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出现在哪些句子?这些句子中的“啊”应该如何读?

生: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这三次的“啊”发音都不同。应该这样来读。漓江的水真静啊(读a,轻声读),漓江的水真清啊(读a,轻声读),漓江的水真绿啊(读ya,轻声读)

(2)师:那么我们来找一下第三自然段中的“啊”都在哪里。

生:一共出现了3次。分别在“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和“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这三次的“啊”应该这样读。桂林的山真奇啊(读ya,轻声读),桂林的山真秀啊(读a,轻声读),桂林的山真险啊(读na,轻声读)

(3)生示范读,全班跟读。

5、读一读,想一想:概括一下文章中第

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边读边划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2)请学生来谈谈漓江的水给他的印象

2、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板书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3、出示几个句子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A、漓江的水真静啊! B、漓江的水好静啊! C、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句子中的“真”、“好”、“很”哪个更好?“真”程度更深。“真”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4、读好“真”,应读重音,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作者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5、文中还有一个句子能突出漓江的水非常静。

出示文字: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6、师:作者已经被漓江的水深深陶醉了,难怪作者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的水”说明了什么? 生:因为作者觉得漓江的水特点多。“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独具特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桂林山的特点

1、品读句子:“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师:在这里作者用泰山与香山来跟桂林一带的山作对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突出桂林这一带的山与众不同的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边读边划出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 (2)请学生来谈谈桂林的山给他的印象

3、找出描写桂林的山特点的句子(板书桂林的山的特点:奇、秀、险)

出示文字: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4、师:作者看到这么奇的山,赞不绝口。接着,作者描写出桂林的山是如何地奇特。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 生:“赞赏——描述”。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把山和水联系起来观赏,我们能看到更美的景色。真是——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六)小结:

1、练习用“赞赏——描写”的方法来描写桂林的石或桂林的洞

2、布置作业——小练笔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漓江水——静、清、绿

桂林山——奇、秀、险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不断扩大的言语空间中自由驰骋。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之作。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它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所以至今还能背下来。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朗读和赏析中,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由于学生课前都进行了预习,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较好的效果。就本节课而言,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并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感情朗读。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然后再讲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背诵,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能背。

二、存在的不足

1、时间安排不够严谨。授课的对象为四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字词和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已经具有足够的自学能力了。但在这节课的安排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因而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于生字词的讲解上。导致后面的课文内容得不到很好的延伸。

2、学生的能动性发挥空间不足。这也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够严谨导致的。虽然学生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可以根据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学。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没能很好地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在课堂上提出改进的意见,从而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发挥。

3、课程安排中过于注重朗读,课文讲解深度不足。虽然《桂林山水》一课语言比较简浅,结构比较清晰明确,无需大量的讲解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因而我在安排教学过程的时候就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教学朗读方面,从而影响了课文讲解的深度。

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很多。我想我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利用有效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语文课人人都有收益。

第19篇:桂林山水教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朱春娇嘉祥第一中学

一、教学目标: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实验观察

组织学生完成下列实验,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反应现象,并用该实验揭示说明地理问题。

(1)两个玻璃水槽,装半槽水,水中放置石灰岩碎块。①利用导管向一水槽中通入CO2气体,使水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另一水槽保持原样。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②将两水槽放在支架上,在两水槽中都通入CO2,在一水槽下方放酒精灯给水槽加热,另一水槽下不放酒精灯。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2)坩埚内放石钟乳碎块,用酒精灯加热坩埚,观察石钟乳碎块发生的变化(为了更名显的显示反应结果可将石钟乳碎块换成碳酸氢钙碎块)。

2.实地考察

利用周日组织学生到沂水“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参观考察。观察主要景观的特征,分析景观的形成以及开发利用状况。

3.搜集资料

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收集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说明,并指导学生制成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利用。

三、课堂探究

(一)课堂引入

让学生利用课件展示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它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是如此之美可以号称天下第

一。让学生在感受和赞叹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究其成因的兴趣。

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神奇的山山水水的?在指出桂林山水实际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后,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段明确“喀斯特”是这类地貌的名称。下面我们来来认识一下喀斯特地貌。

(二)互动探究

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直接回答下列问题:

(1)喀斯特名称的来源和发展。

(2)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及我国的分布。(同时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图。)

(3)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2.让学生讨论:结合课前实验来说明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发言:

甲: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乙:我们在课前做的实验(1)就是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其化学方程式是: CaCO3+CO2+H2O=Ca(HCO3)2

也就是说:CaCO3是碳酸盐在CO2和H2O的作用下被溶蚀成Ca(HCO3)2。 丙:从实验(1)的两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水中CO2含量、温度越高溶蚀

作用越强烈。

丁:从实验(2)中可以看出,这是喀斯特作用中的淀积作用。其化学方程式是:

Ca(HCO3)2=CaCO3↓+CO2↑+H2O

也就是说:Ca(HCO3)2又在一定的条件下分解成为CaCO3。

戊:这两个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即与CO2进入水中或从水中逸出有关,即分别出现溶蚀和淀积,这就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原因。

3.学生讨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后依次回答:

师: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生: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

师:影响岩石可溶性的因素有哪些?

甲:首先岩石应是可溶性岩石,即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乙: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就越典型,岩石的透水性又与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

师: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除了与岩石的可溶性(最基本条件)有关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还与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有关。

师:影响水的溶蚀力的因素有哪些?

甲:水对碳酸盐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还有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乙:从我们做的实验中也可以看出来: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数量越多、温度越高,那么水的溶蚀力就越强。

丙:水的流动性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水的流动性可以使更多的岩石在更大的面积上受到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列出知识结构。

生列出知识结构。 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形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与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 成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条

件 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小结: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而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

承转:让学生介绍到沂水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考察的情况,并展示相关的图片。 动画展示: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4.讨论:喀斯特地貌分为哪些类型?各类型有哪些典型景观?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

甲: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乙: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丙: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各种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丁:我们到沂水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考察的景观就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

拓展:根据大家的实地考察,请大家思考我们如何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

生:主要开展旅游活动。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还可作为温室用做育苗或居住等。

拓展:阅读“知识窗”,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承转:以上只是讲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但还没有解决桂林“山水”的成因。我们可以对照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来分析桂林山水的形成。首先请大家读教材“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图,说出它所在的省份以及经纬度,分析其气候类型。

生:桂林位于广西省,位于110.3°E,25.2°N,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4.讨论: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甲:教材中这样一句话:“追溯到3.25亿年前,桂林所在的地区是一片大海,这里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这说明:石灰岩的成分是CaCO3,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成分即满足岩石的可溶性。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因此桂林地区石灰岩是充足的,并且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乙:桂林的气候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以4-7月降水较多。

丙:桂林地区中部和南部的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难纵贯全境。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程度。这体现了水的流动性非常的好。

丁:对照水的溶蚀力,需要丰富的有机酸,无机酸。桂林的气候也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所以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就比较高了,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创设了条件。

师:请大家从四大圈层方面总结桂林山水的成因。

甲: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乙: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丙: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述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丁:生物圈: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小结: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的溶蚀、侵蚀及淀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生物、岩石、大气的相互作用。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工头的结果。

总结: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属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在水和二氧化碳等共同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淀积作用,从而形成峰林、溶洞、地下河、钟乳石、石笋等千姿百态的岩溶地形。由于我国西南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温暖,植被茂盛,加之可溶性岩石纯度高,因此熔岩地貌发育得十分典型。

(三)质疑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理出知识结构,理清知识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课后活动

课后请每位同学根据所学内容围绕桂林山水的成因及开发利用写一篇小论文。

选取优秀论文张贴。

第20篇:《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上水的独特美。

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洛宁有神灵寨,有人工湖,你们都去玩过吗?那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一个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胜之一的桂林山水,你们想去游一番吗?那我们就一起去广西乘着竹筏畅游在漓江上,来欣赏桂林的山水吧!

播放幻灯片(桂林山水风景图,配有背景音乐) 复习词语

首先老师有一些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看看哪位小老师最棒? 出示幻灯片,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fěi

tài

zhàng 漓江

翡翠

泰山

竹筏

屏障

lán

波澜壮阔

红叶似火

奇峰罗列

PAGE 1

lín xún

怪石嶙峋

危峰兀立

云雾迷蒙 立

云雾迷蒙

xiá

无瑕

拔地而起

连绵不断

观赏 连绵不断

观赏

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幻灯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甲天下”又是什么意思?

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

同学们,到底怎样的风光才称得上天下第一?我们一起来看。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读课文,引导学生总结漓江水的特点。

PAGE 2 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展为什么说漓江的水很静? 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为什么说丽江的水很清? 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 为什么说漓江的水很绿? 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欣赏图片,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PAGE 3 示

PAGE 4 波

PAGE 5 澜

PAGE 6 壮

PAGE 7 阔

PAGE 8 的

PAGE 9 大

PAGE 10 海

PAGE 11 和

PAGE 12 水

PAGE 13平

PAGE 14 如

PAGE 15 镜

PAGE 16 的

PAGE 17 西

PAGE 18 湖

PAGE 19 的

PAGE 20 图

PAGE 21 片,

PAGE 22 让

PAGE 23 学

PAGE 24 生

PAGE 25 与

PAGE 26 漓

PAGE 27 江

PAGE 28 水

PAGE 29 进

PAGE 30 行

PAGE 31 对

PAGE 32 比。

学习第三自然段 (总结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幻灯片,读课文,找出桂林山的特点。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 2奇在哪里?

PAGE 33 PAGE 34 PAGE 35 PAGE 36 PAGE 37 PAGE 38 PAGE 39 PAGE 40 PAGE 41 PAGE 42 PAGE 43 PAGE 44 PAGE 45 PAGE 46 PAGE 47 PAGE 48 PAGE 49 PAGE 50

《小学四年级桂林山水教案模板.doc》
小学四年级桂林山水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