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教学设计

2020-04-19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课后反思

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推荐第2篇:竹里馆 教学设计

竹里馆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

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

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2

苏轼赞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对于田园诗的鉴赏,应指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的人生追求,教师更要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到寂静的“田园”中去品味。 3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王维田园诗鉴赏

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

1、知作者: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

4、体诗情:

《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学生分小学小组,自主合作赏析《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拓展赏析诗歌。

1、《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阳关三叠》)

2、《竹里馆》《山居秋暝》用自己熟悉、相宜的曲调唱出来。

五、课堂小结

诗海泛舟,撷取明珠。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学会品诗,提升品位。

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

推荐第3篇:《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板书:竹里馆

指名读,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看图说话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

3、齐读诗名 指名读 设问导读

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课时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自读古诗,读通句子,学习生字

3、交流生字记字方法。

4、朗读古诗。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交流,你了解到了什么? 读诗,学生字,交流

合作探究 师: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他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读注释,借助注释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交流

(1)诗句中写景的: (2)写人的:

(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出示译文,指名读,齐读

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拓展延伸 比较鉴赏《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业

试着鉴赏一下: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推荐第4篇:《竹里馆》教学反思

《竹里馆》教学反思

古诗对于学生们并不陌生。在小学时,许多学生因为古诗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又不需要理解得太深,大都喜欢上了古诗。但是进入了初中以来,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诵读,掌握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还要学会自主理解诗歌含义,至少是简单的意思,以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因此,古诗的学习和鉴赏,成了不少学生考试的“拦路虎”。这里我应学校的安排,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准备这堂关于古诗《竹里馆》的诗歌鉴赏课。

本节课,我以朗读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学习,总体来说,可谓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首先,我理清重点,这篇诗歌里有两个词语不好理解——幽篁、长啸,于是我给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大意,这时,很多能干的学生已经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后两句怎么也说不出,干着急。我在“林深人不知”中“深”和“人”中间打了一个逗号,这时有学生说“因为竹林很深,所以他不知道这里是哪里了?”还好说出了因果关系,对于“人不知”,还需要拆词来解释。我又在“明月来相照”前面加了一个“只有”,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独处”的情怀,但是关于诗人是“孤独”还是“求清静”,大家的说法不一,我认为在不了解诗文背景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

此外,我还侧重于,全诗以写景为主的特点,让学生读诗观察景物,分析景物特征,了解写景的顺序和写景的方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手法,穿插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来体会全诗的思想情感。当然,王维的诗歌要深入挖掘其内涵是很不容易的,诗人的儒家、佛家的思想是不可断章取义的,而这些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即使讲解他们也只能是囫囵吞枣的接受,所以,我在本节课中,对这些难懂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忽略处理。

诗歌教学居然花了整整一节课,不过练就了学生的一双“发现诗歌美”的眼睛,以及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技巧,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在此方面下功夫。

潼关实验中学:姚

推荐第5篇:《竹里馆》诗歌欣赏课教学设计

《竹里馆》诗歌欣赏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环节一:读

1、师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资料补充:

1、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

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教后反思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讨论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而这节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推荐第6篇:竹里馆拼音古诗

导语:古诗竹里馆王维带拼音版,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一起来看看古诗竹里馆王维带拼音版,古诗竹里馆王维翻译,古诗竹里馆王维全文赏析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竹里馆拼音古诗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古诗竹里馆王维带拼音版

zhú lǐ guǎn

竹里馆

wáng wéi

王维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

独坐幽篁里,

dàn qín fù zhǎng xiào

弹琴复长啸。

shēn lín rén bú zhī

深林人不知,

míng yuè lái xiàng zhào

明月来相照。

2古诗竹里馆王维翻译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古诗竹里馆王维带拼音版,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一起来看看古诗竹里馆王维带拼音版,古诗竹里馆王维翻译,古诗竹里馆王维全文赏析吧!

3 古诗竹里馆王维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推荐第7篇:古诗竹里馆带拼音

古诗竹里馆怎样朗诵?看看小编为你带来的注音版竹里馆

zhú lǐ guǎn

竹里馆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dàn qín fù zhǎng xiào 。

独 坐 幽 篁 里, 弹 琴 复 长 啸。

shēn lín rén bú zhī,míng yuè lái xiàng zhào 。

深 林 人 不 知, 明 月 来 相 照。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推荐第8篇:竹里馆原文及翻译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以下是“竹里馆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推荐第9篇:竹里馆王维古诗朗诵稿及赏析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竹里馆王维古诗朗诵稿及赏析 ,欢迎阅读。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非常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费什么气力去刻画与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与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与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与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与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非常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与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推荐第10篇:王维《竹里馆》刘孝先《咏竹》阅读答案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案: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咏竹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案

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意对即可)

第11篇:竹石教学设计

第十二册第13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

泉溪村小学张朝霞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让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郑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学诗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历代名篇佳作,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和奇妙的想象值得我们学习,诵读古诗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有独特的效果。这节课咱们上13课古诗二首。 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图,说说你的感受。

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所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我们学过写竹子的古诗吗?

对,我们已经学过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郑燮呢?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板书诗题)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什么叫题画诗呢?我们学过哪些题画诗呢?

同学们想学懂学好这首诗吗?你认为怎样才算学好古诗呢?

(二) 学古诗

1、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选几名学生朗读,大家评议。注意(1)“劲”有两个读音,诗中读jìng。(2)七言诗的节奏组合当中,只有“二二三”这种形式常用。(划出节奏)

听课件播放范读,学生再齐读。

自学中你有哪些疑惑呢?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如:写竹的诗怎么题目为“竹石”。

3、理解诗意

先请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写得精彩?说说理由。

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4、理解诗的主题

学生回答师总结:《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5、学习写作方法

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词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6.怀着对竹子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7、背诵古诗。

(三)学诗后

1、你觉得这节课你学得怎样?谈谈你的感受或收获。

2、欣赏郑燮的墨竹图。

3、出示郑燮写的另外几首写竹的诗,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

板书

13古诗二首

竹石 咬定

竹立根人

坚忍不拔坚劲刚直不阿

任尔

第12篇: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竹石》

设 计 者:马进

主题: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背景分析: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让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郑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学诗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历代名篇佳作,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和奇妙的想象值得我们学习,诵读古诗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有独特的效果。

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图,说说你的感受。

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所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我们学过写竹子的古诗吗?

对,我们已经学过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郑燮呢?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板书诗题)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什么叫题画诗呢?我们学过哪些题画诗呢?

同学们想学懂学好这首诗吗?你认为怎样才算学好古诗呢?

二、学古诗

1.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选几名学生朗读,大家评议。注意(1)“劲”有两个读音,诗中读jìng。(2)七言诗的节奏组合当中,只有“二二三”这种形式常用。(划出节奏)

听课件播放范读,学生再齐读。

自学中你有哪些疑惑呢?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如:写竹的诗怎么题目为“竹石”。

3.理解诗意

先请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写得精彩?说说理由。

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4.理解诗的主题

学生回答师总结:《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5.学习写作方法

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词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6.怀着对竹子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7.背诵古诗。

三、学诗后

1.你觉得这节课你学得怎样?谈谈你的感受或收获。

2.欣赏郑燮的墨竹图。

3.出示郑燮写的另外几首写竹的诗,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板书

咬定

竹立根坚忍不拔坚劲

任尔 竹石 人 刚直不阿

第13篇:《竹石》教学设计

古诗诵读《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航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谁给我们回忆下这个故事?

(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画竹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感知体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学导互动,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 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拓展运用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五、板书设计:

竹 石

清 郑燮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六、课后反思:

第14篇: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2 配乐的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二、回忆方法。

学古诗先理解什么,再理解什么,最后体会什么?板书:古诗

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三、讲解《竹石》

1、听配音朗读磁带。

2、指读注释,理解诗句。(让学生标出不懂的句子)

3、讨论重点词句。

(1)第一句中“咬定”是什么意思?

板书:咬定

(2)学生自己解释第一句。(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

(3)第二句“破立”是什么意思?“立根”是什么意思?

板书:立根

(4)学生自己解释第二句。(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5)第三句“坚韧”是什么意思?“千磨万击”是什么意思?板书:坚韧

(6)“咬定” “立根”指的是竹石的什么?

板书:竹石 特性

(7)竹石在什么情况下依然坚韧?

板书:历经磨难

(8)学生自己解释第三句。(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

(9)第四句“任”是什么意思?“尔”是什么意思?

(10)指导学生看挂图,理解第四句诗文。

板书:无论 多少

(11)学生自己解释第四句。(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12)竹石的特性好象人的什么精神呢?

板书:人 坚忍不拔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竹石》

2、理解诗句,领会诗句中赞颂了什么精神?

第15篇:竹影教学设计

《竹 影》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绥滨五中姜 巍

教材分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以“文化艺术”为话题的文章。《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自然而然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了审美情趣。让学生领悟到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充满童真的游戏,也蕴含了艺术的美。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刚刚告别童年生活,对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很容易理解,并且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仍有不足,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内容;体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 1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出示谜语:有个黑宝宝,从头黑到底, 踩他不怕疼, 叫他他不理,十二个大汉也抬不起。(影子)说到影子,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有影子有关的游戏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还从影子游戏中,得到了独特的艺术体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竹影》,从游戏中去发现并领略艺术的美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谜语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丰子恺的资料,多媒体展示几幅作者漫画作品,感受其作品的风格。

2、字词预习:

(1)读准字音:闪烁

惬意 水门汀 口头禅

徘徊

赵孟頫

(2)理解词义:惬意 徘徊 弥 漫 包 罗 参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搜集整理信息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脉络。(学生听录音,思考问题,在文中圈点勾画)

- 3

喻、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生动描写”来品味出光的美、月光的美、月光下庭院景美、竹影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达到“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目的。)

3、赏竹、画竹:

多媒体展示中西方绘画作品之后,学生结合课文说说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区别,尝试用中国画的画法画竹。(请几位有绘画功底的学生与老师一起,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竹)

(设计意图:阅读文本,欣赏绘画作品,在直观感受的同时,参与绘画创作,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自然突破教学难点:感受中西方绘画特点的不同。)

五、拓展延伸,走入生活:

作者从一次描画竹影的游戏中有了一次艺术的体验,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做游戏,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把你在游戏中进行的艺术上的创造或发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领悟到艺术源于生活。)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总结: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睁大慧眼,用心感受,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配以

- 5

第16篇:竹影教学设计

童心品《竹影》

------《竹影》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竹影》是我国著名文艺大师丰子恺的散文作品。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本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要力求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引导学生稍微了解即可,不必做过多讲解。所以本课的重心是落在童真童趣上,勾起学生的童年生活,与此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设计理念】

1、“语文课要给学生一点什么?”我认为应是让学生心灵的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又是一种美的享受。

2、改变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自主的读、说、悟,教师恰当的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了艺术和美。【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嬉戏中 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法】

采用“感知--品读--迁移--小结”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惬意( ) 蘸() 疏密( ) 包罗( ) 朱砂( ) 水门汀( )

口头禅(

参差不齐( ) 2、作者评价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景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光、竹影,参差,明暗,几位小伙伴,一位好父亲,画竹、谈竹、谈艺术,月白风清、竹叶萧萧……

(播放课件)

美文美读,(朗朗的读书声永远是课堂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走进这篇美文《竹影》。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段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活动前提示学生善于抓住要素去概括)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

明确: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请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同学勾勒出“月夜竹影图”。 (人文合一是我们阅读的一种境界,通过此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之真正身临其境,去感受文章营造的氛围。)

三、品读课文,体验童趣

“天底下最有灵性的是孩子。——丰子恺”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三、精读课文 审美言美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美?

提示:可以从景物\语言\意境\人物等方面多角度寻美 小组合作探究 班内展示

四、拓展欣赏:

(一)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

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例如: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呀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临场创作训练,既让学生再一次深入童年生活,又让学生享受到创作的成功体验。使学生真正觉得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又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学要有所得,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优点是:

一、学习重点内容充分利用课件和白板,每一部分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探究,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再找一位小组长来展示答案,再让学生自主练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任务。

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的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首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大加赞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其次,在展示时,不应花过多的时间,应点到即。再次,在学生探究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技巧,在教学的随机应变,即教学机智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积累。最后是内容设计太多,整节课容量太大。

第17篇:《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默写《竹石》

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第18篇:《竹影》教学设计

下面是有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竹影》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引入:

今天,我来到赫赫有名的城北中学,能与活泼、开朗的你们进行合作学习。我感特别高兴,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把你们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有没有信心?(生回答)。好,就让我们乘坐快乐直通车,开始我们的快乐旅途吧。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漫画:瞻瞻底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肢脚;穿上爸爸的衣服;取苹果。(只说题目,不做解说)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象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分享他童年的一件趣事。

板书课题《竹影》丰子恺

二、作家小档案:

哪位同学们能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教师展示: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史上影响也很大,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三、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师展示: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生回答。好。请做,你提的非常好。请看大屏幕,我们齐一遍。一定要记住这些词语。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指名回答。(3人)教师(叙述几个少年描画竹影的的游戏。在爸爸的指引下得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文章第

1、

2、7自然段以写景为主,

3、4自然段以写活动为主,

5、

6、8自然段以介绍中国画为主。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了美。

四、品味语言:

(过渡语)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小组交流,课堂上再交流。可齐读有的段落)

作家在写作时往往会运用能显示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子恺先生学过佛理,性格内敛,因而语言显得古朴简约,力求明白易懂。

如文章一开头: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写得十分简约,但表达流畅。同时,作者又不落入流俗,他在用词方面注意给人一种别致的感觉,

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隐字把月亮完全人格化,将月亮人一样很害羞的样子形象地表达出来。

又如: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热心二字本来是用作待人态度,但用在这里,非常新鲜,同时又成功地描述了华明认真的模样。

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场面描写 修辞运用恰当使文章生色不少,本文中几处比喻就写得非常传神,

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黑色的窗际恰似电影幕布,合情合理。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形象地把天空上的光线变化过程展现出来。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既突出了小孩的顽皮劲儿,又较好地点出光线不明给我们视觉带来的模糊印象,符合生活常理。

这些比喻被作者运用得如此生动,一方面是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想像力丰富的原因。

我也有我的理解,我想从音乐的角度讲,长音阶常用来表现明亮、欢快的调子,短音阶常用来表现暗淡、忧郁、清冷的调子。这样形容正符合暖色到寒色的光的变化,即由阳光到 月光。而光景本应该是视觉感知的,长音阶、短音阶是听觉感知的,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也就是把诉诸视觉的东西写成听觉感知,意境很美。上学期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们曾研讨过类似的一句,即紫色的味道,想起来了吗?

同时,作者在文中对场面描写非常形象,小孩们在院子里玩耍,由于他们天性好动与好奇,而且有好几个人,这样的场面不易把握,但作者以小孩兴趣转移的顺序为记叙线索,既清楚明了地叙述了事件,又将月光下院落里的场面描绘得生气勃勃。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五、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中国画与西洋画区别的语句。看大屏幕,欣赏一组名画,然后思考:

谁是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你来回答。

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教师小结:中国画博大精深、西洋画惟妙惟肖。在这次描写画竹影的童年趣事,我们领略到了如此精妙艺术。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青春寄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竹影》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第19篇:竹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习古诗

1 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 全班集体正音。

3 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4 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那。任:任凭。

5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第20篇:竹石教学设计

第十二册第13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

泉溪村小学张朝霞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让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郑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学诗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历代名篇佳作,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和奇妙的想象值得我们学习,诵读古诗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有独特的效果。这节课咱们上13课古诗二首。 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图,说说你的感受。

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所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我们学过写竹子的古诗吗?

对,我们已经学过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郑燮呢?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板书诗题)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什么叫题画诗呢?我们学过哪些题画诗呢?

同学们想学懂学好这首诗吗?你认为怎样才算学好古诗呢?

(二) 学古诗

1、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选几名学生朗读,大家评议。注意(1)“劲”有两个读音,诗中读jìng。(2)七言诗的节奏组合当中,只有“二二三”这种形式常用。(划出节奏)

听课件播放范读,学生再齐读。

自学中你有哪些疑惑呢?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如:写竹的诗怎么题目为“竹石”。

3、理解诗意

先请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写得精彩?说说理由。

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4、理解诗的主题

学生回答师总结:《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5、学习写作方法

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词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6.怀着对竹子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7、背诵古诗。

(三)学诗后

1、你觉得这节课你学得怎样?谈谈你的感受或收获。

2、欣赏郑燮的墨竹图。

3、出示郑燮写的另外几首写竹的诗,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

板书

13古诗二首

竹石 咬定

竹立根人

坚忍不拔坚劲刚直不阿

任尔

《竹里馆教学设计.doc》
竹里馆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