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2020-07-19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第六课 滑轮组

天华学校:彭加江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师小结: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推荐第2篇: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年级:六年级

B类 册别:下册

单元:第二单元

《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夏登华

联系电话:15855132185

联系地址:肥西县长岗东芝希望小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意识到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理解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

2、知道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3、知道什么是生物的栖息地。

4、知道生物栖息地的组成。

5、了解生物之间的互利合作和敌对关系。过程与方法:

收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及其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呵护生物的家园,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2、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生物离不开合适的栖息地,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课件、Flash动画、各种动物及生存环境图片。

四、教学设计特色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本节课内容采用“活动——点拨式”教学法,学生通过看录像、教师提问、自主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一系列的观察、比较等活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自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把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有关地球各种生态环境画面的录像,结合录像讲述: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不同的地方。

(播放一段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录像后出示一个填空题) __是小鸟的家,__是牛羊的家,__是鱼虾的家,__是花草的家、、、、、、__是所有生物的家。(生填后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寻找生物的家园)(板书课题)

二、寻找生物的家园

1、(课件出示企鹅、狮子、小鸟和海龟的图片)

师: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呢?(学生答后出示这些环境的图片)

2、师: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那么在这些环境中,除了我们看到的动物以外,还会有哪些生物呢?它们为什么会生活在这里?

3、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三、认识生物的栖息地

1、提问:刚才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企鹅为什么喜欢生活在南极、海龟喜欢生活在海洋呢?

小组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讲述: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食物、水、庇护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2、出示学校草坪的图片。

提问:这是学校实验室前面的草坪,大家猜测一下,草坪会成为哪些生物的栖息地?

学生作出猜测。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呢?

师:在观察草坪时,请大家将发现的生物记录在科学活动记录单中,(出示记录单)。对活动记录单你们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在观察草坪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作适当补充。

学生观察草坪,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四、“寻找”生物间的关系

1、谈话: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一起生活,就会有相互合作的生存关系,我们把这样的关系叫作“伙伴、合作关系”,板书。

① 出示图片:从展示的图片中说说他们相互合作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生通过观察例举的图片理解“合作关系”,并交流它们是怎样合作的。

3、教师简介:海葵和小丑鱼、鳄鱼和鳄鸟、鸟和果实等之间的合作关系。

4、学生小组内交流海葵和小丑鱼、鳄鱼和鳄鸟、鸟和果实等之间的合作关系。

5、谈话:有这样的合作必有不合作的,即为敌对关系。出示非洲大草原图片,你已知的有哪些敌对关系呢?

6、学生自由交流非洲大草原上的敌对关系。

7、请学生例举出自己平时观察或者是搜集到有关生物合作与敌对的关系。

8、小组讨论、交流彼此观察或搜集来的有关生物合作与敌对的关系事例。

9、教师小结:不管是合作关系还是敌对关系都是我们生物的自然规律的体现,应当予以保护。

五、总结“寻找”,课外延伸

1、教师总结:在寻找生物的家园中,大家有什么感触?不难看出,这些都与我们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也是我们所以生物的共同的家园。介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或者什么想说的呢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2、指导简单构想“环保倡议书”

3、课外延伸:观察一棵树,记录动物栖息情况,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

寻找生物的家园

非生物:阳光、水、温度、土壤等 生物栖息地

关系:合作、敌对 “环保倡议书”

教学反思:《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课,它总领单元,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揭示了每一种动物必须生活在合适的环境里这一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揭示环境对生物的意义,并突出了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本次教学我采用创设情境揭题导入,先播放一段有关地球各种生态环境画面的录像,结合录像讲述: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在播放一段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录像后出示一个填空题)__是小鸟的家,__是牛羊的家,__是鱼虾的家,__是花草的家、、、、、、__是所有生物的家。生填后教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寻找生物的家园) 接下来,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视角集中在某些具体的生物上,如企鹅、狮子、小鸟、海龟,启发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讨论一些生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引导学生把动物和它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在通过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列举,开拓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思考“一种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学生思考得出栖息地的概念,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利用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动物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再进行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生物之间合作关系的例子,使学生加深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课前收集了资料,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自信。

本课的拓展应用部分,引导学生将关注的视角延伸到课外,渗透环保理念。 本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学生搜集资料不充分,没有突出交流学习的实效性。交流学习是解决学生现有科学知识不足,增强学习实效性的有效手段。课前教师应布置好搜集资料的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本课教学中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自觉搜集资料,而一部分学生没有搜集,造成上课交流没有达到应有有实效性,不免流于形式。

推荐第3篇: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科学六年级下册《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

三堡寄宿制小学

项秀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通过垃圾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同时了解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做垃圾简单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由此讨论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2.进一步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教学难点】

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器材准备】

1.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洗净的小石子、墨水、纸巾、塑料瓶(瓶盖上大一些小孔)。

2.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厂构造图。

3.填埋场和焚烧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垃圾,这些垃圾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

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有什么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如:破坏环境,污染空气和水,还会引起疾病,发生火灾等)

教师讲解:人们通常通过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现在城市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厂,在目前,全国大约80%以上的垃圾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的。(出示大型垃圾填埋厂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垃圾的处理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述: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页内容: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往上面喷水。

3.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垃圾填埋场)

(2)实验的各个部分代表了什么?(小石子表示土壤,石子下的清水表示地下水,染有墨水的纸巾表示垃圾,纸巾带有的墨水表示垃圾中的污水,从上面洒下来的水表示雨水。)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各组意见。 4.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分组实验。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5.讨论: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垃圾会产生大量臭气,滋生苍蝇、蟑螂等害虫;垃圾比较松软,容易坍塌。) 教师相机介绍:把垃圾简单地填埋,垃圾中的污水会扩散。污水扩散到周围的土壤,如果被污染的土壤中种了蔬菜和粮食,你愿意买来吃吗?更可怕的是,随着垃圾中污水的扩散,还会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会四处流动,那么,污水中的病菌、毒素会随着地下水扩散到更广大的范围,危害人们的健康。另外,垃圾堆得时间过长会产生沼气,还会发生爆炸。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提出任务:怎样解决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问题?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提示:先考虑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是污染地下水),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2.小组内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3.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4.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先观察书上73页示意图,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型垃圾填埋场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它的技术十分先进,是全国十大填埋厂之一,杭州70%的垃圾就是在那里填埋的,接着介绍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防渗技术、沼气发电厂、污水处理。)

5.思考: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教师介绍: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教师介绍: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

2.讨论:焚烧垃圾有什么优点和问题?(教师说明建垃圾焚烧设施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用多媒体展示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它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技术全国领先,十分先进。) 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小组的观点。 教师小结:

优点: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可以发电等。 缺点:会消耗大量的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第二次污染等。

五、拓展提高

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六、课堂小结

整理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感受?

七、板书设计

垃圾的处理

填埋

处理方法

焚烧

推荐第4篇:六年级 科学教学设计第二课

六年级 科学教学设计 第二课《杠杆的平衡》

第二课《杠杆的平衡》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设计意图

第2课《杠杆的平衡》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第1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杠杆的原理,知道怎样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认识杠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杠杆的平衡”,了解怎样才能使杠杆和天平保持平衡。教材还安排学生“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寻找使用杠杆的事例,并尝试设计实验和开展科学小制作,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跷跷板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本课的任务驱动页,就是通过波 波与小胖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引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身材矮小的波 波和小胖如何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甚至小胖反而能被波 波撬得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研究杠杆的平衡”,让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调整杠杆尺上挂钩码的位置,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活动2“制作简易小天平”,让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小天平的活动,加深对杠杆知识的理解;活动3“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则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找出各种杠杆的支点的位置。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铁架台和横杆、钩码、透明塑料罐、大小一致的瓶盖或塑料碟子、棉线、夹子、回形针、大头针、白纸、钳子、指甲钳、镊子、剪刀、起子、开瓶器、筷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小胖和波 波在玩跷跷板,波 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呢? 讨论:小胖有机会反败为胜吗?可以怎样做? 跷跷板运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六年级 科学教学设计 第二课《杠杆的平衡》

思考:跷跷板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吗?

二、活动一:研究杠杆的平衡

导入:我们试一下改变波 波和小胖的位置,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 媒体:播放“跷跷板” Flash动画。

问题:改变了波 波和小胖的位置,跷跷板的平衡就改变了。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媒体:出示课本图。

指导:我们利用带孔眼和支架的尺子,以及质量不同的钩码,模拟跷跷板游戏,看看其中有什么奥秘。

演示:利用铁架台和横杆搭建一个杠杆尺,研究秤杆平衡的问题。

问题:如果在杠杆的左边挂两个钩码,右边应怎样挂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 是不是在横杆的右边随便挂两个钩码就可以使杠杆尺平衡? 讨论:小组讨论,设计杠杆尺研究实验和记录表。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各自的实验设计,全班师生对方案进行梳理和完善,确定实验和统计的方法。

任务:进行杠杆尺研究实验,收集数据,找出使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活动:根据实验记录表的提示,分小组研究杠杆平衡的问题,并填写实验记录。 讨论:小组讨论,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杠杆平衡的规律。 媒体:播放“研究杠杆的平衡” 视频。

小结: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可使用固定的格数表示)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可使用固定的格数表示)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三、活动二:制作简易小天平

导入: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是杠杆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吗?

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简易天平。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全班师生对各方案进行思考和完善,选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媒体:出示课本图(天平的制作)。

指导:教师指导,强调制作中的注意要点。

活动:学生选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分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天平。 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制作作品。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拓展:用自己制作的小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指导:教师说明在使用小天平过程的注意事项: 1.先调节小天平的平衡。

2.注意用小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正确方法。

四、活动三: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你见过这些工具吗?你觉得它们属于杠杆吗? 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活动:小组活动,在课本图中指出这些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工具的支点所在位置。 媒体:播放“生活中的杠杆” 视频。

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推荐第5篇:六年级科学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

《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单 位: 滦南县胡各庄镇高庄子完全小学 姓 名: 李小新

联系电话: 4516289

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河北人民出版社《科学》 六年级上册第53~55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电铃响叮当”这课,从学校中常见的电铃这一典型的能量转化装置入手。指导学生提出有关电磁铁的问题,然后围绕着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磁力,用电磁铁几方面,共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1“制作电磁铁”,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磁能的装置。活动2“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一个从猜想、预测设计实验到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猜想预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活动3“电磁铁的用途”设计了两方面的内容,通过电磁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体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通过“科学在线”介绍了电铃的工作原理,回答了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六年级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培养他们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电能产生磁。

2、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

3、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4、能分析出影响电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

5、能通过讨论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他组不同的原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研究电磁铁的实验方案。

教具准备

粗铁钉、漆包线(80厘米~100厘米)、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小铁钉或曲别针、电铃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听着上课铃声快步走进教室学习,听着下课铃声轻松走出教室活动。那电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原来在电铃的内部,有一个将漆包线缠绕在铁心上的装置,它就是电磁铁。利用实物让学生观察说明电磁铁由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电铃响叮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校生活中这一常见的电铃入手,提出电铃是怎样发出声音

的问题,通过实物来解释由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新课探究

活动

一、制作电磁铁

1、问题引出新知:电磁铁是怎样制成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2、出示材料,并介绍说明。

3、学习制作方法并观察实验现象 (看书上图) (1)、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2)、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或曲别针。

(3)|观察有什么现象,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

3、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电磁铁有什么性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

4、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汇报实验结果,从而知道: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断电后磁消失,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发现电磁铁吸起铁钉的个数是不同的,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不同的问题。同时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归纳能力。

活动

二、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师: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接下来,我们就学习活动2。

1、猜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发言,做一下猜测,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 (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3)、记录在54页的表中。

3、实验验证。

分小组按各自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测。

4、交流评价,

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法和结果,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

5、鼓励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磁力更强的电磁铁,比一比谁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铁钉最多,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磁铁磁力大小,学生历经了猜测、设计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知道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和电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教师适时指导。注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归纳能力。

活动

三、电磁铁的用途

师: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做很多事情。

1、出示电磁起重机、电话、阀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用途。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更多的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3、指导阅读“科学在线”,认识电铃的工作原理。(1)、出示阅读提示:电铃由几部分组成;电铃是怎样工作的。

(2)、学生阅读,思考上面的问题。 (3)、交流阅读结果,说说电铃是怎样工作的,不同形式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产生的效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 (1)、通过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体现科学与生活,与技术的联系。(2)、通过对科学在线的阅读,使学生充分了解电磁铁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产生更好的探究兴趣。

三、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动手制作、研究、讨论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制作电磁铁)

2、电磁铁磁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观察探究。【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巩固。使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同时把课堂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究,更加热爱科学。

【总体设计意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本着三方面的原则。第一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

1、活动2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猜想,设计实验到亲身经历验证实验、归纳分析出结论,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制出电磁铁,知道电能产生磁,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第二方面,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小组合作探究后,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它组不同。第三方面,利用活动3电磁铁的用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通过图片展示电磁铁能帮助人们做很多事,体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评析】《电铃响叮当》一课,教材安排设计了怎样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电磁铁的用途三个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指导、自学、观察、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教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猜想、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指导下,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时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总结归纳的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指导。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推荐第6篇:科学的历程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1: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三、放大镜的特点

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四、小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三、小结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

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教学目标】

篇2:2016年上期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4)“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 此单元包括“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确定我们的研究主题”、“启动我们的探究之龙”、“分享我们的探究果实”4课书。此单元是全册教材、全套教材的总结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四年来所经历的探究历程,梳理、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再次经历一次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以研究报告和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的形式作为小学四年来科学探究学习的一次汇报。

(5)“科学的历程”——此单元只有“科学的历程” 1课书。此课是以科技史为专题的全套教材的总结课,旨在让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初步有所了解,并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所感悟,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四、知识结构图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的进化与水环境污染与保护 教学难点:宇宙探索

六、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第十一周宇宙畅想曲 第十二周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第十三周确定我们研究的主题第十四周启动我的探究之龙 第十五周分享我的研究果实 第十六周科学的历程 第十七周期末考查

表1湘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探究能力要求 5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篇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科教版) 教 科 版 六 年 级 下 册

科 学 教 案

嘉 陵 小 学 周 柯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过程与方法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四、小结

1、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

2、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2)

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2)

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

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推荐第7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达成目标

教后反思

交流引入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引学达标 质疑解析延伸目标 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1、师出示54页课本图片

2、火星的表面怎么有点像地球?其他行星是不是也这样呢? 揭示课题:太阳系

一、太阳系家族成员

1、师: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

2、师引导: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师:查找资料,了解太阳系家族成员之间还有哪些不同?

二、介绍太阳系成员知识。

1、师分别介绍:太阳、木星、彗星、小行星、流星知识。

2、讨论:小行星与大行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1、生谈收获

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太阳系家族,而且你们也学会了搜集资料,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1、学生观察。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了解到: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哈雷彗星。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模拟太阳系、了解火星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八大行星模型、太阳系家族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达成目标

教后反思

交流引入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引学达标 质疑解析延伸目标 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师: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太阳比八大行星大多少?八大行星是怎样排列的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

一、模拟太阳系

1、师出示太阳系资料。

2、师指导学生用八大行星模型,按距离太阳由远及近的顺序在黑板上贴出八大行星。

3、到操场上模拟太阳系活动。

二、了解火星

1、师:火星上有生命吗?

2、师介绍火星知识。

1、生谈收获

2、师总结:通过模拟太阳系活动,我们了解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距太阳的远近等知识,较系统地了解了太阳系内主要天体及其特点,对太阳系的组成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同学们表现的很好,希望继续努力。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在黑板上贴出八大行星的位置。

3、学生举着按比例制作的行星模型,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和距离比例,展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1、学生交流找到的关于火星的知识。

2、学生认真倾听。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11太阳系

按顺序排列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天王星

推荐第8篇: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上课前,我们一起先来做个小游戏。(出示两个盒子,一个盒子中装有回行针),知道回形针什么做的吗?(铁) 师:有什么办法把回形针从盒子里杯转移到另一个盒子?要求:整个过程手不能直接接触回形针。(用磁铁) 师:好,你来示范一下。

2、学生示范,(出现问题,回形针磁铁被了上来,但无法取下)

3、师:看来磁铁虽能吸铁,但这一次还是不行,那想想看,还有什么好方法?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装置,老师让它吸回形针,它就吸;让它放,它就放。想不想见识一下?

师演示电磁铁,吸、放回形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什么时候吸回形针,什么时候放回形针。)

师:给它通电就能当磁铁用,真是奇怪!同学们想试试吗?

二、制作电磁铁、认识电磁铁构造

1、制作电磁铁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以下实验: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均匀地缠在铁钉上(演示)通上电,去吸引大头针。在做的过程中把这个装置通电、断电反复几次,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记住你的装置吸起了几根大头针。大家在具体实验前请先想想怎样做?

在实验中要分好工,谁来实验操作,谁来记录实验现象,谁来数大头针。记录员要及时把数据记录在表中。在实验时还要注意:因为我们实验时用的导线比较短,所以通电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电池不但会发热,还会损坏。学生制作,吸引大头针。作好实验记录。

师:停!收拾好自己的材料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学生收拾材料)

学生回答刚才的实验记录。依据系列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果。说说依据实验装置的功能给实验装置命名的想法(缠绕在铁钉上的导线通电后磁化铁钉使铁钉产生磁性)。

2、认识电磁铁构造

师:铁钉在电磁铁中叫做铁芯,(板书:铁芯)铁芯还可以是铁棒等其它铁性材料。导线在电磁铁中是什么样的?(一圈一圈的。)

师:那一圈一圈的导线在电磁铁中叫做线圈(板书:线圈)。电磁铁就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的。

三、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⑴ 研究铁钉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1、提出问题

师:磁铁有南北极,铁钉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猜想

师:你怎么知道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因为磁铁与铁钉电磁铁有共同的地方:都能把大头针吸起来。) 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分组实验。

师:不管怎么说,铁钉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需要实验验证。

学生用电磁铁铁钉钉尖分别靠近指南针的两个极进行测试。

师:把这个验证实验做两遍,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更科学,你们也才越来越像科学家了!

4、各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各个小组的铁钉电磁铁的钉尖的极性是不同的。 ⑵ 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1、师:刚才,从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看铁钉电磁铁的铁钉钉尖有南极也有北极。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的铁钉钉尖的南北极呢?你们猜猜。 学生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预设答案:a、与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有关。理由:电磁铁的磁性是由电流产生的。 b、与线圈绕线方向有关。理由:顺时针绕、逆时针绕方向也正好相反。

2、师: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正不正确,还得需要实验验证。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因素进行研究。

学生分组研究,汇报研究结果。

3、得出结论: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板书)

四、总结梳理。

电磁铁和磁铁只有一字之差,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说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由于电磁铁的磁力和磁极可以认为控制,在生产生活中作用可大啦。同学们,你们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主要运用于(图示;电铃、电磁起重机,电话机、电动机、机电器等电器设备上)另外,它还运用于当今先进的磁悬浮列车上,(PPT)

推荐第9篇: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法与学法: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总结

教具准备:酒精灯、蒸发皿、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干抹布、白瓷片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大到广阔的宇宙、小到身边的小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中,只是有些变化是能直接看到、感受到的,而有些变化却是在悄悄的进行中:比如叶子变色了,面粉做成了馒头,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这节课,我们以蜡烛的变化为起点,一起来研究有关物质变化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并填表: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的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 1.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

让学生进行假设、猜测:加热以后,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蜡烛又有什么变化?怎么来验证?

① 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图

② 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

生观察后回答(蜡烛、酒精灯、三角架、白瓷碗、火柴……)

③ 师提醒注意点:酒精灯使用要小心,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

④ 教师在讲台做实验,学生观察后记录。

⑤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⑥ 小结:加热蜡烛,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

⑦ 冷却后,蜡烛有什么变化?

2.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

① 师:怎样来研究点燃蜡烛后的变化现象呢?(依次观察教科书30页的三个实验)

② 提出注意点,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③ 学生分组记录实验情况

④ 汇报交流

⑤ 小结:通过点燃蜡烛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点燃的蜡烛在燃烧时产生了小水珠、二氧化碳、黑色的物体,说明蜡烛已经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3.比较“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两个实验,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巩固探究结果

1.教师出示图例。

2.学生自主探究巩固。

3.通过这几个实验让学生说说物质变化的分类。并说明理由。

四、练习巩固

1.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看看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2.学生独立读题。

3.交流、订正。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说说你的收获。

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变化,飘扬的雪花、缤纷的烟火,所有的物质同唱一首变化的歌曲,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课后继续研究关于变化的主题!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

固体

液体

没有新物质产生

冷却

液体

固体

(物理变化)

点燃

发光

发热

有新物质产生

(水、二氧化碳、黑烟)

(化学变化)

推荐第10篇:小学六年级科学《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优选教育资料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组成太阳系的有哪些主要天体。

三、教学难点: 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温度计两支,小太阳,实验记录纸,制作太阳、地球标签,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秒表、20厘米长的橡皮筋、皮球每组各一个。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幻灯片一:出示宇宙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么?

2、谈话:看着浩瀚的宇宙世界,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遨游太空?想不想去宇宙一探究竟?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我们乘上宇宙飞船去探索宇宙,飞船就要起飞了,同学们请坐好,系上安全带我们来一起倒数十个数:

10、

9、8.。。。

优选教育资料

播放宇宙视频,配音:现在你们来到了美丽的外太空,这里有流星的出没,彗星的来临和一望无际的尽头,宇宙给人们的感觉总是神秘的,但在它那神秘的面纱下还藏着许许多多的知识!

3、幻灯片二:猜一猜:谁知道我们现在到哪一站了?

4、引入课题:对了,太阳系是个特殊的大家族,这个家族有八个孩子,外形性格各不相同,它们围饶太阳这位母亲不停旋转,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不会分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这个大家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孩子,今天呢,我们就来拜访一下这个神秘的大家族。幻灯片三:太阳系大家族。

二、四季的形成

1、提问:在太阳系中,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动的呢? 请两个同学来模拟 幻灯片五:播放动画

2、讲解:地球在自西向东的逆时针自转的同时也绕着太阳在自西向东的公转,在宇宙中,像太阳这样能够发光发热的星体我们称为恒星,围绕恒星旋转的星体我们称为行星,比如地球,围绕行星旋转的称为卫星,比如月球。

3、谈话:之前我们学习过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日夜交替,那么地球的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4、提问:地球的公转是怎样产生四季交替的呢?

5、演示实验:(两个温度计,一个斜放,一个平放,用小太阳取暖器代替阳光,几分钟后观察温度变化)等待中。。。 (1)提问:两个温度计为什么要这样放置? (2)猜一猜:这两个温度计,哪个温度会高一些?

优选教育资料

(3)测量:(拿出直角三角尺)我们来量一下,斜放的温度计于小太阳的发光处形成了一个直角,也就是说太阳是直射这个温度计的,测量平放的温度计于小太阳的角度大于90度,阳光是斜射,那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取下温度计让学生读出数据。

板书:平放:受到光的斜射

度----

度 上升

度 斜放:受到光的直射

度----

度 上升

(4)实验结论:受到光直射的温度比受到光斜射的温度要高,

6、提问: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有的区域被太阳直射而有的区域被太阳斜射而引起温度不同呢?

(1)演示实验:请两个同学来和老师一起做个演示实验(地球仪,手电筒) (2)讲解:原来地球公转时地轴并不是竖直的,而是斜着身子保持一定的角度,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个角度,它可是产生四季交替的主要原因,(学生转动地球仪)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南半球北半球的温度均衡分别为秋季和春季。 (3)总结:四季的成因

三、八大行星

1、谈话:之前我们提到了在太阳系中,地球并不是孤孤单单的,他还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下面我们的宇宙飞船就要去拜访一下地球的兄弟姐妹们。播放视频:太阳系大家族

2、提问:结合课本还有刚才的视频,你们可以说一说太阳系中都有哪些行星么?我们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按离太阳距离由近到远的顺序迅速背下?

3、谐音记忆:水晶球着火把木头烧成土,土散到天涯海角。

优选教育资料

4、巩固:出示图片,学生按顺序贴出行星(鼓掌) 方法提示:可以将谐音记忆法运用在其他学科中学习

5、总结:结合课本和图片说说什么是太阳系?(太阳系中有什么?)

6、出示课件,太阳系的概念。

四、公转周期

1、谈话:大家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那么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久呢?

2、探究

●提问:不同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不同,大家想一想,那不同的距离与公转周期有没有什么关系?

●假设: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越远公转周期越长

幻灯片十

三、十四:出示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师演示试验方法,请学生来演示一次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员,记录员,计时员) ●交流: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向大家展示试验结果 ●分析: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越远公转周期就越长。 ●结论: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越远公转周期越长。

幻灯片十六: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我们的演示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五、宇宙飞船返航视频

六、提问:回到地球以后,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了解宇宙的知识呢? 布置课后任务 收集关于太阳的知识。

七、结课

优选教育资料

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太阳系只能算沧海一粟,宇宙还有许许多多的奥妙等着我们去发现,那么今天我们的宇宙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课。

第11篇: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家族》教学设计

1 能量家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义,能根据已有分类标准判别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2.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山坡上的岩石、运动的汽车、熔炉里的钢、煤和苹果)、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2.上发条的小闹钟、玩具唧筒。 学生准备: 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 “蓄势待发”的能量

1.学生看第1张图片。

2.提问:从这张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认识到岩石蕴藏着能量。

4.教师出示实物(上了发条的小闹钟、压缩了空气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过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吗?让我们动手适一适吧!

6、学生动手实验,抓住“蓄势待发”谈体会,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7、小结: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

三、活动 各种各样的能量

1.教师讲述:介绍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绍“动能”、“热能”、“化学能”; 第二次将以前学过的“声、光、电、磁等形式的能”一次性补充、纳入进来。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1)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种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填入圆圈内。

(2)教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对学生活动做出评价

第12篇:六年级科学上册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大庄小学 高兰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重点、难点:

1、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2、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们想上月球上旅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了解人类从古到今的探索过程

谈话: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学生交流,出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为什么实现不了登上月球的愿望呢?(技术落后)

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才一步步的实现了登月的梦想。下面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探索月球的艰辛历程吧。

了解了人类的登月之旅,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

三、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你想知道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吗?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研究一下。请同学们按照43页“动手操作”的要求准备好实验的材料。

2、出示实验的注意事项。

3、引导实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活动记录。

四、解疑分享

1、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分享。

2、小结:看来还真是被砸出来的,这些坑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距离。

3、了解人类探月的成果

4、指导朗读阿姆斯特朗的话。5.阿姆斯特朗的话是什么意思?

五、拓展。

2017年11月28日

第13篇: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闫金志

六年级科学《生活中的能量》教学设计

学科:小学科学

单位:马奇学区南徐王小学

姓名:闫金志

联系电话:7229205

六年级科学《生活中的能量》教学设计

马奇学区南徐王小学 闫金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哪种形式的能量,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2.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4.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6.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会寻找自己周围各种形式的能量。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在我们周围每时每刻都有各种能量存在,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二)、新课教学

活动

1、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那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活动

2、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学生阅读资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1)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2)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3)哪类食物中所含的能量高,哪类食物中含的能量低? (4)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如何计算?

3、师生交流,归纳

四、拓展

1.计算自己一天中所吃食物中含有的能量。

(1)教师介绍方法:先统计自己一天中吃了那些食物,大约几百克,然后根据教材41页中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这些食物所含的能量。 (2)学生独立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含有多少能量。 2.判断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多与少。 (1)讲解判断的方法。 (2)学生自己判断。

(3)指定学生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3.说说自己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4.教师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五、作业

1、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2、按要求设计青少年一日食谱。板书设计

8.生活中的能量

各种形式的能量:声能、光能、热能…….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 自己一天需要的能量

食物中的能量 计算自己一天获取的能量 能量的高低 应该怎么办

第14篇:六年级科学《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学设计

与生物教学设计紧密接触【教学目的】n1。通过讨论,分析,了解食物链之间的食物链接。注意对活动的讨论及时吸收其他人的学习成果;通过学习食物链,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珍惜生物的本质,与自然和谐共存。知道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什么;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维持生命会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pre-cla preparationn组:2套图片(信封):领域:小麦,蝗虫,麻雀;草地:草,羊,wolfnA4纸:每组做一个(可以为阴性),固体棍子教材:课件,电子笔,无线鼠标1套图片(草,蝗虫,羊,兔,鸟,狐狸,豹,鹰)n【教学过程】n首先,数据导入,学习食物链的表达。我们今天学什么?从这个小动物开始。 (课件:麻雀)n你对麻雀有什么了解?在50年代,他们被大量猎杀,为什么是这样?50年来,中国农村农民麻雀作为粮食(小麦)大大减少了生产 关闭,人们认为这可以保证粮食收获。然而,已经发现,在麻雀被大规模谋杀之后的几年中,发生了严重的蝗虫灾害,导致谷物(小麦)显着减少.nthinking:what发生在一个环境中? (场)n在这种环境中的主要生物是什么? (麻雀蝗虫小麦)n农民不明白为什么这是原因。你能解释一下吗?n2,小结总结:麻雀,蝗虫,小麦之间的三种东西,因为食物(吃)有一个link.nTry来表达这个链接,用箭头或文本可以解释.nClosely链接到生物教学设计紧密联系生物教学设计学生表达:麻雀蝗虫wheatn3,相比表达的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nClose与生物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生物教学设计紧密相关的老师的表达:小麦蝗虫sparrown想知道如何老师认为? (箭头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表达吃饭和吃饭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食物和能量流动的方向.4,修改自己的表达。第二,理解食物链n1,草原也有许多生物,他们也不是 有这样的连接吗? (狼)n学生完成后,他们在黑板上显示,并谈论他们之间的链接.2,动画视频:螳螂抓cicadas,后oriolen可以找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树蝉螳螂黄鸟)n树也是一个生物,非常重要,它为cicada.n提供食物和能量。学生完成在黑板上的显示,并谈论这个连接.3,分析总结:什么是这个链接的特点?nL是从植物的开始,到野兽endnL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chain.nL概念:食物链:食物之间的食物被称为食物链。补充:生产者:植物可以产生所需的营养,称为生产者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营养,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使用营养素的生产者,称为消费者。凶猛的捕食者消耗更多。教师强调,食物链总是从第三,对食物链的深入了解,了解食物网络n1,课件:生产各种生物:草,蝗虫,羊,兔,鸟,狐狸,青蛙,蛇,豹,eaglenL他们 其中哪些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个人写一个食物链nL学生交换食物链(显示青蛙的食物链)如果青蛙是大量的狩猎,什么会造成后果?从中你可以看到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关闭联系,相互影响)n2,回到信息的开头,目前你对这个事件没有新的想法?农民不知道什么? (密切联系,相互影响)n3,使学生自己组织食物链,全部显示在黑板上n4,食物链交错,形成一个食物网络。各种生活在一起,形成与生物世界的密切联系。 (黑板主题)n第四,知识应用,解决问题。在二十世纪初,亚利桑那州北部的森林仍然是郁郁葱葱和充满活力。在森林里有大约四千只鹿。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用猎人去那里消除鹿的竞争对手。n请预测会发生什么。

第15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2、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

3、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开展评价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

教学准备:

关于人类起源的相关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爸爸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那你的爷爷奶奶呢?……”学生说一说,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猜想。

二、活动探究。

1、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他们存入“问题银行”。

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活动。

(1)学生分小组整理和评议所提出的问题,并从中选择一两个既感兴趣又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指导:选择好主题后,要大胆的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集体交流。

1、学生代表说一说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并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2、师生评议.

第16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师 曾继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教学重点】

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

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入,引出月相话题。(圆缺变化)

2.出示月相的若干个照片,使学生了解圆缺变化中看到的亮的部分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学生画一个印象中的月相。

4.提问:所画的这些月相都真实出现过吗?

(二)月相的规律

1.提问:这些月相的出现是否存在一定的先后持续?

2.每生画一组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图。

3.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所画的月相规律是否都一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达成对月相规律的初步共识。

(由缺到圆,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处是凸还是凹)

5.讨论:农历下半月的月相规律

6.小结:指出学生对月相规律还存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这些月相是大家凭平时的印象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学生带着以下三组问题自学书本“模拟月相变化”P49大标题开始到P50第一自然段。

⑴用什么模拟月球、地球上观察月相的人?还要模拟什么?

⑵月球是如何运动的?

⑶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2.讨论交流上述三组问题,重点强调“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进行‘运行’时要注意什么”。

3.分小组内进行月相模拟活动,观察者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4.根据模拟实验的记录结果,重新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相规律图中存在的问题。

5.小结:月相模拟实验不能等同真实的月相。

(四)课后观察月相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困难。【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亮面在右侧 上半月 圆 缺 下半月 亮面在左侧

第17篇: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第1课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反思;本课 “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在课堂上我注重的是学生是否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提问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合作的能力怎么样等等,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第2课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 (3)交流发现。

反思:在本课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的探究。学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本课真正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学习理念,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要探究的内容和预定的教学目标中;其次,虽然对某一教学环节没有得出结论,但是却制造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使探究活动得到延续,这样学生既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

第3课电磁铁的磁力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

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反思:本课第一个活动,讨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此项活动前,应复习上节课电磁铁的组成和工作前提等相关知识,为讨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作下铺垫,引导学生从线圈、铁芯、电池(电流)三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在每一个方面又会有不同的细节问题,如线圈,学生提到了线圈的粗细、长短、缠绕圈数、缠绕的疏密度等因素,对于铁芯,提到了铁芯的长短、粗细等因素,这些想法都应予以肯定。在学生作出这些假设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说明“作出假设的理由”,避免无根据地说法。

第4课电磁铁的磁力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了解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方法;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大家动手试一试。

反思; 对比实验强调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早在

四、五年级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指导设计对比实验的重点不是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而是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考虑得更周密、更科学、更细致,从而使取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为此,在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后,安排学生交流、展示研究计划,并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研究计划质疑,阐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讨中逐步完善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应注意的细节,如:先做哪个实验?做几次?为什么?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吗?圈数多绕不下时怎么办?按怎样的方向绕?等等,目的是使实验时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都不变,确保所取得的数据的科学性。

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

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 2.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学生活动。

3.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 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并实验。

4.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反思:本课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平时常见的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有全新的认识。不过本课也存在两个困难,一是材料,学校没有那么多可供学生分组探究的电动机,让学生带来拆开也有困难;二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两极分化,男生对电动机接触、了解多,女生几乎一无所知。这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有所准备的。 本课的难点就是讲清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这不是靠简单的讲述所能表述清楚的,一定要借助实物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才能使学生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第6课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能量的多种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铁丝 2.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 4.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反思:本节课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把能量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让学生搜集事例和事实,鼓励学生关注人类使用能源的前景,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 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介绍三峡发电站

反思:本课既与上一课知识有联系,也是上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上一课讲电能可以转化成各种能量,这一课要探究这些电能是从哪儿来的,其实也是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电能,从而懂得能量的相互转化。在介绍电池时,学生都能认识各种电池,教师关键在于使学生懂得这些电池的不同之处,也就是“把什么能量转化成电能”,尤其是充电电池和蓄电池的介绍,要使学生懂得电能――化学能――电能的转化过程。

第8课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反思:《能量与太阳》是《能量》单元中最后一课的教学,在总结前段时间的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情感态度,教师直接讲授的道理学生都懂,但未必能深入的体会道理,只有让学生自己从能源的来源、能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源的紧缺、新能源的开发等环节的安排上体会出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才是最深刻的思考。

第18篇: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闫金志

六年级科学《生活中的能量》教学设计

学科:小学科学

单位:马奇学区南徐王小学

姓名:闫金志

联系电话:7229205

六年级科学《生活中的能量》教学设计

马奇学区南徐王小学 闫金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哪种形式的能量,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2.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4.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6.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会寻找自己周围各种形式的能量。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在我们周围每时每刻都有各种能量存在,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二)、新课教学

活动

1、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那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活动

2、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学生阅读资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1)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2)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3)哪类食物中所含的能量高,哪类食物中含的能量低? (4)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如何计算?

3、师生交流,归纳

四、拓展

1.计算自己一天中所吃食物中含有的能量。

(1)教师介绍方法:先统计自己一天中吃了那些食物,大约几百克,然后根据教材41页中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这些食物所含的能量。 (2)学生独立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含有多少能量。 2.判断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多与少。 (1)讲解判断的方法。 (2)学生自己判断。

(3)指定学生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3.说说自己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4.教师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五、作业

1、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2、按要求设计青少年一日食谱。板书设计

8.生活中的能量

各种形式的能量:声能、光能、热能…….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 自己一天需要的能量

食物中的能量 计算自己一天获取的能量 能量的高低 应该怎么办

第19篇:六年级科学《珍贵的淡水》教学设计

《珍贵的淡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珍贵的淡水》这篇文章是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第六课,文章主要包含两个内 容: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点滴浪费水的事情无处不在,可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又 是如此匮乏,你有何感想,我们该怎么做? 2)虽然淡水如此匮乏,可是由于不节约用水、乱排乱放造成的水污染又随处可见,生活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提示我们该怎样用水,同时我们还应提醒全社 会都应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比

一、

二、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做到较长时间的注意;但注意力仍然容易分散。参加活动的动机还是以直接兴趣为目标,喜欢的活动都愿意参加。特别是集体活动,:非常乐于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手段,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理念

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可能会感受到,水无处不在,地球上的水很多所以,我们要通过教材及教师的引导,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让 学生明白“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约97.5%是咸水,淡水只占2.5%。在淡水中,约99.7%是极地冰川和其他难以利用的淡水,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为0.3%!从而意识到要节约用水。

四、内容标准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五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能力培养目标 1.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六、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的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 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

七、教学准备

1、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地球仪、烧杯、量筒。

2、学具准备:书本,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笔各一支。

八、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九、设计意图

第6课《珍贵的淡水》是《自然资源》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 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 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在一系列活 动中,帮助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和数据统计等方法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从 而对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使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关注 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加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 责任心。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l“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 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 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 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 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走进水世界》一课,知道地球是一个蓝 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 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但为什么还要保护水资源呢?教材通过 简单的填图方式,形象地展示了可利用淡水在水体中的比例,让学生感受到可利 用的淡水资源的珍贵。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 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波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 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二、活动一:积少成多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 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lO分钟后,用 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问题: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是否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 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 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 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 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 什么感想? 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 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滴水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许许多多的水可以汇成江河,汇聚成 一切生物的生命之源。希望同学们把节水的种子播种在自己的心中,进行宣传,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节约的行列中,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

六、板书设计

珍贵的淡水

成水97·5% 淡水2·5% 可利用占淡水资源0·3%

资源匮乏

珍惜爱护水资源

第20篇:六年级科学《磁铁的力量》教学设计

《磁铁的力量》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2、能设计实验证明磁极的磁力最强。

3、能用图正确记录各种形状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磁铁的基本特性。

2、能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磁铁的两极吸引力最强。教学过程

1、魔术引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风筝必须借助风的力量才能飞起来。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小魔术,不用风也能起飞的风筝。

2、教师演示,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提问:你们知道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手套中有磁铁。 介绍常用磁铁

3、交流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研究磁铁。首先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磁铁。形状像马蹄,科学家们就称之为蹄形磁铁;形状像圆环,科学家们就称之为环形磁铁;形状像长条,科学家们就称之为条形磁铁。

4、设疑定标

同学们很聪明,对磁铁的命名,和科学家们想到了一起。看来,咱们班有很多同学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当科学家们第一发现磁铁时,非常兴奋,他们想了解磁铁的一切性质。关于磁铁,你们想了解一些什么呢?

生1:我想了解磁铁能吸什么物体? 生2:我想了解磁铁为什么能吸铁? 生3:我想了解磁铁是怎样做成的? 生4:我想知道磁铁是谁发明的? 生5:我想了解磁铁在那种情况下吸得多? ……

师:(学生边提问,老师边记录)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把大家所提的问题记录下来吗?

5、今天是我们研究磁铁的第一节课,咱们就先来看几个简单的问题。

(1)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

师:(出示幻灯片)你们猜一猜,磁铁都能吸那些物体?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猜测?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1:我们小组猜想磁铁能吸引大头针、钉子、硬币等,我们打算把这些东西一个一个去靠近磁铁。

生2:我们小组猜测磁铁能吸易拉罐,我们打算试一试。 生3:我们小组猜测磁铁能吸窗户上的金属,我们打算试一试。 ……

6、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小组的猜测以及方法。)现在每个小组都形成了自己的猜想。接下来,各小组就利用手中的材料和老师提供的工具,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完成实验报告单,并根据实验报告单来总结,磁铁能吸引的物体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小组开始实验,老师参与其中)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总结)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铁做的。(可以多让几组同学回答)

师:(出示课件)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铁做的。所以中国古代把磁铁称之为吸铁石。

7、出示第二个问题,并让学生猜想。

师:(出示课件)你们来猜一猜,磁铁在那种情况下吸得物体更多?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想?

生1:我们猜想磁铁离得物体越近,吸得越多。我们打算把磁铁

靠近物体,在不同距离,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比较。 ……

8、学生实验

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小组的猜测以及方法。)现在每个小组都形成了自己的猜想。接下来,各小组就利用手中的材料和老师提供的工具,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完成实验报告单,并根据实验报告单来总结,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开始实验,老师参与其中)

生: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发现,磁铁离得铁钉越近,吸得铁钉就越多。根据实验我们总结出,磁铁离得越近,磁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9、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磁铁能吸铁做的东西。 生2:我知道了磁铁不能吸引易拉罐。

生3:我知道了磁铁在什么情况下吸得东西多,什么情况下吸的少。

生4:我还学会了要想证明猜想是否正切,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还懂得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其实,科学探索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而

科学探索的内容却时刻都出现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拥有了探索的热情,掌握了科学探索的方法,成功就在我们面前。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doc》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