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2020-12-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组合图形的面积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2011-11-12

执教者

王冬梅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题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学难点:割补后找出相应的计算数据解决问题。 。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偏多,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孩子不知道努力读书,缺少竞争意识与自悟能力。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他们也较容易被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分割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印象深刻,从而使计算方法水到渠成,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演示)教具

图画,图片,教科书,粉笔,

教学支持资源

课件,投影,幻灯片

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让学生猜一猜(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说一说(面积公式),看一看(给出的图案像什么)

学生在猜,说,看的过程中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让学生在猜一猜,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3、师生总结分割法填补法。

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板书并计算面积 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前面情景导入时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了一个,剩下的我放在练习里。 2设计一个组合图形的草坪,面积大约45平方米。

学生在画图程序中,自己设计出组合图形的图画,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我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信心百倍,勇于向困难发出挑战。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自由说,畅所欲言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八、教学评价

形成性检测与评价

1、是否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是否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基本图形的面积。

3、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4、是否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5、是否能够倾听他人发言。

6、是否能够理解,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九、教学总结与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本节课是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基本图形面积计算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境和具体的图形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组合入手,进而出示七巧板拼图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图形都是一些组合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组合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每个图形均可分为相应的几个部分。学生在解答中也将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体验成功的愉悦.

3、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图,画图,分割图,并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组合”的概念,从而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语言的精练度,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等等,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推荐第2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 正比例函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理解正比例函数,能列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 2.教会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四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1.《阿甘正传》是一部励志影片。片中阿甘曾跑步绕美国数圈,假设他从德州到加州行进了21000千米,耗费了他150天时间。 (1) 阿甘大约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

(2) 阿甘的行程y(km)与时间x(天)之间有什么关系? (3) 阿甘一个月(30天)的行程是多少千米? 【生】 列算式回答 【师】 点评总结

2.写出下列变量间的函数表达式

(1) 正方形的周长l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抽象问题让学生思考】 (2) 大米每千克四元,则售价y元与数量x(kg)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3) 下列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合作)

【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规律】 (1) y=200x

(2) l=2∏r (3) m=7.8V 【生回答,师点评】 【引入新课】

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 (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板书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 【例题讲解】

例1 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y=0.5x y=x y=3x 解: 【略】

【掌握函数图像的画法:列表,描点,连线】 3.练习

(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当 x=3 时 y=6 。求 k的值

(2) 一种笔记本每本的单价为3元。则销售金额y元与销售量x之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 当销售金额为360元时,则售出了多少本这种笔记本?

四 小结 五 课外作业

【反思】

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而理解函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这节课首先通过实例,回顾函数的概念,其次抽象提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由学生观察得到特点,然后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推荐第3篇:数学弦教学设计案例1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名称:余弦定理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下)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余弦定理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我的思考

《余弦定理》一课教学模式和策略设计就是想让素质教育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基础性学力(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诱发学生创造性学力(提高应用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目的。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问题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启发、点拨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问题的层次性推进和教师启发、点拨发展学生有效思维,提高数学能力,达到上述三种学力的提高、培养和诱发。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启发、点拨教学策略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在开放式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需要,使其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为此我们根据“问题教学”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这条主线,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形成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问题”学习链,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根据上述精神,做出了如下设计:①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②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使用余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③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通过作边BC的垂线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得出余弦定理的表达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

(二)教学目的

1.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方法.体会向量的工具性. 2.通过对余弦定理的研究和初步应用,培养观察发现、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证明余弦定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解决了有关三角形的两类问题: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三角形中还有怎样的问题没有解决?

已知两边和夹角;已知三边.首先分析最特殊的三角形——直角..已知两边a,b及夹角C90,能否求第三边?

勾股定理c2a2b2

二、引入

提问2:在斜三角形中边和角有怎样的关系? 在△ABC中,当C90时,有c2a2b2.

实验:若a,b边的长短不变,C的大小变化,c2与a2b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

三、定理证明

探求c2与a2b2及∠C的大小关系.提问3:如何利用向量解决:(1)探求c2与a2b2及∠C的大小关系.边a,b与∠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边c的所在直线向量怎样用a,b所在直线向量表示出来?

如图,向量的点乘公式:CBCAabcosC(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向量方向)

向量的减法法则:ABCBCA.

2222cAB(CBCA)CB2CBCACA2ab2abcosC.22

c2a2b22abcosC.同理可得

a2b2c22bccosA.b2c2a22accosB.

图4 这就是余弦定理.它在实际测量中有很好的作用.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利用三角法证明余弦定理.一些教材还介绍了利用解析法证明.事实上还可以利用几何法证明.对勾股定理的证明目前有40多种,而对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却不多见,这正我们同学积极思考和创造的机会.留给同学课后研究.

四、定理研究

提问4:余弦定理中有什么特点、规律?蕴藏什么秘密?等待着我们探索发现,分4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小组代表发言,一组一条不重复.学生对定理的研究: 表示关系:1.边角关系

2.三边和一角

文字表述:3.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公式作用:4.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可求第三边的大小;

5.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基本练习:(1)a2,b3,C60,求c.

定理推广:6.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当c90时,c2a2b2.定理推广:7.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三角比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b2c2a22b2b 当c90时,cab,cosA2bc2bcc定理联系:8.若①+②得:cbcosAacosB.这是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22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9.判断钝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有一边的平方大于另两边的平方和.10.判断锐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

五、定理应用

例1.(课本p33例题)在ABC中,已知a2.730,b3.696,C8228,解这个三角形(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

提问5: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1)已知两边及夹角,先求第三边; (2)通过三边,求角A; (3)求角B180AC.

六、小结

提问6: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有什么作用、利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或方法.(1)本节课我们研究余弦定理.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用两边及夹角的余弦表示第三边,另一种是三边表示角.

(2)余弦定理的作用通过它的两种形式直接表现: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边求三内角.它和正弦一起解决了解三角形中各类问题.(3)本节课我们利用向量法证明定理,体现向量法的灵活运用.

七、作业

基础性巩固练习1.课本p133, 3.4.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求解三角形 (1)a1,b32,C150. (2)b42,a5,A45. (3)a16,c19,C120.独立性探求问题

3.写出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的一个充要条件.合作性研究问题

研究利用几何法、三角法、解析法或创造新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学课后反思与总结

在下面几个方面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

1.课题引入:研究一般三角形的一类问题,目标明确.由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开始研究,探讨斜三角形中一边的平方和另两边平方和及夹角的关系.展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2.定理证明:利用向量证明定理,条理清晰、思路轻松自然.3.定理研究:创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让学生(细心)观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代表)报告.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交流.4.思想总结:本课中,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余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为今后的“定理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借鉴。 创设数学情境是“问题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这种教学模式主张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提问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具有“问题”的诱导性、启发性和探索性),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是否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过程.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教与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1)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靠右走,按次序地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3.师小结,全课结束。 分析: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左右,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从自身入手,从真实的生活中提出问题。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4、关注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尽量抓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推荐第5篇: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

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设计思想主要感觉: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推荐第6篇:一个数学建模案例的教学设计

一个数学建模案例的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的最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领会函数的最值及其几何意义,会用函数的单调性求一些函数的最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提高应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其次是从知识系统来看,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渗透于高中教学的全过程,但却是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在几何画板的帮助下,可以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求函数的最大(小)值的常用方法很多,有配方法、判别式法、不等式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单调性法等,建立函数模型的应用题,常常是求最值的问题。新课程引入了导数后,利用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成了非常常规的方法,是学习函数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内容。二次函数 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引入参数后,其内容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是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良好题材,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教学难点:对参数的讨论及整体把握。

四、教学课型:例题讲解课

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求函数 的最大、最小值。

解: ,函数的对称轴为 ,所以函数在[2,4]上为增函数,从而当x = 4时,y取最大值16 – 8 = 8;当x = 2时,y取最小值4 – 4 = 0。

(2)求函数 的最大、最小值。

解: ,函数的对称轴为 ,所以当x = 1时,y取最小值 – 1;又当x = 0时,y = 0,当x = 2时,y = 0,所以y取最小值0。

一般结论:

(Ⅰ)配方,求对称轴 ;

(Ⅱ)判断 是否属于给定区间[m , n]: ① 若 ,则 ,再求 ,较大者为最大值;

② 若 ,则求 ,较大者为最大值,较小者为最小值。

对于a 0给出结论。

(二)例题讲练,深化理解

(1)求函数 的最大、最小值。 解决策略:

配方得: ,所以对称轴为x = 1;

(Ⅰ)最小值:①当 ,即 时,函数的最小值为 ;

② 当t >1时,函数在区间[t , t + 2]上为增函数,所以当x = t时,函数的最小值为 ;

③ 当t

所以当 时,函数的最大值为 ; 当t >0时,函数的最大值为 。 (2)求函数 的最值。 解决策略:

配方得: ,对称轴为 。

(Ⅰ)最大值:①当 ,即 时,函数的最大值为 ;

② 当b >8时,函数在区间[2 , 4]上为增函数,所以当x = 4时,函数的最大值为 ;

③ 当b

(Ⅱ)最小值:函数的开口向下, ,令 ,

所以当 时,函数的最小值为 ; 当b >6时,函数的最大值为 。

(三)掌握证法,适当延展

1、已知二次函数 在区间[– 1 , 4]上的最大值是12,求实数a 的值。 2(2006年福建高考数学试题)求函数 在区间[t , t + 1]上的最大值。

3、已知函数

(1)当a = – 1时,求 的最值;

(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 在[– 5 , 5]上是单调函数。

4、已知函数 在区间[0,1]上有最大值– 5,求a的值。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学生交流在本节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共同完成小结。

(1) 利用图象判断函数单调性; (2)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

(3) 证明方法和步骤:设元、作差、变形、断号、定论。

(五)布置作业,拓展探究 课后探究:研究函数

yxaa0x的单调性。

推荐第7篇: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思考题

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思考题

1 举例说明什么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能力。三者有何区别。

答:数学能力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数学活动效率,使数学活动顺利完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它是在学习、研究、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中的能力。200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发布《数学课程标准》,其中提到6项能力:(1)数的运算能力;(2)问题解决的能力;(3)逻辑推理能力;(4)数学联结能力;(5)数学交流能力;(6)数学表示能力。2000年高中大纲试验修订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是指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以及认知主体在与这些内容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举个例子数学史知识,三角形的概念,点线面的概念。

数学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数学活动 所必需的活动方式或步骤。有些数学学习心理学著作将数学技能定义为迅速而正确地完成数学活动的步骤或程序。学生形成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 技能后,对于3x+2=4x-b,之类的方程, 学生完全无须过多思考,就能迅速求出方程的解,这就说明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能已经形成.

三者关系:紧密相关—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掌握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前提,知识又是在通过训练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应用和加深理解。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获取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快慢、深浅和巩固的程度。

知识技能的掌握会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能力表现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无知则无能。

2 综合与实践的目标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执行?为什么课程标准中要引入综合实践这块

3 问题解决的模式是什么?在概念教学、命题教学中如何使用?

4 通过阅读史宁中校长《数学的基本思想》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数学的基本思想涉及到数学问题的本质,数学思想的本质不是通常概念中的比如等量替换、数 形结合、分类、递归、转换,数学思想有他自己的标准:第一,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所依赖的思想;第二,学过数学的人和没有学过数学的人在思维上的根本差异.数学思想本质上有三个:第一个是抽象.数学中的抽象指的是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那些和数学有关的东西析取出来,作为数学研究的对象。第二个是推理.数学自身的发展依靠的是推理.在一些假设下,按照一定的逻辑规 律进行推理,得到命题和定理。第三个是模型. 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5 看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学里要求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在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

人们通过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 通过推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结论,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通过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沟通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比如,由数量抽象到数,由数量关系抽象到方程、函数(如正反比例)等;通过推理计算可以求解方程;有了方程等模型,就可以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笔者认为基本思想这一层面是数学思想的最高层面。 处于下一层次的还有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在数学思想之下统领的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对于教师,我认为首先要对数学基本思想要熟悉,心里有这根弦。作为研究,可以研究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等。

常用的数学基本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反证法、分析与综合法、特殊与一般法、类比与归纳法、观察与实验法, 6 为什么有锐角三角函数?为什么要推广到任意角呢?怎么推? 任意角三角函数就是因研究圆周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样的定义符合三角函数的发展历史 7 三角函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函数?

推荐第8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12页、113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体会符号化思想。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行有序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不重复又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衣服卡片。

设计理念:

在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数学教学活动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课堂伊始,教师找到贴近学生的情境——组织学生旅游,提出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获取数学信息,提取本课的教学素材。这种取材于学生生活的实例,对学生来说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新知。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不能忘记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肯定,“你是一个很会合作学习的学生”、“按顺序思考问题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肯定,顺手拈来的语言,无一不是数学方法的引领,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有兴趣去数学乐园玩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广角》中的问题,共同感受数学带给我们的乐趣。(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搭配衣服

为了让同学们玩得尽兴,老师请了一位导游,可是这位导游姐姐现在遇到了点儿困难,想向同学们求助,大家愿意帮助她吗?

导游姐姐想打扮得漂亮些带大家出去玩,她现在有2件上装和3件下装,可是却又不知道该怎样搭配衣服了,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你们可以给她一些建议吗?从同学们给导游姐姐的建议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那这样吧,我们把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让她自己选择,好吗?听清老师的要求:一会拿出学具袋里的卡片,小组合作,把这2件上装和3件下装进行搭配,看看可以找出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哪位同学愿意来汇报你搭配出了几种不同的穿法?你是怎样搭配的?那么怎样摆能够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

来呢?要有顺序的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刚才我们是通过有顺序的摆学具知道了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我们不移动学具,你可以在图中直接表示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

谁愿意来汇报你是怎样搭配的?刚才我们是选定1件上装分别和3件下装连线搭配,还可以怎样连线搭配呢?也可以选定下装和2件上装连线进行搭配。不管是选定上装分别和三件下装搭配,还是选定下装分别和两件上装搭配,只要我们做到有顺序的进行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2、搭配早餐

导游姐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选择了一套她喜欢的服饰,那么她现在又在为怎样给同学们准备早餐而伤脑筋了。

同学们看,她为我们准备了哪些早餐?有饮料、有点心,挺丰富的!

从饮料和点心中各选一种,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搭配的方法有几种?再与同桌同学交流、讨论。

谁愿意来汇报你选择了什么方法进行搭配的?(用简单的图形、文字或数字、字母加连线、列式„„)

我们班的同学真能干,不仅会动手操作,更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记录搭配的好方法,真了不起!

3、搭配数字

做好了准备工作,我们终于来到了数学乐园,可是大门怎么关着呀?原来需要输入通行密码。我们来看一下密码提示:密码是两位数,十位上可能是

2、

4、9中的一个数,个位上可能是

3、

6、8中的一个数,密码是在所组成的两位数中从小到大排第三的数。现在就请同学们写出有可能是密码的两位数,然后再找出密码来。

我们来输入密码,恭喜同学们成功第破解了密码,数学乐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了。乐园中的小动物们也跑来欢迎大家了,它们想与同学们玩个数字游戏,请同学们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在练习本上写出用

3、

7、9组成的不同的三位数。

我们在写数的时候,可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再确定十位和个位,这样有顺序地排列,就不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了。 我们再来看用

3、

6、0这三个数字又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

4、搭配汉字

不仅数字可以搭配,连文字也可以进行有趣的搭配,这里有三个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呢?谁能有顺序的一口气说出来?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研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搭配问题,大家不仅学会了这个知识,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了用图片摆一摆、用符号画一画、列出算式来帮忙这些好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会应用这些方法,灵活解决更多的问题!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工程问题教学案例设计

小学数学工程问题教学案例设计

湖北省阳新县工业园区东山小学

蔡细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类推能力,初步的探究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教学重点: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特征及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后,工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接到一份外贸单子,急需加工

3000套服装。联系甲厂:15天能完成任务。

师:从以上条件,可获取什么信息?甲厂每天加工( )

3000÷15=200(套)

1÷15=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1 师:200套和都表示甲厂的工作效率,为什么得数好像不同呢?两者之间有联系吗?

2、联系乙厂:10天能完成任务,又可获得什么信息?乙厂每天加工( )

(说明:导入1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在什么情况下工效用整数来表示;在什么情况下工效用分数来表示。导入2 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工效的两种表示方法,从而为下阶段的独立探究打下基础。)

师:你们说,蒋经理该如何选择呢?

二.探究建模

1.师生共同编题: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急需加工

3000套服装。甲厂单独完成需15天,乙厂单独完成需10天,两厂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2.估计一下,两厂合作,大约需要几天完成?能说说估计的理由吗?

3.请大家列式计算来验证究竟谁的估计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4、板书学生的不同列式,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理解列式理由。

(1) 3000÷(3000÷15+3000÷10))=6天

(2) 1÷(+)=6天

(说明:过度语蒋经理该如何选择巧妙地引出例题,经历由估计到列式计算的过程,再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达到真正理解列式意思之目的)

5、如果加工的服装增加到6000套,其他条件不变,你们说,

2 两厂合作需几天完成?(估计学生有两种意见)究竟是6天还是12天,请同学们列式计算得出结论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想法。(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工作总量增加,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所以合作所用时间也不变)

6、那工作总量增加到9000套呢,15000套呢?那能不能把具体的量去掉呢?

7、出示题目: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急需加工一批服装。甲厂单独完成需15天,乙厂单独完成需10天,两厂合作需几天完成?

8,刚才所列的算式中你最欣赏哪一个?(以不变应万变)

9、题目中,在给出或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而把工作总量看作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如:一项工作、一批货物、一份稿件、一条公路等这样的做工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工程问题”(板书课题)。把全部工作总量看作“1”,这是工程问题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9小时完成。

(1)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 )。

(2)乙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 )。

(3)甲乙合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 )。

(4)甲乙合做( )小时可以完成。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到乙地需要6小时,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到甲地需要5小时。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经过几小时相遇?

3、六(2)班教室做值日,由吴丽斌同学单独完成需小时,由周超

3 同学单独完成需小时,两人一起做,要多少时间完成?

(练习1是基本工程问题,学生比较容易解答,练习2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拓宽思路,练习3的设计完全是“请君入瓮”,初学工程问题学生总会死套公式,这样选用我们班两位同学作为编题素材,提高了学生解题兴趣,对此类题目的印象也就深刻了)

4、导入部分加一个条件,丙厂也来加入,丙厂单独完成需12天,你们可提出哪些问题?

(1)三个厂合作,需几天完成?

(2)甲厂丙厂合作,几天完成这批服装的一半?

(3)甲厂乙厂合作,3天完成这批服装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

(4)甲厂乙厂合作3天后,剩下的由丙单独完成,丙还需几天完成?

四、知识应用

师: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刘老师家要装修房屋,请“帮忙公司”里的其中两人合作完成。“帮忙公司”了解了要完成的工作后,开出如下工作单价、时间表供选择:甲:12天完成,70元/天;乙:15天完成;80元/天;丙:20天完成,50元/天;丁:10天完成;120元/天。请同学们帮助顾老师选择应该请哪两位工人合作这项工作比较合适?并说说理由。

推荐第10篇: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反思

篇1:数学反思性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四章 数学反思性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4.1“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量的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2.教学难点: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借助列表分析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会用列表法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提高解方程组的技能.2.通过探究3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图表获取信息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设间接未知数与会解决问题的解题策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学方法】

二 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探究3)

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 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 000元的

产品运到b地.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

(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 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由于题目较长,数量关系比较多且不易理清,所以先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把

握题意,找出题目中的

1.总揽 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等量关系,为列方程组

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问题1: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批产品的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 根据题目条件,运输费=15000+97200,销售款、原料费都不

问题2 : 产品的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与那些量有关?是

什么关系? 销售款=产品数量×产品单价,原料费=原料数量×原料单价,

运输费=路程×运价×货物重量

销售款与产品数量、销售单价有关,原料费与原料数量、原料

单价有关,而公路运费和铁路运费与产品数量和原料数量都有

重y吨,填写下表分析数量关系:

由表中内容及题目条件可以得出:

铁路运费=1.2(110x+120y)=97200 公路运费=1.5(20x+10y)=15000

教学说明:教师提

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之后师生共同得出

的解答过程,一方面进

2.思考内化,解决问题 一步熟悉分析问题的

方法及题目中的数量

解:设产品重x吨,原料重y吨,根据题意得 关系,另一方面训练规 范的解答格式及运算 0y)?97200?1.2(110x12

?1.5(20x?10y)?15000 ?x?300 解这个方程组,得? ?y?400 即产品重300吨,原料重400吨 所以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 =8000×300-1000×400-15000-97200=1887800

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在以后的

学习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3.回顾反思:

结合具体问题梳理总结,学生的思路容

结合题目中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思考下面的问题:

易打开,且感触较深,

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时如何处理?什么时候间接设未知数? 有利于学生将新旧知

识融合为一体,构建新

三、巩固训练 熟练技能

练习题:一批货物要运往某地,货主准备租用汽车运输公司的 甲、乙两种货车,已知过去两次租用这两种货车的情况如下表:

现租用该公司3辆甲种货车及5辆乙种货车一次刚好运完这批

货,如果按每吨付运费30元计算,你能算出货主应付运费多少元吗? 通过解答下面的

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求出那

问题,进一步训练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些量? 能力,以及分析、解决

最后的问题是求货主应付运费多少元,为此先应求出这批货物

有多少吨,所以必须先求出甲、乙两种货车一次分别运货是多少吨. 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知道:2辆甲种货车与3辆乙种货车一次可

运货物15.5吨,

5辆甲种货车与6辆乙种货车一次可运货物35吨

若设甲种货车一次运货x吨,乙种货车一次运货y吨,则 可以

列出方程组 ?2x?3y?15.5 ? 5x?6y?35? 求出x,y的值以后,货主应付运费30(3x+5y)就可以求出. 解:设甲种货车一次运货x吨,乙种货车一次运货y吨, 则货 主应付运费30(3x+5y)元,根据题意得

篇2: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研修主题一: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中可以看出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 [案例分析、反思]

课例1:《7的乘法口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

[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

[课后反思]: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

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

三、只顺应做题需求,导致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课例2:《解决问题的策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走出启东,走近社会,去县城体验生活2天。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又说:考虑到县城是旅游城市,游人较多,要事先预定房间。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在县城的住宿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34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体验生活”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县城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县城?”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验生活。教学时,此情境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 [课后反思]: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

课例3:《圆的周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这是一堂数学公开课,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

[案例分析]: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上面的案例中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课后反思]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环境。教学情境不一定要完全依赖cai课件,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有其他很多方式,如利用实物、图片或挂图,也可以创设效果很好的环境。另外,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还有表演等,也可以创设情境。但过多、过杂的情境,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 [改进方法、形成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

课例4:《用字母表示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案例点评]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 “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例5:《认识分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趣的广告。别小看这则广告,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我们还能从中联想到今天所学的分数呢。(播放中央电视台的有关“多美滋奶粉”的广告,情节是这样的: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

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他。)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生:。生:我还联想到了,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生:(立即招来好多个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9个孩子分到的蛋糕不能用表示呢?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可以想到。师:说说你的想法。生:如果冬冬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师:不过,这里的是整块蛋糕的吗?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以后,每一份的。生:是整块蛋糕的的。„„[案例点评]: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化情境。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或创作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

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同学们笑,相互讨论)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生:能。(生讲个不停)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生:不能。师:为什么讲不完?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师:(板书: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生:无数次。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案例点评]:这里,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故事中体验依次不断地重复、无限和循环的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2、生活化情境。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课例7: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大树合影,看看照片上的大树是自己的几倍,实际的大树就是自己的几倍;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爬上树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

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例如一年级的“找位置”一课,是让学生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

4、问题化情境。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课例8:《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案例点评]: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篇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

18、

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师:说得真好。

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

第11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遵义县第二小学田建华

摘要: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 教学 教材 分析

一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 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 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一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二是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三 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四 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五 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学生的未知空间。

六 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 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 “1秒”、“几秒”到“ 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1)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2)从整点到非整点的情况;(3)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4)跨过 l2点的情况;(5)秒针走一圈的情况;(6)分针一圈至几圈等情况。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对任何意外状况应对自如。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使我们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动脑筋、想办法,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做起,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第12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资料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有感

课堂是一面镜子,许多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出。自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生数学家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变化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领域,在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该如何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纬度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它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每一个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前测试与分析;课堂中实践分配情况及分析;提问分析;联系设计与实际效果分析;课后测查与分析;对听课教师的课后调查、访谈与分析;专家访谈;上课教师反思;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以上九个方面,对一节小学数学课进行比较全面地分析。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标是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其实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是对课堂情景的真实的客观描述,并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帮助树立一种观念,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种方法。教学案例一般具有真实性、有效性、问题性、典型性、时代性、具体性等特征。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⒈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个高明的医生必定积累有不少的病例及医疗方案,一个好的律师也必定收有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课堂教学案例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案例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说过:“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应该说,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很快,很多教师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这并不能说明已经真正掌握,很多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当前教学研究很迫切的是要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去,撰写教学案例就是做这个研究工作,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案例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角度解读和共同研究,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⒊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听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听评课是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的实效性不大。而教学案例是描述教学情境的故事,往往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和策略等。教学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可以把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同的人读同一个教学案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某一阶段的讨论主题,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在教改实践中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拟定案例、交流研讨,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⒋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目前,教师申报课题已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许多学校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特色。但也有不少学校的教师,课题方案写好课题立项以后,由于找不出一种较为有效的研究方式,有的束之高阁、不了了之,有的匆匆结题,难以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而案例研究活动的介入为科研课题的开展与理论学习的落实找到了极为有效的途径。在案例研究活动中,教

师围绕选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对某一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等的观察与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空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和多纬度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以案例研究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操作性强,容易获得较有深度的科研成果。

总之,通过学习,我感触到了对案例分析可以使我取长补短,在不断分析别人的案例时反思自己的教学,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第13篇:教学案例设计

自主 合作 探究——小学一年级美术《小挂饰》教学案例设计

一、设计理念: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小挂饰》是人教版第二册当中的一堂造型表现课。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如何保持它的美丽并使它更加易于人类居住是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纸餐具,但稍加改变,就可以成为情趣盎然的艺术品。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美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件件废旧物品给了孩子太多的启迪,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联想的立足点,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点缀美好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实践活动,触发学生能够对手边材料去发现和认识,能够考虑到物体的特性灵活运用、适时造型,使这些废旧物品焕发新的光彩。

情感:通过尝试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处处隐藏着美的构件,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能力:通过对各种废旧材质进行造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表现能力,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不同材质形态,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新的造型表现。

难点:对不同材质形态的联想迁移。

五、教学准备:

教师:纸杯、纽扣、纸盒、吸管等废旧物品,废旧物品做成的图片课件。

学生:收集彩色纸、吸管、果核、落叶、纽扣一次性纸杯等废旧物品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

1、变魔术:

小朋友,你们看过变魔术活动吗?

你们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呢?

教师边说边用早准备好的一次性纸杯快速穿成一个挂饰,并把它挂到脖子上,让学生欣赏。

(教学意图: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边学模特展示项链边提问:“你在看老师的魔术表演吗?你能告诉大家这项链是怎么变出来

(教学意图:以这种形式让孩子们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及时回顾“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适时造型意识。)

2、看谁脑子转得快:

教师将纸杯、吸管、费旧纽扣、果核等一一展开,让学生观察,然后随意组合,看一看谁能马上联想到最好的组合方式。

(教学意图:联想是再创造的基石,没有生动的活跃的联想,艺术作品就缺少打动人心的闪光点。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的思维神经,为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一)小组合作联想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准备好的费旧物品摆放在一起,通过大家动手拼一拼、合一合、剪一剪等方法共同探讨各种造型。

(教学意图:再次联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放飞理想的空间。在合作探讨的同时培养了一种共同努力、互帮互学的协作精神。)

(二) 反馈交流结果

1、小组汇报

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改造能做出什么?

为什么这样组合?你是怎样想到的?

(教学意图: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总结探讨的结果,由此上升到一个提炼经验的高度,让学生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听取别人成果经验的同时也补了自己的短处。)

2、点拨引导

教师把堆纽扣和一张纸放在一起问:看着它们,你想怎样利用它们呢?还需要进行那些方面的改进?需要镂空或者什么呢?

(教学意图:让学生知道将它们改造成想象中的东西,还可以用许多手段去修饰,保留它们原有的美,稍加改进就可创造出各种美丽的小挂饰。)

(三)小挂饰造型图片欣赏

看了这些图片后自己的想法?你觉得这些作品哪一件最有趣?你最喜欢?它是巧妙地利用了什么装饰变形的?

(教学意图:启发学生联想,为下面的创作学习做铺垫。)

(四)各小组活动学习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作活动,帮助解决学生作业中的问题。

(五)展示评价

一段激情飞扬的音乐响起。

1、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带着各自的作品上台展示,请小组长当解说员介绍本小组制作的成果。

2、教师手拿纸话筒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活动:

1)你们小组制作出这么多的作品,真是厉害!谈谈你们现在的心情好吗?

2)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呢?

3)看了他们的作品各位观众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吗?

(教学意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表现的愿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加入到评价展示活动中,既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可随时调节学生们的学习评价方向。)

3、小组和他们的创作成果拍照留念。

(教学意图:让学生感受收获的无比喜悦,增强了小组集体荣誉感。)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吗?

(教学意图: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课业内容的理解。

(七)课后延伸

结合班会课等时间,充分利用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作为道具,设计童话情景,进行与环保有关的剧情表演。

(教学意图:拓展延伸,升华主题思想,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

七、反思: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有位名人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具备巨大的创新潜能。但我们看到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好他们独特的视觉语言形式,张扬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二)合作意识的形成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单调的,传授式的教学几乎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学习技能、技巧的课上,教师忙于示范,完全成了知识的

传授者,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的一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性学习方式,是不同以往的学习方式,它把学生立于主人的地位,教师从课堂中的主导者变成幕后的引导者、共同学习交流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合作学习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够充分体验到平等、民主、友情,也感受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在未来的社会中,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需要,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优势。

(三)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美术课的作业,而对于学生是如何完成这张作业并不是十分关心,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的美术作业好坏的肯定与否定来实现的。这样,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和创新意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体现。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年龄性格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的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关心帮助和尊重欣赏他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第14篇:教学设计案例

《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比一比,看谁学的快,看谁教学会的徒弟多,看谁教的徒弟运算的正确率高?你们说好吗?揭示课题:学与教大比武

二、学与教大比武

1、出示

60+240÷[(30-10)×2] ⑴区分会与不会

⑵开始学与教大比武

⑶汇报学与教的情况

自己学会了吗?教会了几个徒弟?

2、考核(过五关)

请徒弟们接受老师的提问,同学们当评委,指出讲的不好的地方,和精彩之处。

⑴提问:

[ ] 是什么括号?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里面的。

⑵划运算顺序

118+1536÷[12×(63-59)]

[60+240÷(30-10)]×2 [(60+240÷30)-10]×2

(60+240)÷[(30-10)×2] ⑶下面的运算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00-(600+300÷15)]×2

第一步运算顺序错误

=[700-(900÷15)]×2

=[700-60]×2

=640×2

=1280 ⑷实力比拼

用递等式计算

[514-(123+217)]÷(29×6)

⑸评选 先秀师傅

出色徒弟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一练

第14页

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改获是什么?

“年、月、日”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一 目的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 幻灯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31

24

60

60

7、

4、1) 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 (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

)个月

1日=(

)小时 1小时=(

)分

1分=(

)秒 讨论

1年=(

)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

8时

22时30分

5时13分

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

早晨3:20

下午 2:25

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

4、

5、

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 生报生写

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 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 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三步计算应用题

(一)”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20页

应用题例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先补条件再解答 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

1、

,实际用了多少天?

2、

,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师:补条件应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来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 : 玩具厂要生产3000套电动智力玩具,计划用12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⑴默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⑵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问: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应先求什么? (先求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怎 样求呢?

⑷学生列式计算

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反馈: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请一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这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检验,你觉得如何来检验呢?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验算已知条件是否相同。 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清验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解答,再验算。

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衣服,计划每天生产40套,实际比计划少用了5天。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套?

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自己讲解题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⑴学生同桌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课本第21页

方框中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 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⑶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2、课堂练习练一练

第2、

3、

4、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新知识?

第15篇:案例教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这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前天,教研组长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并说要请摄像师随堂拍摄。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按照教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公开课倒是上过不少,但面对摄像机还是头一遭,学生们也是如此,并且时间这么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没办法了,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述】

课前,同学们纷纷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事实证明,这两名“大炮”还是相当有杀伤力的,原本活跃的班级在它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浪费了不少时间。

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这时,学生们满脸疑惑: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于是,我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国的风光;夏东海准备带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请大家帮帮忙。用这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角色来导入新课确实很不错,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恐惧心理。其实这个问题我并不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只不过想调动一下气氛并给学生建立“南北温差大”的初步印象。接下来好戏开场:我模仿电视节目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猜猜看”并进行了抢答,用大屏幕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我国的北方或南方,具体是什么地点?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最终,学生们猜出了哈尔滨和海南三亚,这时我顺便也引导学生复习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巩固了旧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特点。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幅图是真的吗?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了“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了本图的图例,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几个问题:(1)分别读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气温值。(2)找出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用彩笔描出。(3)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经过了各组的讨论之后,我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来读出上面4个城市的气温并按照南到北的顺序把这4个城市的气温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随着纬度的不断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接着,我又请了一名学生上台指出了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说出这条线最弯曲的部分在哪里,学生调用了上节课的知识指出最弯曲的部分在横断山区,从而复习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最后,我请一名学生上台计算出了海口和漠河的温差是44℃。经过一步步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的能力并最终得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结论,从而也验证了上个环节中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且知道了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了前面的经验,我又要求学生阅读了“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并和“1月平均气温图”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了:“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低的原因是地势太高造成的。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能不能初步知道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时,有学生说冬季最冷地方在黑龙江,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我引导学生们齐读了书本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同时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地方一一在地图上标出,并且与学生们探讨了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之所以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区,到底是哪些呢,大家看一看书本的地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在学生们看图的时候,我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了中国轮廓图,说实话这幅板图一直都让我引以自豪也是学生们佩服我的一个地方。接下来,我请了一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填出了这几个温度带的名称,至此,学生们对本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这几个温度带在位置排列上的规律,巩固了知识。这时,我又卖了一个关子:唉,这幅图上有几条分界线我们似曾相识!于是,我又请了几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分别标出了:北回归线、1月0℃等温线、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至此,学生们深刻地认识了温度带的划分与旧知识的关联。在画线的时候有个学生用一条直线表示了北回归线,我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纠正,这时同学们都意识到北回归线应该用虚线来表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所处的是哪个温度带?学生马上答出是亚热带。接着我又分别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几个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名称。至此,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这一幅地图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并且也很好地复习了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

不同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老师则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不同形式的建筑、不同的运动方式、不同的水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得出答案。至此,本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们通过读图、画图、讨论、计算等方法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抢答的过程中,一位平时被学生们称为“傻子”的同学表现十分积极,所以我又引导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得出这位学生满脸的欢喜,我想,学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融入其中。本课中,“大家帮帮忙”和“猜猜看”这两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空前活跃。我想,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良好的地理观。

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堂课,师生若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3、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要用心去培养。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读图和作图以及应用知识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所以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重视地图教学,帮助每位学生不仅学会读图与析图而且用好地图,用活地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与能力,这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又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4、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和激发。“傻子”在抢答中的表现让我动容,值得我们去关爱和保护。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这就是了。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印度》教学案例及分析 南安市实验中学黄柳耀

一、案例背景:

七年级地理下册学习的是区域地理,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初步具备读图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能力和具备从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案例主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三节是《文明古国—印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我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等方面的教学中,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以地理“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地理“导学案”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三、案例过程: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学了亚洲、日本和东南亚,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那印度在哪里呢?请大家看地理导学(教师事先设计与准备并在课前分发)

展示学习任务一:认真观察图7.

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1)印度的地理位置

a.半球位置:从南北半球看,位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位于 半球。

b.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 (纬)线从其中部穿过,所以大部分属于 带。

c.海陆位置:位于 洲南部、南临 洋、东临 湾、西临 海。 (2)找出邻国位置

东北部与、国家相邻,西北邻 国 ,东邻 国、国。南与岛国 隔海相望。 我让前后桌四个同学进行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相关内容。话刚一落下,全班同学就讨论开了。而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讨论结束后,我请两三个学生上讲台利用相关地图对学习任务一中的每一个该掌握的知识进行说明,并让其他同学充当评委进行评价。最后我总结“不管学习哪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重点都是找出重要的纬线和周围的海洋与相邻的国家。” 片断二

师:先与学生共同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并抛出问题“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描述地形的特点与地形的分布特点?”

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沉默了,我看到这一情况,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如若真的无从下手的话,请先完成地理导学中的学习任务二并进行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小组更有效率,答案也更准确,更规范。”

展示学习任务二: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完成下面任务

(1)查找并标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2)总结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印度北部为 山脉,中部为平原,南部是面积广大的 高原。印度的地形特点是地形类型以、地形为主,大部分地区地势 。

听到这话,全班又讨论开了,我又一次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我发现,这一次学生的讨论更激烈也更投入,似乎都想着尽快地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很快就有了结论,我请一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着图进行回答“首先应该看图例,确定哪种颜色表示的海拔高度,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平原用绿色来表示;地形分布特点通常描述为哪个方位有什么样的地形类型,地形的特点则通常描述为‘地形以什么类型为主’”然而我发现该学生在指图的时候,不管是山脉,还是平原高原都只是指着某一点来进行说明。为此,我首先肯定了该生的回答并指着地图补充到“山脉在地形图上是用线来表示,而高原平原是用面来表示。

四、教学反思:

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两个普通的案例,却始终围绕着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而进行的。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效果显著,实现投入与产出比率的最大化。具体体现在:

(一) “地理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易学。

在导学案中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而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的目标来进行,设计的问题也比较有讲究,既让学生容易理解,又突出了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真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的设计突出“地图和图表”。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教师事先进行地理导学案设计,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图导学”的原则,比如“请大家观察图7.

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在课堂教学中也始终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来学习,在进行总结的时候也总是围绕着地图来进行,将读地图、用地图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紧扣学科特点。

2、导学案的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事先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层次安排成员,即基础好与基础一般和基础较差的相互搭配。设计地理导学案时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毫无目的。教学中以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小组间的互动,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乐学课堂也更高效。

(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学

“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等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和谐,学生在参与讨论时更投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而是置身于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使学生真正投身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第16篇: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温度与温度计

教材依据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共有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几种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这个活动分3层,第一层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3部分组成的。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呈现了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教师要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是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制造的原理。教材提供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的比较图,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认识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设计的。第三层是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最好用实物。插图中有干湿球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体温计,液晶显示温度计,摄氏温度计,水温计。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材对25℃、8℃的读写方法做了示范。这两个温度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36℃、-5℃ ,以便加以巩固。这几个温度的认读稍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 向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活动三: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材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读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时应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行,并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积累了与温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对温度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家里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用法也有所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温度,也没有学习和探究过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过程与方法: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 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温度计、各种温度计的图片、记录中卡、冷热水、烧杯、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教学开始的导入,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天气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要使用工具——温度计。

(板书:温度与温度计)

(二)学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法。

1、猜一猜今天13:00时操场上空气的温度?

(距地面1,5米处)

2、猜一猜操场地表的温度。

3、你们知道养蚕的最佳温度是多少么?

4、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高温是多少?

5、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低温是多少?

(要求:请学生把所猜测的温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科学活动手册上记录。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与写法。)

设计目的:猜测与假设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里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上做一定猜测,既训练学生推理思维,又激发了利用温度计的欲望;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气象史;学会科学的养蚕。(养蚕是本学期科学课的重要内容。)而预测地表和距地面1,5米处的温度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为百叶箱的高度是距地面1.5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完成了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三)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回忆你所见过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

2、观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3、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1)温度计由哪几部分组成?

(2)同学们在观察温度计时发现了什么意外的现象?引发对这种现象的探究,从而得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3)关于温度计你还知道哪些?引出温度计的发明史。

设计目的: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渗透温度计的发明史。

(四)分组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小组汇报测的数据。

2、为什么一样的温度计、一样的水测得温度不一样?

3、师生共探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再次测量烧杯里水温度。

5、小结。

设计目的:学生第一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由于学生还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结果可能会相差很大。这里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将错就错”地让学生动手测量,满足他们的欲望。因为满足了第一次接触这个材料的兴奋,又发现生活经验与事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时,当再次分小组观察时,学生的头脑是冷静、理性的,观察目的是明确的、观察活动是带着“思维”的。第二次测量温度,并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说说感受与事实产生矛盾冲突时,通过有效的观察与了解后让学生反思起先测量的过程,学生就能自发地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自我构建,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也有了新的感受与体验。它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探究活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六)认识不同的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设计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研究温度计的热情。

(七)作业:用温度计测冰水和冰盐水的温度。

设计目的: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更好地了解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来历。

(八)板书设计: 刻度平

玻璃管 上

液柱 停

液泡 里

第17篇: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

高考中的线性规划问题探究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刘蓉蓉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线性规划问题从2004年进入高考后,逐步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命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随着这部分内容研究的深入,线性规划的试题从单

一、静态的线性规划发展到较全面、动态的线性规划问题。

本节课作为一节高三线性规划问题的复习课把重点放在对含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讨论与解决,及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的培养和渗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是进一步顺利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前提条件。

2.掌握简单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考查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为重点,并进一步涉及代数式的其他几何意义(如斜率、距离、面积等)。

3.掌握含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简单的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已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但是对含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由于平时接触不多,而且含参数就意味着该问题是运动变化的,解决的过程中必将遇到很大的困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就是本节课要去重点设计和安排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将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支持条件:

1.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线性规划问题中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含参数问题的顺利解决。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利用教室的实物投影将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推导过程或者解题过程展现出来,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对话。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巩固提高

xy2,引例:(09浙江高考题)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2xy4,则2x3y

xy0,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求法,同时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高考题,了解高考的动态和难易程度。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教师巡视并在一旁指导,选取学生当中有代表性的解法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解法一】

画出其平面区域,作直线l0:2x3y0,将其

2平移,可知直线yxZ过点A2,0时,

32x3ymin4

【解法二】

采用特殊值法,将顶点A(2,0),B(4,4),C(1,1)分别代入目标函数,可知在点A2,0时,2x3ymin4

思考:你能结合向量的数量积及几何意义找到其他解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用向量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解题的思路。

师生活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 【解法三】

设OM(2,3),OP(x,y)

Z2x3yOMOP|OM||OP|cos13|OP|cos

故2x3y的最小值转化为确定OP在OM方向上的投影|OP|cos的最小值。

2 所以结合图形,在点A时,ZminOMOA(2,3)(2,0)4

探究:在可行域不变的前提下,你还会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这个探究问题,能促使学生去整理归纳这部分的知识,同时复习如斜率、距离、面积等涉及代数式的其他几何意义的问题,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口述,并简要说明解题思路。 学生1:求x学生2:求2y2的取值范围

y的取值范围 x学生3:求2x3y的最小值 学生4:求ABC的面积

小结:抓住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化静为动,突破提高

xy2,例1.若实数x,y满足约束条件2xy4,目标函数zaxy仅在点(2,0)

xy0,处取得最小值,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属于目标函数中含有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是由09陕西高考题改编,保留了引例中的可行域,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的核心。

师生活动:因为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故要预留充分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请解法典型的学生口述解题过程,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运动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解法一】

3 在A(2,0)处,目标函数z=2a 在B(4,4)处, 目标函数z=4a+4 在C(1,1)处,目标函数z=a+1 目标函数zaxy仅在点(2,0)处取得最小值

2a4a4,解得2a1 2aa1【解法二】

目标函数可化为yaxz,结合图形可知 当a0时,显然成立

当a0时,akAC10a1 当a0时,akAB22a0 综上得 2a1 【解法三】

问题转化为当直线l:axyz0经过点(2,0)时,点B,C在直线的同侧,此时直线l:axy2a0

要使点B,C在直线的同侧,则(4a42a)(a12a)0 即(a2)(a1)0,解得2a1

评注:解法一简单易行,但解法不严谨不适用于解答题;解法二对实数a进行分类讨论,容易讨论不全;解法三联系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巧妙的解决了此题,但是不容易想到。

小结: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xy2,变式1:若实数x,y满足约束条件2xy4,目标函数zaxy取最小值的最

xy0,优解有无穷多个,则a=

xy2,变式2:设x,y满足约束条件2xy4,若目标函数zaxby (a>0,b>0)的最

xy0,41大值为4,则的最小值为 ab设计意图:变式1是对例1的补充,通过这一变式让学生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的各种情况。变式2是对例1的延续,本题改编自09年山东的高考题,目标函数中出现了两个参数,同时还与基本不等式相结合,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师生活动: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辅导。

xym,例2.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2xy4,如果目标函数z2x3y的最小值是4,

xy0,则实数m= 设计意图:此题属于可行域中含有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是由08陕西高考题改编,保留了引例中的目标函数,方便学生进行思考。

师生活动:鼓励学生相互间讨论,合作探究,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运动变化的过程,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解析】

整个可行域是一个随着m变化而变化的三角形,求目标函数z2x3y的

2z最小值即求直线yx的纵截距

33的最小值。

由图可知直线2xy4与直线xym的交点出取得最小值。

5 由4m2m42xy4,得交点A() 33xym4m2m434,解得m=2 33代入2x3y4得2评注: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中不变的量,变动为静来破解。

三.练习反馈,归纳小结 练一练:

x2y501.(07浙江卷)设m为实数,若(x,y)3x0{(x,y)|x2y225},

mxy0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x0,2.(08浙江卷)若a0,b0,且当y0,时,恒有axby1,则以a,b为

xy1坐标点P(a,b)所形成的平面区域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检测出学生的掌握应用情况。另外,通过这一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近几年的浙江高考卷对线性规划问题的考查内容和变化趋势。

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抓住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

2.遇到含参数的问题,要变动为静,以静制动

3.在解题中要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整理归纳所学,将其内化。 师生活动: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问题研讨】

1.对于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解法有很多,除了本课中提到的三种解法外,还可以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或是变化角度,作出z0y的可行域,又或者是利用增元代换等等。到底哪些方法要介绍,介绍几种方法为宜,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6 2.本课中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在可行域不变的前提下,你还会出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让学生一直探究下去,那势必会影响本节课的整个设计安排。但是如果学生能进一步编出含参数的问题,那学生从中收获到的肯定比现在要更多。因此,如何把握开放题的收和放,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去思考。

3.对于高三复习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大多时候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先复习知识点再讲解典型例题,一是由典型例题回顾归纳知识点。到底怎样的复习模式更能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和探究。

第18篇:案例教学设计

《 餐桌上的发现 》教学案例

活动目标:

1、通过一些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在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农业与各行各业的关系,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实物投影,餐桌上的食物图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课件。

2、学生准备:走访调查父母或邻居的工作单位,完成表格;与爷爷奶奶等长辈聊天,了解他们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 活动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一个家庭早餐的课件。

师:你家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呢?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你们想知道都有些什么吗?

生回答后师出示:肉、蛋、奶、水果、米饭等。

师:不断变化着的一日三餐,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了保障,那你知道这些食物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吗?

生回答,师板书课题:餐桌上的发现。

二、探究学习

1、了解食物的分类。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很多食物,如果按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分类的话,这些食物分别属于哪类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五种或五种以上的食物,然后

把它们分类,填在你们手中的表格里,最后在班上汇报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

2、衣食住行与农业生产。

师:不仅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有农产品加工而成的,就连我们住的房子、穿的衣服、书包里的学习用具都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一位同学上来) 师:你知道他身上的衣服的原料是什么吗? 生回答后师出示棉花的图片。

那你知道我们平时用的铅笔的原料是什么吗? 生回答后师出示树木的图片。

(师继续出示橡胶树的图片)这种橡胶树又是谁的原料呢? 生回答后师给予鼓励,并出示汽车轮胎的图片。

3、农业生产与各行各业的关系。

师:看来,农业生产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板书:衣食住行),其实,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作了一个调查,了解你的父母或邻居的工作单位,看看他们工作与农业有着怎样的关系。谁来汇报你的调查结果?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调查结果,师相应的板书。

4、农业与人们的生活质量。

师:同学们,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的长辈都经历了粮油不足、副食品短缺的困难,你的爷爷奶奶都经历了那个年代。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了解他们那个时候是怎么生活的,你们都做了吗?有什么感受? 生纷纷说出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状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到了那个年代买东西要凭“票”购买,那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发展缓慢,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使粮食粮食产量不足、各种副食品供应紧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农业发展了,商品丰富了,鱼肉蛋奶等应有尽有,过去人们想的是怎么能吃饱,现在人们想的是怎么能吃好、吃的健康。很多农产品除了满足国内需求以外,还远销国外,为国家换回了大量的外汇,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师出示农产品出口的图片)

三、总结结束

师:同学们,由此可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农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19篇:教学设计案例

自己去吧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第一小学 兰海燕(068350)

E-mail:fnlanlan123@126.com

一、概述

《自己去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14课。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飞翔。故事内容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设计理念:第一课时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利用多种方法识字、灵活用字,利用生字口头创编小片断或小故事;第二课时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说写结合,仿编、续编或创编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或小片断,在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深层次加工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或小故事中的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自、己、东、西”四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学”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学”字头的字;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至少能用三个新学的生字在8~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

(6)能够根据提示在10分钟内仿编、续编或创编写出与主题相关、语言流畅的儿歌或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 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认同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一思想,能够完成一篇语句通顺的、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主题的小儿歌或小故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5.学生已经认识“氵”、“口”、“心”三个偏旁和“自”、“己”、“吧”、“那”四个生字;

6.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7.学生能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写故事,并乐于表达。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或生僻字(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自主运用谜语、儿歌、组词造句、加减、同音、形近等方法识记不认识的字(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如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呢?)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如:“过了几天”、“自己去游吧”)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创新写作,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识字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朋友,看,它们来了、(贴小鸭、小鹰的图片)老师想通过《自己去吧》这篇课文,让大家对它们有所了解,可以吗?

2.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自己去吧

3.随机识字:自、己、吧 (师:作标记的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谁有办法记住它们?) 4.学生说出自己识记上述生字的方法,教师适时鼓励。(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学生说的字或词快速书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标出自然段。

2.例举生字: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你还和哪一个没有交上朋友,把他请到黑板上来吧! 3.自主识字:谁愿意帮助他们记住这些生字朋友呢?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4.教师学生互出谜语,利用谜语来识字。(强化学字头。)

5.学生自读教师在PPT上列出的扩展词语或句子。(教师同时指导个别同学。) 6.再读课文。

(三)扩读儿歌(学生阅读打印的拓展材料上的“识字通”)

(四)口语表达训练

要求:一个个生字娃娃手拉手组成了优美的句子,好听的故事,你可以采用说一句话、说一段话,或者编一个小故事、编儿歌等方式来和生字做游戏,至少用上三个今天学过的生字,能多用就更好了。 1.学生自己练习。 2.反馈说话。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书中生字的笔顺、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

第 二 课 时

(一)片段导入,引出新课

1.师:生字朋友要和大家捉迷藏,看看你还认识它们吗? 2.学生自读PPT上的生字故事。 3.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理解感悟

1.第1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自己思考,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点拨:A、小鸭为什么不敢自己去?B、鸭妈妈为什么不带他去?C、“过了几天”是什么意思?)

(4)学生想象:小鸭在那几天中能够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如果自己是小鸭,会怎样做?

(5)指导朗读。 2.第2自然段

(1)自读第2自然段,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2)汇报说。

(3)指导读。

3.诵读全文,尝试记忆。

(三)扩展阅读,深化主题

过渡:小鸭通过努力,学会了游泳;小鹰通过努力,学会了飞翔;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它们都是通过努力,学会了生活的本领,让我们共同走进“阅读天地”吧!

(四)创新写作,思维训练

要求:编一个能说明“自己的事自己做”道理的小故事,可以仿照《自己去吧》编,也可以自由续编、创编。相信你能成功!

1.学生构思;2.创新写作;3.汇报反馈。

(五)教师寄语: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是多么讨人喜欢呀!孩子们,你们不要做什么事都依赖父母的“小皇帝”呀,要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

第20篇:教学设计案例

《密度知识应用交流》活动课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交流进一步巩固密度概念及其应用,同时练习天平、量筒等实验室常用器材的使用。

(2)通过交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揭示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交流活动,熟练掌握测算液体和固体密度的一些方法。

(2)学会利用密度公式,间接地测定某物理量(如体积或质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使学生从实验中体味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我听说了,有些小组有“新”的发现,今天各小组将把自己

1 的探究课题的进展情况,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件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第一组:我们选择的探究课题是: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体育器材室选择了一个铅球,体育老师告诉我们这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

=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

<ρ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

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

3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3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 20cm3 V =60cm3

V砖 = V -V水 = 60cm3- 20cm3= 40cm

3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

4 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33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 V2= 80cm V样本= V2- V1= 40cm

3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五、家庭小实验(进一步对知识加以巩固)

这是一项挑战性的活动!

给你“8个黑瓶子”,每个瓶子中都装满了某种材料。瓶中都被封住,并且表面积都被涂黑了,使你不能看到里面的东西,而且只能靠动脑筋、想法子。已知,每个瓶中装的都是同种材料,8个瓶子中共装了4种。在不打开瓶子的情况下,请你想办法将瓶子归类,若判定瓶子内装的材料相同就放在一起。对于每一个“黑瓶”,我们都提供了一个空瓶子(同样的瓶子,只是没有被涂黑,没有装东西),同样提供了量筒、弹簧秤和水供你使用。

(此实验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密度、质量、体积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一

5 种物理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doc》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