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语文教学设计

2021-06-27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及点评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鹤岗市师范附属小学 王艺儒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本课的设计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汽车噪音、尾气带来的污染,发展交通带来的对耕地的占用和城市的交通堵塞,能源的消耗等,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交通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对身边发生的交通事故有所了解,并对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切身的感受,对目前世界上正在发明和生产的环保汽车、绿色列车有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地区实际,认识交通标志、规定和标线;

2、了解现代的交通在方便我们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

3、面对交通拥挤、交通事故这两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想办法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4.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秩序的重要性,明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交通事故带来的问题的思考,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通过探讨分析探寻人们不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3、认识到汽车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教学难点:认识交通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学生从外化逐步过渡为内化,从内心深处体会出一些真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学生调查交通问题有哪些?

2、查找资料—缓解交通拥挤、堵车的方法或建议。

教师准备:有关交通问题的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通过查找、收集资料、讨论等形式,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同时结合我校“一三四”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中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上课,大家高兴吗?而且今天还有许多的客人跟大家一起上课,你们要用什么方式跟客人打个招呼?希望同学们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大家有没有信心?老师相信大家!

师:好,上课!首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大屏幕。看到这幅生活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堵车

师:对,这就是堵车,堵车就是很常见的交通问题,(板书:交通问题),关于交通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呢?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堵车,车祸,酒驾„„

师:适时评价

评价:看来你是个善于读书,关注时事的孩子,希望你今天在课堂上能展现出你的优势 师:看来,交通带来的问题真不少,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板书:带来的思考)

活动一:谈话交流“交通带给了我们什么”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城市中的交通也在迅速发展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出示幻灯片),从这些图片当中,你能感受到交通的发展给你的生活,学习,出行带来了哪些作用吗?

生:节省时间

生:方便

生:

评价:王老师希望你能勇敢的举起小手,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展示自己,加油!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

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

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师:这就是交通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交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在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大家知道图中这些都代表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对,这就是交通标志。那么对于交通标志你又认识多少呢?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找关于交通标志的资料,那个同学愿意为同学们展示呢?。

生:全班交流汇报、展示

师:看来大家不仅能找到这些标志而且还能够知道这些标志都代表什么,看来你们真是善于收集知识的孩子,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其他同学也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善于收集信息的小能手。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交通标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幻灯出示交通标志并介绍

师:有了这些交通标志,就能让我们更好的出行,看来,交通的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和舒适。但是,它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你知道带来了哪些问题吗?首先看一段有关交通的短片(播放视频) (看交通短片,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二:交通问题有哪些

师:从短片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发现的问题(交通拥挤,汽车噪音污染、汽车尾气污染)(教师板书)

师:汽车噪音污染和尾气污染可以统称为什么?(交通污染)(教师板书)

师:除了短片中呈现出的交通问题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交通问题?(交通事故)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交通问题,那你们愿意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吗?(愿意) 师:那咱们赶紧出发吧。

活动三:交通拥挤

师:同学们,前面路口发生一起交通堵塞,咱们快去看看吧。(出示交通拥挤的图片) 师:刚才这些交通画面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乱!

师:现在我们再到交通拥挤的现场去看看吧!(播放交通拥挤的视频)

师:那造成交通拥挤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车多,人多

生:道路车载量负荷太重

评价: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生:违章不遵守交通规则

生:道路狭窄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拥挤的现象。那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堵车呢?谁来介绍一下。

生:交流自己曾经遇到的堵车

师:遇到堵车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焦急、焦虑

师:这就是当前所说的堵车更堵心,堵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暴躁症,可想而知长此下去危害会更大。

(出示堵车带来的危害的幻灯片)

师:同学们既然找到了原因,我们能不能试着解决呢!为了缓解交通拥挤,你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或方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讨论、汇报。

生:机动车单双号上路;建造更多更宽的道路,

生:不去驾车或骑车,而是去乘坐公交汽车。

评价:你的想法和现在提倡的节能减排的理念不谋而合,看来你真是个环保小卫士啊! 生:更少的使用自行车和小汽车可以降低道路拥挤

.师:大家的建议和方法都非常的好!在大家的帮助下车辆恢复了正常的运行。

活动四:交通事故

师:疏通完了堵车,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交通事故。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进行分组查找关于交通事故的资料,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来做汇报呢?

小组进行汇报:展示一些收集到的关于交通事故的资料、图片、录像(小组整理选代表) 师:评价小组

评价:XX小组的汇报很完整、非常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师:就在前几天,哈成公路上就发生了一起车祸,我们一起到现场去看看吧!

幻灯片出示交通事故的视频:一辆大货车和一辆面包车相撞,面包车司机严重受伤,已经被送到了医院,大家帮忙分析一下,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都有哪些?

生1:道路窄小。

生2:司机、行人违章。

生3:有些司机酒后驾车。

生4:有的车速过快。

生5:超载

师:大家分析的都很有道理,既然找到了原因,我们能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汇报的时候不要重复。

生1:让司机们不要喝酒。

生2:不要疲劳驾驶。

生3:车速不要过快。

生4:按线行驶。

小组发言时:老师评价

师: 车祸是多么可怕的交通问题。在你的周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教师播放交通事故图片)

师:当你看到这样一个个场面心理是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师:老师还收集到了一些有关交通问题的数据。 我们一起来看看车祸给人们都带来了哪些伤害?(出示交通问题的有关数据: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副理事长段里仁教授说: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3000万辆,还有6000多万辆摩托车,1000多万辆农用车以及800多万辆运输用拖拉机。中国已经步入汽车社会的门槛,但是交通意识和交通道德却还没有建立起来。汽车与行人的矛盾,汽车与道路的矛盾,汽车与环境、资源和能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由于交通事故每年死亡超过10万人,死者大多是年轻人,占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居世界各国之首。而交通拥堵很大程度是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文明驾驶等交通道德缺失造成的。)

师:面对这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和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最想对驾车的叔叔和阿姨说些什么? 生:畅所欲言

师:你想对自己说什么?你想对家人说什么?

(学生说一句话)

师:老师,今天又个提议,我们今天利用剩下的时间,每名同学做一张爱心卡。老师先做了一张爱心卡,大家想看吗?

师:老师认为你们做的爱心卡肯定要比老师做的好,老师相信大家!(幻灯片,出示要求) 师:真的很遗憾,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同学都没有做完,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回家继续来做爱心卡,下节课给同学们展示的机会。

师:真希望叔叔、阿姨们都能按照我们的建议去做,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同时也告诉我们家里人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我们的家庭就会多一份幸福,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份安宁。

老师这有一首关于交通安全的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儿歌:(配音乐)

你拍一,我拍一,交通安全是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红绿黄灯要看清,

你拍三,我拍三,不穿红灯保安全,

你拍四,我拍四,车辆行驶往右开,

你拍五,我拍五,大小拐弯要注意,

你拍六,我拍六,自行车上别载人,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边走边玩耍,

你拍八,我拍八,生命才是第一位,

你拍九,我拍九,遵纪守法最重要,

你拍十,我拍十,做个文明小公民。

活动五: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交通问题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哪些问题困扰着我们呢? 生:交通污染

师:请同学课后收集关于交通污染的资料

1、交通污染都有哪些?

2、引发交通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3、解决交通污染的方法或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

形式:宣传交通污染的危害的手抄板

下节课进行汇报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探讨,以及大家将来的不懈努力,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再次提及“交通”这两个字时,脑海里想到的不再是拥挤,不再是事故和伤痛,更多让人想到的是美好,便捷和舒适!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园中!

鹤岗市湖滨小学汪连秋的评课:

今天听了你的课,首先为你的成功表示祝贺。带着一颗学习的心走进了你的课堂,这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一要学习你的精心。在教学设计上你的教学目标很具体,内容围绕目标选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等可见你设计精心。二要学习你的用心。这节课内容很多,包括评价语言你都预设出来,而且都背下来,可见你的用心。听课后你认真倾听别人的点评,认真记录可见你的虚心。我年轻的队友凭借这些优点一定会很有发展的,期待你的下一次精彩!

听了你的课,让不知道怎样上这节课的我得到了我很多启示。我想我这样上:首先,让学生看一些交通标志视频、图片,学生出示搜集的交通标志,思考交通标志的作用。其次,看身边的交通内容的视频,找出存在的交通问题。再次,交通问题的思考。小组合作,找造成交通问题的原因;分组合作,找解决交通问题的办法。

谢谢你给了我这样同课异构的启发。

鹤岗市湖滨小学郭佳红评课:

感谢师专附小给我们提供了沟通学习的机会,王老师执教的《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营造了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不断提升自我。王老师设计的活动环环紧扣,贴近学生生活,纵观本节课我认为王老师在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活动目标定位准确

2.活动内容贴近生活

3.活动过程注重体验

4.活动结果课外延伸

商榷之处:造成交通事故原因这一环节处理时,联系实际,是否可以把我国五月一日开始执行的酒后驾车处理方法结合进去,教师所选事例多为反面,个人觉得正面事例能更好地起到导向作用。

总之,暇不掩玉,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师能够发挥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学生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充分发言,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

推荐第2篇:幼儿园教学设计点评

幼儿园教学设计点评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评价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进行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或称正式指导的活动。专门的教学活动的存在是幼儿园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重要特征。幼儿园教学活动可采用参观、实验、讨论、观察、表演、制作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也可采用全班、小组及个别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空间也不局限于活动室。教学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灌输、说教和无视幼儿的主体性的现象,就否定幼儿园活动的作用。相反,我们应该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学观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幼儿园的教学,不断掌握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作用,以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激发出具有主体性的幼儿,以学定教,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是幼儿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学活动的评价,因教育及教学观的不同的方案,评价项目也因此有所不同。但教学评价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了解教学活动的成效,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的行为。

二 教学活动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目标

1)、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是指活动所确定的目标与特定年龄班的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否一致。过易和过难的目标都是不适宜的目标。 2)、目标的可落实性是指活动的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易于衡量。 3)、目标和和谐性是指重点或核心目标是否突出,认识的目标与相关的学习策略、相关的情感的目标是否有机地得到反映。目标罗列过多的目标缺乏有机联系和核心目标不突出的表现。

4)、目标实际的达成度是指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计划的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非计划的对幼儿有重要意义且与活动有有机联系的目标实现的情况。达成的目标与原定的目标是否存在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否合理。

2、内容

1)、内容的年龄适宜性是指所选的内容与特定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是否一致,是否最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

2)、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所选的内容是否最大程度地包含了活动的目标,内容和目标间的不一致将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是指内容容量的适宜性,即活动的内容的多少是否最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内容过多和过少都是不合适的。 3)、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所呈现和解释的活动内容是否科学、准确,给幼儿的知识和概念是否会影响幼儿进一步的学习。

4)、内容的生活性是指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即活动的内容是否能反映适合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否能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

5)、环境、材料的适宜性是指与特定活动相对应的环境、材料是否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儿的学习,能否满足幼儿探索、操作和交往等活动的需要。

6)、内容实际的完成情况是指在活动过程中,预定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成,有没有完成一些计划外的活动内容,它是在什么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这样合理与否。

3、教师

1)、教师讲解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对特定活动内容的讲述、解释是否适宜,讲解的适宜性不是用所占时间衡量的、而是衡量是否到位,即是否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的学习和促进幼儿思考。讲解不清晰和低层次的重复的讲解都是不合适的。幼儿的学习主要的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实现的,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交往及其他实践性活动实现的。 2)、教师教学策略的适宜性是指教师面对特定的教学问题情境,尤其是面对幼儿的学习状况所采用的旨在激励、指导、传授、帮助、启发的具体策略是否合适。这是针对特定的幼儿和特定的问题情境而言的。

3)、教师对幼儿的关注主要是对幼儿在活动中的状况的关注,具体地说,包括对幼儿的现实需要、兴趣、活动投入度、遇到的具体问题等方面的关注。衡量教师对幼儿关注程度的主要内容是对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的一些重要事项是否注意,并采取包括忽略在内的有效策略。 4)、教师总结和评价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是否根据需要,开展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针对个别幼儿,也可以针对小组或全班幼儿。可专门评价,也可以在情境中评价。但评价一定要从需要开发,不能流于形式,或为评价而评价。活动评价应注重过程中的、情境中的评价。

4、幼儿

1)、幼儿的投入程度是指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表现出创造性。

2)、幼儿的互动机会是指活动中是否有适宜的幼儿与同伴、与成人的互动机会。幼儿的互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但互动也要从需要出发,无实际问题的所谓讨论、没有合作必要的所谓合作都不是适宜的互动。

3)、幼儿面临的挑战是指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否获得新的经验,是否面临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幼儿是否有效地运用了已有的经验。换言之,活动有没有将幼儿带到最近发展区。

4)、幼儿的学习习惯是指幼儿活动的坚持性,轮流、合作及分享等基本行为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幼儿园教学的评价,涉及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观念,也涉及到评价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相信经过进一步深入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对幼儿园教学评价的认识、技术和方法会有新的认识和不断完善的实践。

1、注重幼儿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适合幼儿实际。

3、能容正确,具有科学性、时代性,能合理运用本地区和本园的教育资源。

4、内容具有针对性,难度与量适合。

5、活动组织有序,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做到动静交替。

6、利于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提供让幼儿自主操作的机会,有较好的活动常规。

7、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别差异,师生互动,有效沟通的频率高。

8、注意观察幼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恰当反馈。

9、方法手段合理,有较高的效益。

10、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幼儿态度、情感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

推荐第3篇:《白鹅》教学设计(点评)

课前活动

1.聊聊自己喜欢的动物 2.老师暗示反语的意义

师:看来啊,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我家养了一只小狗,每次我要出门的时候,它好像都能看出来,咬住我的裤腿不松口,我说你这讨厌的小东西快走开,同学们,我讨厌我家小狗吗?

生全说不讨厌

师:哦,明白了,你们真会听,听出我的言外之意,听出了我的话外之音。读书也应该这样。

比较有新意的课前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巧妙衔接,值得学习。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丰子恺先生就养过一只白鹅,他把它画了下来,就是他们家的鹅

(打开语文书P63)

1、板书课题,说写“鹅”字。

同学们注意这个鹅字,我在上鸟在下,好像人骑在鸟身上对鸟很不尊重,人和鸟儿是平等的,已经被废除了,规范写法是法是这样的,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板书:鹅)

师:丰子恺不仅把它画下来,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题目就是白鹅板书

2、齐读课题,检查词语

师:同学们打开书,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些生字还认识吗? 自己读一读生字,师指导读音 出示窥伺、大模大样、供养不周 指名学生读词相机指导字音

师:差不多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名读(特别指导供养不周,供的读音) 出示:净角 脾气 指名读

师:真好,都读对了,知道净角是什么吗?

1 生:净角是京剧里一个角色 指导角的读音

师: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 出示净角画面

师:这就是净角,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画面,也是我们国萃之一,喜欢吗?

师:脾气的脾这个字好读不好写,伸出手来,一起写。

指导脾字的写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中间一撇是从白中撇出来的) 在语文书66页那个字下面再写一遍。 齐读所有词语

3、接读课文,每生读一个自然段

师:真好,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在文中还会读吗? 师:谁愿意读读课文

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课文,老师提要求。

师:其他同学跟我一起听他们听,听他们把字音读准了没有。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里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读。

师:真好,尤其是感叹号,你注意了标点符号 生2读(指导读音及句子) 生3读指导局促不安 生4读指导读音

2 生5读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很长,不好读,能读成这样不简单

课堂实录清晰流畅,能够基本想象出当时的情景。从自此教学的过程可以看出,陈老师字词的教学是落实的比较好。这一环节,都是老师在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充分时,老师补充说明。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符合新课改后许多教师的教学的习惯。这样做使得教学环节变的易操作,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有限,而且长此以往,很可能助长学生的惰性,学生总会想:老师会提问的,我们能回答最好,不能回答,老师也会给答案的,所以不用多想。因此,我推荐教师把这一环节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遇到学生难以解决的,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加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处理,老师看似作为不大,实际上却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当然,这样的处理也会造成耗时过长,影响教学进程。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自学能基本掌握新课的生字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时,最好把范围限定好,使学生能尽快发现问题,不至于找不北。

二、整体感知、交流体会

师:同学们,读完之后,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一想 预设:

生: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生:这只白鹅有老爷的脾气 生:这只白鹅架子十足

1、师:说的不错,其实文中用了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动物?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出示这句话 师:一起读,好一个 生齐读

2、引出“高傲”

师:聪明的孩子可以把它读成一个词语

3 生:高傲 师:一起读 生齐读

高傲

板书

3、理解词语“高傲” 师:知道什么是高傲吗? 预设: 生:就是傲慢的意思

生:就是说白鹅很骄傲 生:高傲就是架子十足

师:对,看不起别人,自以为了不起,特别骄傲,就是高傲,把这个词用在你身上愿意吗?

师:都不愿意,那作者把这个词用在白鹅身上,他讨厌白鹅吗? 师:哦,真是这样?

再读读书,把你最感兴趣的画一画 生读画

4.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师:你来读

生读:它若生起气来…… 师:你对这感兴趣,你读 生2:我就躲在一边 师:哦,你对这感兴趣 生3读:生4读 师:哦,这感动了你

4 生5:鹅老爷……

生6:鹅的步调更是……(指导读音)

这一环节的设置很合理,使学生从字词的学习转到了对文本的学习。对学生的引导也很到位。本环节以读为主,体现出语文课以读为主,使学生读有所悟的教学特点,为下一环节的精读做铺垫。不过个人感觉,导入部分的篇幅过长,应将生字词的学习放到初读课文里来,在学生读过一遍课文后再引导,这样效果会更好。特别是鹅字写法的问题,课本中的插图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所以当初读课文完毕后,学生很可能立马提出鹅字写法的问题。

三、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A:特点一:步调

1.出示句子“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再请一生读,指导步调从容 师:哦,看来还未见过净角出场吧,相信看过之后一定会读得更好。课件演示净角出场

师:准备好了吗?我看谁最认真,看到了吗?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什么?生谈感受。

师:哦,鹅就像他这样走路的,再看一遍再看 师:看到了吗,那你怎么读这句话 生读

师:颇,很的意思,生再读

师:别着急,不慌,你沉着一点就从容了

生再读 生练读师:从容多了,你再读

生读 师:一起来,鹅的步调

师:这才是鹅走路呀,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你能读出它的不同来吗?

5 生齐读

3.出示句子“鸭的步调急速,有急促不安之相” 请三位学生读该句,并作适当指导

4.一部分学生读鸭的步调,一部分读鹅的步调,对比读 师:真好,这才是读书呀,鹅就是这样走路的,有意思吗? B:特点二:吃饭

师:他的吃饭更有趣,读读读,赶快读,他的吃饭怎么有趣的? 师:找到的举手生举手 1.明确鹅是吃什么的

师:哦,有人已经发现了鹅是怎么吃饭的

生读: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哦,这么多花样啊,还谁读,你说怎么吃的 生读:鹅是吃冷饭的…… 师:哦,这么吃的,你说 生:这样从容……

师:堂官一样,这样读。生读

师:好多了,鹅就是这样吃饭的

出示鹅吃饭片段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我们来读一读,读完之后让全场人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怎么吃饭的

学生齐读——教师引读(先、再、然后

三个词用红笔标出) 师:明白了先吃一口冷饭,再吃……然后再到别处吃一……

6 这种吃饭的方法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是~~~ 2.理解“三板一眼”板书

师:一起来写。三眼一板也叫一板三眼,就像我们音乐课上的节拍,原指京剧里的一种板式,四四拍会打吗看老师打,会吗,伸出小手打,生打

师:真好再来一遍生打

师:真好,这就是三眼一板的本来意思,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做某种事不打乱顺序

师:那鹅吃饭的顺序是什么,你读给大家听听 师:明白三眼一板了吗? 师:有趣吗? 师;吃饭的东西能少吗 生:不能 师:顺序能打乱吗 师:不能这就是—— 生:三眼一板

师:再有趣的读一读这句话

C:鹅老爷吃饭时发生了一幕有趣的故事

师:多有意思呀,就是它这三眼一板的吃饭方法,我们的鹅老爷能轻松地吃饭吗?为我们上演这样一幕,读读这一幕,这会动的一幕。 出示:“因为附近的狗……空空如也”

鹅老爷

1、请生快速找到相关段落,并请一位学生读一读

2、体会“鹅老爷”这一词的妙用(风趣) 师:等等,他发现了问题,说说你发现什么了生…… 师:他专心致志的读书没有看大屏幕。你来 生:……

师:他用笑脸告诉我,他也没发现,你说 生:多加了一个白字

师:多加了一个白字,少了一个老字,你想这样说,对吗?白鹅和鹅老爷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换成白鹅就体现不出他的脾气

生:白鹅感觉不到高傲,鹅老爷可以让人知道他的高傲 师:你真高

生:如果换成白鹅就不知道他有多威风了

3、自由练读

师:鹅老爷多有派头啊,不能换,真有趣,好,就让我们把鹅老爷上演的这一幕读出来,读出一幅活画面,能吗?

师:都读好了,我刚才看见许多同学加上动作读,你们能加上动作读读吗?

4、谁生读,师指导(都知道的读法)读到窥伺处 师:窥伺是偷着看,你这么大声鹅就来看着了 生小点声读

8 师:太慢了,你这狗太慢了,哪能吃上饭啊(敏捷) 生加快读

师:扬——长——而——去,多得意啊 生读扬长而去……空空如也

5、老师加上动作,示范读 师:听你这样一读我也想读。

师:有趣吗,可以这样读一读吗?赶快,快找人读一读。生自由读。

6、再请两位学生读

师:叫我说什么好呢,就一个佩服

师:同学们,难怪作者愿意像堂官一样不胜其烦伺候这位鹅老爷,作者喜欢它吗?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这么一个令人喜欢,如此有趣的家伙,板书:有趣

谁能把它忘了呢,难怪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原文中曾这样写到:出示:我的房子要卖的前几天,我把这白鹅送给了远方的友人,送出的几天之内,总感觉自己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的留恋。 师:他在留恋什么呢,生举手

师:同学们,把手放下,作者会留恋什么呢?如果此时你也在这送别的场景之中,如果此时你就是作者那远方的友人,他会留恋些什么呢

学习课文,“读”是相当关键的。陈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读,从读通到读懂,引导的恰到好处,评价及时,富有激励性又不失风趣,使学生孩子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我们能够感受到“读的过程”。老师及时出示关键词并加以引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另外,老师很注意学生自己的感悟,对学生正确的感悟,积极肯定,对于有偏差的领悟积极引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作为课堂主导的睿智。

9 吹哨了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台下掌声(一些学生不肯走)

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和效果来看,这是一堂相当成功的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各个环节的设置基本合理,符合教学目标和新课程标准,很多环节的设置还独具匠心,是本堂课的亮点。教师的适时的引导起到了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效果。而教师幽默风趣的评价也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

教学反思:

1、阅读教学应该怎么体现“读的过程”?在许多课堂上,我们会看到教师费尽心思,变着花样让学生读。读本身没有错,而且阅读课就是应该读。但是,读什么,怎样读,却值得研究。陈老师在该课的教学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这个课堂上,每一次的读,都有明确的目的,都有相应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看到,陈老师在许多时候把“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是尊重了孩子的阅读体验。

2、如何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们提倡孩子质疑,但也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加以引导,区别对待。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教师必然要做出“回应”(方式当然有很多)。一些问题会随着阅读的过程自然得到解决,也有一些需要借助深入的探讨才能得以解决。比如这一课当中的“三眼一板”,陈老师便处理得比较好,通过动手打拍子的方式,拉进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3、如何安排课堂动笔?在一般的公开交流场合,安排学生现场动笔的情况比较少。陈老师在该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对“自己认为较难的”生词的抄写,我觉得很好。在这里,动笔不是形式,而是需要。

推荐第4篇: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

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

[设计意图]

《秋水》在教材中是作为《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中的自读课文出现的。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

但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章全部是有着相当的困难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执教者应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点评:设计意图准确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材本身的意图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绕过它,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庄子的理想。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点评:导入设计新颖别致,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误读”的引入,也非常深刻。由“游刃有余”引入到自由主义者,进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庄子的介绍。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非常自然]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在这组排比句中,你比较喜欢庄子是哪一种个性的人?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点评:引李怀宁的散文,以及这里用的药店的比喻,在介绍作者环节上.正好对应了庄子的潇洒。“后院”一说,“安抚”之论,用语精当,可谓妙绝]

给大家讲几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与尧子齐名,世称“尧庄”,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

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点评:作者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既注意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又注意到知识积累,以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介绍庄子。这对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实为难得]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阉,仪态万方”。

三、课文梳理

庄子是智慧的,《秋水》就注定是富有智慧的,学完《秋水》之后,我们肯定会聪明很多。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今天我们就要真切地认识一下这位让闻一多先生崇拜到发狂的庄子了。

看看学完这篇文章,你会不会为庄子而发狂呢?

[点评:这里再引名人评庄子的话,避免了与开头介绍的内容重复,同时又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1.教师先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师背诵《秋水》,学生勾划出一些生字词)

师生明确下列生字词为本文所要掌握的:

灌泾涘渚旋望洋少难殆

2.明确文章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不辩牛马辩,通“辨”,辩,辨别。

②泾流之大泾,通“径”。

以“泾”提问:“直流的水波”究竟是怎样的“水波”?

明确:我们在学祖国山川颂的时候给大家看了黄河的图片。就是那种直流,浩荡奔涌,一泻千里的洪水。——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品味课文语言。

3.再读课文:学生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集体读一遍后,教师纠正读音句读。教师指导学生把庄子的神韵读出来,进行第二次集体诵读。

4.学习课文。

结合课前要求,将课文旁边列出的词语进行正确的注解。

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总结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庄子为我们描绘的壮阔的境界。

[点评:课文梳理的四个环节,充分注意到覆盖文章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注意到问题设计的梯度]

四、文本研习

提问: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幻灯片中的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问题1: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

生答,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这其实是河伯看到自己的壮阔之后,飘飘然。

(板书:河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多远的距离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马呀?

明确: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板书这两个词)所以我们的河伯欣然自喜就情有可原了,是不是就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了。我们可不可以想一个成语来形容河伯的心理?(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这里只要学生回答出这样层面的成语都要给予肯定。

问题2: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同样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边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故而会望洋兴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问题3: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河伯只是感慨自己的可笑吗?要求学生集体把河伯自责的语句读一遍。

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请将河伯向海神若感慨的一段文字,口头翻译给同桌听。请大家注意“始吾弗信”。联系上文,这里说的“弗信”究竟“弗信”什么?(有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在现在的河伯看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可不可以?现在看来是可以的。

[点评:文本研习的环节非常出色,既环环相扣,又一步一步引向到文章的本质。要求学生以原文作答,进一步体现了执教者的文本意识,同时,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

问题4:从下文河伯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明确:“殆”是危险的意思。

明确:个人渺小,天地难穷。

这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教师启发学生找出更多更好的答案。譬如,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思考,

(教师适当启发:上一学期,我们学的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也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再譬如,像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我们有时候被三峡的雄伟壮丽所折服,有时候三峡的险峻又让我们感到心惊肉跳,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点评:这里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精神,同时,将文章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充分揭示了出来,点出了文章的功用与价值。这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现非常重要]

分解难点1:现在,我们看文中的河伯,当他面对浩淼无际的大海时,他感到了什么?

河伯在秋水到来时看到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他惊叹欣喜,但他面对大海时他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可笑,从而说明天地难穷,宇宙无穷,以及个人的渺小。

这就是庄子首先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个人渺小,天地难穷。(板书)

分解难点2:河伯在感叹自己的渺小时,为什么又要说到孔子和伯夷呢?

河伯在慨叹宇宙的无限并进而联想到学海的无涯。正像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分解难点3:“至于子之门”,这个子是指谁?海神若。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我们还可以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考虑,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

都是“浅薄”。(自大由于无知)。

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也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个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台上,终于看到了天地之大。我们讲解铃仍需系铃人。人的错误的解决,也是得靠自己。特别是心灵上的错误。假如河伯不但夜郎自大,而且固步自封,那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永远不可能改变。那就真的“殆”矣。而此处,河伯已然不殆了。他善于反躬自省,富有自知之明。在这一点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称智者。(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河伯已经无憾,并值得我们学习。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清了河伯的双眼,荡涤了他心中的尘埃。

这是不是又可以让我们想到一点: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果要发现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庄子的文章历来是汪洋姿肆跌宕起伏的。它善于通过形而下(具体)的故事阐发形而上(抽象)的玄妙哲理,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这是《庄子》散文最为人称赏之处。我们这篇文章,虽然是节选的《秋水》篇中的片断,但是,已经可以窥见庄子散文艺术之一斑了。

[点评:分解难点的设计非常巧妙而成功。在这环节中,非常含蓄地进行了人物分析,化有形为无形,富有极高的教学智慧]

五、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

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点评: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既使课堂视野开阔,也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庄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点评:成语接龙,注重积累]

延伸环节三: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样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教师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话,我们更形象、也更理性地懂得了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里程中,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秋水》全文洋溢着智慧。庄子这些思

想,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找来《秋水》全文,读一读。(教师总结后,师生一齐背诵课文)

六、作业

完成学习评价手册。

[总评:这是一篇文化气息极为浓郁的教学案例。执教者化简为繁的教学艺术,准确而生动地诠释了庄子的本质内涵。

语言组织极富文采,教学内容富有厚重的文化气息,教学资料翔实而丰富,教学过程紧扣文本,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认知。

正是在这基础上,执教者方能做到视野开阔,手法多变,既用巧妙的方法呈现课文内容,又以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使课堂环环相扣而又波澜起伏,风生水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一个刚出道的青年教师,能有如此上乘结构,能在课堂之上如此驾驭教材,委实不易]

(点评人:中学语文教师、作家、评论家姜广平)

推荐第5篇:《桂花雨 》教学设计点评

《桂花雨 》教学设计点评

义乌市朝阳小学 傅军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板书“雨”。

写“雨”字成语。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女作家琦君的童年,一起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

[点评:由“雨”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孩子们会比较爱学]

2、出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点评:体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根据导学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学时可以有的放矢,能够抓住重点]

二、感知深化

1、读文理解

让我们带着问题用心的去读读课文,把课文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想想: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你从文中还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读文中抓住主要问题,学生有目标, 理解时更加透彻]

2、检查朗读 指名分段配乐读

4、学生汇报: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此时,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指导想象

[想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摇花的快乐,作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吸引人] 读好这部分还要注意什么呢?(喊起来)我们一起来喊一喊,好吗?(生齐喊) [喊中释放了学生快乐的心情,使学生完全地融入其中] 我从同学们朗读中感受到了喜悦,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

过渡:这样美丽的桂花雨,这样香的桂花雨,真让我陶醉。文中还有哪里写了桂花的香?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自然的过渡到香气迷人的桂花,得到学生的认可] 桂花香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古人用“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神原是月中来”来形容桂花的香。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真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理解“全年”的意思: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时香,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指导朗读:

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 [这部分抓住重点句子,感受桂花的香,抓住重点一个“浸”来体会桂花的香。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5、再次读文。文中除了写桂花香、摇花乐,你还知道了什么?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各有各的感悟,各有各的收获]

桂花的样子(第二段)

老师带你们看看桂花。介绍桂花。这些桂花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真是“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6、文中你还有不理解的问题?或者你理解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最难理解的地方,所以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母亲话里的含义,蕴含的深深的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母亲的话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如果“我”说,外地的环境很美,那母亲会怎么说?如果“我”说,外地的东西很好吃,那母亲会怎么说?如果“我”说外地的生活很快乐呢,那母亲会怎么说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你能理解母亲吗?

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反馈。

是呀!母亲每年都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的桂花,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杭州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文章最后一句话

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7、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里更能体会得到作者的内心,也就明白作者为什么那么难忘摇花乐与桂花雨]

1、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

四、推荐阅读

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书。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推荐阅读,是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已经有很多的阅读量,教师的适时推荐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第6篇:《雷雨》教学设计点评(定稿)

杨智慧《雷雨》教学设计

姓名:周黎

学号:201201030004

点评: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1.教学目标的制订

不够全面、具体,只体现了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没有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该教学目标指出让学生了解戏剧人物鉴赏方法、通过揣摩戏剧人物的语言探测人物内心世界。看似明确了教学目标,但从量化要求来看并不够具体,了解喜剧人物的鉴赏方法,要了解掌握到何种程度,并未说明。 2.教学目标的达成

做到了教学目标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并且所有的教学手段都能紧密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对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做出简单提示,交给学生戏剧鉴赏的“钥匙”,让学生自己开启戏剧人物心灵的大门,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重点设置方面,当然是因人而异了。一千个教师有一千个曹禺,不论从哪个角度选择教学重点内容,只要在课堂上能够尽快地让学生接触教师所设置的重点内容,重点内容教学时间能够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能够得到即使的巩固和强化就可以了。该教学设计的课型设置是品读—鉴赏课,如果用一个课时的话,从时间的分配上看,“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由于放在最后,那么就不能尽快地让学生接触到重点,而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并且,从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来看,除去与学生互动以及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外,设置一个课时明显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步骤

该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路总体来看还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的,也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从每个环节的过渡衔接上看还是很自然的,内容详略安排也比较得当。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方式比较传统,没有独创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考虑将第二环节中的声、字、画多媒体课件活动展示放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这样便能第一时间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对《雷雨》有一个形象、具体的感知。 2.“提示人物鉴赏方法”教学环节

此部分一开始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小说人物鉴赏方法:可以从人物的外部特征、经历以及内在精神状态等方面去分析。从而确定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只能从人物语言、舞台说明及矛盾冲突等方面鉴赏。此处“只能”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太过肯定,无形中就给学生画了一个“圈”,将他们的思想局限在这个“圈”内。此外,板书的设计上太过简单,仅仅是“揣摩人物语言、探究舞台说明、把握戏剧冲突”,而未能说明具体的方法,想必刚接触戏剧的学生还是会一头雾水。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矛盾的冲突”教学环节

该环节的设置为进入教学重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从而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最后让学生介绍矛盾发展的过程。因此,该环节的设置是值得借鉴的。 4.教学重点与课堂小结教学环节

该环节的设置从人物矛盾冲突的语言入手来评析周朴园的性格心理。由于矛盾冲突依附的是戏剧语言,特别是戏剧人物中的语言,因此,以人物语言为突破口去探寻戏剧人物的真实情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同时该环节的设置还体现了教师重视方法的传授,摆脱了过去传统的“教教材”。此外,在后面一系列的问题设置中也体现了“避繁就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品读“哦”字的过程。 最后小结部分的设置很好的巩固和深化了教学重点的内容。

《雷雨》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戏剧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册安排两单元进行专门教学,亦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事实上,看影视节目、参加文艺演出,已成为学生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必修)要求“学习鉴赏戏剧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戏剧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戏剧已沦落为“爷爷不疼姥姥不爱”的“聋子耳朵”。因此,重视和加强戏剧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了。从这个角度而言,该教学设计对于引领戏剧教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凸显了戏剧教学的本质特点,即课堂教学着眼于解读文学作品和展示综合艺术的和谐统一。该教学设计突出了对戏剧人物的鉴赏、揣摩戏剧人物语言、主要人物矛盾的冲突及其个性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而进行戏剧表演,就显得水到渠成、游刃而有余。

2、构建了生生、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本课例充分体现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广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景中不断释放,在交流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自信,并且形成一种阅读的期待、对话的期待。在教师\"导\"的引领及画龙点睛的点拨下,学生闪烁着个性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聚汇、交流、碰撞,探究也更具理性,从而实现了戏剧教学的终极目标。

3、巧妙设问,质一疑而动全身。本教学设计以“现在周朴园到底还爱不爱鲁侍萍?”直入主题,体现了“长文短教,浅文深教”的教学机智。同时拓展开来,环环相扣,使每一环节的设置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探究。在教师有效的点拨和开掘中,引来学生的“活水”,激发情趣盎然的“生成”,使师生、生生思想的交流,成了课堂教学最美的风景。

推荐第7篇:《丑小鸭》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材分析:

《丑小鸭》讲述了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在经历种种歧视、挫折、磨难之后,终于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让我们体悟到其中蕴涵的人格品质、人生哲理。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要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点评指导:对教材的把握,除了按照原来的思路,针对这一课进行思考,还需要进行“整体备课”。这个“整体备课”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就这一课来说,一共有哪些教学目标?一共有几个课时?课时目标应该怎样确定?另一个角度就是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甚至在学生整个学习系统中的位置。具体来说,这篇课文是“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单元中的一篇,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学家单元”是冀教版教材的独特亮点,而且整个单元需要统筹考虑。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的单元导语和《一颗小豌豆》《卖火柴的小女孩》两篇课文,该如何导入?如果没有这个认知前提(按照正常进度,《丑小鸭》这一课需要以后才学),又该如何导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部分生字,积累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看、听、读、品重点语句,自主阅读,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养成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懂得要从小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正确认识自己。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安徒生。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家庭,他很会写童话,他写的童话,飞呀,飞呀,飞到了世界好多好多国家,也飞到了我们身边,他就是——安徒生。

今天,他为我们带来一个美丽的童话——《丑小鸭》。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二、联系学情,试说梗概

出示《丑小鸭》相关插图,依图试说故事梗概。

【设计意图:丑小鸭的故事在中国孩子中早已耳熟能详,先由图片引入,让学生自由表达,更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调动积极性。】

【点评指导:教学的安排要重视学生的“学情”,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讲的“以学定教”。该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定教”,因为教师考虑到了学生对《丑小鸭》这个故事有可能是熟悉的,因此让他们先尝试着说出这个故事。而且教师利用图画作为引领,让学生来尝试着说出这个故事的做法也是合理而恰当的。但是,教师对“以学定教”考虑得还不够,没有将学生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的情况考虑进去,如果考虑进去了,导入新课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了,整个环节的设计也会更优化。比如,先说说对安徒生知道了哪些,尝试着说说《丑小鸭》的故事,有的说,有的补充。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该环节展示交流的情况对后面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如果适合,就按照原来的设想进行教学;如果不适合,就适当进行调整。】

三、自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安徒生用怎样精彩的笔墨为我们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呢?出声朗读课文,明确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遇到生字可以看看拼音,也可以问问同桌,还可以举手问老师。

2.边读边了解,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设计意圈: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弄清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线索,认读生字,为品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点评指导:对生字新词的关注是对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识字的过程应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甚至是整堂课教学的始终。另外,一定要明确“识字”的学习目标不会也不可能借助一个环节一次性完成。字的音、形、义是教学的三要素,它们的达成需要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策略,而且三要素的达成不完全是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齐头并进的,有时候侧重字音的认读,有时候侧重词义的理解,有时候侧重字词的运用。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核心问题,大体上是可以的,但是还需要再推敲。“用怎样精彩的笔墨为我们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一下子就把着力点放到了“表达”上,放到了“怎样写”上,其实我们应该先放到这个故事上,还是先读课文,了解这个故事,看看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了解它的经历。因此第二个问题“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倒是更确切些。】

四、随文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下列带有注音生字的语句:

那只最迟出世的灰小鸭灵活地摆动着双腿(tuI),游得最出色!

可是,它老是被咬,被打,被排挤(ji)。

兄弟姊妹讨厌它,连妈妈也冷漠(ma)地表示:“我不愿再看到你了,你走远些吧!”

是因为太顽皮,大家惩罚( fa)它吗?不是。

是因为太能干,大家嫉(ji)妒(du)它吗?也不是。

2.去掉拼音读句子,并联系前后文理解“排挤、冷漠、嫉妒”的含义。

3.从句子中提出生词认读。

双腿排挤惩罚嫉妒

姊妹冷漠

4.指导生字“腿”和“挤”的书写。

学生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可有效提高识字的质量和数量。】

【点评指导:重视这部分目标的达成是好的,但是整个环节脱离开阅读的主线则是需要改善的。前面针对于阅读,针对于这个故事设计的问题,被搁置到了一边,精力和时间被一下子集中到了识字、词语上。等到这部分完了以后,再回到原来的思路上去,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是不流畅的,也是不高效的,因为识字环节脱离了语言环境。

理想的处理办法是以阅读为主线、识字为暗线,阅读中落实识字,识字促进阅读。这需要在认识上到位,在教学处理上落实到位。要根据这一课的生字和词语的情况下工夫去研究怎样做更好。也包括板书,有些词语要在恰当的时机展示到黑板上。在黑板上的词语,有的是阅读线索的体现,有的是从学习词语的角度来设计的,类似于以前人们常说的“副板书”。其实板书无所谓“正”“副”,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来设计的。

关于生字的书写,有的是可以和阅读融为一体的,可以随机处理,多数的是要安排出单独的练习书写的环节。三年级应该加强分类指导的教学,提高效率,总结规律,探讨方法。比如,给本课生字归类,让学生自己归类最好。安安静静地写字一定不能少,哪怕是公开课,花费一点时间也是应该的。我们是为学生着想的,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

五、体悟感情,拓展训练

指导朗读上面课件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丑小鸭此时的心情。(伤心、难过……)

有感情地朗读“可怜的灰小鸭伤心极了,只好离开自己的家,漫无目的地向前走”。

假如你是丑小鸭,你想对你无情的兄弟姊妹说什么?

假如你是丑小鸭,你想对你这冷漠的妈妈说什么?

你又想对可怜的丑小鸭说什么?

【设计意图:在多形式的说话训练中,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更帮助学生学会了善待他人、互相尊重。】

【点评指导:这个环节问题最大。前面本来已经提出了一个核心的达成阅读基本目标的问题,后来又被丢掉了,中问穿插了识字的环节。此处我们还是应该紧紧围绕那个核心问题,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要从把握基本内容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从表达的角度来讲,就是按照发展的顺序来讲述一个故事。

因此,要在第一课时下工夫引领学生去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教师不要问过多的问题,应紧紧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因为是中年级的课,学生不可能一下子从整体上就把握,要给学生搭建梯子,铺设台阶。一开始丑小鸭在家里的时候有怎样的经历?离家出走后又怎样了?后来呢,又发生了什么?……一直到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让学生空发议论,一定不要脱离课文,说到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把相关内容读出来,指导朗读也在这个环节进行。这个环节的读要重点放在内容上,情感层面的问题可以放在第二课时再突出,再深化。

引领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表达,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表达上的时间先后顺序,意识到那个“来龙去脉”的问题,板书的设计最好用上“箭头”,把几个阶段体现出来,再配上关键词语,主要选取关于丑小鸭的经历的词语。这样设计板书,还利于学生按照板书复述故事。这是第一课时应该达成的目标,也是第二课时应该检测的内容。】

六、进一步了解安徒生,引起下文

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丑小鸭,一定会坚持下去,就像他一样——介绍课后资料中提供的短文《一只享誉世界的丑小鸭——安徒生》。

在丑小鸭和安徒生的身上有着怎样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丑小鸭历经怎样的波折才成长为白天鹅呢?

请同学们课下细细品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共同欣赏。

【点评指导:根据前面的分析,这一部分就更显得层次不清晰了。阅读拓展应该放在以后,此处应该设计一些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预习”或者“课下自学”的作业,最该完成的是对第一课时的强化和巩固,如生字词的书写:以及复述这个故事。如果这两项能够设计出新花样,而且比较恰当,就接近“精品课”了。如果有余力,可以再提出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来自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剩余的生字,体会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2.体会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它对于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3.练习使用简短的书信与人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

【点评指导:目标大体上是准确的。突出“情感”,突出感受以及交流,而且想到了语言文字的运用——“书信”。

就目标而言,好像还有不足。比如,关于表达上的“按照顺序讲故事”;再比如,如何建立这个故事和学生自身生活的关联,触动他们的心灵,达到“阅读积极影响学生人生”的高境界,这是需要提升的部分,也是让课和教学从“平庸”走向“精品”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析丑小鸭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幸经历,体会丑小鸭坚强、美好的内心,引导学生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教学过程】

一、练习书写剩余的生字,就存在的问题相机指导。

【点评指导:需要我们思考的是: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应该建立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重点指导那些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字,跟第二课时相关的词语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课时突出了“情感”和“思想”,重点词语词意的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需要单独设计写字(往往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就更需要设计成内涵丰富、效率比较高的环节,而且这个环节应该是后移的。要是能够突出阅读的主线,这样的教学环节才更流畅。】

二、默读思考: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波折?

提炼总结:排挤、追咬、饥饿、嘲笑、寒冷、追赶……

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思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可怜、悲惨、不幸、无奈……)

面对这些困难,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此时,你又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坚强、不放弃……)

讨论: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要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点评指导:这部分的设计略显简单,但是核心问题还是比较准的。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经历的“波折”是可以的,但是还要有对丑小鸭相关心理活动的把握,这个地方是可以突出“想象”这个关键点的。此时的丑小鸭心里是怎样想的?不一定非得进行角色的转换——此时你就是丑小鸭,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让学生去猜想,猜测本身就是想象,就是设身处地,就是置身文本,也是置心文本。

描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语段是需要重点处理的,要体会丑小鸭的心情,还要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丑小鸭的心情是愉悦的,我们也应跟着丑小鸭高兴,应这样来指导朗读。

当然,接下来一定要谈“感受”,谈丑小鸭的感受,也谈我们自己的感受,具体的方式可以设计得更新颖,精品课的精彩往往就在这样的地方体现出来。人家都是泛泛地谈感受,咱们变种新颖而有趣的方式,就胜出一筹。至于怎样做更好,需要教师有智慧,有灵感。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的解读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走出传统的误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以为,丑小鸭是因为坚持才变成了白天鹅,当然,这是童话作品,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对文本进行新角度的思考:丑小鸭本就不是“鸭”,就是“天鹅”。如果真是“鸭”,哪怕是“漂亮”的鸭子,也变不成白天鹅!哪怕是再坚持,再努力,也不会变成“白天鹅”!这篇童话相对于人的意义,应该在于怎样面对逆境,怎样面对不公平的境遇,怎样积极地面对人生。

对于文本的新的理解是需要勇气的,也是应该审慎的。我们这样来谈,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更接近于事实,接近文本的社会价值。我们如果用新观点来看这个故事,就会有新的认识。不信我们可以尝试下,看看从这样的新角度可以得出怎样的新结论。】

三、快速浏览全文,用上精彩的词语再讲一讲这个故事。

【点评指导:根据前面讲的,这个环节应该放到第二课时的第一环节,而且,“用精彩的词语讲故事”的要求也是随意的,我们应该让学生用上第一课时总结出来的“关于顺序”的提示,“有条理”地讲清楚这个故事,甚至也可以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比如:一开始,后来,再后来,最后……这样的“讲故事”,才是最好的,既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落实了,又将学习表达方法落实了,还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同时,从评价的角度来讲,是对第一课时学习情况的检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又是对第二课时学习情况的摸底,是“以学定教”的又一次体现。】

四、读一读课文后面关于安徒生的介绍,结合《丑小鸭》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了解《丑小鸭》是安徒生的自传体童话。

【点评指导:这一部分处理得好,简单而且得当。好就好在把握了编者的意图,将了解安徒生这个人物和丑小鸭这个故事建立起了关联。

让学生谈“发现”,这个“发现”设计得好!如果课堂上能够出现“精彩”就更值得期待!】

五、结合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动笔给安徒生或丑小鸭写一封简短的信,说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点评指导:这样的思路是对的,也是好的。但是,这里面最好要体现一个“真实”。学生给丑小鸭和安徒生写信的设计都是虚拟的,都不可以真实地进行,因此这个环节就需要“优化”。】

推荐第8篇:《前后》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前后。教师不要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素材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观察、模拟、游戏等。在各种活动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人大附小的学生来源比较好,学前有一定知识基础,对于前后的认识比较清楚。学校的教学设备先进,每个班都有多媒体展台。本节课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设计并制作了一套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前后位置的关系;在情境中理解前后的相对性;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简单的推理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前后的实际应用。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我的前后

1.请同学介绍自己。

2.请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同时,介绍前后桌的同学。

3.老师自我介绍。

我是一

(七)班的数学王老师,我的前面是一

(七)班四十名可爱的同学,我的后面是黑板。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板书前后。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我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4.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5.根据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交流。

当我面向着你们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学;我背对着的方向是我的后面就是黑板。如果我面向着黑板站,我的前面就是黑板,我的后面就是同学们。我还可以面朝什么方向站呢?我的前面是什么,我的后面是什么?6.我的前后明白了吗?你们的前后是什么呢?

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一说,你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向后转,看一看前后有变化吗?换个方向再说一说你的前后是什么。

7.你站的方向不同,你的前后一样吗?

(二)活动二:排队买票

1.课前笑笑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她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你们想跟着笑笑一起去看看吗?

2.到了动物园门口,笑笑首先在做什么?(电脑演示图1。

3.笑笑排到哪儿,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

4.你在你们组里排第几个,前后都有几个人?谁在你的前面,谁在你的后面?

5.这时淘气跑来了,他想排在笑笑这里买一张票,你们认为可以吗?(电脑演示图2。

6.淘气跟笑笑说:他今天是百米赛跑的裁判,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要赶快进去,要不然来不及了。如果你是笑笑会怎样做呢?

7.根据学生的意见,淘气排在笑笑的前面(电脑演示图3)。笑笑的位置有变化吗?只有笑笑一个人的位置有变化吗?

8.笑笑到底是怎么做的呢,笑笑想了想她是这样做的(笑笑排到最后,电脑演示图4)。笑笑的位置又有变化吗?你们猜一猜笑笑这样做是怎么想的。

(三)活动三:百米赛跑

1.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预测一下谁得冠军。(电脑演示图5。)

2.比赛开始,你看到了什么?(电脑演示图6)跑步比赛继续进行,马上要到终点,现在你看到了什么?(电脑演示图7)两人一组交流。

3.集体反馈交流。

4.讨论:小松鼠跑在前面还是后面呢?

5.交流反馈。小松鼠和小鹿比,小松鼠在后面;小松鼠和小白兔、小乌龟、小蜗牛比,小松鼠在前面。

(四)活动四:卡丁车赛

1.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电脑演示图8)。笑笑赶快来到卡丁车赛场准备进行现场报道。忽然信号不好,没有画面了。我们没办法看到比赛的情况,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2.笑笑用手机给我们发来这样一个短信:2号车排在最前面,1号车在5号车和3号车的后面。(电脑演示图9。)

3.从这个短信里你能知道什么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4.你们俩能根据这些信息,用手中卡丁车图片摆出比赛的画面吗?

5.四人一组交流检查。

6.集体反馈。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7.看到了比赛的画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电脑演示图10。

(五)活动五:坐车

1.淘气和笑笑结束了在动物园的工作,想和我们一起回到人大附小。他们上了一趟车,你认为这趟车是开往人大附小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动物园往前坐几站就到了人大附小?

3.来到人大附小,笑笑想问一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开心吗,你还了解到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师生互相介绍中,自然地引入课题。学生在帮助老师解决困惑的过程中,理解了前后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在亲身体验中体会前后与人站的方向有关系。

在排队买票的活动中,体会前后的顺序,在笑笑排队的几次位置变化中,理解前后的变化与排队的位置也有关系。同时,在笑笑怎样解决帮助淘气买票的问题上,学生的意见是不一致的,当时有的同学认为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笑笑可以帮他买一张票;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好,应该自己去排队。当看到笑笑让淘气站到自己的位置,笑笑排到最后一个时,觉得笑笑既解决了淘气的困难,又遵守了公共秩序,这样做非常好。这个情境既能使学生感知前后位置变化的相对性,又使他们懂得要遵守公共秩序。

在百米赛跑中,学生通过对小松鼠跑在前面还是后面的讨论,进一步理解了前后的相对性。卡丁车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又合情合理。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认真读信息,其他同学根据信息摆图片,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解决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坐车情境中,扩展应用,使学生体会前后,增加生活常识,体会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案例点评:

这节课,教师不是把认识前后的位置关系,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教学,而是设计同学们与笑笑、淘气共同参加动物运动会这一情境贯穿全课。学生在整个情境活动中不断体验探究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体验前后变化的相对性,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前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同学们合作交流中判断推理出前后的顺序,提高空间想像力。本课电脑课件制作精美,情境生动有趣,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推荐第9篇:《秋天》教学设计及点评

14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点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

张 勇

一、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语文教研组

推荐第10篇:《理发师》教学设计及点评

《理发师》教学设计及点评

本资源推荐人: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媚眼如丝

本教学设计: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实验小学李艳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进行歌表演

2.能合理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演奏能力。

3.通过听赏,了解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及歌曲《剪羊毛》让学生进一步培养热爱劳动,从小热爱劳动的思想,树立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奇迹的坚定信念。

重难点

引导学生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歌片、打击乐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律动:

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欢快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表演欲望,为下面歌曲学唱,做情感上的铺垫。

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师生边歌边舞,在歌曲中感受劳动的快乐。

感受理解学唱歌曲

1播放媒体,让学生感受理发店的劳动情景。

观赏理发店热闹的情景,感受劳动给人带来的快乐。

2启发学生创想理发店所能发出的各种声音,并有节奏地模仿。

探索、模仿理发店的声音如:“咔嚓、呜—、沙沙”等。

3出示节奏,教师指挥,分组合作表现。

能有节奏地模拍,并达到节奏声音和谐统一,富有美感。

4师生在音乐中共同感受、表现理发店的各种声音效果。

随音乐伴奏,师生合作,共同表现。

教师范唱歌曲《理发师》。

听赏歌曲,情感体验

思考:歌曲情绪及理发师是怎样的人物?

6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用双响筒伴奏,增强学生读词的节奏感。

7指导演唱歌曲,对歌曲情绪处理。

挖掘歌曲的情感,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合作探究表现音乐

8、启发学生创编动作,扮演理发店里不同的表演角色,表现歌曲内涵。

随音乐自由发挥,抒发内心情感。

9出示打击乐,引导学生为歌曲配伴奏。

合理运用打击乐器,感受其表现效果。

10分组讨论,合作表演,互演互评。

运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段表达歌曲内涵。

鉴赏拓展

审美陶情

11观看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听赏澳大利亚歌曲《剪羊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劳动的快乐。

听辨赏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更让人快乐的那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内涵。

12进一步激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演唱歌曲《理发师》

在歌曲中树立“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教师简介

李艳,毕业于抚顺市师范学校音乐专业,大专本科,小学高级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是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省科研教师、市拔尖人才、市优秀青年教师。多次获省“三队”比赛一等奖、省论文一等奖。

“辛勤工作十余载,忘我从教育芬芳”,从教十多年,她深爱教育事业,深爱学生,把工作作为第一需要,在音乐教育的沃

。=====教学点评

歌曲《理发师》是一首律动、表演特点鲜明的表演曲,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拓展。

依据低年级学生思想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行为上表现出好奇、好动,喜欢模仿等倾向,容易被某一具体的场景所感染的这些特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理发店氛围。通过理发的工具,配上象声词,如;吹风筒——呜,洗头——哗,喷雾——沙,剪子——咔嚓,进行多层次、多声部奥尔夫节奏、声势的训练, 立体效果非常好。

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设计了听旋律、看图谱、记歌词、感受拍子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主动、自然、愉快的心情。

另外,为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教师在歌曲教学中,将听唱与接唱结合运用,把枯燥学习变成了乐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教师对教材理解很透,很精心地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编排成趣味性很强的游戏活动。将感受音乐的律动、学习音乐的知识技能,自然地融合到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游戏之中,使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快乐地接受音乐的熏陶,激发了他们表现音乐的欲望。

堂教学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生生互评,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

教师素质好,感染力强,语言得体到位,教师的每一个温柔的目光都蕴含着浓浓的情、深深地爱,亲切的问候、赞许、信任、和善等,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独特的亲和力,特别是老师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在一起,演、奏、唱,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和谐、合作的朋友关系。

总之,本突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教师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将激发学生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带领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感受体验音乐给人带来的快乐。

点评人:陶淑焕(辽宁省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

第11篇:《雪绒花》教学设计及点评

《雪绒花》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1:《雪绒花》教案

第二单元 《雪绒花》

教材分析:

《雪绒花》是一首抒情歌曲。歌曲运用中速(或缓慢)及优美的情调,以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的形象来表达人民对祖国的祝福的一片纯洁心灵。歌曲为C大调式,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也包含两个乐句,其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段的原乐句的再现。第一乐段舒展而婉转的旋律是对雪绒花的赞颂,节奏多为“X-X |X--|”。第二乐段的开始两句以“XO OX X |”及“X-X|X-X|X-X|X--|”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后又再现第一乐段的音调与节奏,使两个乐段既统一又有对比。最后四小节是全歌的高潮,也是歌曲的点题——为我祖国祝福吧!

学习目标:

1通过学唱,能够用亲切,赞美,充满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雪绒花》。

2通过聆听欣赏,对所学的电影歌曲及音乐产生兴趣,进而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认知,学习了解三拍子强弱规律及指挥图示。

学习重点:

能够满含深情的声音学唱歌曲《雪绒花》,并且掌握英文版唱法。

学习难点:

三拍子强弱规律及指挥图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人声的分类及特点)。

二、多媒体播放图片,导入新课

1师设问:今天的这节课音乐课,从一朵花开始,请看大屏幕,你认识这是 什么花吗?——学生讨论认知。

师总结:这种花名叫雪绒花,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见到的一种植物。

2多媒体出示雪绒花相关知识:雪绒花,又名火绒草。多年生草本。植株被白色或灰白色绵毛。叶互生,全缘。原产欧洲的高海拔地区。是著名的高山花卉之一,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名花。这种花在阿尔卑斯山脉中通常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由于它只生长在非常少有的岩石地表上,因而极为稀少。

3师总结:

雪绒花虽没有艳丽娇媚的花朵。,却有着顽强独立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所以,人们赋予它勇敢坚强的象征,成为奥地利的国花。

在奥地利,因为野生的雪绒花生长在条件艰苦的山上,常人难以见其美丽容颜,所以,见过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

从前,奥地利许多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攀上陡峭的山崖,只为摘下一朵雪绒花献给自己的心上人,只有雪绒花,才能代表为爱牺牲一切的决心。

三、聆听欣赏

1、多媒体播放歌曲《雪绒花》。

师: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欣赏完毕,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总结:亲切、优美、赞美,充满深情等。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接下来我们再找个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歌词,感受歌词的内在含义。(学生朗读。)

师总结:

歌名虽然是雪绒花,但是作者却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花来赞美————祖国。

2、师: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歌曲,一起体会歌曲是什么样的节奏特点?

生:舒缓、舒展、缓慢

3、老师再给同学们演唱这首歌曲,同学们可轻声跟唱,同时思考回答歌曲的拍子。

生:3/4拍

4、师:不同的拍子有不同的强弱规律。

(1) 3/4强弱规律:

╳╳╳ | 强

○○

(2) 师:那如何用我们的肢体表现?

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现强弱规律。 强拍拍手,两个弱拍拍肩膀。并且通过两个弱拍拍腿交换进行 。

师:同学们都极富创造力与表现力,强弱规律表现的真可谓淋漓尽致。 请看大屏幕:

(3) 多媒体出示:

3/4 ╳

╳ | ╳

╳ | ╳

╳ | ╳

╳ || ●

○●

○●

○●

就让我们师生共同用自己刚才创造的肢体语言表现该节奏强弱吧!

(4) 师:让我们再次聆听《雪绒花》,用刚才的肢体语言为歌曲加上强弱拍子。

四、延伸拓展

师:影片中还有大量的歌曲,传唱至今成为经典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do re mi》及《孤独的牧羊人》

五、艺术升华

师:任何一个有尊严的人无不用真情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祖国的独立与尊严,为了生活的幸福与安宁,一起高唱《雪绒花》。

全体师生共同演唱《雪绒花》 篇2:《雪绒花教学设计》

《雪绒花》教学设计

草海镇保家小学王玉碧

教学内容:

《雪绒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第11册内容。 教材分析: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曲调舒缓轻柔,朴实感人,优美动听,带有奥地利民歌风格,是三拍子的歌曲。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主人公赞颂祖国、祝福祖国的思想感情。因此投入感情,演唱好这首歌的话,对学生的爱国情操,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因为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很多是关于战争的,从故事中,从影片中,从各类英雄的事迹中,渗透了德育,所以同学们都已具备了深深的爱国情怀,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用简单的国家与国花,作为切入点,既好懂又明了,既结合实际条件,又直接引出课题。因为农村的小学生,他们本身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不深,而且又没有欣赏歌剧的能力,所以我没有过多地让他们欣赏歌剧,看看影片,而是采用了由简入深的学习方法。而且,在 学会唱了以后,我采用两个不同情景来表达当时人物的心理特征,更深刻地体会了少校的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理念及资源背景: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及平时自己的教学理念,我特别注重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所以本课我也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歌唱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直观、立体、更加生动的画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我重点培养学生“动”起来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同教师的“教”融为一体,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涉及到的音频视频以及图片是从百度中下载的。喇叭是我自己买的,腰鼓是学校大队部的。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主题辅助欣赏法、参与体验法、小组合作与探究法等。

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11册第6单元《雪绒花》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演唱歌曲,感受、体验三拍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各国的国花图片,了解歌曲《雪绒花》创设的意境与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雪绒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感受、表现音乐剧片断《雪绒花》,以及在两个不同场景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第二段与第四段的音准和正确演唱,并根据三拍子创设舞蹈。

教学准备:课件、U盘、播放器、道具(腰鼓,喇叭)、各国国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结合本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问一下各国的国花,学生都知道并回答,进而贴出国花图片。

中国国花--牡丹

日本国花--樱花 俄罗斯国花--向日葵 英国国花--蔷薇 荷兰国花--郁金香

2、师给出雪绒花图片,叫学生猜猜是什么花,从而引出课题《雪 绒花》。——(多媒体出示雪绒花图片)

板书课题:《雪绒花》

调号

拍号

3、介绍雪绒花:即奥地利国花。从前,奥地利许多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攀上陡峭的山崖,只为摘下一朵雪绒花献给自己的心上人,只有雪绒花才能代表为爱牺牲一切的决心。在奥地利,雪绒花象征着勇敢,因为野生的雪绒花生长在条件艰苦的山上,常人难以得见其美丽容颜,所以见过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所以这首歌,表达了赞美和热爱祖国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展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音乐背景

1、看图片:

第一张:玛丽亚与七个孩子在家唱歌迎接少校的幸福情景。 第二张:少校、玛丽亚与七个孩子在剧院里被迫唱歌的情景。 生对比场景、表情,提出质疑

2听故事:(师介绍)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女主角玛丽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并且喜爱唱歌跳舞的修女,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间歌唱。正因为

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当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到当地的一位退役军官特拉普特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特上校是位脾气古怪的人,他很爱他的孩子们,却不懂得教育他们,使得这些孩子感受不到爱而变得很顽劣,曾经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用爱心与音乐和失去母爱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上校离家期间她和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时,歌声打动了上校,激发了他唱歌的兴致,于是轻抚六弦琴,歌唱了这首《雪绒花》,大家看视屏。

3、播放视频《雪绒花》

生听,并小声跟唱。

师:现在,请跟老师做个游戏。(关于三拍子的游戏,如:拍巴掌拍肩,拍巴掌拍腿等,师示范好强弱规律,各小组按自己喜欢的自由做,只要是对的)从而引出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并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单手、双手)——(师板书出示三拍子图示)

4、打拍子

现在咱们合着音乐来打下拍子!(随音乐指挥)

(三)、学唱歌曲

1、雪绒花开了,是春天来了,布谷鸟也叫了,请听(师播放布谷的叫声),学生跟着学,从而正确引导练声。

2、老师范唱。篇3:《雪绒花》教案设计

《雪绒花》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雪绒花》

教材分析:

《雪绒花》这首乐曲选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歌曲为C大调,单二部曲式,3/4拍子,要求采用中速稍慢,深情地演唱风格。歌曲优美、舒缓、轻柔,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的声音演唱《雪绒花》,体会歌曲表达的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与热爱。

2、感受3/4的节奏特点,学习3/4拍的指挥图示。

3、学习歌曲中“重复”的创作手法,并能应用这种创作手法完成《小伞花》歌曲片段。

教学重点:

在歌唱、指挥活动中感受体验3/4拍韵律美感。

教学难点:

学习、应用歌曲中的创作手法。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音乐的花园里去畅游一番,请大家听一听,猜猜歌曲中唱的是什么花?

播放课件:播放编排好的歌曲《茉莉花》、《樱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牡丹之歌》等。

学生活动:在播放过程中学生抢答出歌曲中唱的是哪种花。

师:花,绚丽芬芳,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而且是美丽、幸福、和平与爱的象征。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也是赞美花的。

二、聆听故事,初听歌曲。

课件播放雪绒花的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师:“这是美丽的雪绒花,它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生命力非常旺盛,是瑞士的国花。关于雪绒花还有个小故事呢?同学们想听吗?(配乐学生听老师讲故事。)

【故事内容:《雪绒花》是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作家理查德.罗杰和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于1959年合作完成。196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获奥斯卡金像奖。故事描写修女玛利亚活泼好动,与沉闷和修女生活格格不入,院长嬷嬷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就把她介绍到冯特接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上校共有两男五女七个孩子。玛利亚以她的善良、体贴,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当德国法西斯入侵他们的祖国后,上校一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机智地摆脱了德国人的严密监视,前往瑞士。《雪绒花》这首歌曲,在剧中共出现了两次。

学生听剧中第一次演唱歌曲。师一边讲,第一次是上校带了客人到家里做客,玛利亚和孩子们用歌声表示欢迎。优美、抒情的歌声把上校和客人都惊呆了.孩子们请求父亲也表演一曲,孩子们围坐在父亲周围,上校怀抱吉他,演唱了这首《雪绒花》。 学生听剧中第二次演唱歌曲。师一边讲:德国军队入侵上校的祖国后,上校和玛利亚决定带着孩子们逃出魔掌,到自由的国度,在告别祖国的音乐会上,上校全家深情地再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祖国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全场听众的心沸腾了,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大家都随着高唱起来,使敌人感到恐惧。】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在电影中的二次演唱,有什么感受?

师:这首歌曲优美、舒缓、轻柔,大家再听一遍,边听边在心里哼唱。

三、层层深入、学唱歌曲。

师:我们先用WU随钢琴模唱歌曲旋律,注意体会歌曲舒缓、轻柔的特点。 师操作:用钢琴慢速弹奏歌曲《雪绒花》的旋律,与学生一起用WU练习演唱。

教师活动:学生演唱时,及时纠正音准、节奏出现的问题。

师:我们已经能用WU哼唱歌曲旋律了,接着请同学们试唱歌谱,并找找歌曲的旋律哪些句子相同或相似?

师生活动:一起练习演唱歌曲旋律。

学生活动:找出歌曲旋律中相同相似的句子演唱。

师:老师来演唱歌曲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大家来唱其它的句子 。 师生以接唱的形式练习演唱歌曲旋律。师指挥,学生演唱旋律。

课件出示三拍子指挥图示,教师向学生讲解3/4拍的指挥手势及其要领。 师生活动:一边指挥,一边按节奏诵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 师:我们试着把歌曲完整地演唱一遍。

1、跟范唱演唱。

2、师弹奏歌曲伴奏,和学生一起练习演唱。

3、用多种

形式练唱、小组唱、男女分唱等。

师:请大家自学一下歌曲低声部的旋律。

学生活动:分组自学低声部旋律(教师下组指导学习)

师:老师想和大家合作演唱这首歌曲,老师来唱高声部,大家来唱低声部,咱们试试。

师生活动:分声部练习演唱。女同学演唱高声部,男同学演唱低声部,老师指挥。

四、歌曲延伸、创作练习。师:“重复”是歌曲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请你运用旋律重复的方法,为歌曲《小伞花》创编一个句子。(课件出示歌曲《小伞花》的曲谱。 学生活动:视唱歌曲旋律,尝试为歌曲创编第三句。

师小结:掌握一些简单的歌曲创作手法,我们也成了小小作曲家,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发现歌曲中有趣的创作手法,并加以学习应用。

五、分组表演、整体表现。

1、启发创编。

师:同学们,除了演唱,你们还有什么好的方式来表现《雪绒花》这首乐曲的优美、舒缓、轻柔吗?

2、小组合作。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分成舞蹈组、演唱组、演奏组等。

3、分组表演。

多媒体播放歌曲,学生分组表演。

六、巧设评价、激发热情。

师:刚才几个小组都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创编成果。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评评,每个小组都有哪些优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逐个给各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最佳表演奖”、“最具潜力奖”、“最佳创意奖”等奖项。(奖品为教师亲手制作的“雪绒花”。)

七、音乐拓展、歌曲延伸。

师:同学们,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片,片中有许多胯炙人口的歌曲,你们听——

课件播放《do re mi》的片段。

课件播放《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

八、总结。

师:(配乐)同学们,今天我们体验了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感受了欢乐有趣的《do re mi》,欣赏了幽默风趣的《孤独的牧羊人》,此刻你的心情一定轻舞飞扬,音乐是滋润人心灵的阳光雨露,愿你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收获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12篇:《日月潭》教学设计及点评

《日月潭》教学设计及点评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3.自主感悟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

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展示交流。出示日月潭的风光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是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板书课题)你们对日月潭了解吗? 把你上一节课制作的手抄报向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向往;交流与展示,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谈话质疑。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板书课题)师生在地图上找到台湾的位置。

3、提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学。

快速通读课文,勾画生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自学生字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资源准备: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课文哪些地方写的美?哪些词语你喜欢? 小组交流。

(三)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1)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2)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弯弯的”写出了月潭的形状,太阳虽然不会变,但“圆圆的”可以跟“弯弯的”对应,读起来有美感。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准确用词的好处。)

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

(3)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日月潭名称的来历。

【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充分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

(四)进入资料城,拓展阅读

资源准备:印刷5篇描写台湾以及其他地方美丽风光的短小文章。 学生自主阅读这几篇文章。 设计意图:加深对本课情感的领悟,扩大阅读面。 刘老师点评

教师抓住本文文质兼美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并拓展文本,开展“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把找到的优秀材料制作成小报,既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把课堂内外联系到一起。

教学中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旅游”的情境,烘托气氛,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品析优美词句,一些难词难句通过多媒体影片、图片进行形象展示。小组协作、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充分地想象、感悟。教师精心选择4~5篇优美写景短小文章,深化主题,积累更多词语,也是对课文知识的迁移。之后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阅读积累将自己家乡的美景写下来,将内化的语言文字知识能力在真实情境下表达出来。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第13篇:长城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所在单元主题为“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本文不但表现了长城高大坚固,还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条理清楚地写出了长城长,高大坚固的特点,从生动具体的描写中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点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是一篇充满丰富感情的文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 长城

二、拓展读、了解长城

利用拓展资料与图片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学生读拓展资料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 拍摄 嘉峪关 扶 智慧 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四、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6)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7)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五、拓展写

写一写你生活中最熟悉的一处景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各节大概讲了什么。

说明:即复习巩固生词,又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提示:第一节讲长城的长;

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各节编一小标题。然后小组陈述,师生一起选出优秀准确的标题。

教师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小组合作定出小标题。

提示:(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二、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用书中的语言回答。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师:什么是蜿蜒盘旋?提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提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

师: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

师: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生:远看

6、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名学生回答。

提示:高大坚固。

师: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提示: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师: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提名学生回答。利用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述。

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说明: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师: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 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

提示: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5、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提示:近看

7、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清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

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

三、感悟课文、情感升华

师:读了这一段作者想到了什么?

提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师: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提名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朗读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指道朗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师: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最后小组陈述,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图片,教师讲述在以前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建筑长城的艰辛,让学生体会长城的伟大。)

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

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 师::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你们说长城是不是一个奇迹呢?

四、拓展写 此时的你,面对长城你想说什么,把他写下来 板书:

【课后反思】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

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

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

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

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

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

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

“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

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

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

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

展开充分的对话。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

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

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

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

后发出的感慨。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

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

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

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

【校长点评】 这节课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以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呢?”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在文本中寻找依据,通过画画批批的形式自己实践,同时结合自己的对长城资料的了解使这一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使得教学过程中能够重点突出。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这是这节课收获之一。

另外,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在课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对长城的把握更加厚重,对于突破教学的难点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本节课收获之二。

因为为学生创设了比较大的探究空间,在汇

报过程中学生容易汇报的零散。这给教学过程的监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深入探索更好的课堂监控方法,让教学过程在无痕的推进中达到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第14篇:教学点评

杨老师的《

8、9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数数、数序与比大小、基数与序数、8和9的书写,教学点评。其实一年级学生对很多新授知识已经掌握了,杨老师在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她采用了比较多的游戏活动形式,为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数数中,通过主题图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8和9,教学反思《教学点评》。 学生一旦认真学习,就会让老师和学生有很多惊喜,学生们观察真的是很仔细,很细小的环节也都能观察到。8和9数数的主题图比以前几个数的数数要难多了,物体的位置打乱了,数的时候要更应注重有序性,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这个环节,特别是在数蝴蝶的时候,当学生出不来预设的结果时,主动出示做标记的方法。

在教学数序时,她采用的直尺图,让学生来填上空缺的数。在这个环节需要更多的深入,这里她只是让学生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读一遍,再背一遍,没有再详细些,感觉学生学得不扎实。

在练习中,杨老师设计的开放性的习题,学生发散思维,题型与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都非常有兴趣。

学生整堂课下来都很有兴趣,没有一种疲倦感,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亮点与不足之处有了更多的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还应该在教学环节上面深思熟虑,设计每个环节都要有目标,而且环节都要保证有效,这样的设计才有意义。

第15篇:教学点评

教学点评

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在读书中感受、体会、接受熏陶、感染。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行读文、自主感悟、自由讨论,适合了学生的差异性,发挥了学生相互启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在精神上得到不同的满足。

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同学的发言、朗读,评价教师的讲解、答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也有利与从评价中了解学生。

第16篇:《一只小鸟》教学设计与点评

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综合能力训练,进行能听会说、能读会写能力的培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不能单纯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地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教师就要充分依据教材特点,抓住课文重点,用“牵一发以动全身”之功进行动脑、动口、动手的综合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的探究,引导他们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去感悟,以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之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应该爱护鸟类。

2.初步练习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继续学习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扣题训练

1.出示课题,填词训练

师:同学们注意看,现在老师要在黑板上写字了![板书:一小鸟] 咱们读一读,(生读) 感觉怎样呀?(生谈感觉)那中间要填个什么字才行呢?(一只小鸟)

2.拓展练习,替换词语训练

师:对了!如果我把小鸟换成鱼,一什么鱼?你们会说吗?[接着依次换马、蛇、牛„„进行训练]

3.师:你们发现了吗?在说的时候不同的动物前面搭配的词都不一样的,咱们要特别注意。小鸟的前面还得用――[板贴只]。一起读读。(生读题)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翻开书58页。

(二)延伸课题,读懂内容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你们能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只小鸟 。”作开头说一句完整的话吗?咱们说话得有依据,所以你还要告诉大家,你是根据课文中哪些内容想到说这句话的?

2.自读思考,准备汇报。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教师根据学情指导朗读。

▲快乐(生:一只小鸟,它很快乐)

师:你从课文的哪儿读到的?(学生读段)

师:听了×××的读,你们觉得这只小鸟它快乐吗?这只羽毛没长满不能远飞的小鸟呆在巢里和老鸟说话,猜猜它们会说什么呀?(生:自由发言)

师:对呀!小鸟飞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聊天,这就叫“ 啁 啾”[示卡]咱们读读,它们多快乐呀!你们能把他们这种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自己练习一下,读的时候想一想你和爸爸妈妈玩耍,聊天时的情景,小鸟的一家跟你们也是一样的。[自由读][个别读]

▲唱歌(生:一只小鸟,它很爱唱歌)

师:读了课文哪些内容说出这句话的,能给大家读读吗?

师:[课件示]“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小鸟还看见什么了?你们说说看?(„„)(师相机评价)

师:是呀!真是一片好景致[示字卡“好景致”,读]

如果你是这只小鸟,这会儿你有什么想法?(生答)

师:看!爱唱歌的小鸟出来了![课件示]

师:多美的景致,多可爱的小鸟,咱们美美的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受伤

师:咱们前面说了两句话了,你们还能说出第三句吗?

师:哟!真可怜,你从哪儿发现的?(个别读)

师:[课件示]这幅图不能动,可是通过你的朗读能让别人感觉到这幅图动起来了,那才叫本事呢!能行吗?读给你的同桌听,互相帮助帮助[指名读]

▲消失

师:看,我们已经说三句话,还能说出第四句来吗?

师:[课件]你看!这茂密的树林。听――[鸟叫]

感觉怎么样?[停]这么好听的鸟叫没了,多可惜呀!那咱们读读最后两段[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师:你们刚才用“一只小鸟”开头说了四句话,真是好!现在老师再提高难度,你们敢挑战吗?我把一只小鸟_____。的句号去掉变成逗号再加一横线[教师边说边板书] 要求还用一只小鸟开头,说几句话。用上这几个词语,咱们小组讨论讨论,说一说。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汇报讨论结果。

4.师:听了――说的这段话,你现在想说什么?(生自由说,师相机评价)树就是小鸟的家呀!小鸟怎么能离开自己的家呢?

5.哪只小鸟后来来怎样了?[板书]你们想知道吗?课文没写。看这几个孩子,[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你们能把他们这时的动作,心情说进去就好了。

第17篇:《一只小鸟》教学设计与点评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与点评

〖设计思路〗

新标告诉我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综合能力训练,进行能听会说、能读会写能力的培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不能单纯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地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教师就要充分依据教材特点,抓住文重点,用“牵一发以动全身”之功进行动脑、动口、动手的综合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的探究,引导他们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去感悟,以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之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应该爱护鸟类。

2初步练习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继续学习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扣题训练

1出示题,填词训练

师:同学们注意看,现在老师要在黑板上写字了![板书:一小鸟]咱们读一读,(生读)感觉怎样呀?(生谈感觉)那中间要填个什么字才行呢?(一只小鸟)

2拓展练习,替换词语训练

师:对了!如果我把小鸟换成鱼,一什么鱼?你们会说吗?[接着依次换马、

蛇、牛……进行训练]

3师:你们发现了吗?在说的时候不同的动物前面搭配的词都不一样的,咱们要特别注意。小鸟的前面还得用――[板贴只]。一起读读。(生读题)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文的题目,请同学们翻开书8页。

(二)延伸题,读懂内容

1师:上节我们已经读熟了文,你们能根据文内容用“一只小鸟

。”作开头说一句完整的话吗?咱们说话得有依据,所以你还要告诉大家,你是根据文中哪些内容想到说这句话的?

2自读思考,准备汇报。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教师根据学情指导朗读。

▲快乐(生:一只小鸟,它很快乐)

师:你从文的哪儿读到的?(学生读段)

师:听了×××的读,你们觉得这只小鸟它快乐吗?这只羽毛没长满不能远飞的小鸟呆在巢里和老鸟说话,猜猜它们会说什么呀?(生:自由发言)

师:对呀!小鸟飞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聊天,这就叫“

啁啾”[示卡]咱们读读,它们多快乐呀!你们能把他们这种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自己练习一下,读的时候想一想你和爸爸妈妈玩耍,聊天时的情景,小鸟的一家跟你们也是一样的。[自由读][个别读]

▲唱歌(生:一只小鸟,它很爱唱歌)

师:读了文哪些内容说出这句话的,能给大家读读吗?

师:[示]“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小鸟还看见什么了?你们说说看?(……)(师相机评价)

师:是呀!真是一片好景致[示字卡“好景致”,读]

如果你是这只小鸟,这会儿你有什么想法?(生答)

师:看!爱唱歌的小鸟出来了![示]

师:多美的景致,多可爱的小鸟,咱们美美的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受伤

师:咱们前面说了两句话了,你们还能说出第三句吗?

师:哟!真可怜,你从哪儿发现的?(个别读)

师:[示]这幅图不能动,可是通过你的朗读能让别人感觉到这幅图动起来了,那才叫本事呢!能行吗?读给你的同桌听,互相帮助帮助[指名读]

▲消失

师:看,我们已经说三句话,还能说出第四句来吗?

师:[]你看!这茂密的树林。听――[鸟叫]

感觉怎么样?[停]这么好听的鸟叫没了,多可惜呀!那咱们读读最后两段[齐读]

(三)再读文,理清条理

1师:你们刚才用“一只小鸟”开头说了四句话,真是好!现在老师再提高难度,你们敢挑战吗?我把一只小鸟_____。的句号去掉变成逗号再加一横线[教师边说边板书]要求还用一只小鸟开头,说几句话。用上这几个词语,咱们小组讨论讨论,说一说。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汇报讨论结果。

4师:听了――说的这段话,你现在想说什么?(生自由说,师相机评价)树就是小鸟的家呀!小鸟怎么能离开自己的家呢?

哪只小鸟后来来怎样了?[板书]你们想知道吗?文没写。看这几个孩子,[引导学生观察文插图]你们能把他们这时的动作,心情说进去就好了。

(四)小结学情,鼓励写出感受

第18篇: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及点评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及点评

凤翔县东关逸夫小学

冯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泞、湍、妄”等13个生字。

2.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3.用自己喜欢的记号画出并品味“飞夺”、“天险”、“关键”、“浩浩荡荡”等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4.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围绕重点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5.培养对红军崇敬的情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抓“飞”、“夺”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紧紧围绕“飞”、“夺”突出重点,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资料,了解背景

1.指名学生将搜集到的泸定桥的资料进行介绍。2.师生交流有关红军长征信息。

点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二)解题质疑,引入内容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谈一谈。生生交流。

2.学生答,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结果如何?

点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同桌互相读、读通长句子。

3.小声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师板书:

(起因) (经过) ( 结果)

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奔赴前线

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5.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交流分段情况。

点评: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学习分段的前提。] (四)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从哪几方面介绍天险大渡河?用波浪线画出重点句子、用点标出重点字词。

2.指名读出三个方面:(水)大渡河水流湍急,(岸)两岸高山峻岭,(桥)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3.根据以上意思,说一说对“天险”的理解。

4.课文用了一个成语形容天险大渡河,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找一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点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习描写“抢时间”(飞)部分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要“飞”一样的夺下泸定桥?

1.轻声读课文

三、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体现了飞兵急奔?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读给你的同桌听。

2.理解“关键”的意思。(1)指名读“时间„„关键”这段话说说自己的看法。

3.默读课文,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文中用困①困②„„标出;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4.采用对读的方式,请一组学生读标出的困难,另一组学生跟着读出标出克 3 服困难的方法。

5.读了这些语句,你想对红军战士说些什么?

6.应该怎样读出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7.师生朗读比赛。

点评: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情、入情入境,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

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险泸定桥的图片,配上震耳欲聋的流水声,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没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联系生活经验感知。)

2.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读。

(1)这段从哪几方面写了红军夺桥的困难?画出具体描写大渡河天险的语句。

(2)指名说出三方面:水、桥、岸。读出具体语句。男生读出描写水的句子,水色-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水声-震耳欲聋;水势-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女生读描写桥的句子;分角色读描写两岸和敌人的语句。

[点评:学习用声音、形态、颜色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读后激发学生的体验:如果你站在这泸定桥上,会有怎样的感受?红军夺桥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呢?

4.根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体验理出本段的层次:桥险、水急、两岸敌人凶。这样写出了红军夺桥非常困难。连敌人也说“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表现 4 了敌人的什么心态?(敌人非常疯狂,认为我军从桥上根本过不去,除非长了翅膀才能飞过去。)我们的红军能够飞过去吗?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阅读中想像交流,感受真切、自然。]

品读“夺”。(6~7)自然段

师:红军战士怎样夺桥?

1.将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读出来,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

2.出示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1)读课文填空。(2)用换词比较法说一说这些动词好在什么地方?

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点评: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学习用词的准确性。]

3.范读,学生评议。

4.对照插图用自己的话复述

6、7自然段。(五)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5 (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将本课的优美词句抄在摘录本上。

2.仔细观察插图,选一两位英雄写下来,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具体。

点评:在读、摘的基础上,进一步体味理解重点词句的用法,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话写下来,体现了读写结合。

六、案例点评

1.扣题眼,找重点,整体把握。

教学设计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从课题去寻找发现文章的“眼睛”,抓住“飞”和“夺”两个字,推向本文写作的重点内容-飞兵急奔(抢时间)、英勇夺桥。抓住了文章的题眼,学生知道了本文应围绕“飞”、“夺”展开故事情节。初读课文时,很快就能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为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中心,做好铺垫,也培养学生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和习惯。

2.理思路,解疑难,重点析读。

引导学生从题眼“飞”、“夺”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解题时提出的问题:“谁飞夺”“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结果如何”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学生便能很容易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重点部分。认真品读了文章的

六、七段,用换词比较法,辨析了作者在描写勇士夺桥时准确、精当地使用动词,将红军战士奋不顾身、英勇夺桥的壮烈画面再现眼前,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奠定了文字基础。

3.抓词句,重积累,深切感悟。

学生进入四年级后,已经初步学会了抓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6 并养成习惯。在本设计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能力,放手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能很好地体现红军战士飞兵急奔抢时间的词语和句子,和具体细致地描写泸定桥及大渡河水的语句。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并联系上下文内容,真正体会到红军抢时间飞夺泸定桥的重重困难,深切感悟到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自己对课文深刻内涵的理解得到升华,同时又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材料。

第19篇: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带点评)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潍城区健康街小学 陶秀贞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2、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

3、让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健康街小学是潍城区最早的一所少年军校,它创建于1995年,到现在已经有18年的历史,今天,老师带来了学员们的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播放音乐,师介绍图片)。

师:在这个队伍当中,小强是表现最棒的,你能描述一下他的位置吗? 学生随意描述小强的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了小强的位置,但不够简便,那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的描述小强的位置?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 点评:从学生生活情境引入,能唤醒学生已有的记忆,激发学生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己描述小强的位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从而产生需要用统

一、简明的方式来描述小强的位置,体会到统一规定的必要性。

二、探索交流,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用列、行方法确定位置。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1)讲解:确定位置通常要用“列”和“行”来描述。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学生回答。

确定第几列,通常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边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让学生指一指: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二列?„„。哪是第一行?哪是第二行?„„

(2)电脑演示列和行。

2.用列和行描述小强的位置。

师:现在你能用列和行描述小强的位置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第 3 列第 2 行形成一个交叉点,小强就在这儿,因此小强的位置就在第 3 列第 2 行。(板书)

说一说其他两个同学的位置。

比较:这种描述方法跟原来我们的描述相比,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回答。 【点评:此时及时介列和行的规定,使学生体会对比他们自己原来的描述方法,感受到标准统一后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和准确性。】

(二)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1.由实物图抽象出点子图。

(1)课件演示将队列图片变化成点子图。

师提问: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图片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圆点来代替同学,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指一指第一列、第一行,然后电脑演示列和行。 (3)提问:你还能在这幅图中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让学生到前边找,并说出怎么找的。

(4)说一说小方的位置,让学生把小刚、小青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 没等学生写完,老师喊停。并提问:你们怎么还没写完?让学生体会到写汉字很麻烦。

(5)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能不能把这种描述位置的方法变得更简练?

【点评:借助课件由实物武到点子图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点子图更加简练、清楚,这是学生思维的第一次抽象,同时让学生感受用列和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和准确性。】 2.认识数对。

(1)个人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 自己动脑想一想,创造一种更简洁的描述小强位置的方法,把自己创造的方法写在纸上。

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选取一种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写到黑板上。 (2)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3)交流。

师:这是谁的创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方法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师:我太佩服大家了,这些方法确实比原来更简练了,而且很有创意,观察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总结:数学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如果你有你的写法,他有他的写法,交流起来怎么样?因此,我们要统一一种写法。

(4)师介绍数对: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写成(3,2),3表示第三列,2表示第2行。中间用“,”隔开,然后加上( ),表示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一对数,叫“数对”,今天我们主要用数对确定位置。

(5)用数对表示另外两个同学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说一说表示的意思。

(6)练习:出示下列数对,让学生说一说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6),(2,4)(6,3)(3,3) 【点评:让学生通过创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在创造中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喜悦,使课堂真正成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乐园,然后通过对多种方法的辨析,产生统一确定位置方法的需求,此时介绍数对知识,使学生的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在创造数对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对的理解,明确了数对的意义。】

(三)抽象出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课件演示把点子图抽象出方格图。让学生找到第一列、第一行,出示列和行。

师提问:如果把每一列和每一行的起点规定为0,现在就变成一幅完整的方格图。对比一下,方格图跟刚才的点子图相比,又有什么好处?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小强、小红和小晨的位置。然后出示:小宁的位置在(5,☆),能找到吗?如果变为:(5,3),现在能找到吗?

使学生明白:只有一个数字,是不能确定位置的,要确定位置,必须要告诉两个数据。

3.提问:数对能比较简练、准确的确定位置,你们知道数对是谁发明的吗?出示课件让一名学生读一读。

【点评:由点子图抽象到方格图,是对学生思维的第二次抽象,有效的完成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座位中的数对 (1)过渡:其实,数对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的座位也可以用数对表示。 想象一下,假设你们站在老师这个位置上观察,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指一指。

(2)学生确定列后,用数对写出自己位置,再同位交流一下。 (3)验证。

请第五列的同学依次站起来大声报出自己位置的数对,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说的对不对,并观察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

请第2行的同学报出自己的位置的数对。并说明这些数对的特点。 电脑显示(1,1)(2,2)(3,3)(4,4)(5,5)这组数对,请这些同学站起来。说一说这组数对有什么特点?

再出示数对(4,x)、(x,5)让这些同学起立。

师:咱们同学表现太棒了,老师非常喜欢位置在(x,y)的同学,请这些同学起立。

2.课本54页第6题.用数对表示超市、花园、书店的位置,并根据学校、诊所的位置在图上标出来。

3.根据一个三角形顶点A、C的位置,确定B点位置。

【点评:通过此环节的练习,使学生在理解单一数对意义的基础上尝试理解某一组有规律的数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四、拓展活动。

1.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播放视频了解“经线和纬线知识”,知道地球上是根据经纬度确定位置,它是把数学知识和方向知识结合起来确定位置的。

【点评:通过几幅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生活中中的广泛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课堂总结。

1.回过头来整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太棒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这句话就藏在这些不规则的字中,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数对找到这些字,看老师送给你们一句什么话?

【点评:最后通过解读老师赠言,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能激发学生以后学习、探究数学的热情。】

第20篇:对变压器教学设计的点评

对《变压器》教学设计的点评

1、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大纲体现。本堂课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在探究变压器匝数和电压、电流关系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是死学知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理念。整堂课紧扣教学大纲,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方法学则采用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模式,

2、教法设计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从开始的新课引入,老师演示小灯泡的亮、暗,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灯泡更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课题,在探究变压器的规律时,老师更是合理引导探究方法,不吝啬时间,让学生根据现有器材,自己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得出的规律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3、教学效果好,效率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本堂课老师自始至终都重视实验,规律的得出因为实验而自然,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感,因此学生的接受也非常好,参与热情也很高,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认真,在老师科学指导下,顺利的完成了探究,掌握了规律。同时,教师很注重知识的认知规律,在得出规律后,教师马上与实践相结合,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论证明,并实际使用,使学生在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并体会实际使用的成就感,课堂效果非常好,效率也非常高。

4、教师教学特色鲜明。老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紧扣教学大纲,设计了新颖、有趣的实验,不仅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知识,还在实验探究中不自觉的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一堂看似枯燥的理科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时代感。

《点评语文教学设计.doc》
点评语文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