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教学设计

2021-07-01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微课堂教学设计

篇1:微课程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程教学设计

篇2:微课的教学设计及模板 ⒅ 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很多时候,细节往往影响了微课程的使用效果): l 鼠标不要在屏幕上乱晃。 l 字体和背景的颜色要搭配好。 l 讲解课程时,鼠标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

推荐第2篇:3601微课堂教学设计

《》“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评价设计:

(1)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活动,检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2)通过学生小组探索、交流算理的环节,经历算法的抽象过程和优化过程,检测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一、直入问题,尝试探索。

【设计意图: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让学生边写算式,边在格子图中表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动脑,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学到知识。】

二、合作交流、集体展示

1、小组交流,推荐最佳方法参加集体交流。

2、交流算法

3、交流要点:

4、点评方法,算法优化:

5、重点讲解竖式,明确算理与算法的结合。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在格子图上圈一圈、涂一涂,借助几何直观,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口算方法的算理,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沟通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联系,为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埋下伏笔。在交流过程中,展示了方法,让学生评价这几种计算的优、缺点,进行算法优化。同时借助数形结合,利于学生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中,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也显得水到渠成。】

三、集体梳理,提升方法

1、师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回答。

3、请大家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是:乘、乘、加。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算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计算方法;最后进行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提升,构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知识模型。】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你得了几颗星?得到6颗星的是小小智慧家!

2、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了转化、迁移的方法帮助我们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其实知识之间是相通的,只要你善于动脑,就会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34×33。

【设计意图:结束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转化、迁移学习方法和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推荐第3篇:《青花瓷》微课堂教学设计

《珍爱国宝——青花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术图片,初步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知道青花瓷的发展历史。

2、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比较等方法总结归纳出青花瓷在器形、色彩、纹饰等方面特点。

3、探究青花瓷的制作方法,进一步赏析青花瓷作品,初步掌握青花瓷的欣赏方法。

4、根据对青花瓷的学习,学会用简单的美术语言,通过书面的形式,表达对青花瓷的感受。教学重点:

观察青花瓷实物,小组交流研讨它的器形、色彩、纹饰等外观特征,并填写欣赏卡。 教学难点:

了解青花瓷的制作方法及自主的评述作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形状纹饰不同的青花瓷实物。白色纸,蓝色颜料及刷子。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白色的纸和沾蓝颜料的刷子。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很低调的隐藏在这张白纸上,你想不想认识一下?

教师刷出青花瓷。瞧,这是什么?对,青花瓷,漂亮吗?真实的青花瓷可不是刷出来的,你想不想了解它?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国宝,走进青花瓷的世界吧!

刷出课题:国宝——青花瓷 打开课件

【设计意图】:利用调动学生兴趣的小魔术方式来引出课题,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一、欣赏词曲 初步感受

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它常常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而青花瓷是中国瓷器最经典的审美创造,被誉为国瓷。

关于青花瓷,你知道哪些知识?与它相关的都可以说一下。(同学们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希望今天这节课能有更多收获。)看来大家都喜欢《青花瓷》这首歌,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周杰伦的歌曲一起来感受青花瓷的魅力吧。课件:青花瓷歌曲视频(配词)板书:初步感受。

谁来说一下你听到的和画面中的青花瓷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出示歌词,从歌词和图片来看,你觉得青花瓷有哪些特征?它美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观赏创造世界纪录的瓷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教师手执青花瓷实物进行历史介绍,并创作歌曲《青花瓷》MV,通过图像欣赏青花瓷,创设视听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拉近瓷器与学生的距离。

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此形态万千、工艺精湛的青花瓷是如何制作的呢?它的发展史又是怎样的呢?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与大家交流交流?让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吧。(播放青花瓷发展史及制作过程视频)

同学们以后有机会去景德镇参观的时候可以亲自尝试制作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图像资料,直观真实再现景德镇青花瓷烧造工艺的奥妙,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魅力与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使学生认识到:通过瓷器艺术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二、外观特征

同学们,这么漂亮的青花瓷,你想不想近距离的观赏啊!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青花瓷仿品。(每个小组都有器形不同、纹饰各异、颜色浓淡有别的若干件青花瓷)在欣赏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如果是去博物馆参观青花瓷的话,你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序,不要触摸等)好,欣赏之前,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图4),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观赏,然后填写桌子上的欣赏卡(图5)好,请同学们掀开桌子上的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与交流吧。板书:

二、外观特征

学生欣赏讨论时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小组梳理观点,派主要代表发言,其他人可以补充。

摸一摸,有什么感受?(光滑细腻)敲一敲呢,它的声音很清脆。

1、器形:

谁来介绍一下你手中的青花瓷是什么器形?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交流。你觉得青花瓷还可以做成什么器形呢?生交流。同学们说得都是生活用品,做成青花瓷,既实用又美观对吧。好,我们来看一下还有哪些是我们想不到的呢?播放课件:《精品欣赏》视频。

总之,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做成青花瓷,它不仅仅美观,还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根据不同的器形,有不同的用途。

2、色彩:

(课件:色彩)青花瓷这种蓝白相间的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哪组来交流一下?(宁静,素雅,朴实、淡雅脱俗,古朴典雅)蓝白相间的青花瓷,朴实素雅,百看不厌,符合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的审美,这正是它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3、纹饰:

(课件:纹饰)青花瓷的美,还在于它那清雅秀丽的纹饰。谁想来交流一下你手中青花瓷的纹饰。生交流。还有哪一个组想补充一下?师:小小的一尊梅瓶上,铺天盖地的是那无边的花海,捧起它,好似捧起了一园春色,仿佛还能嗅到花香。

青花瓷的纹饰非常丰富,题材也是多种多样。你们看这个青花瓷的画工如何?生谈。青花瓷纹饰非常精美,它将中国水墨画移植到瓷器上,(出示范例水墨版)这是它的原作。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纹饰分类也与中国画相似,出示课件:山水、花鸟、人物还有文字。生分类。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多数的学生能通过教师制作的周杰伦的歌曲视频以及欣赏美术图片,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知道青花瓷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能力。(检测目标1)

2、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比较等方法总结归纳出青花瓷在器形、色彩、纹饰等方面特点。(检测目标2)

3、学生通过探究青花瓷的制作方法,进一步赏析青花瓷作品,初步掌握了青花瓷的欣赏方法。(检测目标3)

4、通过对青花瓷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用简单的美术语言,通过书面的形式,表达对青花瓷的感受。(检测目标4)

推荐第4篇:微课堂教学设计新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上册)》100~102 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技能目标: 3.情感目标:

[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索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检测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2.通过尝试探索公式的环节,经历体验逐步简化、抽象的数学公式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检测目标2过程与方法和目标3情感态度的达成。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师: (图1) 【设计意图】

二、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1.初步体验长方形的面积2.估测3.操作探究4.尝试运用5.归纳概括 6.验证结论

三、应用公式,回归生活 1.巩固练习2.拓展延伸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师的引领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更是提炼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课堂质量,将知识、方法有效融为一体。

推荐第5篇:分类微课堂教学设计

《分类》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教学难点:掌握分类的标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自主练习的图片 学生准备:练习本 评价设计

1、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检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2、在分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能正确的进行表达和交流,检测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信息窗1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谈话导入,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做一个妈妈的小帮手,在学校要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

2、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么帮助妈妈整理衣服的。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并初步感知对同一事物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三、巩固新知: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在练习中理解,在练习中深化。]

四、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生活中怎么分类。 生:我知道分类的标准不同。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推荐第6篇:电压微课堂教学设计(推荐)

文字编写要求:

1、纸型及页边距:采用标准A4型,纵向,页边距为默认格式。

2、字体、字号及段落间距:总标题为黑体三号常规居中,二级标题是宋体小四加粗,三级标题是五号宋体加粗,正文为五号宋体常规,1.5倍行间距,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电压表》“微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达标

一、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压表的用途,能正确识别电压表。2.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能正确使用电压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使用电压表的规则,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二、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展示太阳能电池、手机锂电池、水果电池,让学生思考哪种电池的电压大,能不能借助工具测出具体值。

【进行新课】

(一)认识电压表

课件介绍电压表的构造、接线柱、元件符号等。

结合形形色色的电压表来了解电压表的识别技巧,找到电流表和电压表在使用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突出量程的观察。

(二)电压表的读数

利用不同量程的两个图片,找到电压表的两个量程对应的每大格和每小格对应的电压值。 回忆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类比进行电压表的读数。

通过Flash课件进行大小量程的同时读数,方便学生进一步认识两个量程的倍数,动态随机读数增大练习的次数。

(三)电压表的使用

1.课件展示四个驱动性问题,引领学生类比电流表进行自学。问题一:若指针不在零刻度线处,应怎样调节? 问题二:电压表应怎样和用电器连接起来?

问题三: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使用哪个量程进行试触? 问题四:电压表可以直接连接到电源两极吗? 2.通过表格法进行电流表和电压表异同点的辨析。

3.进入“智力大比拼”环节,进一步巩固电压表的正确连接。4.进入“错误尝试”环节。

通过Flash动画进行电压表使错误的尝试,明确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量程的选取要合适。

【课堂小结】

从“调、连、选、读”四个方面谈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作业设置】 测水果电池的电压。

三、评价设计

电压表的学习继电流表之后,它的构造、读数及使用原则与电流表相似,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法及驱动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类比学习。通过阅读思考问题,总结电压表的读数及使用方法。通过表格进行两种电表异同点的梳理。在读数上通过Flash课件进行大小量程的同时读数,方便学生进一步认识两个量程的倍数。在使用方法的教学中,除类比学习外,还辅助图片进行正确连接的识别,通过动画观察电压怎样正确连接到所测用电器两端,最后通过错误尝试进一步明确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推荐第7篇:上初四微课堂教学设计

初四上册第三章第2节《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定义》“微课堂”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

2、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形成模型思想。

二、过程设计: 板块一:引入

1、

请同学们说出我们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次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2、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喷泉水流所经过的路线?在观看篮球比赛时,你是否注意过篮球入篮的路线?以及跳绳时绳子的运动路线?它们会与某种函数有联系吗?

2、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主要是想通过类比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一次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探究意识。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引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比较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让学生能及时触摸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本节课知识的顺利进行。 板块二:探索发现

1、合作学习,交流猜想:

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情景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波纹不断地向外扩展,圆的半径是1cm,假设半径增加xcm,圆的面积增加ycm2,请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 (2)银行的储蓄利率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你写出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3)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橙子树以提高果园产量,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①假设果园增种x棵橙子树,那么果园共有多少棵橙子树?这时平均每棵树结多少个橙子?②如果果园橙子的总产量为y个,那么请你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 处理策略:(1)在学生认真读题、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关系式写到黑板上。

问题应对:

问题(1)中学生可以轻松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写出答案。

问题(2)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利息、本息和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得出两年后的本息和y的表达式y=100(1+x)中,y是x的函数吗?

问题(3)涉及的变量有树的数量、每棵树的平均产量、橙子的总产量,学生不好分清自变量、因变量,需引导分析。写出关系式y= x+100 600−5x =−5x2+100x+60000后,让学生判断一下上式中的y是否是x的函数?若是函数,与原来学过的函数相同吗?x的次数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同时为降低难度,将问题进行了简化或理想化的处理,这是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方法。问题由易以难,在个体探求的基础上,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让学生能置身于问题情景里,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探索发现: (1) 提出问题:

结合刚才推导的式子

y=100x2+200x+100, y =−5x2+100x+60000大家能 否根据式子的形式,猜想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呢? (2)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y=2++(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 (3)想一想:

①问题1中得出的函数关系是y=2+2是不是二次函数? ②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有什么不同? (4)师生共同总结:

y=2++(a,b,c是常数,a≠0)只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并不是每个二次函

数关系式必须如此,有时没有一次项,有时没有常数项,有时这两项都不存在,只要 有二次项存在即为二次函数,2++是整式,自变量x的最高次数是二次。 (5)请同学每人举出一个二次函数的例子,选几个同学起来交流,以加深对二次函数关系

2=100x2+200x+100,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这个关系式式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观察、猜想,小组交流合作,让学生感知二次函数的定义,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通过再通过“类比”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从而归纳得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三、评价设计

1、通过板块二中的“合作学习,交流猜想”达成教学目标2——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形成模型思想。

2、通过板块二中的“探索发现”达成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

3、通过板块二的三个问题“类比”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同时为降低难度,将问题进行了简化或理想化的处理,这是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方法。让学生能置身于问题情景里,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推荐第8篇:《认识图形》微课堂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生认真观察,图中都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直接出示情景图,让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各种立体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揭示课题

1、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形状的盒子

2、分一分,把图中形状相似的盒子放在一起

3、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4、总结

A、这样长长方方的像这个盒子一样的形状叫长方体

B、像这样方方正正的形状叫正方体

C、像易拉罐这样圆圆的柱子的形状叫圆柱

D、像这样像个皮球的形状叫球

(将实物和名称对应帖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板书:长方体, 正方体, 球, 圆柱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分一分,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三、合作交流,感知特点

1、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小组内选一种自己喜欢得形状进行交流

2、汇报总结: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面是平平的,有六个面

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面也是平平的,有六个面

生:圆柱是圆圆的,两头,周围滑滑的,容易滚

球是滑滑的容易滚

学生自由说,语言可能不准确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来感受图形的每个面,从而能更准确的了解每种图形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其特点。

四、课堂练习,内化提升

1、判断题,在正方体的下面打√

2、连一连

3、数一数,填一填

4、填一填

5、比一比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第1题判断题,通过做题,快速找到正方体;第

2、3题让生对这四种图形能快速准确地找对每种图形,并能数对;第

4、5题是对这四种图形的一种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巩固。

推荐第9篇:古诗《梅花》微课堂教学设计

古诗《梅花》微课堂设计

——大班语言

【设计意图】

《梅花》这首古诗,在前面通过学习,大部分孩子都能朗诵出来,本节活动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改变节奏读一读——变成歌曲唱一唱——随着音乐跳一跳,一系列的活动方式,使幼儿从中体验古诗所带来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目标设计】

1、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过程设计】

一、开始部分:

在寒冷的冬天里,很多的花儿受不了这严寒的天气都枯萎了,可有一种花却可以在风雪之中开放,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幼儿思考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幻灯片2)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提起幼儿的兴趣。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梅花不畏严寒的特性,同时也体会梅花的美。)

二、基本部分

对, 它就是梅花,冬天正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还有一个秘密我没告诉你呢,它不但不怕冷,而且还能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呢!它是不是很勇敢很坚强呢?我们要向它学习哟! (设计意图:师以小秘密的形式告诉幼儿,一为了吸引幼儿的专注,二为这首古诗后面的解释做了铺垫。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

1、回顾古诗,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1)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古诗《梅花》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幻灯片

3、4))

(2)引导幼儿说说:欣赏完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又想到了什么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图片演示,启发幼儿在脑海中自己继续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通过引导,幼儿可初步感受古诗所描述的情境。)

2、改变形式,再次感受古诗意境。(幻灯片5) 我们还可以改变一下节奏,来朗诵这首古诗。小朋友,你也来试一试吧!

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诗变成一首歌曲,唱出来呢!你也可以的哟!

(设计意图:分别通过改变朗读节奏和唱歌的形式,让古诗变得生动有趣,伴随着动画,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一起参与读一读,唱一唱。进一步体会古诗意境美。)

三、结束部分:

你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这首古诗呢?对,你还可以通过舞蹈来表现这首古诗。让我们随着音乐跳一跳吧!(幻灯片6) (设计意图:幼儿是好动的,所以在活动的最后通过跳一跳这个环节,使幼儿在优美的图片背景和音乐中,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这首古诗给我们带来的的意境美。) 【评价设计】

活动开始,首先通过提出问题,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雪中梅花的视频中,让幼儿欣赏到梅花的美同时,了解梅花不畏寒冷的精神。接着回顾古诗,并伴随着形象逼真的动画,便于幼儿体会这首古诗的意境。幼儿由于年龄关系,他们不能专注于一种事物太长时间,所以我分别通过读一读和唱一唱的形式展现古诗,并以动画片的形式播放,让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在结束部分,幼儿随着音乐用舞蹈来展示古诗,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本次活动。

推荐第10篇:“禅让制”微课堂教学设计

“禅让制”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禅让”的含义,包括“禅让”的实质和表现。

2、技能:通过对尧舜禹历史故事视频的观看,培养学生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通过学习禅让制使学生认识到它开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先河,禅让制时代成为后人世代向往的开明时代。

【教学过程】

1、导语引领

相传最后黄帝乘龙归天,而在他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呢?

学生阅读课文15页,找出答案,禅让。

师: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shan禅让。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点拨交流:

师:出示禅让制历史背景图片并讲解:在尧舜禹的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共同获取食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以及其他部落的入侵,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述让学生了解禅让制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出示禅让过程图片,抛出问题:部落首领由谁来选呢?又是怎样选出来的呢?为什么他们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呢?

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通过这段视频来了解吧。 出示尧舜禹历史故事视频

『设计意图』运用影视视频引导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感知。把相对抽象的时间跨度大的内容,给展示出来,强化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的理解。由此增加对历史的兴趣,甚至影响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去扩展其历史知识。

生:学生班级交流。

师出示尧舜禹禅让过程示意图,并总结: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各个部落民主推荐舜,舜经过考验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后又采取同样的方式推举了禹。他们与群众一起生产劳动,没有特权是人民的公仆。

3、小结提升:

师:因为某些优秀品质,尧舜禹成为部落首领,那么我们的班长、我们的学习委员、我们的班干部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小首领呢?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身上都有某些优秀品质,希望每位同学把我们的优秀品质无限扩大,那样我们的人生会无限美好,我们的社会会无限文明。

『设计意图』让历史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品味历史事件,并在生活中渗透德育一体化教育。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主观评价,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形成辩证的历史观价值观。

【评价方案】

1、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准确有效地把握历史事件,进而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敏感度,“历史性”一旦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手段,那么历史学科将真正地成为生活。

2、通过观看尧舜禹故事的视频,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缩短历史事件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时间跨度,进而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有效把握,加强对学生形象的直观思维转化为内在理性分析的思维过程的有效评价,以及学生对禅让制实质的理解程度。

3、学生在参与课堂过程中,实现了从历史到生活的转化过程,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鼓励性评价和肯定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鼓励中享受参与的乐趣,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主发展。

第11篇:“五四爱国运动”微课堂教学设计

“五四爱国运动”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版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四爱国运动背景视频的观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表格使学生学会归纳知识的方法;图片展示有利于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1、导语引领

同学们大都是共青团员,青年节是哪一天?我们来听一段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五四爱国运动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场运动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通过歌曲激发情感,拉近历史和自身的距离。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阅读课本54——55页,依案自学,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据学案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不明确的知识,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解决或留待教师精讲点拨。

师出示五四爱国运动表格,师生共同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此过程中解决疑点难点。

2、精讲点拨

师: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由中国外交的失败引起的,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明确口号中“外争国权”的含义。

播放视频《五四爱国运动背景》

『设计意图』运用影像资料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补充了学生缺少的知识储备,训练了他们抓捕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战胜国为什么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设计意图』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先思考,后小组交流,从当时的国情和社会性质入手得出结论:弱国无外交。

图片展示(领导人、卖国贼、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标语、传单),生分析归纳“五四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领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关注情感教育。

师结合图片分析五四运动的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斗争矛头指向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则将矛头指向帝国主义。由于斗争的坚决性,所以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师利用课件分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和区别,明确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划分。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小结提升

师: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上有一组五四运动的浮雕,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践行五四精神,要坚守理想,爱国报国;要治学修身,全面发展;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让青春在祖国的日益强大中闪光,让五四精神在我们的手中弘扬光大。

【评价方案】

1、针对所教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

生实际,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3、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4、通过激励性评价,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强化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主提高。

第12篇:滑动变阻器微课堂教学设计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微课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结构简图,元件符号。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观察实验、对比、探究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信能力。

二、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思考问题1 台灯和收音机是采用什么方法使其亮度和音量发生变化的? 【进行新课】

(一)认识滑动变阻器

(1)课件介绍构造、接线柱、元件符号等。

(2) 介绍铭牌,引出注意事项:

a、电路中的电流不能超过滑动变阻器通过的最大电流;

b、使用前应将电阻调到阻值最大端。 (3) 探究滑动变阻器正确使用规则

(4)学习滑动变阻器的相关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

2.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为零? 3.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之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4.滑片上有一个铭牌,上面标有电阻值和电流值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5)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作用 思考问题2 滑动变阻器有4个接线柱,但连入电路中只要其中的两个接线柱,那么如何连接呢?

(二)利用FLSAH,学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并注意观察使用过程中电流表与小灯泡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总结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符号,原理,作用及使用方法进行总结。 【作业设置】

通过对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改变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有几种接法。

三、评价设计

变阻器是在学生学习了《电阻》后,对电阻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已经理解了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接线比较复杂,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flash教学,让他们进行观察并总结。这种学习方法直观易懂,学生易于掌握。

第13篇:微课堂教学设计新白中

微课堂教学设计新模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上册)》100~102 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技能目标: 3.情感目标:

[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索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检测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2.通过尝试探索公式的环节,经历体验逐步简化、抽象的数学公式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检测目标2过程与方法和目标3情感态度的达成。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师: (图1) 【设计意图】

二、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1.初步体验长方形的面积2.估测3.操作探究4.尝试运用5.归纳概括 6.验证结论

三、应用公式,回归生活 1.巩固练习2.拓展延伸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师的引领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更是提炼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课堂质量,将知识、方法有效融为一体。

第14篇:《图形的周长》微课堂教学设计

《图形的周长》微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描、找、说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再通过“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究“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2.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能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索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检测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检测目标2过程与方法和目标3情感态度的达成。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每个花坛各需要多长的护栏呢?护栏的长度就是每个花坛的周长。什么是周长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简单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护栏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识并了解图形周长这一概念。】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经验分享。

你认为周长是指什么? 学生交流。 学生1:一圈的长度。 学生2:所有边的长度。 学生3:„„ 2.动手演示

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圆形花坛的周长吗?指名演示。 3.辨析正误。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1)没有封口 (2)多出来一部分 (3)演示正确的周长。 4.描述其他形状花坛的周长。

同桌间交流,学生边用手比划,边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扇形花坛的周长。 5.找生活中图形的周长。

你能在教室里指出一个实物的周长吗?

生1:课桌表面的周长就是桌面一周的长度。(学生边指边说) 生2:黑板的周围长就是四周四条边的总长度。 生:我文具盒上面这个面的周长就是这一周的长度。 6.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学生1:图形绕一圈的长度。

学生2:从一点开始绕一圈又回到这里。

教师小结:一点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起点的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理解出发,在交流、演示中将周长这一概念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充分结合,亲身体验“描一描”,初步建立“一周”的表象;到生活实际中“找一找”,加深对“一周”的理解,知识的理解变水到渠成。】

(三)、动手操作,测量周长

刚才我们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认识了周长。老师这里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扇形,你能想办法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吗?

1.学生小组交流方法。2.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不同测量方法。

学生1:先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学生2:用绳子沿着圆围了一圈,拉直,用尺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圈的周长。 学生3:用子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长,记录下来,再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了。

学生4:„„

教师演示,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会有些图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四)、升华提高,总结方法。怎样求图形的周长呢?

(1)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经验回答。

(2)教师小结:将图形所有边的长度加起来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

(五)、练习应用,巩固提高。1.用彩笔描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2.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六)、分享总结,拓展延伸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说一说、找一找、量一量的方法,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周长以及如何求图形的周长,请把你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到我们本节课的知识解决。

【设计意图: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结束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更能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教师的引领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更是提炼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课堂质量,将知识、方法有效融为一体。】

第15篇:初一上册第四章微课堂教学设计

初一上册第四章第3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追及问题》“微课堂”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1.经历追及问题的分析过程,借助“线段图”分析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索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解决追及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3.体会转化、方程模型等数学思想,培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完成下列各题,并思考应用了哪些知识点? 1.若小明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_米.2.小明用4分钟围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3.已知小明家距离火车站1500米,他以5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火车站需要_ _分钟.【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3个具体的题目,引领学生回顾学过的“行程部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发展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并能灵活选用关系式解决相关问题,为微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例题探究

例题: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阅读例题,并思考下列问题:

1.小明和爸爸谁先出发?先出发多长时间? 2.小明、爸爸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爸爸追赶小明时,小明是停在原地,还是在继续走? 4.你能依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吗? 动画演示:

针对学生对3,4题理解有困难,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自主思考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追及问题的分析过程,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审题训练,引导学生从复杂的题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经历画“线段图”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5.依据题意,结合“线段图”,你能发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 找出等量关系:小明所用时间=5+爸爸所用时间;

小明走过的路程=爸爸走过的路程.6.请你列出方程,并解答。

【处理策略】在动画演示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丰富学生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展现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的策略.

三:反思提升

1.本题用到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由此可得到哪些关系? 2.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常用的策略是什么? 3.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有什么规律? 4.本题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借助“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掌握追及问题中发现等量关系的规律,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回思习惯.

三、评价设计

1.通过“例题探究中的问题分析1--4及动画演示”达成教学目标1-----经历追及问题的分析过程,借助“线段图”分析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例题探究中的问题分析5--6”达成教学目标2------“探索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解决追及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3.通过“例题-线段图-方程”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3-----体会转化、方程模型等数学思想,培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第16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微课堂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微课

一、复习,理清顺序

①同学们,大家好!谁还记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兴安岭的?文中分别描写了小兴安岭哪些季节的景色?(春、夏、秋、冬)板书。作者又是按什么结构布局的呢?(总分总)是啊,作者先总写小兴安岭的树多,再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写出小兴安岭的美,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花园,也是巨大的宝库。

二、细品春季,学习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写出小兴安岭的美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第二自然段,领略小兴安岭春天的景色,感受作者的妙笔生花。

请读第二自然段,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横线画出来(相机板书: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小兴安岭的春天给你什么感受?(美)

作者没有直接说出小兴安岭美丽,我们却从春天的景物中感受到了美。这是因为作者写出了每种景物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美。让我们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来感悟一下。

1、品析用词

①“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树木有什么特点?

用心读一读,边读边思考,把A句中加横线的词换成B句中加横线的词,好不好? A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B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抽”是长出的意思,用“抽”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很形象。一个“抽”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作者用词多么准确。

小结:写景时,用词要准确,可以将景物的特点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②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请你说说积雪的特点——

对,我能能体会到积雪融化、众多雪水汇合在一起成为小溪,唱着歌向前流去。 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吧!(读)

看,小鹿来了!

2、赏析造句

出示句子: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你看到了什么?是啊,小鹿生活很惬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小结: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小兴安岭春天特有景色的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边读边想:小兴安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想着画面齐读,读出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

读的真不错,你一定是想象着春天的样子来读的,这真是一个好方法。 小结:边读边想,把课文中的句子在脑海中转换成画面;边想边读,想象着画面读书。下面的学习,同学们也要这样把课文的其他段落读好。

二、总结学法,指导自学。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小兴安岭的春天,是怎么学习的?

对,先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再看看这个季节的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最后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感悟景物的美,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学习夏天的小兴安岭吗?

好,现在就让我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吧! 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对,树木、雾、阳光、草地、野花。 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对,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每种景物各是什么特点呢?树木葱葱茏茏,雾很大,阳光像利剑,草地上长满了野花。

你抓住了什么句子感受到夏天的美呢?

三、利用方法,自主学习。

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请同学们也按这种方法自主学习秋天和冬天的小兴安岭吧! 好,老师开始检查了! 秋天的景物有——

秋天的小兴安岭给你留下的印象是—— 每种景物的特点是—— 冬天的景物有——

冬天的小兴安岭给你留下的印象是—— 是啊,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感叹——

六、亲爱的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最想什么季节到小兴安岭去呢?为什么?

请使用“我想________(季节)去。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说一说。

小兴安岭真美,什么季节都有同学想去!那我们有机会就不要错过哦!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

第17篇:“长征的经过”微课堂教学设计

“长征的经过”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长征初期、后期的主要军事行动以及产生的影响,长征转折的点及意义。

2、技能:通过诗朗诵、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感知、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地图教学,培养学生读图知史的能力和时空观念。

3、情感:通过学习长征过程的艰难险阻和红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体会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1、导语引领

配乐诗朗诵《七律 长征》

师:从诗中我们可以读出,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

生: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 由师生的问答导入问题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鉴赏,加强学科联系,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激发兴趣,启动学生思维。

2、交流点拨:

师:出示本问题的主要线索,抓住开始——转折——突围——胜利这一主线索展开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线索,使学生抓住学习的主线,便于学习后面的主要军事行动。

(1)长征开始

师:链接红军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长征开始路线,明确出发地,初期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改向贵州,渡过乌江,解放遵义。

生:从图上明确长征路线,了解长征开始所受挫折,毛泽东的建议。

『设计意图』利用示意图,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强化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图史结合。

(2)长征的转折 观看视频《遵义会议》

师:遵义会议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定,产生了什么重要意义? 生:学生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遵义会议视频,回答问题,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突围

师:链接《长征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引导学生学习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的主要军事行动及意义。

生:根据教师引导在图上明确红军突围过程所经过的地区,克服的艰难险阻,以及产生的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图史结合的能力,加强直观印象,培养时空观念。

(4)长征的胜利

师:链接到《长征示意图》,学生回答两次会师时间、地点。 生:明确会师地点,掌握会师时间、部队、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示意图,加深对会师地点的记忆。

3、整体回顾:

师生共同回顾长征的经过,屏幕显示,然后学生能力展示:设计长征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进一步加深对长征经过的掌握。

3、小结提升:

师:长征历时两年,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取得胜利。长征中红军克服了哪些困难?我们从图片中来感知一下。

生:出示图片,学生从图片中感知长征的艰难。交流回答

师:从毛泽东的《长征》一诗和这些图片中,我们能否了解什么是长征精神?今天我们是否需要这种精神?

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评价方案】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能准确有效地把握历史事件,进而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敏感度,“历史性”一旦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手段,那么历史学科将真正地成为生活。

2、学生在参与课堂过程中,实现了从历史到生活的转化过程,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鼓励性评价和肯定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鼓励中享受参与的乐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效学习。

第18篇:欣赏《春天音乐会》微课堂教学设计

微课堂教学设计(学段学科教师座号课题编号)

童声齐唱《春天音乐会》——欣赏课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天音乐会》的歌曲情绪,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能轻声跟随音乐哼唱,并唱准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的时值。在听辨过程中,采用聆听、感受、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听辨各种乐器

3.知识与技能:

在欣赏过程中探索身边的声音并合作参与编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设置Ⅰ——我们来听音乐会 宣读观看须知以及音乐会表演者导入: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课前律动:《嘀哩嘀哩》歌曲 师: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随着音乐欢快的跳起来! 师: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啊?它表现的是什么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春天描绘出来? 师:对了,春天给我们大家就是这样一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听,他们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情境设置Ⅰ——我们来听音乐会 宣读观看须知以及音乐会表演者

[设计意图:欣赏课是为了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音乐之美。本环节正是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出春天的画面。]

二、【活动】情境设置Ⅱ——我和演员来互动 ①初听歌曲并讨论:这首歌带给你什么感觉?学习歌曲: (一)完整聆听音乐 (放录音)要求学生静静的听,初次感受歌曲旋律,听完后提问: 刚才我们听的音乐会是谁举行的?(春天,补充完板书:春天举行) (二)学习歌曲第一部分

这场音乐会有谁参加了?让我们再来欣赏春天的音乐会,相信你们一定会听出来的。(聆听音乐第一部分) 春天举行的音乐会有谁参加了?

引导学生在模拟大自然的声音中感悟休止符的时值。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艺术。本环节的设置为了调动孩子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从生活中的声音寻找作品中的音乐要素。] 老师欣赏到这么美妙的音乐会啊,我也想参加了,你们想吗?那老师唱歌,你们为老师伴奏好吗?(老师演唱,唱到模拟大自然声音的乐句时,学生拍掌伴奏。) 有的孩子刚才在为老师伴奏的时候也忍不住在唱了,那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如果唱好了,那就有机会参加音乐会的表演了。

评价:肯定学生踊跃发言的精神,鼓励其他学生大胆发言。通过对大自然中春雨、春风、春雷、春水等自然现象的描绘,自然而然将音乐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率。

第19篇:《彼得与狼》微课堂教学设计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微课堂”教学设计

——欣赏课《彼得与狼》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段欣赏《彼得与狼》,让学生能够听辨出各种乐器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培养和训练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和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听辨过程中,采用聆听、感受、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以及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彼得与狼》的曲作者、演奏乐器、音乐形象; (2)理解音乐要素与演奏技法对表现音乐形象的作用; (3)用竖笛和动作模仿故事中的角色,积极参与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欢迎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上节课我们聆听了著名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你们还记得哪位音乐大师创作的吗?(生:普罗科菲耶夫。)

(出示作曲家图片与介绍)

评价:肯定学生踊跃发言的精神,鼓励其他学生大胆发言。

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故事当中都有哪些丰富多彩的角色?这些角色都是由哪些乐器扮演的呢?

[设计意图:优秀的作品出自于优秀的作曲家,《彼得与狼》是世界上第一部交响童话,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一定要让孩子们记住他,带领孩子们复习巩固,丰富孩子们的音乐知识,提升自己的音乐修养。]

二、设置问题、听辨乐器、角色、性格:(选择正确的画√)

1、小鸟——长笛——灵巧的 (1)你听,小鸟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呢?(长笛)

评价:长笛,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以下的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选择呢? (2)表现小鸟主题的演奏音区在哪儿?(高音区√ 低音区) (3)速度是怎样的?(快速√ 慢速)

(4)旋律有什么特点?(灵活旋转√、迟缓平稳) (5)小鸟的性格是?( 灵巧活泼的 )

评价: 肯定孩子们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鼓励大家学会边听音乐边主动思考。

2、猫——单簧管——机警地

(1)小猫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呢?(单簧管) 师:对,是单簧管。我们要记住这个乐器。

(2)表现小猫主题的音乐运用了什么演奏方法?(断奏√ 连奏) (3)描绘出猫怎样的性格呢?(小心翼翼的√ 机警的√) (4)谁能模仿表演一下„„

评价:你的表演非常生动,配上音乐一定更形象。

3、鸭子——双簧管——笨拙的

(1)鸭子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呢?(双簧管)

(2)听了鸭子的主题音乐,你能模仿出鸭子的叫声与走路的形象吗?(找同学表演) (3)它的性格是怎样的呢?(笨拙的)

评价:对孩子们的表演给与肯定,鼓励孩子们用美的动作表现可爱的鸭子。

4、老爷爷——大管——絮叨的

(1)老爷爷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呢?(大管)

(2)表现老爷爷的音调、音色、速度有什么特点?(音调低沉√、音色很粗√、慢的速度√) (3)爷爷的性格是怎样的?(严肃絮叨的√ 热情开朗的) (4)请大家试着表演一下老爷爷的神态与动作„„

评价:通过大家的回答与表演,老师感觉到大家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真棒!

5、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1)大灰狼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呢?(圆号)

(2)不和谐的音乐让你感到狼是怎样的一种形象?(阴森√、恐怖√、狡猾的√) (3)狼的出现,制造了小动物们的恐慌,音乐采用了哪些手段来描绘? (速度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强√、节奏密集√) 师:你还能用其它词语来表达吗?„„ 评价:好样的!你一定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6、猎人——定音鼓——枪声

(1)猎人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呢?(定音鼓) (2)猎人来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了枪声)

(3)定音鼓和大鼓采用了什么样的节奏与速度来渲染气氛呢? (紧密的节奏√、快速的滚奏√) (4)用手拍击模仿。

评价:节奏感真棒!强弱把握得非常好。加油!

7、彼得——弦乐四重奏——坚定勇敢的 (1)彼得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呢?(弦乐四重奏)

(2)听了彼得的主题音乐,你感觉他是什么样的男孩?(活泼阳光的√坚定勇敢的√) (3)音乐通过怎样的旋律塑造这样的彼得?(优美抒情的 清新明快的√)

8、竖笛吹奏实践: (1)老师想请大家拿出我们的课堂小乐器竖笛,我们来体验一下,用竖笛的音色来表现彼得的音乐主题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竖笛齐奏彼得主题。)

(2)通过吹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比较好? 生发现:旋律中有变化音,可以老师弹奏变化音,学生吹奏速度应该快一点,,重音记号处强一点吹,才能体现彼得活泼的性格。

师:可见一个角色的表现,不但需要合适的音色,还需要在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做到恰当的处理,才能使角色生动感人。

9、连一连:大家看,你能用线将它们扮演的角色连起来吗?

单簧管 长笛 双簧管 定音鼓 大管 小提琴(弦乐四重奏) 圆号

小鸟 猫 猎人 鸭子 彼得 狼 老爷爷

[设计意图:分角色听辨乐器的音色,以及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乐曲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实践。]

三、小组合作,创编表演:

音乐可以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感受,人物形象可以通过音色、节奏、力度等来表现,开动脑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你听到的形象,是的,我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现。分组合作,表现自己喜欢的音乐片段。

评价:大家对角色理解得非常准确,表演时若能结合音乐的节奏来进行,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设机会,引导小组团结合作,大胆思考,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四、拓展延伸——播放《彼得与狼》舞剧。

大家看,他们是怎样表现故事角色的?

同学们,看到了吗?乐器可以给大家讲故事,动作也可以给大家讲故事,只要我们努力、勇敢、团结、合作,一定会创编出更精彩的音乐故事,对吗?期待大家的表现! [设计意图:同一种事物可以用多种表现形式,通过听辨与分析,让孩子们学会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音乐。]

教学评价:该环节根据设置的问题,面对孩子们的专注力、听辨力、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从而达到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效果。

第20篇:《钟面的认识》微课堂教学设计

时、分的认识---认识钟面“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圈是60分钟。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走1圈是12小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幻灯片演示掌握分针走1小格,分针走1大格以及时针走1大格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生成钟面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评价设计:

(1)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钟面的活动,检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2)通过学生小组探索、交流发现的环节,形成钟面模型,检测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一、直入问题,尝试探索。

同学们, 大家都认识钟吗?了解钟面上有哪些知识吗?我们先来试着探究一下吧!

1、师解读探究指南。

2、师出示空白的钟面,学生独立思考钟面上都有什么?

【设计意图: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回顾已有知识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边思考,边回顾已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动动脑,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学到知识。】

二、合作交流、集体展示

1、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其余小组进行补充。

2、教师利用幻灯片进一步进行演示(钟面的基本构成)。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3、交流要点:

交流一:分钟是怎么运动的?

分钟走1个小格是1分钟,走1个大格是5分钟,走1圈是60分钟 交流二:时针是怎么运动的? 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走1圈是12小时

4、知识整合,分针和时针的联动关系:

分针走1圈是60分钟,时针正好走1大格是1小时。得出结论:1小时=60分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借助钟表模型及幻灯片的演示在小组内观察、操作后,交流已经知道的钟面知识,在此基础上说一说钟面上的新发现,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

三、集体梳理,知识升华:

1、师提问:(1)分针是如何运动的?你知道了什么? (2)时针是怎么运动的?你知道了什么?

2、分针和时针的运动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分针和时针的运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钟面上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时与分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我拨你说

指生说一说分针走了几分钟。

2、画出钟面上的分针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第一道基本练习,重点是强化学生对于分针的认识;第二道画出钟面上的分针,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操作能力。】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内的观察、操作后,交流已经知道的钟面知识,从而发现钟面上的新知识,大家一起进一步认识了钟面。今天我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设计意图:结束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过程---已有知识---新的知识。】

《微课堂教学设计.doc》
微课堂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