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边缘观后感的范文

2022-12-24 来源:观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明日边缘观后感

明日边缘观后感

美帝的科幻片真的是越拍越好了,真的要无限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所有的这一切,让我能这么轻松,这么廉价地看一场自己喜爱的电影,《明日边缘》讲述了人类与拥有改变时空能力的外星生物之间的对决,在斗争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人类的一员被称作α的外星生物的血液溅到,从而获得了重启时空的能力,他可以通过杀死自己而不断地重启时空中的某一点,而历史将从那个点开始重启动,并且可以无限反复,妙就妙在这本来就是外星生物所拥有的能力,或者说是杀手锏,因为一旦战局不利,α怪兽就可以重启历史,将战争重来一遍,而人类这边也同样如此,这样的状况决定了,这个战争正常打下去是没有终结的,除非人类一方失去了时空控制力,或者外星生物的中枢先被捣毁。

这就使得战争高度复杂化,已经不只是三维空间上的对决了,已经发展到四维时空,甚至全维度的全面战争,很难想象这种战争是什么级别的文明引发的什么尺度的战争,正如我在《X-战警:逆转未来》中所表达的观点一样,当下可能是过去和未来无线交织,无限碰撞而形成的一个平衡点,或许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时空中,正有无数穿越时空的战士们激烈对抗,从而让当下时空的人获得了暂时的安逸,亦或者现在的自己是未来的自己回到过去拯救过的,所以不至于命运多舛,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未来的敌人害我,以致我落入平凡,总而言之,无限可能的历史可能在激烈地交锋,而在时间断面图上历史的轨迹,就是这个交锋的平衡点。

这种能力是否也能拯救爱情和遗憾呢?或许不能,但是,总归可以与过去的“她”或“他”无数次的再相逢,能做到这一步,对于情场失意者也算是莫大的安慰,但这就涉及到一个终极的问题,即如果可以无限重启最美的时光,人们是否应该沉浸在那短暂的时空中呢?抑或入《黑客帝国》中那般,如果存在一个万能的机器,接入这个机器人可以获得无限幸福,人们是否应该接入这个机器呢?对于一个追求自由幸福的自由主义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终极问题,本质上幸福感就是大脑的信号波动和一连串化学反应,如果一台机器可以为你提供无限地幸福感,似乎没有不接入的理由,但又似乎总有地方不对。好的科幻片总是让人思绪乱窜,难以捕捉。

最后,对上面这张美好的剧照,我只想说,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和爱人一起看日出日落,去回忆那时空轮回中的每一次相逢。

推荐第2篇:红线划在危险边缘美文

这是一座天然海滨浴场。海滩上铺满了晶莹剔透的细沙,厚厚的、软软的,赤脚踩上去说不清有多么舒坦。从海边向海里游去,大约一百七八十米就到了“禁区”。所谓“禁区”,就是说,这一百七八十米之内的海底是平缓的、安全的,水深处最多不过一米七八;而在一百七八十米之外,海底就像山崖一样,突兀的、笔直的。齐刷刷地深入下去,深不见底,深不可测。此处水温骤然下降十几度,且有鲨鱼出没,十分危险可怕。据说,每年盛夏时节,这里都要发生多起游人溺亡事故。

后来,海滨浴场为安全考虑,在大约一百米处的海面上拉起一道“红线”,告诫游泳者“到此为止”,不要再向前游了,否则就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不把“红线”划在一百七八十米处,而定在一百米处呢?管理者说,这样做是为了留有余地,保险系数大一些,万一有人越过“红线”,还有七八十米的“地带”是安全的,不至于一过“红线”就会发生什么事故。如果出现什么险情,抢救也来得及。可见,管理者的用心是良苦的。

然而,令人不解而又难以想象的是,“红线”标出后,仍有一些胆大妄为者不听招呼,独闯“红线”,铤而走险。有人还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从这红线过去还有几十米才到危险区哩。”自以为风平浪静,保险得很。殊不知,那七八十米的“安全地带”并不是那么“安全”的,有人游着游着就一下子滑进了“万丈深渊”,再也上不来了。

后来又有人提出,干脆把“红线”移至一百七八十米处,一点“安全余地”都不留,过线即是“鬼门关”。如此“警戒”,果然奏效。从此,再也无人敢冒生命危险越过“红线”了。

推荐第3篇:《明日边缘》观后感原创

《明日边缘》观后感

很多的模仿,很多的类似,基本没什么创新,不过3D做的更好一点,汤姆.克鲁斯演的还不错,感觉还行,可以一看!

首先说说剧情,死了反复回到过去一天的某一刻,记得第一次看到有这种情节是在20年前了吧,美国电影《土拨鼠日》,最近的类似情节出现在美国的《源代码》。这次的剧情比前两部有所升级。《土拨鼠日》主人公开始很厌恶,而后开始帮助他每天都遇到的人,最后终于不再回去了;《源代码》主人公最后不止帮助了其他的人,还帮助了自己。《明日边缘》阿汤哥开始帮助其他人,结果发现没用,最后自己去,也失败了,最后最后终于由别人来帮助自己,成功了,杀了外星人,拯救了人类,还意外的拯救了自己!想来算不算是创新了一点呢?

再来看看最后炸外星人中枢一幕,是不是像极了《环太平洋》炸外星人基地一幕?都在水下,都是炸掉,最后主角都是必死而没死。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明日边缘》是在卢浮宫下面炸(怎么卢浮宫下面能淹那么深的水呢?),《 环太平洋》是在太平洋里炸。

还有,开始将军后面人类和外星人对峙图,是不是像极了二战时诺曼底登陆前的地图?海滩登陆是不是像极了《拯救大

兵瑞恩》诺曼底登陆的空战登陆版?外星机器人是不是像极了《骇客帝国》里的机器人?直升飞机和机甲人是不是像极了《阿凡达》里面的?最后这些东西来个大连串,就搞定了《明日边缘》,原来抄袭不止中国有,国外也是如此呀,就看你会抄不会抄了,抄好了就是创新,新作!

讨论一下啊,为什么又是在卢浮宫来个终结呢?自《卢浮宫魅影》开始,到汤姆汉克斯指导的一部电影,再到《明日边缘》,好几部灵异的、外星人的电影都是在卢浮宫终结,那里到底藏着多少超自然的东西呢?

推荐第4篇:《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

我们的世界 温暖、舒适 熟悉

但当我们仰望天空 我们想知道

我们是居住在宇宙中一个独特的地方

或仅仅是太空的小小一隅

宇宙是友善的还是充满敌意

我们是一直站在这里猜想

还是离开故园来一次终极探险

去发现奇观

直面恐怖

美丽的新世界

邪恶的黑暗势力

时间的起点

创世的时刻

我们是否有坚持到底的勇气

也许我们中的大部分,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关心的都是地面附近的事,至多是大气层以内的事。偶尔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次腾飞来一次近地轨道的太

空神游。但是,有位哲人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曾有过这样的问题。物质从何而来?精神从何而来?我

们从何而来?时间如何开始?宇宙是否有穷尽?我们是生命的唯一还是其一?这些问题永远都没人能确切解答。

或许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史诗级纪录片——“航行到宇宙边缘” 会给你一

点答案。影片素材来自于哈勃望远镜。由电脑CG制成逼真展现了绮丽绚烂的宇宙世界将我们的视线由身边熟悉的篝火移开,穿过大气层,直达月球,见识阿姆斯特朗将延续千万年纹丝不动的脚印。

而后漫游整个太阳系,银河系......距离愈远,时间却不断回溯最后到宇宙

大爆炸——宇宙/时间/光/物质/一切开始的源点可以发现影片在末节已经不是在谈论一个单纯的天文问题。它已然超越科学局限成为一个关于生命和起源的终极问题——涉于宗教,哲学或别的至高智力之学。

不奇怪为什么牛顿晚年痴迷神学当一个人发现这个世界如此之广阔,远远超出自身理性和智识所及时必然心生恐惧,进而悲悯万分,慨叹人生之苦短“罪过阿罪过阿”自然就转向崇高由某种神秘主义,寻求内心慰藉。像牛顿这样的牛人尚且如此,况乎普通人哉?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当今后现代世界之人们,或许也需如此。技术进步带来的盲目乐观,让标准被解构,正义被践踏,道德被嘲弄。于中国,这是一个5000年未有的扭曲世界贪婪无知的人,目光短浅如碌碌庸蚁陷于眼前现世的浮华虚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苟且生活于世所有人都忘了思考,与大自然比起来,人是多么渺小夸张就像“黑超特警组"片尾整个银河系幻化成一个被外星生物玩耍的小弹珠人的一生。人的财富,甚至人类的整个历史,相对这个广袤世界来说是多么不值一提。

我们在小小的地球上自造疑云,简单的生命过程,出生生存繁衍和死亡。现在的我们不必要为了维持生命,终日捕食猎物采集野果。不必要为了维持家人的生命,人人都圈养牲畜种植果木。现在的我们可以专职做音乐,做各种社会组织。

明明只在这么渺小的星球,明明应该是抱团在一起,以微茫的温暖合力活下去的地方,我们却要在这种地方互相厮杀。我们总是流着眼泪,想着这么简单的事情,却依然在厮杀中拼出血路。

为什么?我总是想用幼稚的眼神向社会发问。在大人沉重的叹息后闭上了充满疑问句的眼睛。然后,看到的是巨大的宇宙其实是社会的无限放大。

宇宙中,依然存在着你争我夺,虽然并不尔虞我诈。宇宙,以宇宙爆炸论来说的话,也和人类一样经历着诞生成长和死亡,其间亦有吞并和毁灭,只是对于人类的生命周期而言,他们的周期过于漫长。

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多么奇妙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经过数百万年不断演进科学,苦苦探求其中奥秘,至多只发现了其中沧海一粟冥冥之中,必有无上神灵,透过茫茫宇宙观望着,体察着和操控着这一切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一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推荐第5篇:《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读后感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读后感郎咸平,1956年生于中国台湾,祖籍山东潍坊,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教授,国际知名的公司治理与金融专家,素有“郎旋风”、“最敢说真话的经济学家”之称。 他用开阔的视角,独到的分析阐述各种经济问题。从国际经济形势,到中国百姓民生,他用大胆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经济现象。不但具有诊断性,同时更有预见性。 本书中,他用独到犀利的眼光,更像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和很多行业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发人深醒,耐人寻味,让人深刻的感到,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环境、家庭和每一个人。看看这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3Q大战,“通货膨胀”“成本增高”“国企改革”“吴英案”“民间高利贷”“达芬奇案”“淘宝大战”“股市乱象”等等,每个事件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是不是言过其词?其实不然。

中国的确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资源的消耗,铁矿、煤、石油、气资源用了不少。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确定经济增长目标7.5%,次我们将多年来8%以上的中国经济增速目标调低到7.5%,主要目的就是要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

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走上一条节约资源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道路上来,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最终惠及百姓的民生。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我们既要与时俱进,时刻警醒着大环境的瞬息万变,在中国经济调整过程中稳步行走,又要适应环境,谋求自身的发展,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看了此书,想到了公司领导关于新能源发展方向中“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市场方向以及加大研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国制造已经丧失成本优势,这是核心的问题。我们的实体经济现在面临的经营环境有目共睹,税赋重、地租增长、物流费用高居不下、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管理环节多,腐败且效率低下,再加上通货膨胀带来的人工费用和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等。经济学家时寒冰曾经讲过: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强大的原因或资源丰富(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或创新能力强(如日本、德国)、或有低成本优势(如中国),或兼而有之(如美国)。如果中国制造丧失成本优势,而我们又没有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将面临严重危机!看见现在欧洲的债务危机,不禁为我们的未来担心。

本书内容深刻,只读一遍,很难领悟,所以读后感写的也比较浅薄和简单,在以后的时间,会再读几遍,希望能有更准确的领悟。

推荐第6篇:《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读后感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读后感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人应当树立危机意识,而不是把别人的的威胁当成自己强大的证明。美国的危机意识,让其变的越来越强大。

起初看到这本书,当时在想《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是不是言过其词,有些危言耸听?但当仔细阅读本书之后觉得,其实不然。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实大到国家经济,小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每一件事,都应当存在一种危机意识,让这种危机意识激励自己进步,让这种危机意识刺激自己变的强大。

本书中作者郎咸平用独到犀利的眼光,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和很多行业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发人深醒,耐人寻味,让人深刻的感到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环境、家庭和每一个人。看看这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3Q大战、通货膨胀、成本增高、国企改革、吴英案、民间高利贷、达芬奇案、淘宝大战、股市乱象等等,每个事件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之前,我从未读过关于经济的书,所以刚刚读时,对一些术语极其陌生,我也是记下来进行查找,去搞明白,经济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有着它的独特魅力,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好才可以国富民强。

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目前的现状。

第一部分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重重危险。中国经济已经全面陷入衰退,通胀高企不下,制造业成本迅速上涨,产业升级遥不可及。

第二部分谈的是如今的国企改革已经陷入停滞。因为我们给国企制造了懒惰的温床--它享受着巨额补贴,它无偿占有公共资源,它靠政策倾斜垄断市场。结果就是,国企拒绝改革,民企无路可走。

第三部分谈的是金融系统问题丛生。因为我们的银行已成了最暴利的行业,我们的民间信贷被全面狙击,我们的股市创造性地引入国际板。结果就是,中小企业贷款无门,老百姓储蓄被稀释,无数股民被套牢。

第四部分谈的是我们的民营企业节节败退。因为我们企业的税负重、租金高,我们陷入知识产权危机。结果就是,实体店全面消亡,洋品牌占领市场。

第五部分谈的是中国经济改革路在何方。笔者给出答案:中国经济改革应重塑三大目标--共同富裕、藏富于民、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为此,笔者呼吁:重新明确国企的定位、有效监管国企,构建科学的预算体制、实行\"国企分红、民企减税\"的税负体系。

伴随着美国几家银行的倒闭和股市的迅速下跌,金融危机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2009

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再加上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祸起萧墙,愈演愈烈,长时间没有得到好转和明朗,致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出口量缩减,经济发展陷于低谷。在这之前,国内企业出现亏损纷纷倒闭,涌现裁员潮,工作难找,工资低等问题困扰着广大民众。政府出台多种对策来解决问题,帮助人民群众和各大企业度过难关。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从希腊向西班牙等大国蔓延,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回落,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特别是4月份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全面趋弱态势,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出口量存在下降态势,而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减缓,国际收支趋向平衡,面临通货紧缩的格局。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我们既要与时俱进,时刻警醒着大环境的瞬息万变,在中国经济调整过程中稳步行走,又要适应环境,谋求自身的发展,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国制造已经丧失成本优势这是核心的问题。我们的实体经济现在面临的经营环境有目共睹,税赋重、地租增长、物流费用高居不下、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管理环节多,腐败且效率低下,再加上通货膨胀带来的人工费用和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等。经济学家时寒冰曾经讲过,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强大的原因或资源丰富,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或创新能力强,如日本、德国、或有低成本优势,如中国或兼而有之如美国。如果中国制造丧失成本优势,而我们又没有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将面临严重危机,看见现在欧洲的债务危机,不禁为我们的未来担心。

本书内容深刻,只读一遍很难领悟,所以读后感写的也比较浅薄和简单,在以后的时间会再读几遍,希望能有更准确的领悟。

推荐第7篇:观后感危险地带

观后感

台州学院自制拍摄了《危险地带》这部电影,作为台院学子,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认真地欣赏它,并作一份简要的感想。现在是午夜12点整,因为今天在医院见习,白天没空看,就在晚上看了,没想到收拾完就那么晚了,可恶的无线还那么不给力。只能等到半夜才行,打开危险地带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报道,确实,大学生在这方面太缺乏抵抗力了,动不动就有跳楼自杀事件,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议论和反思。

第一个镜头是有一个男生冉不让救出了差点被人侮辱的女生晓琦,还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是个男人都会帮的,就是这句话震撼到了我!是啊,男生就应该有大男子风度,更加不可以趁机欺负女生。看下去才发现原来晓琦有过一个孩子,只因为男方不肯负责,只能剥夺一个无辜的小生命来到世上的权力。由此看出,女大学生一定要爱惜自己,就算偶尔有一次放纵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否则以后就会是身伤加心伤。我认为大学生不应该去酒吧这种场所,鱼龙混杂,会发生什么谁也想不到的。所有人在跳楼之前请想想你的父母,不要以为失恋了就没人爱你了,爱你的人多了,只是你没发现而已,太过悲观地面对人生只是自作孽,开心是一天,自残也是一天,何必让亲者痛仇者快呢!不在乎你还是不在乎的,你以为你死了就是对他最好的惩罚吗?错,只是多了一件社会舆论,只是少了一个宝贝女儿,可能那个人还在窃喜呢,终于摆脱了一个麻烦的女人。爱情无疑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大学生恋爱早已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它是那样的具有魅力,拨动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然而,恋爱问题恰恰又是莘莘学子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心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行为,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是呈有增无减之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道德观念他们的恋爱态度,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这也就造成了一旦分手,就会走向极端。也许学校可以开展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让更多知识普及社会。

自身财产必须好好保存,等到没的时候就后悔莫及了,幽幽的电脑放在自习教室,什么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知识打一个电话的工夫就被人顺手牵羊了,

还好最后是不让拿的,换做是别人,就会死不见尸了!财务做到尽量不离身,就算在自习教室也要好好看着。路上就算有人跟你打招呼也要提防着点。晚上如果发现有人跟着你,要尽量到人多光线亮的地方。看着看着到了厮杀的场面,男大学生真的是没几句拌嘴又要大打出手了,大哥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啊。不要因为心情不好就想到处找人打架,这是不正确的,一个人在冲动或者心情低落的时候做的决定大部分是会后悔的。

冉不让默默地爱着幽幽,看到这里,我为她们祈祷。但是又有另外一种声音在说,幽幽室友男朋友的,虽然在异地,但是他们很相爱。不过我想是女生都会希望自己也有个这么对自己的男生吧!幽幽说:为爱人做的一切都是幸福的,我很认同这句话,没有爱的爱情是不道德的,为了爱而付出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前提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看下去才发现是笛子想赚钱帮幽幽买电脑和自己买手机而跑到老远的地方去做兼职。 兼职只是次要的,生命才是主要的,也许以后的生活设想的很美好,但是没有了健康身体的生命,还有力量去实现她吗,还有能力去享受她吗?记住,欲速则不达!

我怀疑这件事是不让策划的,只是笛子的失踪不在不让的计划范围之内。其实不让也挺可怜的,看着自己喜欢的女孩在担心别的男生,那滋味真的好纠结。不过听到晓琦说:你以为在你身边对你好的就一定是好人啦,我犯什么贱在这里提醒你。笛子为了赚钱买电脑和手机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盲目的相信网友还跑去那么远的地方就不正常了。最后谜底揭晓了,原来笛子确实做了点偏激的事情,为了不让笛子和幽幽联系,“拿”了电脑和手机。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幽幽和笛子的爱情那么坚不可摧,那么让人羡慕。也许真正的爱情就是需要历练,如果我是幽幽的话,我要谢谢不让,是他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真爱。事情会这样发展,和不让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不和的家庭生活从小造成了不让的阴影,所以,父母对孩子是有很大影响的。家长对孩子越关注,他们发生不良行为的机率越小:很多时候,孩子的出轨行为是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因此,漠不关心型家庭中的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几率远远大于关心型家庭中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一些不良行为,家长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平时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导致孩子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唤起自己的关注。有些家长其身不正,难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产生不良的影响。

影片结束了,分析了影片中的脉络之后,我的心中也产生了很多想法。不让的这种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的心理太过偏激,这样的爱太累,是无法得到真爱的,即使有,也会被他逐渐消磨殆尽。人们常说,爱情有保质期,变质了就会失去原来的新鲜感。我认为,爱情就像咖啡,越是苦涩,到嘴里回味的感觉越是香甜。只有经历过风雨的爱情才是完美的爱情,温室里的花朵虽然鲜艳欲滴,但是经不起风吹日晒。21世纪的人类不仅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也需要一份稳定的爱情。

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值得我们记忆的东西,也有一些必须要放弃的东西,放弃与坚持是每个 人面对人生问题的一种态度。勇于放弃是一种大气,敢于坚持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孰是孰非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如果我们能懂得取舍,能做到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那该有多好,别让自己活得太累!

我的理念是认识只有短短几十年,大胆爱勇敢爱,不要等到白发苍苍的时候才去后悔,趁现在年轻,好好地过生活,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不要虚度,一起加油!

推荐第8篇:危险无边缘安全记心间的演讲稿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危险无边缘,安全记心间”。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我们经历着一些事情,感悟着工作、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时,我们是不是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尘世中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是生命。而保证我们生命存在的东西又是什么?那就是安全!安全是什么?一张纸,一句话,还是一个感叹号?都不是!如果把人比作是一个螺帽,那么我认为——安全就是与他时时相伴、天生匹配的那颗螺丝,只有及时上紧螺丝,螺帽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缺少了这颗稳固的螺丝,螺帽将会日渐松动,隐患由此而生,后果不堪设想。俗语说得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是家庭的幸福,是工作的快乐,是单位的效益。我们要认清生产与安全的关系,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的。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生产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如果单纯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产的安全,肯定会发生事故,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从最近几年公司发生的工伤事故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作业人员在劳动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不按规定佩戴劳动防护用品,违章作业。这些事故给当事人及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损失,可是,每次事故的发生都事出有因,究其原因何在?答案无外乎这两个方面:一是安全意识淡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故隐患的根源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就会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总有些人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好像自己的工作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为了单位的利益,于是放任自由,导致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的员工认为企业的安全是安全部门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所以对安全工作表现的漠不关心。二是没有管好自己。由于参加工作时间长了,工作环境熟悉了,讲安全听腻了,思想上逐渐产生了麻痹,尽管安全规章天天讲,也当成了耳旁风。事故发生后,震动一阵子,过后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这种“管不住自己”的毛病,无疑是酿成事故的病症所在。要搞好安全,真正做到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除了严格按照各项安全操作规程规定作业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己管住自己”。安全不是一个口号,更不可能是一阵风一阵雨的教条主义,而是关乎我们每一个员工生命代价的砝码,而是关乎公司发展和稳定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始终有一个想法在心头,那就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安全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安全生产、安全生活,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安全习惯。而安全习惯的养成在于安全意识的牢记。这种意识的源动力则是对生命和生活的美好渴望,对自己和对家人的责任。习惯成自然,任何东西在起初都不会那么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接触多了也就习惯了,安全习惯同样如此,除了对安全防护设施的习惯,还包括对安全操作规程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有了安全的保障;习惯成自然,让安全的自我意识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行为的一部分,危险因素也就不再如影随形。珍爱生命,让安全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于安全生产、生活的始终。杜绝自己的违章蛮干,阻止身边的安全隐患。时时刻刻都不忘记安全,最大限度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安全前提下做好工作,为他人做好榜样,督促制止他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公司的发展稳定做点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

百善文明为先,万思安全是重。文明在于细节处理,安全源于良好习惯。

最后,祝愿大家新春快乐,家庭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推荐第9篇:远离危险视频短片观后感

远离危险视频短片观后感

1、

娜娜,好样的!

星期三,老师给我们看远离危险的教育短片。看到娜娜那么聪明勇敢地跟歹徒斗争,我想,如果我能像她那样就好了。

当我看见娜娜推开坏人的那一刻,如果我在那里的话,我会劝告她要小心别伤着。当我又看见坏人掐着娜娜的脖子,娜娜就装死,我感到真替她捏一把汗。当我再看到坏人转身的时候娜娜给了他一个耳光,然后用力喊,把坏人吓跑了时,我忍不住为娜娜竖起来大拇指——娜娜,真了不起!

我要像娜娜学习。学习她的冷静,学习她的机智,学习她不怕坏人,敢于斗争。

二(2)班吴泓霏

2、

做一个善良的人

看了娜娜勇斗歹徒的事迹后,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慈眉善目的不一定是好人。我想我长大了,绝对不会做像片子中的那个骗子所做的事情。骗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绑架小孩子就更是可恶至极了。一旦做了这种坏事,他就会被抓紧牢里,吃不好睡不好。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学骗子,我们都要做好人!

二(2)班张丽文

3、

假如车上的那个是我

看了娜娜的故事,我有很多感想。假如车上的是我,我只会大叫救命,其他办法我就想不出来了,但我绝对不会跳车。因为跳车会有生命危险。我现在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等坏人把我送到终点,我就找机会打110,告诉警察叔叔我父母的电话,同时把坏人抓住。

另外,我也懂得了,出门要跟着爸爸妈妈。以后,我再也不乱跑了。

二(2)班王浩然

推荐第10篇:《华夏边缘》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读书报告

【摘要】中国边疆民族史学者王明珂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中,以族群边缘研究为视角,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借用历史记忆与失忆的概念,对华夏以及华夏边缘认同如何形成、扩张与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也是对西方人类学界族群理论所作的一个本土话语应对。其崭新的研究取向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视角,给以启发反思以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族群边缘、集体记忆、溯源研究、民族史边缘研究

一、背景介绍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是台湾中央研究所王明珂博士“族群边缘研究”的重要成果。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作者明确指出了以往历学、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族群溯源研究的不足,他以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努力构建一个族群边缘理论,来诠释一般性的人类族群的认同与认同变迁现象,最终来回答“什么是中国人”这个本质问题。

二、作者简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7

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责任职于中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主要从事于中华民族史、族群认同、历史与社会记、游牧社会及其历史研究。近十年来从事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的田野调查研究。

三、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30年来社会人类学界族群理论的发展历史,并提出自己“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作者对于历史文献、考古遗存和当代口述资料的看法。当代的社会人类学界,关于族群本质的研究存在两大理论:

一、族群客观特征论,即通过个体的体质特征或文化特征(语言、服饰、宗教等)来判断其族群身份。这种族群划分方法的缺陷是明显的,首先、体质相同的个人或者群体间,可能由于主观认同的或客观文化特质的差异而属于不同的族群;其次、不同的文化因素在族群间划分的人群范畴不一定能彼此吻合;再者、语言、体质、文化在人群中常有同有异,相似到哪一个成度就是一个族群并没有一个学术上的客观标准。

二、主观认同下的族群与族群边界,它的代表是挪威人类学家巴斯(F.Barth),他宣称造成族群特征的是由它的“边界”,而非包含语言、文化、血统等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指的是地理边界,而主要是指社会边界。他与文化特征论者所持有观点不同,而认为“族群”理论更趋向一种主观认同,客观文化特征最多只能表现一个族群的一般性内涵,而无法解释族群边界的问题。

围绕着认同是如何产生、变迁,产生了西方人类学族群研究的二大理论方法,即工具论和根基论。工具论者视族群为人们在现实利益考量下,限定共享资源人群范围的工具。有时工具论者又被称为况遇论者,因为他们强调族群认同的多重性,以及随情势变化的特质。他们用政治、经济资源和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变迁,并认为族群的认同是多变、可被利用并随变化而定;根基论者以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根基性”的基本情感,克利福德·格尔兹指出:“对于个人而言,这种根基性的情感来自亲属传承而得的既定资赋。”[1]一个人生长在一个群体中而不自觉的获得的血缘、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因此他与群体中其他成员通过这种根基性练习来凝聚彼此。不过,他们并不强调生物传承或以客观文化特征来造就族群,只是注意文化性解释的传承。例如一个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并非一定说他真是炎帝或黄帝的后代,而是他的主观认同。

但是工具论和根基论都有明显的缺失,工具论无法回答族群认同与其他人类社会认同间的差别,同时,根基论也无法解释族群认同的特殊性及根基性的感情联系如何产生、维系和传承。作者结合社会学的集体记忆理论与前述族群理论,调合工具论与根基论之间的矛盾。集体记忆,可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结群,如家庭、家族或民族的一些基本问题。不但这样,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解使我们重新思考在历史研究中所重建的“过去”本质如何。将某一族群的“历史”视为一种社会集体记忆,用这样的历史记忆凝聚一族群,无疑合乎根基论的判断;同时,它也在现实资源分享与竞争情境下被人们集体建构、修改、遗忘,以改变族群的边缘,如此说来这样也适合于工具论的观点。

接下来,针对中国的族群研究现状,作者提出一个不同于传统史学和考古学界“民族溯源研究”的“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作者对民族史进行边缘研究建立在一种对民族的定义上:民族被视为一个人群主观的认同范畴,而非一个特定语言、文化与体质的综合体。“民族边缘研究”在方法上也与“民族溯源研究”有相当的差别:在考古学上,由注重器物之传播、演变转而注意人类的经济生态,以重建族群边界产生的资源生态背景;在文献上,将文献记载当作历史记忆,着重于分析历史记忆中所表达的“我群”与“他群”边缘分野及其变迁。

第二部分主要讲华夏生态边缘的形成,在同时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华夏的起源。新时代晚期气候的干冷化使华北、华西从事定居农业的人群开始逐渐走向移动化、牧业化和武装化。这样的农牧混合经济人群南移至晋、陕、冀的北方和西辽河地区,找寻宜于农牧之地,于当地的定居农业社会产生了土地资源的竞争。他们便是史书记载中的戎狄。南部的东周诸国,在此刺激下产生了一体的华夏意识,向北驱逐戎狄,以保护自己定居化的农业生产,并且修筑长城以抵御他们。华夏向北扩张,建立长城保护中原资源,如此,便使长城以北习于畜牧混合经济的人群完全投入游牧经济之中,专业游牧人群就此诞生。北方专业游牧化的形成,促使长城以南中原诸国农耕社会人群的华夏民族认同得到空前的强化。北方从事游牧的人群开始被视为“异族”和“非我族类”。由此,“华夏”也自认为是定居的,以农业经营为目标的,并且爱好和平的人群。长城的修筑,代表游牧、农业二元对立,华夏世界愿意积极保护农业资源区的极限,是一个折衷的选择。秦汉统一帝国的形成,促使北方游牧帝国的建立,也是华夏族群边缘确定具体化的象征。[2] 第三部分主要讲华夏边缘的形成与扩张,首先,“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是全书关键性的一章。周人的族源研究,是中国上古史中最受人注目的一个主题,周人是构成华夏民族最西方的一支,换言之,追寻周人族源,无疑是追溯华夏民族族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通过周人与戎及姬、姜、嬴、戎所代表的族群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华夏边缘的成长过程。周人原出自混合经济人群——戎狄,但在他们与部分戎狄进入中原农业区,接着持续地向东扩张他们的势力以后,周人与西方、西北方的戎狄部落关系愈来愈呈疏远的态式。西周时期,姬周与戎之间仍若即若离,表现在姬、羌、赢(秦)、戎间的族群政治之间。在姜姓申侯和犬戎一起出兵灭了西周之后,“戎”终于完全成为“异族”的代名词。周王朝东迁后,尊王攘夷的呼声高涨,北部各诸侯国纷纷驱戎,修建长城,表现出强烈的华夏认同感,华夏实质性的边界——长城的修筑,是用于保护他们所共同拥有的农业资源。这种强烈的宣告,终于消除了华夏与戎之间最后的模糊界线。其次,华夏边缘形成以后,随着华夏的扩张华夏边缘也逐步向南和向西扩张。华夏边缘的扩张包括两个同时并进的过程:一是华夏定义谁是异族,一是原来的非华夏假借华夏祖源而成为华夏。[3]作者用华夏的“羌人”概念来探索华夏边缘的西向漂移。他并没有将“羌”视为一个在历史时空中迁徙的民族实体,而是将它看成是华夏心目中的“西方那些不是华夏的人”,也就是华夏的西部族群边缘。因此,分析文献中由殷商到汉代“羌”地理空间之漂移,也就是探索华夏族群西方边缘的扩张过程。另一方面,重组集体记忆以改变社会结群范围,春秋时期原来被视为“蛮”的吴国的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假借华夏的祖源记忆以成为华夏的。

第四部分主要讲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虽然在秦汉时期华夏与非华夏的族群与地理边界大体形成,但并非自此华夏子孙永为华夏,非华夏子孙永为非华夏。汉代是中国人异族意识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代,这时华夏边缘的扩张达到了生态上的极限,逐渐明确化、固定化,边缘之内的人自称为汉人,匈奴、西羌、朝鲜地区、南蛮、西南夷、南越和东越因有不同的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组织而被排除在华夏之外。这种族群意识主要有两个主观的标准:一是人群间经济生态如草原游牧、森林狩猎游牧、农牧混合经济或游耕人群与农业定居人群的差异;二是群体在组织结构,即中国的君权统治方式和游牧、半游牧群体松散结合的方式之间的不同。华夏政权以通婚、贸易、征伐、封贡、赏赐等手段安抚羁縻边疆的民族与国家以维持这个边缘,而最为基本的则是族群意识深处的历史记忆。[4]

本书的最后,作者用“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为叙述目标,结束讨论。他强调了本书在思考华夏边缘历史变迁的三项主轴,即资源竞争、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从理论层次,他说明了在资源竞争与分配体系下,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以及典范观点的社会记忆如何使得边缘的声音被忽略,因而使部分人群落入社会边缘。

四、作品特色

在学术上王明珂强调了注重多元因素,边缘及微观声音,也形成了对现实人群的关怀。该书在许多层面上都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尤其是在方法论、族群理论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和贡献。

一、研究方法独特,作者深刻的指出了在历史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界对历史研究和族群研究上的不足与缺陷。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多学科知识并结合西方最新的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中国边缘的人,由边缘来探讨族群认同的本质及其形成。从时间、空间和认同的边缘上重构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变迁。全书对文献史料的态度是,将其视为一种“历史记忆”。所谓的历史记忆分析也是一种文本分析,目标不在于厘清文本所陈述的是否为事实,而是从文本分析中探求书写者所处的情境,及其个人情感与特定意图。

二、这本书是华人界较早将族群理论运用于具体研究实践的代表性成果。在族群理论方面,本书以社会学的集体记忆理论,来发挥并补充巴斯以来的人类学族群理论与族群边缘研究,同时,用对亲近人群间之区分的微观研究来充实族群研究内涵。更重要的是,该书并非空谈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著作,而是以华夏边缘的历史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证研究中修正、补充这些理论,以促进我们对历史的过去和现实社会都有所了解。

三、提出“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作者的研究重点由民族内涵转移到民族的边缘。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一、作者认为民族是一个人类群体主观的认同范畴,而不是一个特定文化与体质特征的综合体。人群的主观认同即族群范围是由界定及维持族群边界来完成,并且族群边界是多重的、可变的,他主张利用边缘研究来观察、理解族群现象。

二、作者认为族群边缘研究应从造成族群边界出现或改变的资源竞争和集体记忆出发,考察边缘人群如何维持、传递历史记忆,如何假借、扭曲、遗忘历史记忆来造成新的族群认同或认同变迁。

三、作者主张进行结合人类学的历史研究,即将历史记载当做田野报告人的陈述,以人类学者田野调查的态度对比、分析史料。

五、启发感想

综观全书,作者理论可谓别开生面、钻之弥深,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处。书名《华夏边缘》中的“华夏”是一个族群概念或者文化概念,而“中国人”是一个政治概念,作者在书中没有很好的区别与统合华夏的边缘与中国的边缘。另外边缘的形成是为了强调内部的一致性与边缘的异质性,作者在书中拿台湾与羌族对比,但两者的例子是相反的,羌族仍然处于华夏的边缘而未进入华夏,而台湾则努力想要从华夏内部跳出来,而刻意构建一个“台湾边缘”来造成于中国大陆的异质性。其

三、人们确实是依靠“边缘”来明确自己的认同,但有时,一个族群为构建一个认同,能动的对外来或内部的客观文化因素的选择性取舍,也往往造成族群边缘的改变。完成这个认同的过程同时认为的制造了一个边缘,这时认同先于边缘而存在,而不是客观边缘的存在造成认同的差异。

参考资料

[1]克利福德·格尔兹.旧社会新国家[M].1963 [2]罗丰.什么是华夏边缘——读王明珂《华夏边缘》

[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

[4]郭宏珍、何星亮.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03.

第11篇:边缘游走

~-6-7 字数:1368如果有的话,如果你同意的话,100年后我还是会去看的

他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时也深深地鼓舞了我

——题记《爱与痛的边缘》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很奇怪,第一眼看到它就很直觉地欣赏,蓝黑的封面,上面人影模糊,带着怀旧和暧昧的气息,有种贴近我们现在年轻人的质感。

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作者的照片,上面坐着一个带着明媚笑脸,但是忧伤姿势的男生,也许文亦如其人吧,我想。

作为一名两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一等奖得主,郭敬明的文笔确实非常得厉害,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细腻但不拖沓,而且总是能很简练地表达涵义,他的《幻城》被作家曹文轩定义为“具有莎士比亚的气势的一本大作”,可见其非同寻常的写作功底,但是,读他的文字却是让我感觉非常的清新和亲切,也许是因为我们是同样的一代吧。《爱与痛的边缘》是他的处女作,分“白昼明媚”和“暗夜未央”两辑,作者从自己降临到世界那一刻起追溯,剖析自己性格成长及心灵意趣变化的内在动因,体现出青春世界里的明媚和忧郁。

“白昼明媚”主要是作者对个人成长轨迹的描述,虽然只是些零星的感悟与感怀,但可以窥见作者的种种欢乐与悲伤。他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同时,又是朋友眼中的亲密战友,另外,又是自己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他说他活得很累,也很潇洒.

“暗夜未央”风格则完全不同,忧郁,悲伤。“一个安静坐着,只是写着字的孩子”,当我看到这样的描述时,有一份心惊,既而是无尽的悲哀。因为,阅读着这些文字的我,不就是这样一个脆弱的,假装坚强着的孩子吗?这一辑中的小说很美,结局都很悲伤。读着读着,令人想起张悦然,另一个文字精灵。只是,他的小说更让人觉得流畅与平淡,却带给人最大的冲击感。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将要面临中考。那时,成绩已经将我的心灵摧残得疼痛,脆弱和敏感。就象他的散文中提到的:一半明媚,一半忧伤。过着不分白昼,夜暗颠倒的日子。有的时候,停下手中的笔,总是无奈地感受到手指生理上的麻木,还有,心理上哀怨的愤怒。那时候多需要有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可以流泪的乐土,可以被鼓舞。可以让我振作的地方;那时候多希望有可以交流的人,多渴望有一点可以真正被放在心里一辈子的回忆。然而,也只有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我才会高兴一些,而面对作业题目,我只剩下无助和悲凉.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再也没有兴趣面对那些永远也写不完的题目时,值得庆幸,我可以捧起这本书,我可以自由。放肆地流泪,为我和作者共同的心绪和处境而感怀。他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时也深深地鼓舞了我。

“我是喜欢站在一片山崖上,然后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一幅一幅奢侈的明亮的青春,泪流满面。”面对中考,面对时光,我读这样的句子。

“如果彼此要忘记,那么那些终将发黄的精美的纸页也无法挽留记忆的遗忘.而如果彼此记挂,那么即使没有联系,也依然温暖。”面对这样的句子,我的眼眶总是挡不住泛出的液体,一遍一遍,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写到这里,禁不住又翻开了这本书。我记得哪位文学家说过,第一次读一本书,象是认识一位新朋友,而再次的,又一次地读她,就象是重遇旧友,令人回味。

第12篇:天堂边缘

天堂边缘

汉语言文学122 汤恒 5000212144

天堂,是人们心中理想之所。而它的彼岸,便是现实世界。人们在这格外真切的现实中生活或生存着,却总还是向往着彼岸。而只有当现实以本质而无法解释的残忍继续惩罚时,人们才会成长,才会学着去拥抱现实。当对理想虚无的爱消亡,人们才能发现把爱投入现实,不仅是对他人的馈赠,更是自我的解脱和新生。

影片名为《天堂边缘》,说明片中的人物都还在理想与相识的间缝中徘徊。六个人,每个人都站在独特的边缘。老人丧妻多年,独自一人艰难地把儿子养大。或许是这种寂寞,给了他为老不尊的气质。和他相对的是身为大学教授的儿子内贾尔:冷静,克制,传统。两人性格或是观念上的巨大差距,让他们的交流总容易不欢而散。在这样的孤单下,老人去寻找妓女的安慰。昏暗的快乐能带给他一时的温暖。可每次回家后,留给老人的依然是回避不了的冰冷现实。于是,老人希望妓女能日夜与他相伴,让温暖也成为自己生命中现实的一部分。几番周折后,她如愿以偿。那晚的饭桌上,他多少年来第一次有这么多想吐露的。可好景不长,多年来的孤癖让他与那温暖也产生了难以修复的隔阂。面对反抗,他愤怒了,他把这当作是背叛。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怒火的爆发太过强烈,以至于酿成无法弥补的过错。妓女死了。当他被带到阴冷的囚屋中,他站上凳子,望着明亮乃至刺眼的窗外。那一刻,这个倔老头将自己的软弱悲伤与对生活近乎迷茫的向往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扇窗,就像是理想和现实的分割。虽然如此向往,老人还是徘徊着。相对于老人,妓女更加单纯。她只是想让自己的女儿读完大学。为此,她不在乎做些什么。但她还是愿意告诉女儿自己在鞋店工作。对于老人的请求,他开始并不在意。不过宗教狂热分子的威胁让她别无选择。内贾尔一开始对她并不接受,她也对此没有抱以期待,而是以一种类似于“自暴自弃”的态度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职业,语气中分明带着倔强。可当她哭诉着自己对女儿的思念和苦衷时,她得到了内贾尔的理解与包容。突如其来的死亡埋葬了她与女儿团聚的希望,而对女儿的责任感,也由此转移到了内贾尔身上。

安提是个土耳其大学生,国内的不平等和青年人特有的盲目热情让她成了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他一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着代价,一边又为这样的牺牲而自豪。于是她从土耳其逃到德国,露宿街头。她尝试着寻找母亲,可找遍了鞋店却未能如愿。尽管现实给了她巨大的磨砺,她还是坚持着自己认为的“理想”。直到她遇到洛特。洛特与被自己成为“恨的过”的母亲不同,是个充满了开放和理想主义心态的女孩。她与安提相遇,相恋,便铁了心要帮助这个被土耳其政府迫害的女孩,甚至为她只身奔赴土耳其。她人生地不熟,又面临资金短缺,可还是坚持要帮助安提。“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做得这么有意义的事情!”她对不理解她的母亲说。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见到了安提。安提拜托她暂时保管自己偷来的枪,洛特却在回家途中被无知的街头小混混用这枪给她短暂的生命划上了句号。安提被恋人死亡的消息震惊了。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而这时,洛特的母亲来得了土耳其,找到了安提。她没有怪安提,并说自己愿意继承洛特的意志帮助她。安提被触动了。她舍弃了自己曾经那样坚定的信仰,换得了自由,走上了现实之路,与当初对自己十分不满的洛特母亲抱在了一起。那一刻,悲伤、理解,喜悦相互交织。这是以洛特年轻生命换来的救赎。

内贾尔可谓一个“线索人物”。在整部影片中,他都担当了一个连结性的工作。所有的人都与他有着关系。所以通过他,也就能引出其他人的故事。这样的安排让他在影片中不断的出现:先是通过他托出老人的状态和妓女的心绪;接着他为了寻找妓女的女儿安提回到故乡土耳其,把房子租给同样来找安提的洛特;克劳死后,她母亲前来,主宰了女儿生前住过的房子中。在这些人的故事中,他都是陪衬。唯一作为自己目的“寻找安提”,在自己的两个房客都成功见到安提后还没能实现。不得不说时导演有意把他放到了这样的一个位置上。不过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的故事就是在见证别人的故事”。在这些见证中,并非当事人的内贾尔收获到的可能不必当事人会少。也正是这些见证,让他坚定了去见自己父亲的决心。其实,内贾尔原先是有一段他在见父亲的路上回到了儿时的小镇,遇到了当年的朋友:如今已是一个单亲母亲。两人产生了感情。可最终因为这段戏太长而且与影片整体不够和谐被拿掉了。如果有了这段戏,影片的成色或许会更丰富吧。

影片情节复杂,人物的命运相互穿插。但目的性明确的场景衔接和巧妙的编排让观众并不会觉得不明所以。不仅如此,平行叙述和场景(人物)重叠更给了影片更多令人难忘的细节。当寻找母亲的安提急驰而过,我们看到她母亲就在咫尺相隔的公车上时;当洛特为了安提来到土耳其,在贴着“寻找安提”的告示旁边往来时;当内贾尔询问洛特“安提的名字”,洛特为了保护安提说谎时,我们的心都紧紧的。没有紧张的情节,没有烘托气氛的音乐。但在这些场景中,我们都是在心情的波澜起伏下目睹了人物交汇却又错过。导演通过情节的铺垫和平型的叙述方式制造出了这样一种戏里戏外的反差,让观众的存在成为了影片的重要部分。当经历了丧女之痛的洛特母亲走在女儿曾经走过的路上,与女儿一样向坐在路边的人们打招呼时,我们心中不免一颤;当影片解决近尾声,却又回到了影片开始的一幕时,不禁有种轮回之感。像这样通过看似无意的场景铺垫和人物关系,导演成功地把平淡的戏变得韵味十足。把传统电影“讲述”变成了部分“互动”,正是这部片子高明之所在。

大多数时候,影片的镜头都十分严谨。强调主体,层次分明。只有在洛特的母亲得知自己孩子死讯来到土耳其的一家旅馆时,明显的运用的广角镜头。强化了房间富丽堂皇与人物无助悲伤的反差。而在此之前情感表现都十分克制的母亲这时独自号啕大哭,声音在空档的屋中回响。在内贾尔塔上旅程时,一支稳定的镜头强烈的晃动着,突出了人物的心理矛盾和行进感。而当安提在逃亡时,镜头也充满了压迫感。色彩在影片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可也在点滴中为影片添加了佐料。由于第一部分情节起伏不大,人物总是被包裹在沉静的冷色调中。医院,后院,屋中,都基本是由黑、白、蓝三色组成的。作为土耳其人,生活在克制严谨的德国人中间,可能确实会有些这样的感受吧。而当场景转到了土耳其,主色调中有了黄色的身影。即使一种亲切,也是一种灿烂。影片最后,内贾尔来到海边,静静的坐着。动荡的大海此刻却更加散发着一股宁静,近乎壮丽的宁静。随着波涛滚滚,浪花绵绵,蓝色的海,蓝色天和淡黄的沙滩给人以回归之感。在数不清的徘徊后,人们回归,只剩下最自然单纯的情感与理解。

导演费斯.阿金作为一个原藉土耳其的德国人,对故乡也包含着深切的眷恋。而如今境况复杂的土耳其,对于费斯来说也像是一个天堂的彼岸。带着理想色彩,却无比真实甚至残酷。徘徊后,把梦寄往天堂,让自己留守现实。

可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而不是生存下去吧。

第13篇:边缘金融业务

关于边缘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摘 要: 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诸如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引发经济纠纷、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今后, 要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 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按照市场要求对我国现行银行业制度进行重新安排。

关键词: 边缘金融业务; 金融机构; 企业

相对正规金融而言,那些自发于民众之间,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游走于政策法规边缘,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资金融通行为,称为边缘金融业务。

目前,边缘金融业务融资行为已经从当初的以其本人合法收入出借给另一特定方,目的是解决借款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演变成为以获利为目的的信用借款、担保及有价证券抵(质)押融资、动产或不动产抵押借款、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高利贷等隐性借贷业务。可以肯定,边缘金融业务作为民间资金调剂的方式,对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急、频、短的特征,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规范管理。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 /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

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 ,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

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一旦出现纠纷, 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

三、规范边缘金融业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不难发现,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边缘金融业务负面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确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边缘金融业务加以规范,对非法融资加以遏制和制止,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握边缘金融业务的相关情况,使其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一)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边缘金融业务正逐步扩大其体外运行的体系,并发挥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一是在正规金融机构过少,边缘金融业务较为活跃地区,鼓励成立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互助合作机构允许其承接政府支农资金,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次转贷单位,在保证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同时,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构的改制。二是适当发展典当机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方便、灵活、快捷的融资作用。并对目前存在超业务范围经营典当业务的寄售行、旧物行等不合法边缘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积极引导,创造多种条件将之“改良”为典当行或其他正当的边缘金融业务机构。三是根据民间信用机构发育程度和边缘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时成立专门的民间信用管理组织,对机构化的边缘金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边缘金融业务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充分竞争的现代金融秩序。

(二)监管机构要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明确界定正常边缘金融业务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影响金融秩序是判别正常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如果业务发展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则要将其追加为正常融资; 如果有影响,通过跟踪监管,无转化可能的边缘金融业务,则要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工作,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争取政策、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三是要强化金融市场秩序整顿,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四是要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活动,严防边缘金融业务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五是要加强金融舆论宣传,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乱集资等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

(三)按照市场要求对我国现行银行业制度进行重新安排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正常的、有效的金融需求,最大可能地压缩非法融资的市场空间。边缘金融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银行信贷权限放松,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萎缩态势,银行信贷收紧,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增长态势。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各基层行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争取理解和政策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和审贷程序,方便和保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求银企共赢。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则要立足地方,摆正市场发展定位,转变经营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业务范围,在认真落实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的良机,压缩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空间。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按《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的要求,设立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采取工资奖金与贷款回收挂钩、制定免责条款、废除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等办法,充分调动信贷人员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扩大小企业信贷服务范围。同时还要借鉴边缘金融业务的做法,贷前调查不仅要注意收集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硬信息”,还应关注企业负责人的人品、管理能力、还款意愿等“软信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发展关系型融资,开展循环信贷,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建议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利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切实解决贷款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四是公布信贷资金流向、地区资金紧缺度等相关信息,合理引导边缘金融业务的流向和流量,增加民间资本融资渠道,整合民间资本的运作,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参考文献:

[ 1 ] 赵志华.引导和规范我区民间借贷活动的政策建议[ J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0 (6) : 22- 24.

[ 2 ] 毛金明.民间融资市场研究———对山西省民间融资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J ].金融研究, 2005 (1) : 45- 47.

[ 3 ] 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 J ].金融研究, 2002 (11) : 53- 55.

[ 4 ] 周彬.关于民间借贷的思考[ J ].北方经贸, 2002 (1) : 28- 29.

[ 5 ] 胡作华.民间借贷该不该“修成正果”[N ].中国改革报, 2005- 03- 15.

[ 6 ] 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积极推动制定《民间借贷条例》[N ].中国证券报, 2007- 12- 08.(论\\文\\网 LunWenNet\\Com)

第14篇:《危险关系》观后感1500字作文

小编导语:看过《危险关系》了吗?你是因为电影本身而去看的呢?还是因为喜欢电影中某个明星观后的电影呢?无论怎样?你看完《危险关系》的感想又是什么?更多高上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男人与女人之间永不停歇的战争!不知道这样写一部唯美情欲大片的评论,会不会显得有点太偏激。尤其是这电影的导演还是在广大影迷心目中早有定论,婉约、唯美,欲语还休、欲拒还迎,甚至倾向女性主义的许秦豪。但是没有办法,这的确就是本片予我的第一观感,甚至,假如不是许秦豪导演和严歌苓编剧,在影片结尾处,因应时势地升华了一笔,这片子赤裸裸展示的有关男性欲女性千百年来,以爱情、婚姻的名义,所展开的“战争”命题,还会更加深刻、露骨,刺痛人心。

其实对于本片而言,剧透完全是件无意义的事情,拉克洛的原著知名与否未可知,但是先后被法国、美国、韩国五次改编,而且其中还不乏88版,《丑闻》版这样耳熟能详的精品,这个有关花花公子欺骗贞洁烈妇,及后统统毁灭的故事早就被广大影迷所熟知。

当然,还是要稍微提一提本片在剧情细节上的生花妙笔的。整个故事被置放到1931年中日淞沪会战后的魔都上海,隐隐的亡国之音映衬戏,却丝毫改编不了腐朽的所谓上流社会男盗女娼的奢华表象。很喜欢那个自始至终没有露出正脸的金先生,在奢靡、淫靡的情欲大戏里,这个角色的设定与大背景暗自迎合,居然产生出《暗花》里洪先生予人的莫名压逼感,精彩。

当然,在抛空的时代大环境之下,许秦豪导演着力表现的还是一男两女之间,挑逗、勾引,你退我进,你疲我扰,生生不息,又不死不休的爱情角力过程。大刀阔斧地删减了旁枝末节,重要的笔墨基本上没有多浪费,都集中在谢易梵、莫婕妤、杜芬玉三人之间。当然,许导演还是按照自己的风格与喜好,给影片留下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光明的尾巴,不至于全部毁灭掉,也让杜芬玉作为最后真正能够走出爱情,又获得永恒爱情的胜利者,给男女之间这场不死不休,永无停息的死战之局,做出了一个完美的解答——原来,动心并不会输,保持永远的动心,永存那点美好的记忆,才会赢!

严歌苓与许秦豪之间完美的搭配,体现在严歌苓对于细节,乃至于服饰,茶杯,窗帘、桌椅的精准描摹,而许秦豪都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从整个影片的影像风格给予最极致的唯美表现。从这一点而言,中国电影人潦草从事,不愿意在每个环节上细下功夫,确实很不应该。而在剧情小细节方面,谢易梵与杜芬玉之间欲拒还迎,不得不产生的感情关系,稍微有些俗套,反倒是与莫婕妤之间,仿似游戏,又象是斗气的你来我往,却更见真谛。尤其是在两人彻底决裂之后,莫婕妤的那几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可知编导的用心所在。感情这个游戏,本来就没有绝对的胜利者,在狠心伤害对方的同时,自己内心受到的苦楚,丝毫不会比对方少一分。反倒是无欲无求,始终心存美好的杜芬玉,在影片最后的释然,多少给这部影片增

添了几许希望。相爱容易,难的在于分开之后,依旧能只记得对方最初所给与的那点感动和快乐!

全片看下来,张东健的表演最令人印象深刻。精致,深情,前后情绪转变恰如其分。有着令女人无法不动心的完美笑容,也有令人无法抗拒的执拗,深情。张柏芝的表现恢复到她产子之前的水平,莫婕妤的阴狠和影片后半段的刹那真情流露,又不由的令人想到她进来的一些新闻,人戏难分,而且恰到好处。章子怡的表演难度较低,而且或许是有全度妍这样令人难忘的表演在前,所以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恐怕只有全片的结尾处,仰望天空,随着黑板上那朵朵不存在的白云,淡淡飘远的情愫。

第15篇: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唐浙绮

《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最近,我们学校组织了科技节的活动,我们一齐观看了一部名叫《旅行到宇宙边缘》的宇宙科普纪录片。我看了之后感触很深。

这部宇宙纪录片向我们介绍了宇宙中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金星是太阳系中最亮的行星,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火星是二氧化碳最多的行星,木星是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天王星是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海王星是由天文望远镜才能看到。我们在其他的星球上不停的寻找生命,很遗憾他们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眼睛可以触及到的地方。在这个黑暗之海,不断有星球碰撞,毁灭,重生,分裂,合并……这些引起了我的猜想,在这些星球中到底有没有生命呢?到底有没有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呢?……它们引发了我一大串猜想。

还说到我们的祖先有可能是火星人,那我们也就有可能是火星人。火星也有可能是除了地球之外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在这纪录片中毫无疑问的是人类是渺小的,地球是渺小的,甚至我们熟悉的太阳系也仅是银河系的沧海一粟,而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又岂止千万?从一个很远的角度,从一个鸟瞰的角度,或许我们才能意识到,这黑漆漆宇宙中,我们现在仅有的蓝色的家园,是多么脆弱和珍贵。让我们保护地球吧!

第16篇: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 薛雨婷

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就充满好奇和幻想,宇宙也不断向人类昭示其魅力,于是便有了星象,有了望远镜,有了宇宙飞船,有了人类现在对宇宙所拥有的一切认识……

幼时,我认为地球是长方体的,太阳比地球小,因为它在天空中只占那么一小块位置,我还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事实证明,自古以来,这么认为人不止我一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认识到我犯下的幼稚错误,也学习到了更多的有关宇宙的知识,比如地球是圆的,太阳比地球大,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等。在我以为自己对宇宙认识够多的时候,《旅行到宇宙边缘》这部影片打破了我的观念,让我认识到我,乃至全人类、全世界在这个宇宙中是多么渺小,正如影片中说的:如果哪天地球消失于太阳的吞噬之中,也没什么不同。

看到无尽的宇宙,我终于明白为何要说知识是无尽的,因为宇宙无边无际,人类对它的探索也就无穷无尽,知识也就源源不断了。就打个比方,人们知道宇宙的最初形成是源于一次大爆炸,可大爆炸之前就真的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存在了吗?再打个比方,那令人畏惧的黑洞,恶魔的化身,究竟是存在于宇宙的内部,还是诞生了宇宙,谁才是创世神,这些我们还无从知晓,可是人类会不断不断探索下去,直到我们的世界枯竭的那一天。这也是人类迷恋科学、崇尚科学的最大动力。

地球很渺小,很脆弱,我们人类同地球终会走到尽头,如恐龙一般悲哀的灭绝,或许在人类灭绝的那一天,宇宙的奥秘还未被探索至尽,我们应该悲哀绝望吗?不,我们应该欣喜,应该感恩,欣喜我们

至今所发现的一切,感恩宇宙给予我们生存、发展的机会,我们已经经历了宇宙的奇观,就应该庆祝我们的成就,去享受阳光下的每一刻。

第17篇:《明日边缘》:择日再死

《明日边缘》:择日再死

“外星人”当然是好莱坞电影的中坚力量,它们虽然形态各异,行事诡谲,往往还包藏祸心,但一直为好莱坞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每年夏季,它们就像暑期实习一般,坐着宇宙飞船,附着在陨石上,或者穿越深邃海沟的虫洞缝隙,只为了在大荧幕上侵略地球,蹂躏城市,然后变着花样地被科技文化全然不如自己的人类(尤其是美国人)击败,如是几十年,一直无怨无悔,完全一副劳模做派。 所以当《明日边缘》开篇,那些伪纪实画面所串联起来的新闻报道铺垫故事背景的时候,我甚至感觉到了一丝迟疑和困倦,这样的故事,我们到底看过多少遍了?原本是军队宣传的男主角,阴差阳错地被送往前线,还来不及搞清状况,便被无情地丢入杀戮战场,更遭遇人类联合防御阵线的大溃败。慌乱中,他目睹战友一个接个倒下,部队在外星人的压迫下土崩瓦解。他看见女武神一般的英雄奋勇杀敌,又突然横死,不禁目瞪口呆。然后,在开场不到十分钟的时候,主角就挂掉了。

慢着,这是什么状况?

接下来,主角猛然睁眼,仿佛经历一场梦境,他又重回到战争开始的那个早晨,所有发生的一切都与此前经历毫无二致。遇见一样的人,重复一样的对白,每一件事情,都按部就班地发生。

他又一次进入战场,再次死去,接着又一次次醒来,重复往返,就这样在一天里横亘徘徊。

是的,这其实是一部“无限流”电影。

对于熟悉网络小说或者日本漫画的人来说,“无限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即便是电影,早在21年前,就有哈罗德·雷米斯的《土拨鼠之日》横空出世,《罗拉快跑》、《蝴蝶效应》都算个中佳品,近年还有邓肯·琼斯披挂科幻外衣的《源代码》,即便是想象力相对匮乏的华语电影,刘镇伟也不止一次地把“无限穿越”进行过各种改编和演绎(《月光宝盒》、《无限复活》)。

平行世界,时光倒流,身处其中的人洞悉未来的一切,却在命中注定与人定胜天中反复挣扎,有的故事讲宿命,费心劳力、机关算尽,最后反而成为触发结局的关键因素,注定悲剧一场;有的讲希望,在一次次重置中寻找破解死结的蛛丝马迹,从而扭转命运,书写更好未来。无论如何,对于多数观众而言,穿越、平行世界或者无限复活,总是能品尝出一份新味道的好原料。

电影改编自日本小说《杀戮轮回》,在概念和设定上天马行空,不过比较老派的美式科幻,其世界观架设及硬科幻层面的确有失厚重。好在这些遗憾被写实的军用外骨骼装甲设计及拉风的动作戏所弥补。艾米丽勃朗特肩扛巨大砍刀一脸冷峻现身战场的一幕简直酷炫到爆表,而阿汤哥年过半百,依然亲身出演激烈动作戏,潇洒程度不逊当年。电影中的兵士仿佛都是从游戏《战锤》或《星际争霸》里跑出来的,笨拙陈旧却不失力量感,粗砾坚韧,钢铁味十足,比精致过头的日式装甲更有味道,想必能让次世代游戏爱好者们亲切感倍增。 “无限流”虽然是玩味程度颇高的题材,技能提升的成长快感;

角色穿越的冲突笑点;改写命运的未知情节,《明日边缘》都一一奉上。但是以表现力而言,文字显然比电影更适合此类题材。原因很简单,即便战争再如何宏大,打斗再如何精彩,主角再如何养眼,观众们也受不了他们一遍又一遍重复相同的行为与台词。于是电影的剪辑与节奏感便成为了此类题材成败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明日边缘》的表现堪称优秀,导演在剪辑点上的把握十分精准,对剧情的取舍也拿捏适度,毫无重复拖沓之感,整部电影非常凌厉与流畅。而且电影定位清晰准确,并不在叙事上多做花样。这样的题材落到诺兰那样的导演手中,估计能像《记忆碎片》那样把剧情线剪得支离破碎。而《明日边缘》虽然也在剧中一再“重启”,并一点点抽丝剥茧,探究真相,但显然观众们并不会对剧情进展或者时间线错乱产生太多疑问,更不需要“极客们”去搞什么科普分析贴来答疑。导演也没有“好为人师”的癖好,夹带私货甩卖一些人生哲学或世界观。更难得的是,在明快的故事推进中,电影还能融入不少笑点,看“靓汤”一遍遍被虐,显然令观众们十分受用。

虽然日式小说为这部本算是传统好莱坞科幻电影注入了新元素,但归根结底这还是一部面向市场的娱乐大片,动作、科幻、故事、爱情、明星,这些商业元素电影一项也不会缺少。尽管原著就谈不上有太多深度,电影却还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简化与修改,估计是生怕那些手捧爆米花与碳酸饮料,只求进影院找点乐子的观众们不受用。当“无限穿越”的梗过早揭开后,电影几乎就是在按部就班地照着套路演绎下去,再无反转,自然也难言惊喜。高潮也缺乏情绪积淀,有

些清汤寡水、理所当然。

逻辑层面来说,电影在故事发展上基本入情入理,没有大的瑕疵纰漏,也对电影里所发生的种种做了算是合理的解释(生怕观众看不懂,只差要配备说明书)。当然,故事的世界观就是强给的,而故事的一些关键,比如主角如何突然拥有了“重启”能力,“BOSS脑”的护卫们怎么失职至此等,基本上就是制作方强捏了一个理由生硬灌输给观众,毫无理论支持,信则开心,又何必去较真呢?

至于男女主角的感情,在电影中铺垫实在太少,来得突兀,消散得也快,倒更像是俊男美女的一时激情,虽然无伤大雅,但到底显得多余。不过转而一想,时间有限,给多一点到战斗或剧情,也不算是坏事。

总之,以一部主打特效与动作的科幻商业制作而言,《明日边缘》已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得尽善尽美,日式故事元素,拼贴美式科幻,故事一气呵成,较之同类型电影也算得上是饶有新意,趣味多多。导演在创作上没有任何企图与野心,唯一渴求的大概也就是票房的回报而已,尽职尽责,奉上工业流水线上的优秀产品。而“靓汤”流血流汗,灰头土脸,狼狈了大半天,“死”出从影以来的最高记录,终于还是在结尾朝着女英雄灿然露齿一笑,一切似乎有所不同,但到底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完美英雄。

对比日式的悲情,好莱坞当然更加喜欢那个明亮亮的未来。 这样的英雄,又怎会就这样死在这一天?

第18篇:峭壁边缘 读后感

从《峭壁边缘》我们应该看到什么?

——读《峭壁边缘》有感

20120800303 陈玉敏 管理五班

亨利 保尔森,美国前财政部长,入主财政部之前曾担任高盛集团的总裁。就是这本书《峭壁边缘》的作者。

读一本书,最先就是了解这个作者的生平事迹。因为一个人的经历阅历,往往奠定了他日后的成就和对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查找他的事迹便发现,他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的农场里,1964年就读于达特茅斯大学,也是美国常春藤名校最佳橄榄球手之一。大四那年他认识了温迪,温迪后来成为了保尔森的夫人。1968年,保尔森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MBA学位。在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保尔森出任总统幕僚助理和白宫内务委员会成员。保尔森的得意之作,是自1999年担任高盛总裁所取得的成绩。任职期间他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金融高手之一,一度被美国媒体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的头衔。2006年,保尔森接替约翰 斯诺,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在他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后,很快,保尔森就面临着一大考验:拯救峭壁边缘的金融系统。就像这本回忆录向我们诉说的一样,历史上的那段“非同寻常的动荡时期。”

正如我们在书中所看到的,保尔森在书中解读了当时一个接一个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AIG、美林、华盛顿互助银行、美联银行,再到美洲银行和花旗集团等等。特别是作为危机发源地和中心,美国政府如何应对处置这次危机,保尔森的回忆录提供了最全面最真实的解释。他向我们描述了危机中深陷其境的感受还有试图去分辨一些教训,从以让后来者避免重蹈覆辙。 保尔森回首金融危机尤自心有余悸,他在书中如此评点风雨飘摇中的华尔街:“在崩塌的保险公司巨头、奄奄一息的购物中心、濒临破产的银行和几乎破产的汽车公司之中,美国人民目睹着一个比一个软弱无力的机构,一个比一个步履蹒跚的机构。”

书中不仅仅只是保尔森个人的回忆,也包括了与美国总统布什、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的会谈。。在书中,保尔森真实记录了自己和奥巴马、麦凯恩以及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的谈话。保尔森最后的印象是,奥巴马“一下子就理解了他的意思”,而佩林却对经济危机和救市计划毫无概念。这或许能说明保尔森所在的共和党为什么会在大选中落败。从保尔森的书迹中我也对这些领导人有了更不一样的了解与认识。

在这一本书中不难看出保尔森是个自由市场的支持者,他也为自己救助美国国际集团及其他华尔街公司的决定进行了辩护。他认为,对于自由市场的支持者来说,在换作任何其他时候,他都会对政府采取的干预措施感到深恶痛绝,而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可能瓦解现代金融系统,作为响应危机的第一道屏障,美国别无选择、必须出手救助银行。正如我们所接触到的金融知识一样,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在某些情况下能某种程度上地弥补市场调节的缺点,从而使经济的发展走向正轨。在干预市场的过程中,有几种方式的选择:一是直接拯救身处困境的金融巨头。稳定市场信心,从而使市场在稳定之后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轨道。这种方式背后的价值观即政府是“救火员”,采取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救援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尽管这些参与者往往不是受危机影响最深、度日艰难的人;二是直接给与危机受害者援助,比如直接向因房价下跌而面临“负资产”的房主提供临时信用支持或房价担保。这种方式背后的价值观是纳税人的钱必须用在纳税人身上,而不应该给那些银行家,投行。

书中提到,从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对于历来崇尚市场“自由竞争”理论的美国政府来说,选择对雷曼不加任何干涉,任由其被市场“优胜劣汰”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书中回忆的那几年以来的贝尔斯登、房地美、房利美来看,美国政府对大型金额机构多采取政策扶植,甚至以国有化的方式进行拯救,雷曼兄弟同样是华尔街重要的投行大鳄之一,却不能列入援助名单之中,不免有所唏嘘。从全文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在08年美国金融里的常规被一次又一次地打破。

此外,保尔森在《崩溃边缘》一书中透露了金融危机爆发时,世界各国所持的态度。保尔森认为,当美国金融面临崩溃,世界金融体系走向灾难的时候,作为美国盟友的英国却背叛了美国,而俄罗斯也在美国处于金融危机时幸灾乐祸。唯有中国人,却坚持不卖出美国债券,为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而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局的变化,保尔森也做了如实的记录 。

除了书中主要讲的金融事件之外,从保尔森回忆的字里行间,还有他应对金融危机时的行动和感想,不难看出他是个不害怕面对恐惧和挫折,有着敏锐的金融嗅觉认知能力,执着,强硬,但不乏温情的人。正如保尔森所说,他拯救的金融世界曾处于峭壁边缘,但幸运的是,倔强的保尔森并没有让金融帝国坠入深渊。

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对《峭壁边缘》的评语中提到,保尔森是“美国建国以来最有中国情节的财长”。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保尔森的回忆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正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就是:峭壁边缘中造成美国经济危机的幽灵也是否在中国游荡着?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许多人也包括我都在思考:这些事如果发生在中国呢?可能发生在中国吗?中国将来要为自己的金融变局支付怎样的代价呢?

第19篇:边缘生转化工作

高庄一中边缘生帮扶制度

一、统一认识,明确思路,高度重视边缘生工作

边缘生处于升学的临界点,把狠抓边缘生作为中考质量提升的增长点,边缘生大部分智商不低,只是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或学习心理上出了偏差,找不到正确的学习路径;或只是由于某个学习阶段的个别学科、个别环节或个别知识点上缺少点化,摸不准查缺补漏的方法窍门。

二、激励鼓动,引导边缘生走出困境。教师要破除“定论局”对边缘生和风细雨的加以引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对待成败,要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心理、卑怯心理。通过细致的心理教育,使大部分学生摆正心态,相信自己有实力,能成功。

三、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构建网络,提升他们的解题意识和思维品质。边缘生在课堂上被注意、被提问、被检查、被鼓励的频率必须要高于其他学生,在训练和纠错上下足功夫。

帮助边缘生消除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如审题不仔细,解题不规范,运算不过关,书写不认真,考试方法不科学等。教师必须不厌其烦,经常提醒指导,逐渐帮助消除。

四、具体措施

1、原始分:所帮扶几位同学上次考试该科平均分与八校联评该科平均分的差。

一轮考试分:这几位同学一轮考试中该科平均分与本次八校联评该科平均分的差。

提高分 = 一轮考试分—原始分

2、量化措施:提高分每加1分,加教师量化2分;每减1分,减教师量化1分。

2012.9、

第20篇:在边缘 读后感

读后感

在学习了近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按照马克思老师的精心推荐,我阅读了由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撰写的《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感想良多啊!《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资本主义在经历了20世纪的种种挑战后,以更强壮的姿态进入了21世纪。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资本主义在新世纪还会遇上强有力的竞争者吗?每一代人都相信自己生活在巨大的变迁之中,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例外。为当下变迁赋予力量和动力的,是在“全球化”这一术语总括之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非凡的技术创新相互作用,再加上这些创新在全球资本主义驱动下产生的世界性影响,这一切让今天的变迁具有了特别的复杂性。其速度、不可避免的特性以及力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所汇集的文章和讨论,试图对这一变迁进行评估。其风险和机遇的规模及性质显然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在这本书中有一段话我尤其的喜欢,他深刻有力地将反对控制资本的由来归为三类:“原教旨主义”的观点;第二种观点主要讨论是,是否真的有必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第三种观点围绕电子网络时代里类似这种控制的技术是否可行;在《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这本书中,它是这样说的:“总的来说,反对控制资本的说法主要来源于三种论点。首先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不受限制的自由是资本的基本权利。面对自由运行的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破坏,这一论调正在丧失其根据。我们的前辈曾经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尝到过这种破坏的苦头。现在由于网络技术和全球腐败堕落,这种破坏性被进一步放大了。第二种观点主要讨论是,是否真的有必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至少在七国集团成员及其附属网络中建立起一个新的管制框架架。技术性的建议数目繁多,其中一些建议在本书中亦有讨论,因此我不会再给读者增加额外的负担。第三种观点围绕电子网络时代里类似这种控制的技术是否可行。我的那些计算机科学家同事声言,由于新电子技术功能多样且十分准确,一个全球管制环境在技术上是可能的。”我个人觉得他归纳的既精炼又准确,再看了这句话后,我有了深刻的共鸣,正是读到这里,让我有了很大的兴趣,让我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了。

《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这本书中有这样的六个章节,我想轨道一起来说一下我的看法。这六个章节分别如下:1信息技术和全球资本主义;2全球金融的海洋;3新的全球金融框架;4不平等与全球经济;5处于边缘的世界;6全球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这六章虽然各有侧重点,但我觉得都是主要根据经济或者是从政治角度来归纳本书所谓的“变化”,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主要包括:

积极的政府管制(集中于国家的金融政策)

超越民族国家的整体治理(国际组织对全球和环境负责任的条款)

很明显,这一部分的作者们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金融市场。对于经济危机而言,金融危机正是暴风眼。然而相对于以往局限在国家内的经济危机来说,这样一场亚洲金融风暴似乎预示着一种全球瘟疫的潜在可能。如果说投资过热和经济泡沫正是危机的来源,那么这样的国际间信息不均衡就非一国的政策管制所能够避免。对游资进行征税,在这个解除壁垒的年代对某一国家来说并不是可行的办法。这些都在呼唤一种国际性的宏观调控,然而IMF或者WTO当然担当不起!!!欧盟是个先行者,但迄今为止,对我而言欧洲宪法仿佛还是传说。问题还是被丢给了国家自己,首先要在无法拒绝开放的国际情况下保护自己的金融市场。

如果我们认为当下社会变迁的步伐是惊人的,那么在这些变迁中,妇女地位的改变是最彻底时--而正是在本世纪的头25年里,妇女从作为男性的财产到获得投票权,她们的地位获得了最迅速、最戏剧性的改变。我们并不是惟一生活在变迁中的一代人。但是不管以前发生了什么,现在的一种说法仍然是对的,即新的世纪开始于一个一切事情似乎都不确定的时刻。为当下变迁赋予力量和动力的,是在“全球化”这一术语总括之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非凡的技术创新相互作用,再加上这些创新在全球资本主义的驱动下产生的世界性影 1

响,这一切让今天的变迁具有了特别的复杂性。其速度、不可避免的特性以及力量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促使我想到了全球资本主义深陷的5大危机。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和地缘政治。这当然不是我能归纳出来的,这是由外联社发表在新华网上的。发表上尖锐指出上世纪 50年代,以下四点因素制约和损害了资本主义利润的获取:1.工资。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缘政治局势及其社会斗争的影响下,二战后这些国家的工资水平普遍提高,而且这一趋势得到了保持。2.技术。作为与资本主义对手竞争的需要,为了提高生产率,技术以利润的来源——劳动为代价得到了发展。3.自然。不断扩大生产和不断上涨的资本劳动比率导致了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匮乏,继而造成成本增加。污染和清除废弃物也造成了生产成本的提高。4.税收。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不可逆转的,但却是以税收增加为代价。

每个资本家都试图支付尽可能低的工资,创造最大化的利润,这是无可厚非的自然规律。但是,由于所有工人的工资总和构成了消费(购买力)的基础,于是产生了一个矛盾:在生产最大化的同时,消费水平却出现下降。因此生产的过剩危机便频繁发生。

为了能摆脱长期利润率减少的趋势,资本主义至少已经试验了五条“逃生之路”,但都不成功,而且适得其反,矛盾反而加剧了。但是资本主义却还在继续验证这些路线,它们分别是是:

1. 新自由主义2.全球化3.债务4.财政爆炸5.美国的军事扩张

因此,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特质--追逐利润及其无休止的积累正危在旦夕!!!

下面就由我来许个例子:最偏远的亚洲地区的农夫,可能也会和欧洲的消费者一样,受到美国中西部转基因小麦种植的影响。某些巨型企业(它们的营业额使世界上除了十几个国家以外的所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形见绌)可以在全球范围使用最新技术——无论是移动电话领域还是生物科技领域的新技术。就在大约一年以前,世界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孟山都(Moms2nto)公司仍拥有稳固的市场地位。但肇始于欧洲并蔓延到全世界的抗议运动完全改变了这一切。到19四年11月,孟山都公司已经有人在谈论要抛弃其农业化学分公司,该公司市场价值已经跌落至几乎为零。汇集了全球通讯进步的市场资本主义构成了所有这些变迁的传送体系。市场资本主义作为世界组织其经济和社会的手段,已经变得势不可挡。共产主义有一个未曾被人歌颂过的价值,那就是:在共产主义与其敌人争夺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时,它迫使资本主义祛除了自身相对残忍的部分。苏联的垮台使得一种更强硬、更严酷、也更为全球化的资本主义重新兴起。但是从这个新世界里也可以获得重大的机会和好处。在亚洲以及在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之快达到了早先无法想像的程度。能够进入资本市场以及国外市场、外国投资带来技术转移、信息的自由传播,这些因素(常常还要加上对人力资本进行的明智的公共投资)共同促进了迅速的工业化以及生活标准的急剧提高!

美国乔治索罗斯曾在《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与中国》一文中提到一样一段话,我特意摘下来与大家共勉:“但身为一个市场参与者,我要维持心态的开放。我要强调的是,除非我们认清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是有缺陷的,并且及时行动来匡正在这些缺陷,否则一定会为其缺陷付出代价,不是这次,就是下次。我现在就可以说出危机的最后阶段,它一定就是政治危机。本土性的政治连动将发生于各国境内,这些运动将设法驱逐跨国公司,并收回\"国家\"的财富。有些类似义和团造反的运动也许会成功,这些成功会动摇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产生自动的下坠过程。这种情形这一次不发生,就是下一次。”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真的是法人深思啊,到底人类盖在改革的道路上采取什么手段才能让损失降到最小,或者是说,怎样才能让全球经济安然的度过这次的危机呢,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度过经济危机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说经济危机将会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循环,但是要怎样让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站住脚跟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啊。当今社会的经济情况形成了一种以美国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情势,那么中国要怎样做才能保证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场比赛中,获得胜利呢,这绝对不是我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了,

在此就不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了。

近来,有西方官员和学者争相指责中国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称中国支持国有企业垄断资源、挤压外资发展空间、进行不公平竞争,要求限制中国国企进行跨国经营!?

在我看来啊,这种言论从根本上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中国实行的不是“国家资本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制度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符合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利益。中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国资与民资的关系将更加协调,发展成果更能造福于民。

其次,中国不支持国内企业谋取垄断利益。中国对外资一视同仁。

中国政府致力于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的市场和法治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来越多外资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设在中国。中国市场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首要决定因素。在华美国商会一项调查显示,39%的美国企业认为在华利润率高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对外贸易与合作方面,中国不刻意追求顺差,中国努力扩大进口,却受到某些国家出口管制的制约。中国在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方面的表现不亚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更出色。中国在核能、高铁、航天、石化等关键领域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一批民企却被无端拒绝进入某些“自由国家”的某些非敏感行业。

指责中国搞“国家资本主义”、要求限制中国国企,反映了国际上有一部分人仍不愿接受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这个事实,企图通过泼冷水、扣帽子、下套子为中国发展设置障碍。但他们忽视了关键一点,那就是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每年以超过20%的贡献率拉动世界经济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的进口总量将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品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美元,每年对外投资将超过1000亿美元。缺少了“中国动力”,世界经济列车也跑不快。通过炒作“国家资本主义”限制中国发展的做法既害人、又害己,注定是难以得逞的。着用行为极其之恶劣,令每一个有着爱国之心的中华儿女发指!!!

《危险边缘观后感的范文.doc》
危险边缘观后感的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