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2020-03-02 11:12: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登高》教学设计

【教材、学情分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高二的学生对杜甫应该说是比较了解的,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加之前面已经学习了两首杜甫的诗,因此本诗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读诗歌,理解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评价《登高》说“精光万丈,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可见这首诗歌不同一般。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何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了解背景

1.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介绍杜甫。 2.背景介绍: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1.指导学生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音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情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告知学生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必须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

2.学生自由诵读,把握情感 3.学生单独朗读,教师评价。 4.教师朗读,学生评价。

四、解析诗句,体悟情感

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明确: 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情感:悲凉、悲壮

(1)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2)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3)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4)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5)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6)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7)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2.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3、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吗?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4.小结

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明确:三层,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国事之秋

五、赏析小结

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明确: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明确: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六、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杜甫,不仅给我们以诗歌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从《登高》及以前学过的诗中可以获得杜甫的哪些精神财富?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作业布置】

阅读以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结合学过的杜甫诗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杜甫的感悟。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doc》
登高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