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2020-03-02 12:53: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而《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二、学情分析: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因此,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于现象和知识本身,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全诗主要内容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感受诗歌悲凉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展开多层对话鉴赏诗歌,理解景、境、情的关系,并学习情景交融艺术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杜甫博大的胸怀,学习其忧国忧民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景、境、情的关系,即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提问点拨法

4、情境再现法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俗称老人节。在这一天有许多的风俗习惯,比如登高、饮菊花酒,正如大家所熟知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理解登高蕴涵思念亲人、抒发感情这样的一种含义,那么伟大的诗人杜甫在重阳节登高,又会抒发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登高》,体味作者独特的情怀。

(二)鉴赏全诗

1、初读,整体感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划分诗歌的节拍、标明诗歌的韵脚,体味诗歌的韵律美,并了解杜甫律诗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2、播放录音朗读,深入体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3、背景介绍: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歌,感受到了它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那么诗人为什么会这样悲伤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4、品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学生已经整体感知了这首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基本情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因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采用合作探究法和提问点拨法,通过讲授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学生分小组探究,分析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思考:本诗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的?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描述出来。

明确:本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八种: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透过“急”“高”“哀”“清”“白”“无边”“不尽”等形容词,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对于后两句,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无边萧萧落木、滚滚东逝的江水,再次朗读这四句诗)

(2)前两联写景同时又是抒情,作者是如何将情和景融合在一起的? 参考: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杜甫笔下的景是急风高天、渚清沙白、飞鸟落木,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触欢娱景生快意情,符合人之常情。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触景生成的情与景浑然天成,意境更加感人。前两句诗人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后两句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苍茫、壮阔起来,显出诗人的大手笔来。若用电影镜头来比方,前两句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后两句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全景。全四句无一字抒情,却处处皆情,这些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联系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引出颈联和尾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思考: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请学生讨论回答。

(这里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字是“悲”,其实这里何止秋季让他觉得可悲呢?这里又有多少让他觉得可悲的事情?

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诗中含有八层意思。如第一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万里”,这两个字写出自己距离故乡之远,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下面请同学们仿照我刚才的解说来讲讲其他七层的意思。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织语言,把你所知道的其他层次的意思先说给同桌听,每人不能少于四种,然后再发言。 )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结合 “悲秋”传统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一个“常”字,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

诗人形象描述: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多么悲凉。

(对于这一联,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

②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讨论:这两个诗句的含义也是十分丰富的。你能说出其中蕴涵的丰富含义吗?

参考:“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承接“万里悲秋常作客”而来,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诗人才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正是因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这是一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的艰难,才有了心中的“苦恨”,这是第二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苦恨,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才有了“霜鬓”二字,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这是第三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愁苦,再加上身体衰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这是第五层意思。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

(5)点出千古名句,重点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在这两个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在下一句中,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三)美读,品悟音乐美,完成背诵 (幻想自己是杜甫)先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集体朗读,最后自然成诵。

(四)艺术赏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同学们自由朗读,合作讨论,找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

三是语言凝炼。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包含有八层悲哀的意思。

(五)课堂小结

“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自然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人生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家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自然之秋,其中也渗透着人生之秋与国家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同时,这首七言律诗句句押韵,语言凝练,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它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同学们应该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怀。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件投影】 阅读以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与我”为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杜甫的感悟。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七)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诗眼:“悲”

自然之秋:所写之景(首联颔联):风 天 猿啸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 -------悲凉人生之秋:八重悲(颈联)

国家之秋:所抒之情(尾联 )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八)教学反思:

--------悲壮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doc》
登高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