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2020-03-02 12:53: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通过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古代,人们便在这一天和亲朋好友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国著名诗人杜甫也曾在九月初九前后独自一人登上高台,欣赏秋景,面对秋景,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于是就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登高》。

二、诗人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自己四处飘泊,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四.朗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

一是读准字音, 二是把握节奏, 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1、播放《登高》视频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五.品读诗歌

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同学们朗读了这一首诗,能否告诉我,哪几联是写景,哪几联是抒情?

明确:前两联重在写景,后两联重在抒情。 首

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个意象?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以下意象:(急)风、天(高)、猿(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营造出怎样的氛围?

明确:营造出凄清、广阔、高远的氛围。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明确:颔联描写了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滚滚长江向东逝去的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在本联中哪两个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悲”和“独”。

⑴诗人离家万里,作客他乡,故“悲”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之感。

⑵年老多病,在重阳节却独自登高远眺,故“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繁霜鬓”的原因是什么,从尾联哪可以看出?

明确:“艰难”“苦恨”。

2、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明确:“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 ⑴指国家动荡不安(安史之乱)。

⑵又指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明确: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六、课堂小结:

本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喜欢画画的可以把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九、板书设计:

杜甫

首联 ——凄清、高远

写景

颔联 ——雄浑、悲壮

颈联 ——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抒情

尾联 ——忧愤苦闷、忧国伤时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doc》
登高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