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2020-03-02 13:09: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登高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常见的题材,千百年来诗人们反复地吟咏和描写,登上高处诗人们往往有感而发。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抒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苦闷悲怆之情,辛弃疾登上健康赏心亭,感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落寞与失意。杜甫登上高处,又会是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

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节奏

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时注意 “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节奏方面,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

师:请同学们齐读该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生:该诗主要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重点疑难词有:

回:回旋 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百年: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师:大家再听一遍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3、再读,读出情感

师:听完范读以后,大家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词,概括本首诗的感情基调? 生:悲

师:因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的,所以大家读时语气要缓慢、沉重, 大家以缓慢沉重的语气齐读一遍诗歌,读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赏析

4、品读,读准诗情

师:听完大家的朗读,老师认为同学们读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没有深入理会作者的悲情。下面我们就深入杜甫内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

师:《登高》这首诗写了作者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为所见,后两联为所感。后两联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慨。请同学们思考后两联写了作者的几种悲,你从那些字或词中读出的?在思考的同时,注意圈点勾画做批注。(学生思考3-5分钟,同时多媒体呈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情感。)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阳节登高,倍感思亲”。

生:诗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悲在独登台,倍感凄凉。

生:诗人悲在万里常作客,客居他乡,浓重的漂泊孤苦之感。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个年头了,所以一个“常”字倍显漂泊流浪之悲感。

……

师:诗人还悲在艰难苦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一是指个人的艰难,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家一片混乱,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壮志难酬。

师总结:个人的多病、羁旅的艰辛、壮志的未酬、时代的苦难共同构成作者的悲慨,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师: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读出这种为己为国的愁苦忧闷之情。 生:齐读。

师:把握了诗人的情感之后,同学们感情更加饱满,读出了诗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错。

5、赏读——缘景明情

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朗读前两联,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分别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小组探究合作。 生:风急: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风凛冽,诗人内心更加悲凉。

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师:正所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生:猿啸哀,猿猴的叫声凄厉悲惨,更加重了诗人的悲哀之情。

师:诗人当时身处夔州,境内巫峡的猿啼以凄惨闻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悲哀之情可见一斑。

生:渚清沙白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 生: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生: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的悠久。

师:短暂的生命面对永恒的长江,诗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师:前两联通过诗人登高所见,将情蕴含在景物之中,营造了一种广阔雄浑、沉郁而悲凉的意境,传达出悲秋之情、壮志未酬之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

师:再把这四句齐读一遍,加深对意象的理解,领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读和语气。 生:齐读后两联。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我们能否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呢? 生:齐读

师:这次同学们的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来已经把握了《登高》的内涵。

6、总结:《登高》一诗写作者登高所见所感,后两联直接抒情,前两联写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观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观情绪,景中含情。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对自身和国家命运的悲慨之情。

四、拓展延伸

读经典文章,就要“知人论世”。假如作者跨越千山万水,穿越历史尘烟,来到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交流。

五、作业

1、熟背并默写全诗。

2、完成巩固案习题。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doc》
登高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