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教学设计

2020-03-02 12:53: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登高》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本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深秋登高时有感而作。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复杂感情;全诗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是律诗丶习惯之作。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一学生。这个班是文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课堂气氛活跃;但由于高一接触诗歌较少,对于如何鉴赏一首诗歌还处于较为朦胧状态,因此老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圆满完成诗歌的教学。

设计理念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景、境、情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平淡中富含深意。故诵读文本,咀嚼字句,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根据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其读而有其情,议而晓其义,思而明其理,说而动其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刻体会作者老病孤舟,壮志未酬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赏析首联颔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杜甫的名句,初步领略杜甫的文人情怀。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即通过深入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初步体会诗歌可能蕴含的情感。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指导学生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音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情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

鼓励

一、二名学生主动范读,给予肯定表扬。 学生大声齐读,要求把握诗脉,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朗读中自觉地初步整体把握诗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四)、鉴赏品味,体悟感情

在明确首颔联写景、颈尾联抒情的情况下,预设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1、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营造了怎样的画面?—— 一二小组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作者营造了一幅悲凉萧瑟、壮阔的画面。

教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借由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来表达他内心无尽的凄苦之情。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浓厚的悲情,那作者的悲情来自哪些方面呢?——三四小组 诗人的“悲” 情来自: 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常客悲秋。 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 悲之五:独自登台。 悲之六:多病独登台。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 悲之八:生活艰难。 悲之九:新停酒杯。

教师总结: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感情: 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 小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任务的合理分配,以组长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同时两个小组进行同个问题的pk,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较大的调动。在这一个环节,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参与者,放手的教育者。让学生有较大的空间在诗中遨游,畅所欲言,进而达到鉴赏能力的提升。

(五)、迁移拓展,观照人生

回顾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我心中的杜甫”为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杜甫的感悟。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

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 长江

悲凉

离家多年 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 晚年多病 孤苦无依

悲苦

国事艰难 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 销愁无依

课堂教学效果

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教学反思

诗歌中的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要让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

通过这堂课学生在意象分析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们预料的,这是教学的生成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须注意意象的特点品质和诗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学生能从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 教学设计.doc》
登高 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