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11

2020-03-03 14:41: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试论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

专业:公安管理 准考证号:010109107604 姓名:张孙毅 指导老师:杨述厚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警务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根据农村警务的特点,合理地划分农村警务区,科学有效地配置驻村警力,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到农村警务的改革建设中,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转变基层民警的思维模式,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完善农村群防群治体制,大力推进农村警务的改革与发展战略,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农村警务机制,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巩固国家的基层政权。

【关键词】农村警务;改革;发展战略;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改革也不断地深入。农村的社会治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封闭型的社会格局被打破,带来了人、财、物的大流动,给当前公安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挑战。对当前的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问题,结合当前的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意见看法。

一、目前农村警务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保障不足,经费相对匮乏。农村警务是需要经济基础的。从农村警务室的运行来看,建立一个农村警务室,除了警长的工资外,还要准备警务室办公场所,必要的交通和通讯工具,警绳、警棍等警械装备,有些警务室还请了协警员,需要支付协警员的工

[1]资等等。从各地区农村警务室建设的情况上看,公安机关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是目前大部分乡镇地方财政情况较紧张,只是基本上解决农村警务室的用房问题,但在维持农村警务其它各项运作上,资金仍有较大的缺口,尤其在农村警务室的日常办公开支经费上显得捉襟见肘。农村派出所的收入将随着执法质量考评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各种行政收费项目的不断取消逐渐减少,仅仅靠农村派出所一家唱独角戏来推动农村警务的改革和发展是不符合实际的。由于经费匮乏,甚至有些农村警务室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缺乏必要的通讯设备,警务室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加大了农村警务活动开展的难度,使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的实施每一次推进都变得举步维艰。同时,缺乏相应完善的公安机关经费的保障体制,农村警务经费的保障渠道不通畅,更是目前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的一道难题。

(二)、警力保障不足,安民警工作观念比较陈旧。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渴望平安的心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农村警务的改革与发展与基层警力的不足及配置上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如果以“一室一警”的要求配置驻村警力,显然在警力的数量上无法达到警务室规范化的建设发展要求。在农村派出所中,每所平均只有3到5名责任区的民警,他们不仅负责案件的侦破、群众求助、基础信息的采集等辖区内的全部事务,而且还要从事一些非警务活动,使他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中的警力问题,农村公安工作的有序开展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民警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专项斗争、非警务活动占用大量时间和警力资源,使得农村警力的配置上更是捉襟见肘。一些乡镇政府部门在行政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是解决问题时受到阻力和障碍,如违章建筑拆除、工程建造纠纷、计划生育罚款、征地拆迁等问题时,不是从自身工作中找原因和认真细致的做思想动员工作,而是常常把这些棘手的问题推给公安派出所去解决,出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矛盾等多种原因,派出所不得不从中进行周旋处理,无形之中又牵扯了大量的警力。同时,长期以来受到中国封建“官本位”思想观念的影

响,农村派出所部分公安民警缺乏服务意识,群众意识淡薄,特权思想较严重,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型的被动反应式警务方式中,没有从“重破案、轻基础”,“重打轻防”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使公安工作的重心很长一段时间放在侦查破案上,缺乏对农村治安防范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公安民警处于“高高在上”的思想状态,群众意识淡薄,较少深入农村,接触群众少,缺乏与农村基层组织和一般群众必要的联系,群众对农村警务的改革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不高,不能有效地引导群众参与到警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中,变民力为警力,解决警力保障问题。

(三)、农村成员的文化程度较低。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较低,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对社会的认识相对狭窄,平时忙于农活,又极少参加文娱活动,法律意识淡薄。当发生事情时,农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防范意识较差,防范能力也叫薄弱,往往采用错误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导致一些违法案件的产生。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特殊的地缘关系,农民彼此间大都有亲缘关系,耕种场所大多相互毗邻,村内集体资源共享(如灌溉水源、耕作用具)等原因,彼此之间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农民具有亲缘关系,发生矛盾时,经常牵扯到整个族群。如在2007年8月3日晚,在新余市渝水区仁和乡观下村农民彭某,因为水田灌溉一事,与同村农民王某发生争吵,情急之下彭某用手中的锄头猛击王某头部,致使王某当场死亡。

(四)、农村地域的开放性。中国农村地域广阔,村落分散,人口相对稀少,地理环境上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农村地区的犯罪问题和治安问题也日益复杂,但是广阔的土地上只有有限的警力。在城市,一个条件成熟的居民小区可以封闭起来,采取封闭式的管理,并且聘请保安人员进行治安的巡逻,甚至可以采取闭路电视监视主要进出通道等方式,防范的工作相对容易安排。而在农村地区中,村落的成员居住较分散,道路四通八达,地域宽广。如果把城市居民小区的防范方法应用在这种开放型的农村村落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没办法跟上,这种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2]

(五)、警民双方在农村治安防范上没有形成合力。造成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民警深入群众少,农民群众对农村治安防范工作的参与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对于农村治安和群防群治的理解模糊,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应用和群防群治网络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民警的工作能力不强、素质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经济不断地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及对外交往的逐渐增多,农村地区的各类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不少基层民警现有的知识已经趋于老化或者不尽合理,加上没有完善相应的培训机制,使得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地更新,难以适应农村警务建设和日益发展的农村治安形势对民警能力素质的要求。[3]而且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旧有的警务体制造成各类专项行动交叉重复,占用大量的时间,极大浪费警力资源,使得民警缺乏足够时间深入群众,开展群众工作。警民关系不密切,在农村警务改革中就无法形成合力,促进农村警务改革的快速发展。

二、实施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农村警务改革和发展战略是构建平安农村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乡镇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各乡村之间实现了道路的连接互通,使农村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那些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人口的大量流动,也使得违法犯罪向组织化、职业化、智能化和动态化发展,让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由于农村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派出所在打击违法犯罪上存在“靠、要、等”线索证据的现象。通

过农村警务改革与实施农村警务发展战略,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从静态被动型向动态主动型转变,才能够提高快速打击、预防犯罪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这是邓小平同志依据我国的国情,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实施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对构建平安农村具有重大的作用。到2006年底,全国已建立的警务室有13.3万个,配备社区和驻村民警22万人。农村警务室的建设就大大的缩短了基层民警出警的时间,使公安机关对犯罪活动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缩短办案时间,减少案件发生的空间。[4]农民群众对于农村的治安满意度显著提高,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使人民警察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高,密切公安机关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基础的巩固。

(二)、实施农村警务改革与战略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新矛盾、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基层政府机关作为国家的职能机关首当其冲。实施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同时也是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关系,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的城乡发展关系;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创造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实施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是公安工作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公安工作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因为公安系统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不断与社会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公安系统必须不断地进行自身的调整提高,改革原有功能和内部构成,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持续发挥其对社会的作用。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所以警务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也必须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地动态过程。纵观我国人民公安工作建设的发展过程,公安工作就是不断通过对自身加以调整、巩固、提高和完善,才能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实施农村警务改革和发展战略,必须利用先进科技武装自己、发展自己,适应公安工作自身发展需要。

(四)、实施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有利于夯实公安基层,盘活社会治安资源。当前,农村警务的工作存在地广案多,警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存在取证难、执行难、追逃难、破案难等问题。以福建上杭县为例,农村土地面积2879.平方公里,全县辖9个镇、13个乡,农村总人口48万人(2006年),全县共有300多名民警,2010年1至10月全县共受理治安案件2177起,立各类刑事案件1879起。如何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实处,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是摆在我们现实的斗争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问题。只有通过农村警务改革,实施农村警务发展战略,把警务工作的触角真正延伸到农村各个基层单位,消除社会管理的真空和社会治安防范死角,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实施精确的打击,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进一步夯实公安基层的基础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把社会治安资源盘活,使农村公安工作的难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5]

(五)、实施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虽然公安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安工作的效率,但是农

村派出所机关工作作风严重,缺乏与农民群众的交流沟通,导致民警和群众之间的感情变得生疏,难以掌握基层实际情况。这是与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背离,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相背离,与我们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政理念相背离的。通过实施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要求民警在工作上能够立足农村实际,密切同农民群众的关系,推动警力下沉,开展警民联动,将各项公安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方面,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从最基本的环节做起,从最细微的日常工作开始,促进了公安机关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使群众对公安工作更加的理解与支持,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有效地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

三、当前推进中国农村警务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对策

(一)、完善经费管理体制,确保经费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取得飞跃式的发展,虽然全国的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农村地区的财政经费仍然比较紧张,而且大部分的警务经费都用于城市警务建设,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花在农村警务上。要使农村地区的警务工作有效进行,首先要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撑,开展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警务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受到重大的影响。因此,一是必须要建立完善警务长效机制,落实农村警务经费保障。把实施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所需的经费纳入分局经费的年度预算,保障经费的充足。落实经费保障,使各项公用经费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农村基层,将公用经费用在“刀刃上”;二是农村基层派出所要多向地方党委、政府请示汇报,阐明开展农村警务改革的战略意义和工作的思路,求得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公安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重视,争取政策上的倾斜,适当提高收费、罚没款的返回比例和标准;三是建立经费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各项管理制度使用经费,排除不合理使用经费的情况,确保有依据、有计划、有目的使用经费;四是提倡增收节支,依据法律、法规,想尽一切办法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充分地运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努力的增加收入,降低或取消非警务活动的各项开支,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对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收的费用必须收足收够,不能开后门的便利。

(二)、在农村合理的划定警务区,分片授权。在农村基层设置警务区要根据一个派出所辖区内的人口分布、治安状况好坏、警力数量、范围的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将片划分成若干个警务片区。对于片区较小,治安情况相对稳定的警务,实行一区一警,并以相邻警务区联勤的形式,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对于片区较大,治安情况相对复杂的片区,实行一区多警。[6]科学合理的配置驻村的警力,首先必须解决警力短缺的问题。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可以采取下列的措施:一是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尽可能地扩编充实警力,扩充警察队伍;二是保持驻村的民警稳定性。一般要求民警在农村基层服务不少于五年,鼓励和提倡民警长期在农村服务。才能避免驻村民警进入警务片区没多久,刚对其辖区情况有点熟悉的时候,就被调走的局面;三是提高民警的工作福利和政治待遇。在职务和评优评先上对基层民警给予倾斜照顾,全面的落实驻村民警享受的国家各种职务待遇政策,建立与农村民警工作相适应的福利待遇制度,提高驻村民警的各种津贴和补贴,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保障他们的物质基础。定期对民警的身体、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检查,实行休假制度,妥善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为农村警务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的实施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取得实在的成果。

(三)、培养服务的意识,转变民警的思维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部分的公安民警受到“官本位”的思想的影响,认为穿上警服就高人一等,缺少大局意识,缺乏服务的观念,群众意识淡薄,特权的思想较严重,在工作中缺乏与群众的联系,没有把群众工作落

实到位。因此,首先要加强对民警大局意识的培养,使全体民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观、群众观、和政治观,保持冷静的头脑,时刻把集体的荣誉放在第一位,把各项工作全力做好;其次加强对民警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全体民警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执法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言语得体,服务周到,耐心细心,坚决杜绝各种不良的态度,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为农村群众提供便捷热情的服务;再次加强对民警群众意识的培养,树立群众意识是公安工作开展的前提,让群众满意是公安工作的目的,使全体民警逐渐地改变过去的执法模式,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人民公仆的意识,把自己放低,不以管理者自居,高高在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贯彻公安工作中,时时刻刻想着群众,为农村的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做好公安工作。

(四)、群防群治,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推进农村社区的警务改革建设中,实行群防群治,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同时,公安部在《决定》中明确指出开展群众是农村警务的重要职责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在农村警务改革建设中,农民群众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警力不足的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由于农村地域的开放型,如果采用城市的物防、技防、人防等为主的社区管理模式,投入大,收益小,而且农村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经费和警力投入,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普遍实行。只有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的特点,走群众路线,充分的发挥村落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群防群治机制,才能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要深入群众,将公安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零距离的相结合,同时,可以对举报提供重大情况、见义勇为和参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等行为给予适度的奖励,充分挖掘利用农村社会治安资源,让群众参与到农村的治安防控工作中,变民力为警力,加强群防群治队伍的建设,防范和控制违法犯罪,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二是要和谐警民关系。良好的警民关系是实施群防群治的保障。在警务活动中必须以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他们提供服务,争取农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才能激起农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只要把这个重要资源盘活,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就有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支撑。

(五)、加强法制宣传,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实施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必须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一是加强农村普法阵地的建设,设置一些法制宣传栏、宣传挂图和流动板报,加快建设一支普法志愿者队伍,优化农村人文环境,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二是健全农村普法网络,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公安工作中,明确职责,确保农村法制宣传有人管、有人抓;三是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针对农村的特点,组织相关涉农部门,联合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受到健康积极文化的熏陶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风貌;四是重点抓好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让他们充分理解依法治村的意义、作用,增强他们依法管理农村各项事务的能力与水平,依法管理农村事务;五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运用现有的的教育培训设施,对农民工展开多渠道、多层次的法制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六)、建立科学有效地农村警务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加强区域警务协作,是公安部党委在科学准确判断目前公安工作发展态势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在情报信息资源、重大治安问题整治、理论调研工作交流、处理突发事件的联动和打击严重的刑事犯罪等多项内容展开区域协作。农村地区的公安机关

要建立情报信息综合应用的平台,整合情报的信息资源,畅通交流渠道,定期开展情报的互研会商;对于区域内普遍存在的共性治安难点热点问题,采取联合行动、异地用警等办法进行整治;围绕区域中的重大社会治安问题及发展趋势,组织开展前瞻性的调研,定期开展公安理论调研成果的集中展示与交流;建立突发事件的协调联动制度,及时提供跨区域警力支援救助;组织实施跨区域流窜犯罪、经济犯罪、网络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的专项打击。要重点完善基层派出所里的人员协作机制,进一步调整基层派出所的战略布局,优化警力的配置结构,组织协调好联勤联动、打防结合力度,发挥其最大作用。整合机关和相关警种的警力资源,精简机关,解决机关机构内部层次过多、职能交叉和基层派出所警力分散、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真正把警力投向一线,投向农村基层,使各区域、各警种、各部门能够得到有效地整合提高,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之间的壁垒。

参考文献:

[1] 申剑锋.站在基层公安机关的角度对新时期农村警务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与法制,2008,(7).

[2] 毕刘武.试论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A].

[3] 戴轶龙,蔡永彤.构建我国农村社区警务的理性思考[A].

[4] 刘子丰.平安农村建设下的警务改革思考[A].

[5] 王淑波.深化警务改革的几点思考[J].公安教育,2003,(8).

[6] 缪金祥,王震,毛建军.论农村社区警务方式之转变[A].

警务改革心得体会

警务改革[优秀]

警务机制改革

浅谈农村派出所警务机制的改革

公安局推行农村警务改革经验交流材料(优秀)

公安局推行农村警务改革经验交流材料(优秀)

社区警务改革发言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读《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有感

收入分配改革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

《试论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11.doc》
试论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1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