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总结

2020-03-03 05:11: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从创立与发展主体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4)从理论体系来讲: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意识---为何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脑的神经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所以,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4.新事物---新事物为什么一定会代替旧事物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意义: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三,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世界是可知的。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广度上是有限的。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2.实践的定义、特征

(1)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感性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实实在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过程。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感性的活动”。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实践的意义。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历史观即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划分依据: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1.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2.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的研究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告别空想,成为科学。

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

4.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 (1)人民群众的定义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看,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重要、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体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内部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资本的定义及其形态;资本与货币的关系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如果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成为了资本。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用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五章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的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对长的时间跨度 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多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第六章

1.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既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第七章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它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人的自由发展: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智力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人的个性和社会联系的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强迫的发展;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多样化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又是在生产劳动之外的大量自由时间中实现的。

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 法制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第一种: 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哲学命题对我们当下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基本的哲学根据,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发展经济必须把保障和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幸福作为最高行动准则和根本价值标准,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新诠释。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走向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历史,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历史,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第三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最高追求,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已成功探索出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基础和现实路径,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必须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3.生产关系

A、定义:所谓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B、特性: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C、分类:狭义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1.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原因

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目的不同,手段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不同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是有限的 1.列宁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马原分析题总结

马原复习资料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总结

马原课堂总结

马原小组总结

《马原总结.doc》
马原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