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报告

2020-03-02 14:57: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几天的学习,大家都受益匪浅。专家的讲座很精彩,每堂课都涵盖了广而深的知识面,而就其中的某一知识点深入下去又是一个专题。但是要在短短二十分钟内介绍给大家,十分困难。我只能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的看法分享给各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赵才欣博士在《课堂改进与有效教学——谈教师对课程的执行力》的讲座中提到评价一堂好课的四个视角:哲学视角(美学视角)、科学视角、技术视角、心理视角。哲学视角从逻辑结构、过程流畅、文化审美的角度评价一堂好课,是一堂前因后果交代明确的课,一堂过渡自然一气呵成的课,一堂内涵深厚回味无穷的课。科学视角注重求真、探究、原创,认为是一堂揭示科学真理的课,一堂体验发现过程的课,一堂鼓励创新思维的课。技术视角注重常规教具、电化教学、信息技术,认为是一堂直观形象化难为易的课,一堂强化信号优化学习的课,一堂知识开放支持互动的课。心理视角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评价一堂好课,认为是一堂注重规范培养习惯的课, 一堂尊重个性循循善诱的课,一堂鼓励经验自主归纳的课。日常授课中,好课的四个视角每个老师都会不同程度的涉及,我在此只是结合各位老师平时做的从一个视角——心理视角进行一点点说明,使我们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更强。

(一)、行为主义与教学设计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

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S-R)”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行为主义理论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是强调外部的刺激和灌输,强调在相同的教学活动中,所有个体都要达到同一个教学目标。关于行为主义教学方法,各位老师在教学和管理上已经运用得非常自如了。我在此不再赘述。

(二)、认知主义与“理解层次贯通法”

认知主义强调人的认知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心理过程包括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经验)。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们针对不同的学情,用循循善诱地教育方法启发学生,认知主义在课堂上老师们已运用得轻车熟路。但认知主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如何运用的呢?认知主义范围很广,方法很多,甚至分支出不同流派,那我就仅以NLP里的“理解层次贯通法”为例从老师管理学生与学生沟通的角度阐释一下。

1、关于“理解层次贯通法”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分为6个层次:精神、身份、信念和价值、能力、行为、环境。

用简单的词来解释这6个层次:

精神:Who else? (还有谁?)

身份:Who am I? (我是谁?)

信念、价值:Why? (为什么?)

能力:How? (怎样做?)

行为:What? (做什么) 环境:Where and When?(何时、何地?) (1)、运用在人生规划上

个人的最高(或者最深的)境界是身份,所以,一般情况下往往只用到理解层次中较低的5层。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多是环境及行为层次的问题;当问题是在信念或身份的层次时,解决便较为困难了。一般来说,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的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说,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用一个较低层次的解决方法,难以有效果。一个人做任何事,如果能将6个层次都一致连贯,他便会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既开心,又有效果。反之,事情不成功,有压力或情绪,定是6层之中有不协调的情况出现。

现今的青年,便容易有这个现象出现——你问他今年的意愿,他会说“找到一份工作”(环境),再问他“这会为你带来些什么”,他会回答说“开心,满足”(价值)。怎样“找到一份工作”会给我“开心,满足”呢?其中欠缺了行为、能力和信念。填补这三层的空白会是:

“找到一份工作” (环境) “我便会每天上班” (行为) “我可以有所学习、交朋友” (能力)

“这样做才会有前途” (信念)

“所以我会得到开心和满足感” (价值)

比如了解和指导学生的人生规划时,假如他的人生规划显露出某些层次的空白,这个人往往会在迷惘中摸索,没有清晰的方向,也没有效果。

从自己理想的身份发展出来的环境及行为层次的计划,会与现实有很大不同,具有挑战性,但是也具有深远的提升潜力。所以学生的人生规划必须从身份开始,做法是给自己定下一个时限,然后循着理解层次一级级地规划,例如:

身份:三年后我将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人生?

信念、价值:一套怎样的信念和价值观最能帮助我达到这个身份?这样的人生会给我一些什么?我应该坚持些什么,放弃些什么?

能力:为实现这套信念,我可以有些怎样的不同做法?什么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需要掌握一些怎样的能力?怎样去设计一套策略?

行为:怎样做?第一步是什么?编一个时间表及行动计划?

环境:在我目前的环境中,那些人最能帮助我达到这个目标?那些事物我可以运用? (2)、运用在与学生沟通上

我们在批评或者教导一个人时,可以尽量把说话维持在行为和能力的水平。这样,对方会比较容易明白,也容易接受。因为我们

应相信人的动机总没有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例如,学生迟到了,我们可以有以下的不同讲话:

行为:你迟到了。

能力:你本可以早点到校。

信念、价值:你不守时,不遵守校规。 身份:你是个不讲信用,对自己不负责的人。

把说话限制在行为及能力的层次上,冲突就不会失控,不会越闹越严重了。假如此时老师直接从行为“你迟到了”,上升到身份“你是个不讲信用,对自己不负责的人”的话,学生容易产生情绪。如果老师补说一句“我看你一辈子都完了!”那就更糟糕了,不是否定该学生的某一行为而是否定这个人,学生自然不服。因为一个人的某一行为不等于这个人!

再如对学生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的行为,如果老师不只从行为、能力角度批评学生而是上升到身份层面,“我看你笨得像一头猪”,这样来批评学生的话,那么学生整个人都被否定了。

“理解层次贯通法”是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如果学生某一行为有问题,我们解决的是行为,增加的是能力。看到学生一点点进步的行为,我们就可以上堆到他的信念价值、身份层次,让学生有很大的满足感,就会更加促进他做成进步的行为。

(三)、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

外界的相互作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1、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及学习目标要求)

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学习者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学习内容特征分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情景设计认知工具设计任务表征工具知识建模工具信息搜索工具协同工作工具绩效支持工具管理与评价工具问题、案例、项目、分歧自主学习策略设计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情景性策略协作性策略管理与帮助设计总结与强化练习修订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3、建构主义教学案例

(1)、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以初中的一篇文章为例,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抓住此文运用对比进行写作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于是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纵观全文,对比可以看作是《故乡》一文的基本概念建构。

在教课之前,先拟定了此课的教学目的:

·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 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在小说末尾对故乡寄予的深沉的希望。

围绕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把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主要是从六个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核心是,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记念刘和珍君》以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高超的艺术价值七十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读者,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人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如文章一开头就是有人请写文章,实际又没写;想写又无从写;一会儿是痛彻心扉,一会儿是出离愤怒,就好象高空里的秋千,荡来荡去,不单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要理顺这头乱麻也不容易。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因为学生对于人物的故事总是感兴趣的。而主人公刘和珍的事迹在文中是一个重点,又容易把握。于是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既然文章是纪念刘和珍的,那么,刘和珍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这些事迹。

·既然作者相当看重这篇文章,寄予了深厚的情感,那么除了刘和珍的平凡之外,还应当有她的伟大之处。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

·既然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搞清楚这种情感是什么。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

以上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而这样的结果比起我们单纯讲解课文效果要好。

(3)、随机进入教学

建构主义随机进入教学方法的理论核心是,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原高中第一册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

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只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我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篇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收上来的作业中,不乏文辞独创的好篇章。

我们对于此文的教学就是建立在“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在教师的导引之下,学生随意地但又是有目的地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了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实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

以上只是我在赵博士的启发下从认知主义的角度谈与学生的沟通,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谈教学,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总之,此次上海之行收获颇多,感谢学校给我们外出学习的机会!感谢校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20

11、

10、16 10

上海研修学习报告

上海考察学习报告

上海学习心得体会

上海方言学习

上海学习汇报

上海学习心得体会

上海学习心得体会

上海学习心得体会

上海学习心得体会

上海学习有感

《上海学习报告.doc》
上海学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