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常态课堂

2020-03-01 17:56: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时目标文本解读学生解读

提要:常态课堂的有效教学源自于准确的课时目标定位,源自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源自于对学生的深入解读。

4月17日—4月18日,“2008年全市小学语文‘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十几位老师的语文课,收益匪浅。以往听课无论是名师名家的、还是赛课,展现在面前的大多是精彩纷呈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而第一课时教学相对冷清了许多。(一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分成二到三课时,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因此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相对欠缺,教学实践中,第一课时存在着很多问题,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而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广大的一线的语文老师如何饶有趣味地、富有成效地上好第一课时?此次活动如一缕春风,吹开心中“千千结”;如一抹阳光,照亮“常态课堂,有效教学”之路!

有效教学源于准确的课时目标定位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这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此次参与展示的老师大部分能紧紧围绕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案设计,将明确的目标层层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教者抓住文中的生字、新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与识记练习,抓住文中难读的长句子、重点的段落进行阅读指导,在此基础上逐段读准读通读顺全文。最后感知课文大意,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文章的开头),指导写字。执教《鸟岛》的盐城市一小缪老师,上出了原汁原味的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看课件演示的动画,听教师配乐的课文朗读,再让他们充分、自由阅读课文。教师积极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舌等感官进行充分地初读。接着是检查读。读词,从注音读、去音读到倒着读、加快速度读;读课文,从短语、长句子到小节、整篇课文。老师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进行了层次分明地练读,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表现出色!不知不觉,学生就在读准读通课文的过程中整体感知了课文:青海西部有个叫海西皮的小岛,岛上有很多鸟,鸟儿很可爱,人们非常喜欢。一切水到渠成,天衣无缝。写字指导扎实有趣!因课堂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有以读为主线的理念的支撑,所以这是一节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的有效课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读书、写字,老师不教学生也能在课前课后去自行解决,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往往置学会生字和读通课文的“底线”于不顾,热衷于课文重点片段的梳理与讲解!热衷于为读厚文本而进行大量的材料堆积!严重偏离了课时目标。实际上,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控力较弱,在缺乏监管的课前课后他们会完成读书写字任务?况且这些任务也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的呀!学生字写不好,课文读不畅,还能对文本进行感悟?更谈不上生成!基于如此情形之上的拓展岂不是空中楼阁?扎扎实实地学习生字,认认真真地读通课文,本本分分地整体悟文,这才是第一课时的本质所在! 有效教学源于教材的深度解读

关于教材的解读感受颇深的是2007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学》钱正权关于教师备课的三种“角色”观:首先是一般读者的阅读,其表现应当是深入其中,披文得意;第二便是教师的阅读,这是关于教什么怎么教的阅读,这需要相应的学科理论与课程视野支持;第三是学生的阅读,教师钻研文本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阅读,“我(孩子)是什么,我需要什么”该是题中之意。

这段话的意思是解读文本时,教师应集读者、教师、学生的三种角色于一身。作为读者,披

文入境,深入把握文本内涵;作为教师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深入”合理地“浅出”给学生;作为学生方面则是考虑如何“浅出”得更有趣味性,更易于接受。

笔者认为教师果真如此深入地去解读文本,课堂教学定能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 阜宁师范附属小学许建华老师执教的《鸟岛》一课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字词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词语)这些词宝宝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和他们打一打招呼吧。

西部(bù)筑巢(zhùcháo)安家人类拾(shí)到

养育(yù)密密麻麻朋(péng)友玉(yù)白色

学生充分读后指名读。

师:(去掉生字上拼音)词宝宝们拿掉帽子,小朋友们还记得他们吗?

学生练读后又开火车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读得这么准确,如果能读懂他们的意思,那才更了不起呢!(课件突出“朋友”一词)谁来读?

学生读得硬梆梆的。

师:你的朋友是谁?他能成为你的朋友是因为——?

生:我喜欢跟他一起玩。

师:读出你的喜欢。找找课文里“朋友”躲藏在哪儿?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小朋友,还知道谁是人类的朋友?(指导学生用“朋友”说话)

学生发言积极。

师:(课件出示图片)看看这些图片,能读懂这个词吗?(课件突出显示“筑巢安家”)生:就是鸟儿做窝,并在这里睡觉,这就是他的家。

生:鸟妈妈生了这么多小鸟,看它们正在窝旁自由自在地散步呢,这儿就是他们的家。……

师:美美地读读词语。

《鸟岛》一文描绘了鸟儿们自由自在生活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人与鸟和谐相处所营造出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培养和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许老师把握住文意,并巧妙地渗透在字词教学的片段中。八个词语浓缩了课文内容,学生在反复的读词练习后,不仅要求正确认读、识记生字词,还要求读出词中意,读出词中情。如读“朋友”“筑巢安家”,这一教学点看似平常却“别有用心”。教师指导学生把“朋友”一词放到句子中去读,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指导看图片理解“筑巢安家”。然后再美美地读出来。一是体现授之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语境解词,联系实际解词,图文结合解词。二是老师能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巧妙地“浅出”词语的意思。二年级孩子的思维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随意性强,教者用具体的情境(语文情境、生活情境、图画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架设了已知与未知的桥梁,降低了理解的坡度,水到渠成地读懂了词意。三是渗透文意。学生在读懂这两个词语的过程中已充分感知鸟儿生活得自由自在,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鸟儿友好相处。纵观整个教学片段,教者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设计学法,从拼音词、去音词到词意、词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既正确认读、识记了词语,也理解了词意、受到了感情的熏陶。用童化的语言去串联教学过程。“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老师亲切的笑容,儿童化的语言(词宝宝,“拿掉帽子”„„),极具亲和力,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效果显著。

建湖实小王芳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节课相当精彩!笔者辗转找来教学案,反复阅读,感叹于教者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教者紧紧扣住题目中“学问”二字设计教学预案,分三大板

块,识字读词写字的学问,读书的学问,质疑的学问。识字读词采用同桌互读形式练习,集体交流指正,识记、书写方法灵活,趣味横生,词意通过表情朗读进行感悟。本文虽然生字词较多,但因学得扎实、灵动,有层次,实效明显。读文这一环节,依照“倾听、练读、展示”进行充分初读;再利用插图找对应小节,看图归纳小节意思,联接图意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采用分角色读、轮读等不同的形式再现插图(课文的重点段)。第三块是读出疑问。学生再浏览课文进行质疑: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除了桃树,还有哪些树需要剪枝?等等.这些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设下了悬念,学生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

平时的教学中,由于众多的原因,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不够(尤其是第二课时教学),有时偏离了文本的内涵,影响了教学质量。

前些天,我上了《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对于教材中斯杰潘老人“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用过。”当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师:为什么他永远把猎枪挂在墙上?

生1:他是被天鹅的精神所感动。

生2:不仅天鹅有这样的举动,其他动物也有。

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

生2:人有不如动物的地方;

生3:保护环境,动物就不会消失;

生4:爱惜动物,人和动物才能和谐相处。

建议学生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后来,我觉得偏离了文本的意图。我查看了教师参考书,上面也强调了环保意识。我回过头来再认真推敲课文,并从整个单元设计来思考,我认为:从环保的视角来考虑,偏离了教材本身的内涵;仅仅强调环保意识,没有真正深入挖掘出教材的深刻内涵。

首先,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天鹅破冰的故事写天鹅的勇敢、团结、齐心,以血肉之躯破冰,从而换来了集体的生存。而斯杰潘老人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才放下了猎枪。为什么连别的动物也不猎杀了?因为可能这些动物也有和天鹅一样的精神。学生的回答接触到了文本的实质内涵,但我按照教参提示,没有强调精神感召的力量,而强调了时髦的环保意识,没有顺学而导,浪费了可贵的课程资源。因此,仅强调环保,而不强调精神感召,不强调团结协作是偏离文本内涵的。

第二,教材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是《鸟语》、《生命的壮歌》,如果说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可以说和环保意识有关,那么“蚁国英雄”们“致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也是写环保意识吗?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不是作了很明确的提示了吗?在单元练习中读读背背:“人心齐,泰山移”,全部都是有关团结、齐心、合作的古语经典,这难道提示还不够明白吗?

因此,这一环节这样预设更能揭示文本的内涵。

师:他为什么永远把猎枪挂在墙上?

生:他被天鹅的精神感动。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场面!(出示第5节)

生读书。

师:你能用学过的成语赞美下老天鹅吗?

生: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无私奉献„„

师:再读一读第6节。

生读。

师:看着眼前这一可爱的群天鹅,你能用学过的成语或名言或语来赞美赞美它们? 生: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生: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

„„

师:出示填空:因为他被老天鹅()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被这一群天鹅()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所以他永远地把枪挂在了墙上。

生完成填空并齐读。

师:你在生活中、电影中、电视中、还看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

生回忆并交流。

有效教学源于对学生的深度解读

平时我们总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常常将名师、优质课的教案拿来用在自己的教学中,结果总以失败而告终。因教案设计的无可挑剔,此时我们会抱怨学生的不行,却少有人去反思执教者的差距!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在执行这些教案时,是否深入地去了解过地自己的学生!课时目标的准确定位也好,教学设计的无可挑剔也罢,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学生,这一切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也决定于教师对学生解读的深浅度。 笔者认为解读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解,把握孩子在不同的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的性格爱好,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等。

二是了解学生的学养,即已具备的学识与学力。

充分了解学生后,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用学生的语言,用学生的智慧去审视自己的教材解读,审视自己的教学预案是否将文本的内涵浅出,是否具有趣味,是否易于接受。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执教《鸟岛》的一位老师设计教学预案时忽略了对学生的解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词语、课文读不起来,教学实效性差。乍一听,似乎是学生素质问题(学校领导也这么抱怨),其实完完全全是教师对学生不了解所致!我们不妨看一看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检查读生字。教师手举着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学生读得吃力且不准确。学生在课前未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只读了一遍课文就读生字,孩子根本就没有这种能耐。接着出示了无注音的九个词语,让学生练读,因没有充分地识记生字,学生练读词语也困难重重!结果词语阅读既不流利也达不到完全准确。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海无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注常态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关注常态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关注常态教学增强课堂实效

关注常态,聚焦高效

关注常态课上好常态课

小学信息技术“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 …

关注常态课追寻高效率

聚焦常态课堂(优秀)

《关注常态课堂.doc》
关注常态课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