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

2020-03-03 11:06: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

【摘要】: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一面是“写”的作用和意义在综合型语文教材或“文选”式教材中被严重忽略,而另一面却是中学课堂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或者课堂在从事着大量的“非教学行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人们对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与写作取向,以及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或在何种程度的关系等等问题认识不清;因而使得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为了两个“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阅读教学省略了写作甚至“也是学习的手段”,而写作教学也仅仅剩下了“闭门造车”然后“批改作文”这样简单的行为。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确定为:通过中外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研究,厘清新形势下阅读观、写作观各自的取向,以及确立在此基础上的“新读写结合”观,并界定相对应于四类“选文”“样本”“例文”“定篇”和“用件”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积累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学习性写作”“评论性写作”和“探究性写作”,并在实践上用这些概念对语文教材编制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审议和考察。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为宏观理念讨论,主要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读写结合”观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读写结合”在中外语文课程文件中的实际规划形态;在这三章基础上,本研究界定了“新读写结合”观的具体内涵。第二个方面为中观策略研究,在第四章中,本研究确立了“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共生关系框架,界定了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描述了“新读

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并构建了“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框架;本部分意在解决语文课程“新读写结合”观具体展开的方式与策略的问题。第三个方面为微观操作研究,第五章主要考察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编制情况,并规划出相应的编制策略,第六章主要研究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具体操作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本部分为本文的行动研究部分。【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读写结合”观五种功能性写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33.3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13第一章绪论13-42第一节研究的缘起13-221.1究竟”写什么”:中学写作课程内容讨论13-161.2究竟”怎么写”:中学写作课程实施讨论16-201.3究竟”为何写”:中学写作课程价值讨论20-22第二节”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2-382.1国内”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2-262.2国外”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6-362.3中外”读写结合”研究的不同取向36-38第三节本研究的构想、方法及价值38-42第二章”读写结合”:多元理论视角下的阐释42-51第一节建构主义理论:读与写均是”建构”意义42-472.1阅读:理解意味着建构”认知产品”42-442.2写作:建构基于文本的”文本产品”44-452.3读与写:”意义”交融及其教学45-47第二节图式理论:写作知识的表征及其功能47-512.1图式的表征类型:作文众多的”什么样子”47-482.2”言语图式”:

如何选择与表达48-492.3图式的功能:读与写发生的机制49-51第三章中外比较视野下的”读写结合”探究——课程文件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51-120第一节我国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51-781.1厚积薄发:隐形结合胜于显性结合—从《章程》透视传统语文教育读写结合的方式51-611.2科学追求:显性结合多于隐性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61-681.3”多快好省”:”分”而后”合”—20世纪下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68-78第二节国外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78-1072.1美国:”真正的学习”,实际就是”读写结合”的学习79-832.2德国:写作,多是”能表达阅读分析的结果”83-902.3法国:写作,”当然与学过的作品相联系”90-942.4日本:从”合”到漫长的”分”再到开始”合”94-982.5俄罗斯:写作,就是转述、移植、评论、创作等98-1022.6英国:写,就是读102-107第三节”新读写结合”观107-1203.1我国传统的”读写结合”观107-1103.2”新读写结合”观110-120第四章”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表现形式120-168第一节”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120-1501.1语篇写作:真实语境下的表达与交流122-1271.2文体分析:中学写作教学的新视角127-1331.3写作共同体建构:中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133-1391.4读者意识:内涵、价值及其培养途径139-1451.5过程取向的写作教学:一种技术整合的视角145-150第二节”新读写结合”观的表现形式150-1682.1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153-1632.2”新读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163-1652.3”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构建框架165-168第五章从”述而不作”

到”述而能作”——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168-211第一节针对”定篇”的评论性写作169-1811.1评论者的身份:立论的角度170-1741.2评论性写作的基础工作:积累性写作174-1781.3”移情/角色写作”:如何写评论文178-181第二节针对”例文”的学习性写作181-1942.1”学习性写作”:”结合点”便是读与写的全部181-1842.2”学习性写作”:写作知识的多种讲解方式184-194第三节针对”样本”的模仿性写作194-2013.1”模仿性写作”的原则:是就一个”触点”写”另一本”196-1973.2”模仿性写作”的方式:对照197-201第四节针对”用件”的”探究性写作”201-2064.1”探究性写作”的基点:问题意识202-2044.2”探究性写作”需要构建一个宽广的文化圈204-206第五节我国新课标高中教材三种功能性写作情况考察206-211第六章以学为主读写结合——教学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211-249第一节读与写关系措置不当及矫正——以上海市康城实验学校的教学试验为例213-2231.1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1:”图表”写作的意义213-2171.2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2:”样本”误用为”用件”217-2211.3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3:针对”用件”的”探究性”221-223第二节”读写结合”失落于乱设”结合点”——以近几年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课例为例223-2322.1针对”例文”的写作:应依然具有”例文”性223-2252.2”人物描写”:”结合点”知识的学习才是关键225-2282.3是”样本”也是”例文”: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228-2302.4”探究性写作”的前提:”命题”还是”问题”230-232第三节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以美国中学一堂”读写结合”课为评价参照232-2493.1中外中学生作文:种瓜得瓜

232-2353.2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235-2453.3美国加州Portola中学的一堂”读写结合”课例评析245-249结语249-254”新读写结合”观遭遇的困境:重读还是重写?249-254参考文献254-267后记26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读写结合评价策略研究

《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课题研究计划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oc》
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