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村改革

2020-03-03 14:19: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国的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历了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农村改革使我国的广大农村经历了从凋敝村落到整洁村容的巨变,我国的农民挣脱了改革开放前温饱挣扎的贫困线,走向了今天幸福的小康生活,为农村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严重地束缚和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这一系列的制度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在我国的农村,集中体现在农业问题上,就如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锅饭”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解放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了。

我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30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央农业政策的放宽,地方试点与全面推行的不断政策的试行都推动着我国农村的进一步改革。农村改革包括多方面的措施,其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为我国农村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改革前我国农业经济所实行的经营管理体制是过分集中的行政计划体制,但是它背离了合作经济的性质和农业的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管理高度集中,农民没有自主权,使经济体制缺乏一定的生机与活力,这些都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这句民间谚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体制的弊端,它影响了合作经济优越性的发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致使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生活非常困难。

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农民自发地进行着尝试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在60年代初,一些地区的农民曾自发地尝试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但很快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给打压下去了。直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的18位农民签下了“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率先搞起了“大包干”责任制,于当年,小岗村的粮食赢得了大丰收。在1980年,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赢得了邓小平的肯定,并且1982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饭”的现象,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护,使广大农村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从而使我国的广大农村面貌为之一新。可以说,它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充分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总的说来,农村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这种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并为整个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专题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

农村改革 文档

农村改革发展

农村改革工作

农村改革[优秀]

农村改革心得体会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我国的农村改革.doc》
我国的农村改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