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2020-03-03 09:57: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新课标更改、变动的地方,是以学生为本的,如第一部分 前言中提到: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这一点的改变更具有人文性,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本

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二)以学生个体经验为本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这一点关注了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体验。

(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我们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包括老师)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有创新的火花。

我们的教学要以新课标为依据,突出以学生为重,坚持“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改变以往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做秀,不虚浮,改变那些束缚学生思想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更包容,更自由,更具有鉴别能力,在坚持变的同时,我们更要牢记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就会进一步指导学生怎样能从文本中体会如何做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传承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新课改,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要——去除,不变的是语文的根,语文的本,只有以语文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根本去教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提高,才能达到以学生为本,达到教书育人。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获得了很多知识,现在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感悟。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轻松学习。《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 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

三、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在对课本的阅读体验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写,让他们主动探索趣味无穷的语言奥秘,自主寻找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实现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点滴心得

------李晴

各位老师: 下午好。

开学初每位老师都有一项新的任务,那就是学习新课标。今天我接过学生大讲堂的接力棒,运用15分钟的时间拉开教师讲堂的帷幕。由于是语文老师,自然三句话离不开本行。语文学科在教育前沿中,向来是备受争议的,所以仅是个人的点滴心得,如有不到之处,恳请直言不讳。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本次课改最大特点是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作为核心。这对于教师,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它突破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把整个教育过程作为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跨越。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新课标中的热点词语:●平等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对于这一热点话题,有专家说:

●“如果你承认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相互作用和交流信息,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个人向某些人灌输信息,那你就一定主张师生平等对话”

●“真正的对话应以各自独立为前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讨论。对话的结果是整合,是求同存异,而不一定是‘统一思想’。” ●“双方都应该是开放的,都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随时准备改变自己,每个人既想影响对方,也想接受对方的影响,如此心灵才有真正的碰撞”。

在平等对话中,教师学会倾听,学生学会选择、质疑、保留和批评,因而得到了发展。既然是平等,学生就可以发表不同见解。没有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就不能脱口而出;没有教师的耐心倾听,学生就不能将话说完,就不能在“喝彩中陶醉”。至于其语言内容的思想误区,随着学生们的讨论与交流定会帮助其形成感悟,最终由教师的归纳性总结加以澄清。

●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和学生平等对话,然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

●回首多年前我上过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当时这节课被评为实验杯一等奖,●现在对照新课标细细掂量,可圈可点之处颇多。细细揣摩新课标中提纲挈领的简单的文字,的确可以品出不同的滋味。

在听课时各位老师可能感受最深的是当时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激情澎湃。可是这节课在上了第五次之后,我的这种激情慢慢消退以后,我发现学生的情绪更是随之减退,上课的效果远不如第一次上课。这时我意识到学生的情感是被老师渲染的,是在老师的诱导下被动生成的,不是学生自己读了文本感悟出来的,那么反思这节课,一节激情昂扬的课堂结束以后,学生过不了多少时间,这种情感消退以后,他还会留下些什么。其实在这节课当中,由于老师不自觉得扮演了主角、扮演了导演,成为了绝对的权威,失去了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的思想跟随着老师的指引前行,缺乏了个性的思考,缺乏了自我认识的展现,所以学生经历了一场情感的体验之后,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留下的语文知识并不多。所以我想,这也是之所以现在语文教学再三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驾齐驱、通过工具性来展现人文性的重要性,而这种体现也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

如果教师以管理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是知识的绝对富翁,对学生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的话,是“一入门墙,终身弟子”的师生关系,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只能是高高在上的“指教者”与亦步亦趋的“被指教者”。

然而,新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教师已无法垄断知识,学生更不可能再如以往那样对老师盲目迷信。要想实现平等对话,学校现在大力倡导的三育文化的思想应该在每个人的心中占有一定的空间。

●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包括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对此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老师和学生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对话是一种创造的、生成的教学。那么,这种教学需要一个阶段,一个过程。激而不急,使对话在创新中精彩。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耐心、信心来倾听、等待,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对话的时间,进行客观性评价,不要使学生的各种精彩被扼杀在摇篮里。而应因人而异,针对学生个性,或赏或激或质疑,使每个学生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来看张铭轩老师获得自治区特等奖的《为人民服务》一课,这篇是议论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上有相当的难度。在何主任的指导下专家组和张老师经历了多次磨课之后,听完现场课的老师们都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整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议论文的课型能推陈出新,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很多外地的老师打电话给何主任要相关资料,想更清楚的了解这种课型的模式。年轻充满朝气的铭轩老师勇敢地挑战了自我,超越了自我。

●在备这节课时老师的主导思想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平等对话、主动学习,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味地读或一味地说或者写等单一的学习活动,而是多种活动有序的丰富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为老师的主导思想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并努力搭建这样的平台,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解放了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敢说、愿意说,老师不怕学生跑到千里之外,理解学生学习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亲历就是财富。这节课上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展现教师个人的风采,而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力、独立思维能力,会合作学习的人,这一切体现的不仅是平等对话的形式,更是对平等对话内涵的一种挖掘。

●除此之外,这节课做了语文该干的事,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听明白,说清楚,写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看似简单的作业纸,它始终在这节课中贯穿,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着,在我看来,这节课实则体现了是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扎实有效地学习语文而服务的。

语文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它将伴随学生所有的学习生涯。如果我们想和学生平等对话,实现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富有魅力,老师还要在师生平等对话上下狠功夫。有了师生的平等对话,有了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同时牢记以语文的工具性做为基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将水到渠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希望一节语文课就是一次师生之间自由、愉悦、美好的平等对话的心灵之旅,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将为此而努力。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doc》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