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片断

2020-03-03 06:23: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按课本“想想做做”,进行实验。教师可以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先猜想,再实验。

实验一:在室温下,用绷紧的橡皮膜把一个空锥形瓶的瓶口封上,然后把瓶子放入热水中。老师: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过一会儿,再把瓶子放入冰水中,你又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橡皮膜一个会凸起来,一个会凹下去。

老师:两次实验中,锥形瓶内空气的质量是否变化?空气的密度是否变化? 空气密度的变化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空气的质量不变化,因为体积变化,所以空气的密度变化。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温度较低,密度变大。

实验二:按课本图6.4-1做一个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方,风车能转动起来。

老师:风车转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酒精灯使火焰上方的空气密度变小而上升,推动了风车。

老师:根据上面的道理,你能解释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老师:日常生活中气体、液体、固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一样吗?

总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

老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如果保护不好,使水管内的水结了冰,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用水,有时还会把水管冻裂,造成送水设备的损坏。那么,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查一查冰的密度,看能否回答问题。

学生: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水结成冰时质量不变,根据密度的变形公式,可知水结成冰时体积变大,所以水结成冰会把水管胀破。

老师:很好。不过刚才不是说温度较低,密度变小吗?为什么水结成冰密度反而变小呢?这是因为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是水在0℃--4℃喜欢“热缩冷胀”。也就说,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问:冬天气温在0℃以下时,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那么湖底的温度是多少?鱼还能存活吗?

学生:密度大的沉在底部,所以湖底的温度是4℃,这个温度可以让鱼生存。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反思

第五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与反思

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

【文本】11.5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反思)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 教案

11.5密度与社会生活 贾生章

密度和社会生活教案1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片断.doc》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片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