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解读

2020-03-03 09:08: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密市新华中学

课标教材解读个人研读成果研讨稿

8、《致女儿的信》

撰稿人:郑保花

一、教学目标细化

(一)课标表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内容解析:

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选择回避,敷衍,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书信方式,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心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目标重构。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激情。

2.速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本文所持的观点,所述信息的道理形成较为科学的认识。

3.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爱情观教育。

(四)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1、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激情,体会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2、从课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二、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案:

采用教学策略: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两封信的内容。1

(一)激情导入:“哪个少年男子不钟情,哪个妙龄女子不怀春.” 我们在长大我们的心事也在长大,“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萦绕

(二)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激情。

1、询问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突破重点的学习。

预设问题:(1)你能讲几个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吗?(只讲述大概即可)

甲:牛郎织女相爱,生子,与天庭对抗,“鹊桥相会”。

乙: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冲破世俗的规矩,最后双双化蝶的凄美爱情。

丙:《白蛇传》。白娘子与许仙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丁:昭君出塞,为了民族之间不再发动战争,而外嫁匈奴,了不起的婚姻也有爱情。

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恋人因家族仇恨不能结合,为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只能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

己:《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人公杰克为爱罗斯而放弃求生的最后一块浮木的那一种超越生死的伟大爱情。

(2)你知道童话中的爱情故事有什么内涵吗?

内涵:爱情的力量能征服上帝,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在“爱情”上人人是上帝,而且高于上帝。

(3)你干描绘你心中的爱情吗?

学生自由谈论。

2、学生通过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预设问题:(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他们视为是爱情的三位一体。

在我们心头,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会给我们智慧的启迪。

设计目的:

(1)促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并能够从中筛选中主要信息。

(2)利用预设问题让学生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避免思考的盲目性。

评价方案:本活动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对于预设问题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对回答完整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

(3)再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结合自己想法,面对父母,老师直视爱情。

采用教学策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式

具体设计如下:利用课下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而理解作者爱情观。

预设问题:

(1)文中“我”对此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我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引入浅出,形象生动。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4)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3.作者在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设计目的:1.学生得出的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因此

要让学生从文中作者的回答在生活中找到支撑的依据。

2.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写信时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示深层次交流的常见方式,它与面对面交谈有着不同效果。

评价方案:本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进行,挖掘出学生潜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完成目标达成率。

三、走进爱情的本质

1、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

(1)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作者在这封信里谈论爱情,主要是谈“情”与“性”,或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在作者所有爱情论述中的一个主旋律。另外,爱情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本文及作者其他的爱情论著,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应求全责备。

(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讨论明确: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设计目的:此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本文所持的观点,所述的道理形成较为科学的认识。

2、讨论早恋现象。

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由谈论,交流。

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理解爱情的含义。

再围绕爱情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要求开展课堂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明确真正的爱情的含义。(适当渗透青春期教育)

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到成熟的时候再品尝。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作为基石,才能到达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四、拓展活动:爱,这样说出口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颗。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拣拣,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颗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到底什么是爱情?

请将你的理解与大家交流。

五、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名人爱情观

父母的爱情观

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学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说课稿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读后感

《致女儿的信解读.doc》
致女儿的信解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