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融合论文(定稿)

2020-03-03 14:17: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摘要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始了与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在中国引发一场“吃”的革命。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经贸往来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了解国际食品发展的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字: 中国饮食文化 西方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差异 中西饮食融合

“民以食为天”,所以饮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食物材料的采集、加工、储运、摆上货架、销售到烹调方式、饮食风俗习惯,都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产模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审美时尚、创造能力,以及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不仅如此,由于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还带有特殊的地方文化色彩。中餐和西餐文化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餐注重味道。重视烹调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

中国人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

西餐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1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而且,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 西餐对于我们每天吃中餐的人来说是一种调节,能产生品味别样的情调,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西餐与中餐一样, 是一种饮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

中西方饮食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发展。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观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中西方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俱全的艺术境界发展。通过以上的比较和论述,大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西餐饮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差异比较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终极版)

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中西领导体制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材料]

《中西饮食融合论文(定稿).doc》
中西饮食融合论文(定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